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下 (3)
卷下 (3)
1. 傷濕條辨第十二
傷濕頭重,倦臥懶言,煩熱汗多,口渴溺赤,脈洪,此濕熱傷氣。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等味,益氣清熱也。
白話文:
身體因受濕熱侵襲而感到頭痛、疲倦乏力、懶得說話,煩躁、出汗多,口渴、尿液發黃,脈搏洪大,這屬於濕熱侵襲人體氣機。應該使用清暑益氣湯,再加入熟石膏、知母、鮮荷葉等藥材,以增強氣機、清熱解毒。
《內經》云:傷於濕,則頭似蒙,首如裹。又云:言遲則氣虛。今頭重懶言,更兼煩熱汗多,氣虛之象昭然矣。況液不升則口渴,濕內蘊則溺赤。故用清暑益氣湯大補中州,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大清氣熱。然須細察精詳,慎勿輕忽以誤人也可。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記載:受了濕氣,就會感到頭昏沉沉的,好像頭被包住了。又說:說話遲緩是氣虛的表現。現在頭重、懶得說話,加上煩躁、汗多,很明顯就是氣虛的症狀。此外,津液不往上升就會口渴,濕氣在體內蘊積就會小便發紅。因此,我們使用清暑益氣湯來大補中氣,再加入生石膏、知母、新鮮荷葉來清熱氣。但必須仔細觀察,不要輕忽大意,以免誤診。
2. 傷濕條辨第十三
傷濕身倦嗜臥,目黃溲黃,此脾虛濕蘊,將成谷疸。宜用茵陳、茅朮、厚朴、薏仁、赤苓、車前、神麯、穀芽等味,運脾理濕也。
白話文:
因為受濕,身體變得疲倦嗜睡,眼睛發黃,小便也發黃,這是脾臟虛弱,濕氣積聚,將要形成谷疸的徵兆。應該使用茵陳、茅術、厚朴、薏仁、赤苓、車前、神麴、穀芽等藥材,幫助運化脾臟功能,祛除濕氣。
脾氣內虛,則身倦嗜臥,濕蘊中焦,則目溲俱黃。斯濕熱與穀氣薰蒸,蘊釀,必成黃疸。故用茅朮、厚朴、赤苓、薏仁健脾,神麯、穀芽疏脾,車前、茵陳分利膀胱,俾脾氣健運,則濕熱自化也。
白話文:
脾氣虛弱,就會身體疲倦、喜歡躺著。濕氣停留在中焦(胃、脾),就會眼睛和皮膚都發黃。這種濕熱和穀氣互相燻蒸,堆積發酵,必定會形成黃疸。所以使用茅朮、厚朴、赤苓、薏仁來健脾,神麯、穀芽來疏通脾氣,車前、茵陳來通利膀胱,讓脾氣健運起來,濕熱就會自然化解。
3. 傷濕條辨第十四
傷濕目黃,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腫,此脾虛濕氾,將成腫滿。宜用小溫中丸,加茵陳、車前子等味,補土逐濕也。
白話文:
因濕氣入侵而導致眼睛發黃,身體虛弱,大便不成形,小便赤黃,腹部膨脹水腫,這是脾氣虛弱,濕邪氾濫,將會發展成腫脹。宜使用溫補脾胃的「小溫中丸」,並加入茵陳、車前子等藥材,既能補益脾土,又能祛除濕邪。
上條目黃溲黃,濕蘊熱蒸,必成黃疸。此條目黃便溏,腹膨跗腫,濕盛化水,漬於肌內,必成浮腫。用小溫中丸,苦溫理脾,加車前、茵陳分利膀胱,猶開支河以通水道之理也。
白話文:
上一條目小便黃,是濕氣蘊藏在體內,熱氣蒸騰所致,必定會患上黃疸。這一條目大便是黃色且稀爛,小腹膨大浮腫,是濕氣過盛化為水液,積存在肌肉內,必定會導致浮腫。使用小溫中丸,具有苦味溫補脾胃的作用,再加入車前子、茵陳,一方面有利於膀胱排尿,另一方面就像疏通河道一樣,讓水液順利排出。
4. 暴感風寒論
嘗考《內經》九宮八風等論,風有八方,位分八卦,故冬至後,風從乾方來者為正風,主長養萬物。從別方來者,謂之偏風,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主傷害萬物。是則立冬後風從北,立春後風從東,立夏後風從南,立秋後風從西,皆為正風。若不從其位,而反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不惟傷物,且易侵人。
白話文:
參考《黃帝內經》關於九宮八風的論述,風有八個方向,分佈在八卦中。因此,冬至後,從乾卦方向來的風是正風,能滋養萬物。從其他方向來的風,稱為偏風。而迎面吹來的風,稱為賊風,會傷害萬物。所以,立冬後風從北方來,立春後風從東方來,立夏後風從南方來,立秋後風從西方來,這些都是正風。如果不在其固定的位置,而從相反的方向迎面吹來,就稱為賊風,不僅會傷害萬物,而且容易侵害人體。
倘正氣有虧,風必乘虛而襲,忽而頭痛惡寒,鼻塞聲重,咳逆痰多,但始終在肺,異於傷寒之壯熱傳變耳。蓋寒必傷於冬,暑必傷於夏,瘧痢見於秋,溫熱見於春,此四時之氣,各隨其令而見之。惟暴感風寒,雖盛暑炎蒸,長幼同居,久病臥床者,俱能染諸。故古人稱為寒疫也。
白話文:
如果正氣不足,風邪就會趁虛而入。突然出現頭痛、畏寒、鼻塞、聲音沙啞、咳嗽、痰多等症狀,但這些症狀始終侷限在肺部,與外感風寒的發高燒、傳變等情況不同。一般來說,受寒會在冬天發病,中暑會在盛夏季節發病,瘧疾和痢疾多見於秋季,溫熱病多見於春季,這都是四時之氣按照時令而出現的。只有暴受風寒的情況下,即使是在炎熱的盛夏,即使是體質強弱、年齡大小不同的人都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長期臥牀的病人也有可能感染。因此,古人稱之為「寒疫」。
良以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氣閉塞,則鼻息不利,聲不顯揚,但留連在肺,薰蒸熔鍊,直至痰濃涕厚,鼻通氣宣,庶得漸解。故治法只宜苦辛溫解,以宣肺氣,不可過於寒涼,而致壅遏上焦,邪留肺底,變成損怯,醫者慎之。
白話文:
瞬間熔化痰液、排出鼻涕
5. 傷風條辨第一
傷風頭痛惡寒,鼻塞聲重,嚏涕無汗,此暴感寒疫。宜用蘇葉、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紅、枳殼等味,苦辛溫解也。
白話文:
感冒頭疼發冷,鼻子不通聲音沙啞,打噴嚏流鼻涕但不流汗,這是突然受到寒氣的侵襲。適合使用蘇葉、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紅、枳殼等藥材,因為它們具有苦辛溫和的作用,可以緩解症狀。
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臟空虛,形如懸磬,風寒觸之。則清肅不行,而氣不宣化。故鼻塞聲重。其頭痛惡寒無汗者,以太陽為肺之外衛。暴感之狀,雖與傷寒相同,但始終在肺,並無傳變為異。故《內經》所謂,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也。
白話文:
風邪往往伴隨寒氣,首先會侵犯肺部。肺部空虛,就像懸掛的罄一樣。風寒侵襲肺部,導致清氣和肅降之氣無法正常運行,氣不能宣發化散。因此,會出現鼻塞和聲音沙啞。
如果出現頭痛、怕冷、不發汗的症狀,則說明太陽經脈(肺之外衛)受到了暴烈風寒的侵襲。雖然症狀與傷寒相似,但始終侷限於肺部,不會傳變為其他部位的病症。《內經》中記載,如果風寒襲擊頸項,則會影響太陽經脈;如果襲擊面部,則會影響陽明經脈;如果襲擊臉頰,則會影響少陽經脈。
初起宜蘇葉、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泄其衛,桑皮、橘紅、枳殼、桔梗苦以降其逆。正《內經》所謂,肺苦氣上逆,即食苦以泄之也。
白話文:
病情初期,宜用蘇葉、白芷、薄荷、前胡等辛味藥物疏散陽氣,桑皮、橘紅、枳殼、桔梗等苦味藥物降逆氣。這符合《內經》所說的,肺屬苦,氣逆上升時,宜用苦味藥物疏泄。
6. 傷風條辨第二
傷風汗出,頭痛已減,猶然鼻塞聲重,咳嗽多痰,此寒邪襲肺。宜用蘇梗、前胡、杏仁、象貝、桑皮、地骨皮、橘皮、枇杷葉等味,宣肺透邪也。
白話文:
感冒出汗後,頭痛減輕了,但鼻子仍然塞住、聲音沙啞,咳嗽痰多,這是寒氣侵襲肺部造成的。可以使用蘇梗、前胡、杏仁、象貝、桑皮、地骨皮、橘皮、枇杷葉等藥材,化解寒邪透入肺部。
此風邪已散,寒氣猶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故以蘇梗、前胡、杏仁降氣,桑皮、地骨瀉肺,橘皮、象貝消痰,枇杷葉清氣。是邪在上焦,藥用輕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白話文:
現在風邪已經散去,但是寒氣仍然殘留。如果不繼續疏散寒氣,恐怕會引起其他的疾病。因此,使用蘇梗、前胡、杏仁來降低肺氣;桑皮、地骨來瀉去肺熱;橘皮、象貝來化解痰液;枇杷葉來清化氣息。由於邪氣在肺部上部,藥物的性味應輕浮,這樣才能直達肺部。這樣就可以了。
7. 傷風條辨第三
傷風鼻氣重濁,喘逆痰嘶,胸肋板痛,此寒與飲結,內阻肺絡。宜用蘇子、前胡、桑皮、杏仁、橘紅、半夏、茯苓、旋覆花、枇杷葉等味,降氣撤飲也。
白話文:
感冒鼻塞嚴重,呼吸困難有痰喘鳴,胸部肋骨疼痛,這是寒氣與水液結合,阻滯在肺部經絡引起的。可以服用蘇子、前胡、桑皮、杏仁、橘紅、半夏、茯苓、旋覆花、枇杷葉等藥材,幫助降氣利水。
鼻塞重濁,肺失清肅,喘咳胸板,宿飲內結。夫飲為陰邪,因寒則動,內阻肺絡,外襲皮毛。苟非內撤飲邪,外疏風寒,則何可兩解。故宜蘇子、前胡、桑皮、杏仁開肺降逆,法半夏、茯苓、旋覆花、橘紅滌飲和胃,俾肺氣開而寒飲化,則病漸解也。
白話文:
下一種比之前的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