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中 (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8)

1. 冬溫條辨第三

冬溫汗後,不惡寒,反惡熱,煩悶口渴,舌赤苔黃,嗆咳脅痛,此邪傳在肺。宜用沙參、甜杏、花粉、連翹、桑皮、黑梔、鬱金、枇杷葉等味,清肺化邪也。

汗後不惡寒,是表邪已解矣,而反惡熱,煩悶口渴,舌赤苔黃,乃里熱已甚,尚見嗆咳,邪猶在肺。故用沙參、杏仁、連翹、花粉、黑梔、桑皮、枇杷葉,一派清涼之味,以清肺氣也。

白話文:

冬溫條辨第三

冬天溫病患者出汗後,不覺得惡寒,反而覺得發熱,煩躁悶悶的,口渴,舌頭紅、舌苔黃,並伴隨咳嗽、胸脇疼痛,這是邪氣已經傳到了肺部。應該使用沙參、甜杏仁、花粉、連翹、桑白皮、黑梔子、鬱金、枇杷葉等藥材,以清肺化解邪氣。

出汗後不惡寒,表示表面的邪氣已經解除了,但反而覺得發熱、煩躁口渴、舌頭紅、舌苔黃,這是裡面的熱邪已經很嚴重了,還伴有咳嗽,邪氣仍在肺部。因此使用沙參、杏仁、連翹、花粉、黑梔子、桑白皮、枇杷葉等清涼的藥材,來清泄肺部的熱氣。

2. 冬溫條辨第四

冬溫煩熱不解,口渴舌黃尖赤,脈洪或數,此邪傳陽明氣分。宜用白虎湯,加杏仁、沙參、桑葉、連翹等味,清胃透邪也。

肺邪不解,而致口渴,舌黃尖赤,脈洪而數,此邪已到陽明氣分。夫陽明者胃也。凡肺邪不解,必傳於胃。然陽明亦得氣血之分。今口渴脈洪,舌苔帶黃,是為氣熱。故用石膏知母,合沙參、連翹直清陽明,甘草、粳米、甜杏、桑葉甘涼養津。若見舌絳或黑,煩熱口渴,神昏妄笑,是為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涼之。當與仲景《傷寒》例中,陽明經病腑病,氣分血分,逐一辨明,方可下手,否則如涉海問津矣。

白話文:

冬天溫病,煩躁發熱持續不退,口渴,舌頭黃,舌尖紅,脈搏洪大或脈象快速,這是邪氣傳到了陽明經的氣分。應該服用白虎湯,再加入杏仁、沙參、桑葉、連翹等藥材,以清熱解毒、透邪外出。

肺部的邪氣沒有消除,導致口渴,舌頭黃,舌尖紅,脈搏洪大而快速,這是邪氣已經到達陽明經的氣分。陽明經就是胃經。凡是肺部的邪氣沒有消除,必定會傳到胃部。但是陽明經也分氣分和血分。現在口渴、脈搏洪大、舌苔發黃,這是氣分有熱。所以用石膏、知母,配合沙參、連翹直接清解陽明經的熱,再用甘草、粳米、甜杏仁、桑葉等甘寒藥物滋養津液。如果舌頭顏色深紅或發黑,煩躁發熱口渴,神志不清,胡言亂笑,這是邪氣侵犯到血分。

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來降溫。應該參考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關於陽明經疾病、腑臟疾病、氣分和血分的論述,仔細辨證才能用藥,否則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尋找水源一樣迷茫。

3. 冬溫條辨第五

冬溫煩熱神昏,舌赤苔黃,口渴咳嗽,斑疹脈數,此邪在肺胃。宜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桑葉、大力、人中黃、牛黃丸等味,清氣透斑也。

熱漸傳營,神昏口渴,咳嗽斑疹,是邪在肺胃之間,非從氣分清解,則斑疹難透。夫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斑疹俱見,二經受病。故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大力、中黃清氣熱,兼牛黃丸,芳香宣竅也。

白話文:

