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下 (4)
卷下 (4)
1. 傷風條辨第四
傷風鼻塞聲重,頭痛目疼,鼻流穢水,此風邪入腦。宜用辛夷散,加杏仁、桑皮、苦丁茶等味,清肺泄熱也。
白話文:
感冒引起鼻塞、聲音沙啞、頭痛、眼睛疼痛、流鼻水,這是風邪入侵腦部所致。應該服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如辛夷散,並添加杏仁、桑樹皮和苦丁茶等藥材,以清熱解肺。
肺懸上焦,氣稟清肅,為五臟之長,相傳之官,治節出焉。風為陽邪,性亦輕虛,專傷上焦。《內經》所謂清邪中上也。蓋邪既中上,必先入肺,肺被邪侵,則薰蒸化火,上乘入腦,消爍腦脂。從鼻而下,化為穢涕,非從清肺等藥,可解者也。須藉辛夷、藁本、白芷、防風、升麻者以輕浮上升,而能搜剔風熱也,更佐杏仁、桑皮以瀉肺熱,木通、苦丁茶以利胃濕,則聲可清,而腦可撤也。
白話文:
肺部位於上焦,性質輕清,是五臟之首,主導全身的氣息運行。肺部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風邪屬陽,性質輕浮,容易侵犯上焦。《內經》中記載:「清邪中上」。
當風邪侵襲上焦時,往往以肺臟為首要目標。肺臟受到風邪侵襲,就會產生熱毒,熱毒上升,侵入腦部,消耗腦髓。熱毒從鼻子流出,化為黃鼻涕。
治療此病,不能僅用清肺化熱的藥物,還必須使用辛夷、藁本、白芷、防風、升麻等輕浮上升的藥物,以驅散風熱。同時配合杏仁、桑皮等宣瀉肺熱的藥物;木通、苦丁茶等利濕的藥物。這樣,聲音才能清亮,腦部熱毒也能消除。
2. 傷風條辨第五
傷風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熱逼動絡。宜用葦莖湯,合旋覆花湯,加蘇子、地骨皮、枇杷葉等味,降氣和絡也。
白話文:
傷風咳嗽不止,兩肋疼痛,咳出痰帶血,鼻子呼吸不暢,這是熱氣導致經絡受阻。宜用葦莖湯,再合用旋覆花湯,加上蘇子、地骨皮、枇杷葉等藥材,一起清降肺氣,疏通經絡。
風寒入肺,久必化熱。肺氣不清,則鼻息欠利,熱逼肺絡,則咳痰帶血。此時不可以見血,而遽投滋補,誤延損怯之途。最宜葦莖、地骨以清熱,薏仁、蔞皮以潤肺,蘇子、旋覆花以降氣,新絳、桃仁以和血,俾氣血兩清,而無過偏之弊。
白話文:
風邪和寒氣侵犯肺部,時間久了就會轉化為熱氣。肺氣堵塞,就會鼻塞呼吸不順暢;熱氣逼近肺部的經絡,就會咳嗽咳出帶血痰。這時看到咳出的血,就急忙用滋補藥物治療,會延誤損傷元氣的過程。最適合用蘆葦莖、地骨皮來清熱,薏仁、蔞皮來滋潤肺部,蘇子、旋覆花來化解氣滯,新絳、桃仁來調和血氣,讓氣血都清澈暢通,避免偏頗的弊端。
3. 傷風條辨第六
傷風咳劇,欲嘔,鼻不聞臭,此肺邪傳胃。宜用瀉白散,合小半夏湯,加陳皮、茯苓、粳米等味,清肺和胃也。
白話文:
