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春溫條辨第九

春溫舌黑神昏,煩躁咬牙,手足振顫,時或抽搐,此熱極風生,已成痙厥。宜用東洋參、鮮生地、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羚角、鉤藤、石決明、白芍、鮮菖蒲等味,扶正熄風也。

白話文:

春天氣溫溫暖時,舌頭變黑,神智昏迷,煩躁不安,咬緊牙關,手腳顫抖,有時還會抽搐,這是熱邪過度而生風,已經演變成痙厥的症狀。此時應使用東洋參、鮮生地黃、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羚羊角、鉤藤、石決明、白芍、鮮菖蒲等中藥,以扶正氣,熄滅風邪。

神昏舌黑,煩躁不安,陽津陰液俱耗。陰虧則陽乏交戀少陽木火,變為壯火,化出內風,肆橫旋擾,內逼神明,外竄經脈。故手足振動,抽搐咬牙。然此亦有虛實之分,其虛者,陰陽風動,熱走胃絡,固宜清之補之。其實者,熱結在腑,腸胃擁塞,便閉口噤,又宜攻之疏之。

白話文:

神志不清,舌頭發黑、煩躁不安,身體的津液和血液都耗盡了。陰虛就會導致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會導致少陽的木火失衡,變成旺盛的火,化為內風,肆意盤旋擾亂,內部逼迫神志,外部竄行於經脈。所以,手腳會發抖,抽搐,還會咬牙。不過,這也分虛實。虛的,陰陽氣虛,熱氣循著胃經,這種情況下應該清熱補虛。實的,熱氣聚集在腑,腸胃不通,便祕口噤,這種情況下應該攻破疏通。

其間虛實,大相徑庭,若勿辨明,貽害無窮。茲云:手足振顫,咬牙切齒,一似齧物,兼之神昏舌黑,虛象昭然。故用生地、元參、連翹、石斛、白芍以養陰清熱,羚角、石決明、鉤藤、菖蒲以清絡熄風,東洋參以扶補正氣,庶幾可保萬一焉。

白話文:

虛實症狀之間的差異很大,如果不弄清楚,後果不堪設想。所謂:手腳顫抖,牙關緊咬,像是在咬東西,同時神志昏迷、舌頭發黑,這些都是虛證的徵兆。因此,使用生地、元參、連翹、石斛、白芍來滋陰清熱;羚角、石決明、鉤藤、菖蒲來疏通經絡、平息風熱;東洋參來扶助正氣,這樣纔有可能保全性命。

2. 春溫條辨第十

春溫熱渴不已,舌光色絳,心悸神迷,此熱傷胃陰。宜用復脈湯,去薑桂,加地骨皮、鮮石斛、牡蠣、白芍等味,甘涼養陰也。

白話文:

春天裡感到非常熱、口渴不止,舌頭表面光亮呈深紅色,心悸而精神恍惚,這些都是熱氣傷及胃陰的徵兆。建議使用復脈湯,但是去掉薑和桂枝,加入地骨皮、新鮮石斛、牡蠣、白芍等藥材,具有甘涼滋陰的功效。

舌絳而光,是無苔也。煩熱消渴,胃津涸也。更兼心悸神迷,營液亦耗。若不養陰,必致痙厥。非藉復脈之生地、鮮斛、麥冬、甘草以養胃陰,阿膠、牡蠣、白芍以滋肝陰,則恐陽動風生,難免昏痙之變。

白話文:

舌頭紅亮沒有舌苔。口乾舌燥、心煩口渴,是胃液耗盡。再加心悸神志不清,營血液體也消耗了。如果不滋養陰液,必定會導致抽搐。如果不用生地黃、鮮斛、麥冬、甘草來滋養胃陰,用阿膠、牡蠣、白芍來滋補肝陰,那麼恐怕陽氣過盛,風邪生長,難免會出現昏迷、抽搐的變化。

3. 春溫條辨第十一

春溫經旬不解,舌乾紫晦,煩熱消渴,神迷脈數,此肝腎陰傷。宜用人參固本湯,加阿膠、牡蠣、鮮石斛、鮮菖蒲、廣鬱金等味,涼肝滋腎也。

白話文:

春天暖和的天氣持續了十幾天還沒退,舌頭乾紫黑,煩熱口渴,精神恍惚且脈搏快速,這是肝腎陰分受傷。宜使用人參固本湯,再加入阿膠、牡蠣、新鮮石斛、新鮮菖蒲、廣鬱金等藥材,以涼肝滋腎。

