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中 (14)
卷中 (14)
1. 冬溫條辨第一
冬溫初起,頭痛無汗,惡寒發熱,口渴鼻乾脈數,此溫邪在表。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桑葉、淡豉、蔞皮、杏仁、葛根、枇杷葉等味,辛涼汗解也。
無汗頭痛,惡寒發熱,原與傷寒無異,但口渴鼻乾,脈數氣燥,則有不同。蓋傷寒邪在於表,理宜溫散,冬溫邪伏於內,理宜清泄。非用薄荷、荊芥、桑葉、淡豉、葛根苦辛泄表,連翹、蔞皮、杏仁、枇杷葉辛涼清內,則不能表裡兩清,必致傳變無窮矣。
白話文:
冬天溫病初期,症狀是頭痛、不出汗、畏寒發熱、口渴、鼻子乾燥、脈搏快速,這是溫邪停留在體表。應該使用薄荷、防風、荊芥、連翹、桑葉、淡豆豉、魚腥草、杏仁、葛根、枇杷葉等藥物,辛涼解表發汗。
不出汗頭痛、畏寒發熱,症狀跟傷寒很相似,但是口渴、鼻子乾燥、脈搏快速、氣息乾燥,則有所不同。因為傷寒邪氣在體表,治療應該溫和散寒;而冬溫病邪氣潛伏於內,治療則應該清熱泄邪。如果不使用薄荷、荊芥、桑葉、淡豆豉、葛根等苦辛藥物來疏通體表,以及連翹、魚腥草、杏仁、枇杷葉等辛涼藥物來清泄內熱,就不能同時清解表裡,病情一定會不斷發展變化,後果難以預料。
2. 冬溫條辨第二
冬溫汗出,頭雖不痛,熱仍未解,而咳嗽口渴舌燥,此邪不汗解,漸傳氣分。宜用桑葉、沙參、甜杏、象貝、連翹、桔梗、蔞皮、甘草、大力、枇杷葉等味,清氣透邪也。
上條無汗頭痛,邪尚在表,理宜開泄,此條汗出熱不解,是表邪已散,而猶口渴舌燥咳嗽,乃邪不汗解,漸傳氣分。故用桑葉、沙參、杏仁、象貝、連翹、蔞皮、桔梗輕苦微辛,但清氣分,仍從表解也。
白話文:
冬天溫病,雖然出汗了,頭也不痛,但還是覺得熱,並且咳嗽、口渴、舌頭乾燥,這是因為邪氣沒有隨著汗排出,逐漸深入到肺部(氣分)。應該使用桑葉、沙參、甜杏仁、貝母、連翹、桔梗、蔞草、甘草、大棗、枇杷葉等藥物,以清熱解表,使邪氣透發出去。
上一條方劑適用於不出汗而頭痛的情況,邪氣仍在肌表,治療方法應該以疏散風寒為主。這一條方劑,雖然出汗了,但熱度未退,說明表邪已經散了,但仍然口渴、舌燥、咳嗽,這是因為邪氣沒有隨著汗排出,逐漸深入到肺部(氣分)。所以使用桑葉、沙參、杏仁、貝母、連翹、蔞草、桔梗,這些藥物性味輕微,苦寒微辛,可以清泄肺氣,仍從表邪入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