患者感冒咳嗽得很厲害,有想嘔吐的感覺,鼻子聞不到氣味,這是肺部的病邪影響到了胃。適合使用瀉白散,配合小半夏湯,並加入陳皮、茯苓、粳米等藥材,目的是為了清除肺部的熱邪並且調和胃部的功能。
傷風雖解,遺邪未盡,必傳於胃,故咳而欲嘔,《內經》所謂胃咳也。且鼻不聞臭,肺猶未清,故用桑皮、地骨、杏仁清肺,半夏、茯苓、橘皮、生薑、通胃,甘草、粳米兩和肺胃之陰也。
白話文:
感冒雖然已經解除,但餘毒還沒有完全消除,一定會傳到胃部,因此咳的時候會想嘔吐,這就是《內經》所說的胃咳。而且鼻子聞不到氣味,說明肺部還沒有完全恢復,所以使用桑皮、地骨、杏仁來清肺,用半夏、茯苓、橘皮、生薑來疏通胃部,用甘草和粳米來調和肺胃的陰氣。
4. 傷風條辨第七
傷風頭痛,發熱惡寒,咳痰帶血。而忽加喘促汗淋,脈虛如數者,其人腎陰素虧,而正不勝邪也。宜用熟地、茯神、麥冬、桑葉、杏仁、川貝、地骨皮、鮮玉竹、牛膝、車前、枇杷葉、青鉛等味,鎮逆化邪也。
白話文:
受了風寒,出現發熱、畏寒、咳嗽有血痰的症狀。如果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出汗、脈搏虛弱等症狀,說明這個人的腎陰本來就虧虛,正氣不敵邪氣。此時應使用熟地、茯神、麥冬、桑葉、杏仁、川貝、地骨皮、鮮玉竹、牛膝、車前、枇杷葉、青鉛等藥材,以平定逆氣,化解病邪。
凡情欲不節,則腎水先虧,操勞過度,則陽氣疏泄。若再感風,則正不勝任。故初起雖有頭痛發熱惡寒之表證,勿而大汗淋漓,遂致陽隨汗泄,腎真亦越,呼吸氣促,將脫之兆已著。斯時縱有微邪,難與疏散。急宜熟地、茯神填下焦,麥冬、玉竹清虛熱,杏仁、川貝肅肺氣,車前、牛膝驅下焦之濁飲,桑葉、地骨泄上焦之餘邪。再審其邪已盡泄,則用黃耆、五味斂之。
白話文:
如果情慾縱慾無度,就會導致腎水虧虛;過度勞累,會耗散陽氣。如果再加上受到風寒,那麼正氣就會不敵邪氣侵襲。所以,初期雖然有頭痛、發熱、惡寒等表證,但不要用大汗發散的方法,以免陽氣隨汗外出,導致腎氣更加虧損,出現呼吸困難,瀕臨死亡的徵兆。這個時候,即使邪氣很輕微,也很難將其疏散出去。應該趕緊用熟地、茯神來補益下焦,用麥冬、玉竹來清熱,用杏仁、川貝來肅清肺氣,用車前、牛膝來驅逐下焦的飲邪,用桑葉、地骨皮來驅散上焦的餘邪。等確定邪氣已經完全驅散,再用黃耆、五味子來收斂正氣。
氣逆不返,更加青鉛鎮之。至汗多氣喘,脈軟肢冷,表症既無,乃氣脫之候也,即於前藥中去桑葉、枇杷葉,加五味、黃耆、淡附、牡蠣,大劑頻進,或可挽回也。喻嘉言《寓意草》中,傷風亦有戴陽之症,則先得我心之同然也。
白話文:
如果氣逆上行且不回降,就用青鉛針鎮壓穴位來治療。到了汗出氣喘,脈搏軟弱無力、四肢冰涼時,表示身體表證已無,這是氣脫的徵兆。這時,應該從之前的藥方中去除桑葉、枇杷葉,改加入五味子、黃耆、淡附子、牡蠣,並大量頻繁地服用,或許可以挽回病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提到,傷風也有戴陽的證型,這和我的看法不謀而合。
5. 風溫辨論