上條舌絳神迷,熱渴不已,胃津營液俱耗,宜用甘寒。此條舌乾紫晦,神迷脈數,是肝腎陰傷。宜與鹹寒,故用二冬、二地以壯水,阿膠、牡蠣以柔肝,甘草、石斛以養胃,菖蒲、鬱金以宣竅,毋使陽升陽動,而變痙厥焉。

白話文:

上一條,舌頭紅赤,意識昏迷,口渴難耐,胃中津液和體內津液都已耗損,應使用甘涼的藥材。

這條,舌頭乾燥發紫,意識昏迷,脈搏數快,是肝腎陰虛所致。應使用鹹涼的藥材,因此使用麥冬、玄參、生地、地黃以滋補腎水,阿膠、牡蠣以滋養肝陰,甘草、石斛以滋養脾胃,菖蒲、鬱金以疏通氣血,防止陽氣過盛而引起抽搐。

4. 春溫條辨第十二

春溫面晦肢冷,心腹熱甚,舌卷囊縮,神迷如寐,默不思飲,此邪伏厥陰。宜用吳又可三甲散,加柴胡梢、殭蠶、川芎、桃仁、丹皮、鬱金、鮮菖蒲等味,升泄陰邪也。

白話文:

春天時,臉色發暗、手腳冰冷,心腹感到異常灼熱,舌頭卷縮變小,精神恍惚如同睡夢中,默默不出聲、也不想喝水,這是邪氣潛伏在厥陰經。

適用吳又可的三甲散,加上柴胡梢、殭蠶、川芎、桃仁、丹皮、鬱金和新鮮的菖蒲等藥材,藉此提升和消除體內的陰邪之氣。

邪伏厥陰,漫無泄越,氣血沉混,陽反如陰,所以面反青晦,肢反逆冷,心腹反熱,舌卷囊縮。此邪深入絡,清濁混淆,以致清陽矇蔽,如醉如癡,機竅不靈,默默如寐,與飲則飲,不與亦不思,一如脫症也。斯時權衡,既非清涼可解,又非溫燥所宜。

白話文:

邪氣侵犯厥陰經脈,導致身體功能失調,氣血混雜不清。身體陽氣就像陰氣一樣消退,因此面色發青發暗,四肢冰冷,心腹卻發熱,舌頭捲縮發紫。這是因為邪氣深入經絡,清濁氣血混淆不清,導致陽氣被陰氣遮蔽,精神恍惚,神智不清,反應遲鈍,容易昏睡,就像醉漢一樣。無論給予飲食還是不給,病人都沒有反應,就像得了失魂症一樣。此時用中醫的觀點來看,既不能用清涼的藥物治療,也不能用溫熱的藥物治療。

惟仿吳氏三甲散法,用醋炒鱉甲、土炒山甲、酒浸地鱉蟲以搜剔厥陰隱伏之邪,更兼柴胡、川芎、殭蠶以升發少陽清陽之氣,桃仁、丹皮以破血,鬱金、菖蒲以清心,服後苟得肢溫面赤,語出思食,反覺煩擾欠安,則邪得升泄之意,而病有轉化之機矣。

白話文:

借鑑吳氏三甲散的方法,使用醋炒鱉甲、土炒山甲、酒浸地鱉蟲,用於清除陰分(厥陰)潛伏的病邪。此外,還加用柴胡、川芎、殭蠶,用來提升陽分(少陽)的清陽之氣。桃仁、丹皮用於破血,鬱金、菖蒲用於清心。服用後,如果出現肢體溫暖、面部發紅、言語增多、思慮活躍、感覺煩躁不安等症狀,說明病邪已經得到宣發,病情有機會轉化。

5. 春溫條辨第十三

春溫頭痛,發熱惡寒,煩躁神昏,舌白尖赤,此邪著表裡。宜用杏仁、薄荷、蔞皮、連翹、橘紅、羚角、淡豉、桑葉、鬱金、菖蒲等味,表裡兩解也。

白話文:

春天出現頭痛、發燒、畏寒、煩躁、神智不清,舌苔白而舌尖發紅,這是表裡都有邪氣入侵。建議使用杏仁、薄荷、蔞皮、連翹、橘紅、羚角、淡豉、桑葉、鬱金、菖蒲等藥材,同時驅散表裡寒熱邪氣。

