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下 (3)
卷下 (3)
1. 傷濕條辨第十二
傷濕頭重,倦臥懶言,煩熱汗多,口渴溺赤,脈洪,此濕熱傷氣。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等味,益氣清熱也。
《內經》云:傷於濕,則頭似蒙,首如裹。又云:言遲則氣虛。今頭重懶言,更兼煩熱汗多,氣虛之象昭然矣。況液不升則口渴,濕內蘊則溺赤。故用清暑益氣湯大補中州,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大清氣熱。然須細察精詳,慎勿輕忽以誤人也可。
白話文:
傷風受濕導致頭痛沉重,倦怠嗜睡,不願說話,感覺煩躁發熱,汗出很多,口渴,小便顏色深紅,脈象洪大,這是濕熱侵犯人體正氣所致。應該服用清暑益氣湯,再加入生石膏、知母、鮮荷葉等藥材,以增強體力並清除體內暑熱。
《內經》中說:受濕邪侵害,則頭部感覺沉重昏蒙,好像頭上裹著東西一樣。又說:說話遲緩是氣虛的表現。現在病人頭痛、懶言,還伴有煩熱多汗,氣虛的症狀非常明顯。而且津液不能上輸則口渴,體內濕邪蘊結則小便顏色深紅。因此,使用清暑益氣湯來大補脾胃之氣,再加生石膏、知母、鮮荷葉來大力清除體內的暑熱。但是,必須仔細觀察病情,謹慎用藥,不可輕率以免誤治。
2. 傷濕條辨第十三
傷濕身倦嗜臥,目黃溲黃,此脾虛濕蘊,將成谷疸。宜用茵陳、茅朮、厚朴、薏仁、赤苓、車前、神麯、穀芽等味,運脾理濕也。
脾氣內虛,則身倦嗜臥,濕蘊中焦,則目溲俱黃。斯濕熱與穀氣薰蒸,蘊釀,必成黃疸。故用茅朮、厚朴、赤苓、薏仁健脾,神麯、穀芽疏脾,車前、茵陳分利膀胱,俾脾氣健運,則濕熱自化也。
白話文:
傷風感冒導致身體疲倦嗜睡,眼睛和尿液發黃,這是脾虛濕盛,將要發展成黃疸的症狀。應該使用茵陳蒿、蒼朮、厚朴、薏仁、赤茯苓、車前子、神麴、麥芽等藥材,以健脾利濕。
脾氣虛弱,就會導致身體疲倦嗜睡;濕邪停留在中焦(胸腹部),就會導致眼睛和尿液發黃。這種濕熱與谷氣(食物精氣)交蒸鬱積,必然會形成黃疸。因此,使用蒼朮、厚朴、赤茯苓、薏仁健脾益氣,神麴、麥芽疏通脾胃,車前子、茵陳蒿利尿,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濕熱自然就能化解。
3. 傷濕條辨第十四
傷濕目黃,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腫,此脾虛濕氾,將成腫滿。宜用小溫中丸,加茵陳、車前子等味,補土逐濕也。
上條目黃溲黃,濕蘊熱蒸,必成黃疸。此條目黃便溏,腹膨跗腫,濕盛化水,漬於肌內,必成浮腫。用小溫中丸,苦溫理脾,加車前、茵陳分利膀胱,猶開支河以通水道之理也。
白話文:
傷濕條辨第十四
眼睛發黃,身體疲倦,大便稀溏,小便發黃,腹部膨脹,腳踝腫脹,這是脾虛濕盛,快要發展成全身浮腫。應該服用小溫中丸,再加入茵陳、車前子等藥物,以補益脾土,去除濕邪。
上一條提到眼睛發黃、尿液發黃,是濕熱蘊結蒸騰,必定會發展成黃疸。這一條則眼睛發黃、大便稀溏、腹部膨脹、腳踝腫脹,是濕邪過盛化為水液,浸漬在肌肉內,必定會發展成浮腫。服用小溫中丸,用它的苦溫之性調理脾臟,再加入車前子、茵陳利通膀胱,如同疏通河道使水流通暢的道理一樣。