夫風者天之陽氣,溫者天之熱氣。若非其時而見之,即為戾氣,人或染之,即為病氣。都由冬春久暖,雨澤愆期,風陽化燥,鼓盪寰宇。而人於氣交之中,素稟陰虧者,最易湊襲。故風溫一證,良由先伏溫邪,後再感風,風與溫合,是為風溫。然溫則應火,風則應木,二氣相煽,化為壯火,動輒傷肺。
白話文:
風是天空的陽氣,溫是天空的熱氣。如果在不適當的季節出現,就叫做戾氣,人一旦感染,就變成病氣。這主要是因為冬春季節氣候溫暖,雨水延遲,風陽化為乾燥的熱氣,在天地間鼓動。而人處在氣候變化之中,本來就陰氣不足的人,最容易感染。因此,風溫這種疾病,是由於先感染溫邪,後來又感染風邪,風邪和溫邪結合,就成為風溫。然而,溫邪對應的是火,風邪對應的是木,兩種氣勢相互煽動,化為強大的火氣,容易傷及肺部。
故其見證,必面赤舌乾,身熱神迷,鼻鼾多寐,默默不語,不思飲食,卻與中風相似。過一二日後,神志反清,語言反出,似乎欲解。但口渴喜飲,舌乾煩熱,較甚者何也,以風由外解,而熱自內蒸也。故初起即宜外疏風邪,內清溫熱,須步步照顧陰液,毋泛泛治風而已,倘治失其宜,傳變最速,較諸溫熱則尤險也。
白話文:
因此,其症狀通常表現為面色潮紅、舌頭乾燥,身體發熱、精神恍惚,鼻鼾不斷、嗜睡,寡言少語、不思飲食,與中風極為相似。過了一兩天后,神智反而清醒,言語恢復,似乎要康復了。但口渴喜歡喝水,舌頭乾燥煩熱的情況更嚴重,這是因為風寒從外解除,而熱氣從內部蒸騰的緣故。所以一開始就應該疏散外來的風邪,消除內部的溫熱,並一步一步關注陰液的變化,不要只泛泛地治療風寒而已。如果治療不當,病情變化很快,比一般的溫熱病更危險。
6. 風溫條辨第一
風溫初起,面赤口燥,身熱神迷,鼻鼾多寐,不語不食,此風熱上蒙。宜用葳蕤、知母、麥冬、桑葉、薄荷、沙參、杏仁、鮮菖蒲、廣鬱金、青竹葉等味,疏風清熱也。
白話文:
在風寒剛剛發作的時候,臉紅口乾,身體發熱,精神恍惚,鼻鼾很大,嗜睡,不說話,不吃東西,這是風熱感冒的症狀。應該使用葳蕤、知母、麥冬、桑葉、薄荷、沙參、杏仁、新鮮菖蒲、廣鬱金、青竹葉等藥材,來疏散風熱。
風與溫合,化為壯火。壯火食氣,必傷肺金,故初起面赤拂鬱,鼻息如鼾。熱犯少陰,則神迷多寐。猶仲景所謂少陰症,但欲寐之意相彷彿也。至默默不語,不思飲食,皆系風熱混擾,清陽矇蔽。在幼稚為甚者,以體屬純陽,易於引風。故用桑葉、薄荷疏風邪,杏仁、玉竹、沙參、麥冬、知母清溫熱,毋使傳變為要。
白話文:
風氣和溫熱之氣結合,會化為強大的火氣。強大的火氣會消耗氣血,必然會傷害肺部的金氣。因此,初期症狀會出現面紅氣喘,呼吸聲像鼾聲一樣。熱氣侵犯了少陰經,就會神志昏迷、嗜睡。這和仲景所說的少陰症類似,都是有昏睡的症狀。到了一言不發、不想吃喝的地步,都是風熱之氣混雜擾亂,導致清陽之氣被矇蔽。年紀小的孩子情況會更嚴重,因為他們的體質屬於純陽,容易引發風氣。所以,治療時要使用桑葉、薄荷疏散風邪,用杏仁、玉竹、沙參、麥冬、知母清熱降火,防止病情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