冬天溫病,病人煩躁發熱、神志不清、舌頭紅絳、舌苔黃厚、口渴、咳嗽、身上出現斑疹,脈搏快速有力,這是邪氣入侵肺胃造成的。應該使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仁、川貝母、桑葉、大力子、人中黃、牛黃丸等藥物,以清熱解毒,使皮疹消退。

如果熱邪逐漸深入營分(血液),病人神志不清、口渴、咳嗽、身上仍有斑疹,說明邪氣在肺胃之間,如果不先從氣分(肺)入手清熱解毒,那麼斑疹就難以消退。斑疹同時出現,斑是陽明經的熱毒,疹是太陰經的風熱,表示陽明經和太陰經都受邪氣侵犯。所以要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仁、川貝母、大力子、人中黃等藥物清熱解毒,再加牛黃丸,芳香開竅。

4. 冬溫條辨第六

冬溫熱甚,煩躁口渴,舌絳苔黃,神昏譫語,斑疹隱約,此邪熱傳營。宜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鮮石斛、鮮菖蒲、廣鬱金、石膏、牛黃丸、青竹葉等味,清營轉氣也。

熱不解而煩躁口渴,舌絳苔黃,裡熱已甚,更兼神昏譫妄,斑疹隱約,乃邪已入營。若再不解,必延入血。故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石斛、鮮菖蒲兩清氣血。佐以牛黃丸,芳香宣竅,使其從營轉氣,由氣達表,尚可一汗而解。凡舌苔黃白,間雜浮膩,尖雖鮮絳,神雖昏譫,總為氣熱未清,不可專涼血分,恐致氣分之邪無由出路,徒增險態。設不得已,惟宜兩清之可也。

白話文:

冬天溫病病情嚴重,患者煩躁口渴,舌頭紅絳苔黃,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身上隱約出現斑疹,這是邪熱入侵營分的表現。應該使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鮮石斛、鮮菖蒲、廣鬱金、石膏、牛黃丸、青竹葉等藥物,以清解營分之熱,使氣機轉順。

如果發熱症狀持續不退,患者仍然煩躁口渴,舌頭紅絳苔黃,內熱已很嚴重,並且伴有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身上隱約出現斑疹,這是邪氣已經侵入營分。如果再不治療,邪氣必定會深入血分。因此要使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石斛、鮮菖蒲來清熱涼血。再輔以牛黃丸,芳香開竅,使其邪氣從營分轉向氣分,由氣分達於肌表,或許可以出一身汗而痊癒。凡是舌苔黃白相間,濕潤黏膩,舌尖雖然紅絳,神志雖然昏迷胡言亂語,總體來說是氣分之熱尚未清除,不可以單純使用涼血的藥物,以免氣分之邪無處排出,反而增加危險。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只能採用既清氣又涼血的方法。

5. 冬溫條辨第七

冬溫煩熱,舌絳神昏,譫妄,斑紫或黑,脈數或促,此邪入血分。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人中黃、廣鬱金、鮮菖蒲、至寶丹、青竹葉等味,涼血透邪也。

上條舌絳苔黃,斑疹隱約,雖已神昏,邪尚在營,此條舌絳而焦,斑紫而黑,神昏譫妄,是邪已入血,非涼血清熱,則萬無生理。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合元參、連翹、中黃、石斛、菖蒲涼血破瘀,兼至寶丹,芳香逐邪。若再不解,則邪無泄越,症必危矣。

白話文:

冬天溫病煩熱,舌頭紅絳,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身上出現紫黑色斑點,脈搏快速或急促,這是邪氣入侵血液的表現。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人中黃、廣鬱金、鮮菖蒲、至寶丹、青竹葉等藥物,以達到涼血透邪的效果。

上一條所述的舌頭紅絳,舌苔黃厚,斑疹隱約可見,雖然神志昏迷,但邪氣仍在營分(血液的淺層)。而這一條則舌頭紅絳且乾燥焦枯,斑點紫黑,神志昏迷且胡言亂語,說明邪氣已經深入血分(血液的深層),如果不採用涼血清熱的方法,病情就沒有恢復的可能。因此,要用犀角、生地黃、丹皮、赤芍、元參、連翹、人中黃、石斛、菖蒲等藥物涼血破瘀,並加入至寶丹等芳香藥物來驅逐邪氣。如果這樣治療後病情還是沒有好轉,說明邪氣沒有排出體外,病情將會非常危險。