凡頭痛發熱,無汗惡寒,乃溫邪初襲肺衛之間,而兼煩躁神昏,舌白尖赤,則有已犯心營之界矣。若僅與開泄,則表邪雖解,而營熱難清。故用杏仁、薄荷、桑葉、淡豉以疏衛,連翹、羚角、蔞皮、鬱金、菖蒲以清營,此為泄衛透營之法,俾表裡之邪有兩解,而無傳陷也。

白話文:

凡是頭痛發燒,沒有出汗,卻感到畏寒,是由於溫熱邪氣剛開始侵襲肺部防禦系統,同時還伴隨著煩躁、神志不清,舌頭顏色發白而尖端發紅,這些症狀表示邪熱已經侵入心臟系統。如果只使用疏通發散的藥物,雖然能解表,但心營系統的熱邪難以清除。因此,可以採用杏仁、薄荷、桑葉、淡豆豉疏散衛氣,連翹、羚羊角、蔞皮、鬱金、菖蒲清熱解毒,這種辦法稱為疏散表衛熱邪,通透心營熱邪,這樣就能夠同時清除表裡的邪氣,防止邪氣深入體內。

6. 春溫條辨第十四

春溫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而忽大汗不止,或吐或瀉,肢冷脈微,神昏煩躁,此陽證變陰。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湯,陰陽兩顧也。

白話文:

春季溫暖時,忽然感到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而突然大汗不止,有時嘔吐或腹瀉,四肢發冷、脈絡微弱,神志不清、煩躁不安,這是陽氣病變為陰氣病的徵兆。宜使用溫養和調整陰陽的「劑味大建中湯」。

頭痛身疼,發熱惡寒,本系表證,因服升散太過,或被覆強逼。而忽大汗不止,或大吐大瀉,遂致肢冷脈微,神昏煩躁,乃表邪盡泄,陽氣隨脫,反為陰症。非用十四味大建中湯之陰陽並補,則危在頃刻矣。是非溫症正病,乃因病致變之險候也。

白話文:

頭痛全身痠痛,發燒畏寒,原本是外感風寒的症狀。但如果服用發散汗藥過度,或強迫蓋被受汗,則可能突然大汗不止,或劇烈嘔吐腹瀉,導致四肢冰涼、脈搏微弱、精神昏亂煩躁。這是表邪盡數排出,陽氣也跟著耗損,反而轉變成虛寒的症狀。如果不使用兼能補陰補陽的「大建中湯」,情況將岌岌可危。這不是屬於溫熱病的正病,而是病症發展演變而成的危急狀況。

7. 春溫條辨第十五

春溫頭痛發熱,心煩多嘔,咳逆胸悶,將發痧疹。宜用薄荷、大力、杏仁、連翹、淡豉、黑梔、枳殼、桔梗、生薑、竹茹等味,清泄肺胃也。

白話文:

春天天氣溫暖卻出現頭痛發燒、心煩嘔吐、咳嗽、胸悶等症狀,預示著可能將要出痧疹。此時應當使用薄荷、大力(木通)、杏仁、連翹、淡豉、黑梔(梔子)、枳殼、桔梗、生薑、竹茹等藥材,以疏通肺胃,清除體內蘊熱。

頭痛發熱,邪初在表,心煩咳嘔,胸悶不舒,則涉及肺胃矣。夫肺熱則化疹,胃熱則化斑,若不開泄,勢必入營。故用薄荷、大力、淡豉、杏仁疏泄表邪,連翹、黑梔清泄內熱;枳殼、桔梗開提胸膈;生薑、竹茹和胃理痰,使膈上之痰,俱得宣化,則肺胃之氣熱自清,而邪無留停之患,若此用法,庶無偏弊焉。

白話文:

頭痛發燒,病邪剛開始在體表,如果出現煩躁、咳嗽嘔吐、胸悶不適等症狀,那就說明病邪已經影響到肺和胃。肺熱的話會轉變成疹子,胃熱的話會轉變成斑點,如果不疏通宣瀉,勢必會進入血脈。所以使用薄荷、大力子、淡豆豉、杏仁來疏泄表邪,連翹、黑梔子來清瀉內熱;枳殼、桔梗來疏通胸膈;生薑、竹茹來和胃理痰,讓膈膜上的痰液都能夠被宣化分解,這樣肺和胃的熱氣自然就會消散,病邪也就沒有停留的地方。按照這種方法使用藥物,就不會有偏頗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