4. 暴感風寒論
嘗考《內經》九宮八風等論,風有八方,位分八卦,故冬至後,風從乾方來者為正風,主長養萬物。從別方來者,謂之偏風,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主傷害萬物。是則立冬後風從北,立春後風從東,立夏後風從南,立秋後風從西,皆為正風。若不從其位,而反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不惟傷物,且易侵人。
倘正氣有虧,風必乘虛而襲,忽而頭痛惡寒,鼻塞聲重,咳逆痰多,但始終在肺,異於傷寒之壯熱傳變耳。蓋寒必傷於冬,暑必傷於夏,瘧痢見於秋,溫熱見於春,此四時之氣,各隨其令而見之。惟暴感風寒,雖盛暑炎蒸,長幼同居,久病臥床者,俱能染諸。故古人稱為寒疫也。
良以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氣閉塞,則鼻息不利,聲不顯揚,但留連在肺,薰蒸熔鍊,直至痰濃涕厚,鼻通氣宣,庶得漸解。故治法只宜苦辛溫解,以宣肺氣,不可過於寒涼,而致壅遏上焦,邪留肺底,變成損怯,醫者慎之。
白話文:
暴感風寒論
研究《內經》關於九宮八風的論述,風來自八個方向,分別對應八卦。因此,冬至後,從西北(乾方)來的風是正風,能滋養萬物;從其他方向來的風,稱為偏風;從相反方向來的風,稱為賊風,會傷害萬物。所以,立冬後風從北方來,立春後風從東方來,立夏後風從南方來,立秋後風從西方來,這些都是正風。如果風不從其應來的方向,而是從相反方向來,就稱為賊風,不僅傷害萬物,而且容易侵襲人體。
如果正氣不足,風就會乘虛而入,突然頭痛、惡寒、鼻塞、聲音嘶啞、咳嗽、痰多,但始終停留在肺部,這與傷寒的壯熱傳變不同。一般來說,寒邪易傷人於冬季,暑邪易傷人於夏季,瘧疾和痢疾多見於秋季,溫熱病多見於春季,這是四季氣候的特性。然而,暴感風寒卻不受季節限制,即使盛夏酷暑,大人小孩,久病臥床者,都可能感染,所以古人稱之為寒疫。
這是因為風寒總是同時存在,首先侵犯肺部,肺氣閉塞,就會鼻塞呼吸困難,聲音低沉,寒邪停留在肺部,持續薰蒸,直到痰濃涕稠,鼻子通暢,氣息舒緩,才能逐漸好轉。因此治療方法應該用辛溫解表的中藥來宣通肺氣,不可使用過寒過涼的藥物,以免阻塞上焦,邪氣滯留在肺部,導致肺氣受損,醫生應謹慎用藥。
5. 傷風條辨第一
傷風頭痛惡寒,鼻塞聲重,嚏涕無汗,此暴感寒疫。宜用蘇葉、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紅、枳殼等味,苦辛溫解也。
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臟空虛,形如懸磬,風寒觸之。則清肅不行,而氣不宣化。故鼻塞聲重。其頭痛惡寒無汗者,以太陽為肺之外衛。暴感之狀,雖與傷寒相同,但始終在肺,並無傳變為異。故《內經》所謂,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也。
初起宜蘇葉、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泄其衛,桑皮、橘紅、枳殼、桔梗苦以降其逆。正《內經》所謂,肺苦氣上逆,即食苦以泄之也。
