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春溫條辨第十四

春溫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而忽大汗不止,或吐或瀉,肢冷脈微,神昏煩躁,此陽證變陰。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湯,陰陽兩顧也。

頭痛身疼,發熱惡寒,本系表證,因服升散太過,或被覆強逼。而忽大汗不止,或大吐大瀉,遂致肢冷脈微,神昏煩躁,乃表邪盡泄,陽氣隨脫,反為陰症。非用十四味大建中湯之陰陽並補,則危在頃刻矣。是非溫症正病,乃因病致變之險候也。

白話文:

春天溫病,症狀是畏寒發熱、頭痛身痛,卻突然大量出汗不止,或者嘔吐或者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神志不清、煩躁不安,這是陽證轉變成陰證。應該服用十四味大建中湯,這是兼顧陰陽的治療方法。

頭痛身痛、發熱畏寒,原本是表裡同病,因為服用發散風寒的藥物過度,或者保暖過度,導致突然大量出汗不止,或者嚴重嘔吐腹瀉,進而出現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等症狀,這是因為表邪被完全驅散,陽氣也隨之耗損,反而變成陰虛的症狀。如果不服用十四味大建中湯來同時補益陰陽,就會危及生命。這不是溫病的本症,而是病情變化過程中產生的危急徵兆。

2. 春溫條辨第十五

春溫頭痛發熱,心煩多嘔,咳逆胸悶,將發痧疹。宜用薄荷、大力、杏仁、連翹、淡豉、黑梔、枳殼、桔梗、生薑、竹茹等味,清泄肺胃也。

頭痛發熱,邪初在表,心煩咳嘔,胸悶不舒,則涉及肺胃矣。夫肺熱則化疹,胃熱則化斑,若不開泄,勢必入營。故用薄荷、大力、淡豉、杏仁疏泄表邪,連翹、黑梔清泄內熱;枳殼、桔梗開提胸膈;生薑、竹茹和胃理痰,使膈上之痰,俱得宣化,則肺胃之氣熱自清,而邪無留停之患,若此用法,庶無偏弊焉。

白話文:

春天溫病頭痛發燒,心煩意亂,頻頻嘔吐,咳嗽氣逆,胸悶,將要發出疹子。應該用薄荷、大青葉、杏仁、連翹、淡豆豉、黑梔子、枳殼、桔梗、生薑、竹茹等藥材,來清泄肺胃的熱邪。

頭痛發燒,邪氣剛開始在體表,心煩、咳嗽、嘔吐、胸悶不舒服,就表示邪氣已經侵犯到肺胃了。肺熱會化成疹子,胃熱會化成斑點,如果不疏通泄熱,邪氣一定會深入血脈。所以用薄荷、大青葉、淡豆豉、杏仁疏通解表;連翹、黑梔子清泄裡面的熱邪;枳殼、桔梗開通胸膈;生薑、竹茹和胃理氣化痰,讓胸膈上的痰都能夠宣洩化解,這樣肺胃的熱邪自然消除,邪氣就不會停留在體內了。用這種方法,就不會有偏頗的壞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