6. 冬溫條辨第八

冬溫煩熱,舌絳而干,斑疹顯透,神迷妄笑,尋衣摸床,手足振顫,此陰傷風動。宜用炙甘草湯,去薑桂,加牡蠣、鮮石斛、鮮菖蒲等味,養陰卻熱也。

熱不解,而舌乾色絳,斑已透而神迷妄笑,乃熱極陰傷,陽動化風,故尋衣摸床,手足搖動。若非毓陰和陽,恐難挽回造化。必藉參、甘、膠、地、麥冬、牡蠣、菖蒲、石斛扶正養陰,則液返津回,肝陰內復,而風陽自熄焉。

白話文:

冬天溫病導致煩躁發熱,舌頭紅絳乾燥,斑疹明顯透出,神志不清胡言亂笑,不停地翻找衣服摸床,手腳顫抖,這是陰液受損,風邪乘虛而入。應該服用炙甘草湯,去掉生薑和桂枝,再加入牡蠣、鮮石斛、鮮菖蒲等藥材,滋陰清熱。

如果熱症沒有減退,舌頭仍然乾燥紅絳,斑疹雖然已經透出但神志仍然不清,胡言亂笑,這是因為熱邪極盛導致陰液受損,陽氣亢盛化為風邪,所以才會出現翻找衣服摸床、手腳顫抖的症狀。如果不能及時滋陰和緩解陽氣,恐怕難以挽回病情。必須依靠人參、甘草、阿膠、生地、麥冬、牡蠣、菖蒲、石斛等藥物來扶正養陰,這樣才能使津液恢復,肝陰得到滋補,風陽之邪自然會熄滅。

7. 冬溫條辨第九

冬溫初起,舌遽干,神便昏,煩熱脈數,或吐或瀉,此邪盛正虛。宜用《金匱》麥門冬湯,加桑葉、地骨皮、鮮石斛、鮮菖蒲、鮮稻根等味,甘涼養胃。倘吐瀉傷陽,無熱神迷多寐,脈軟不食,宜用人參溫膽湯,甘溫和胃也。

凡病初起,便見舌乾神昏,乃正虛邪盛,不克支持,最為險候。若煩熱舌乾,胃陰更損。故用麥冬、法夏、西參、甘草、粳米、桑葉、骨皮、石斛,甘涼濡潤,以醒胃氣。倘吐瀉傷陽,而神迷如寐,脈軟無熱,乃傷及胃陽,宜用溫膽和胃,人參養正為妙。

白話文:

冬天溫病初期,舌頭很快乾燥,精神昏沉,煩躁發熱,脈搏快速,可能嘔吐或腹瀉,這是邪氣盛而正氣虛弱。應該使用《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再加入桑葉、地骨皮、鮮石斛、鮮菖蒲、鮮稻根等藥材,以甘涼的藥性滋養胃氣。如果嘔吐腹瀉導致陽氣受損,沒有發熱,精神昏迷嗜睡,脈搏微弱,食慾不振,則應該使用人參溫膽湯,用甘溫的藥性溫和胃氣。

所有疾病剛開始,就出現舌乾、神昏的症狀,都是正氣虛弱,邪氣盛而無法抵禦,這是最危險的徵兆。如果同時有煩躁發熱、舌乾,代表胃陰更加受損。所以要用麥冬、法夏、西洋參、甘草、粳米、桑葉、地骨皮、石斛等藥材,以甘涼滋潤的藥性來濡養潤澤,以醒脾胃之氣。如果嘔吐腹瀉傷及陽氣,而精神昏迷像睡著一樣,脈搏微弱,沒有發熱,這是傷及了胃陽,應該使用溫膽湯溫和胃氣,再用人參滋補正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