白話文:
傷風條辨第一
感冒頭痛、怕冷、鼻子不通、聲音沙啞、打噴嚏流鼻涕但不流汗,這是突然受到寒邪侵襲引起的。應該用蘇葉、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紅、枳殼等藥材,這些藥性苦辛溫和,可以解表散寒。
風寒之邪必定伴隨著寒邪,首先侵犯肺臟。肺臟虛弱,如同懸掛的磬一樣空虛,風寒侵襲肺臟,就會導致肺氣清肅的功能失常,氣機不能宣暢疏通,所以才會鼻子不通、聲音沙啞。頭痛、怕冷、不出汗,是因為太陽經脈是肺臟的外部防衛,寒邪突然侵犯,雖然症狀和傷寒相似,但始終局限在肺部,沒有轉變為其他病症。所以《內經》說,寒邪侵入頸項,則向下傳到太陽經;侵入面部,則向下傳到陽明經;侵入頰部,則向下傳到少陽經。
初期應該用蘇葉、白芷、薄荷、前胡等辛味藥材來疏通衛氣,用桑皮、橘紅、枳殼、桔梗等苦味藥材來瀉降逆氣。這正符合《內經》的說法:「肺氣上逆,應該服用苦味藥物來瀉降。」
6. 傷風條辨第二
傷風汗出,頭痛已減,猶然鼻塞聲重,咳嗽多痰,此寒邪襲肺。宜用蘇梗、前胡、杏仁、象貝、桑皮、地骨皮、橘皮、枇杷葉等味,宣肺透邪也。
此風邪已散,寒氣猶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故以蘇梗、前胡、杏仁降氣,桑皮、地骨瀉肺,橘皮、象貝消痰,枇杷葉清氣。是邪在上焦,藥用輕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白話文:
傷風初期流汗,頭痛減輕,但鼻子仍然塞住,聲音嘶啞,咳嗽痰多,這是寒邪入侵肺部。應該用蘇梗、前胡、杏仁、貝母、桑白皮、地骨皮、橘皮、枇杷葉等藥材,以宣通肺氣,驅散邪氣。
風邪已散,但寒邪仍然殘留,如果不疏散寒邪,恐怕會導致其他疾病。所以用蘇梗、前胡、杏仁來降氣,用桑白皮、地骨皮來瀉肺,用橘皮、貝母來化痰,用枇杷葉來清肺氣。因為邪氣在上焦,所以藥性輕浮,正好作用於肺部。這樣治療是恰當的。
7. 傷風條辨第三
傷風鼻氣重濁,喘逆痰嘶,胸肋板痛,此寒與飲結,內阻肺絡。宜用蘇子、前胡、桑皮、杏仁、橘紅、半夏、茯苓、旋覆花、枇杷葉等味,降氣撤飲也。
鼻塞重濁,肺失清肅,喘咳胸板,宿飲內結。夫飲為陰邪,因寒則動,內阻肺絡,外襲皮毛。苟非內撤飲邪,外疏風寒,則何可兩解。故宜蘇子、前胡、桑皮、杏仁開肺降逆,法半夏、茯苓、旋覆花、橘紅滌飲和胃,俾肺氣開而寒飲化,則病漸解也。
白話文:
傷風導致鼻塞、呼吸氣息沉濁、喘息咳嗽痰多聲音嘶啞、胸肋疼痛,這是寒邪和水飲停滯,阻塞肺部經絡。應該使用蘇子、前胡、桑皮、杏仁、橘紅、半夏、茯苓、旋覆花、枇杷葉等藥物,以達到降氣化痰、排除水飲的作用。
鼻塞嚴重、呼吸氣息沉濁,肺臟失去清肅的功能,喘咳並伴有胸肋疼痛,體內積聚了宿留的水飲。水飲屬於陰邪,因為寒邪而致使水飲活動起來,阻塞肺部經絡,並侵襲皮膚毛髮。如果不從內部排除水飲邪氣,同時疏通外在的風寒,那麼就無法同時解決問題。因此,應該使用蘇子、前胡、桑皮、杏仁來宣肺降逆,用半夏、茯苓、旋覆花、橘紅來化除水飲和胃,使肺氣暢通,寒飲得以化解,病情就能逐漸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