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伏暑條辨第五

伏暑發熱,喘不得臥,痰嘶胸板,此暑滯肺絡。宜用葶藶大棗湯,合六一散,枇杷葉等味,徹清肺飲也。

上條脅痛痰多而咳,此條胸板痰嘶而喘,病甚深於咳矣。雖喘有虛實之分,治有肺腎之異,今由伏暴內發,身熱胸板痰嘶,其候舌必黃膩,脈必滑數,溺必黃赤,體必豐盛,斯為肺實。故宜葶藶苦寒以瀉肺熱,然古人猶恐損胃,合大棗之甘以緩之。得漸馴以除上焦之飲。凡用葶藶而不用大棗者,未識仲景之心法也。再兼六一、枇杷葉,清氣利濕也。

白話文:

伏暑發燒,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痰聲嘶啞堵塞胸部,這是暑熱停滯肺經。應該使用葶藶大棗湯,配合六一散、枇杷葉等藥物,徹底清除肺部的暑熱。

上一條講的是脅肋疼痛、痰多咳嗽,這一條是胸部痰聲嘶啞、呼吸困難,病情比單純咳嗽嚴重許多。雖然喘息有虛實之分,治療也有肺腎之別,但現在是因暑熱暴發於內,身體發熱、胸部痰聲嘶啞,舌苔必定黃厚膩滑,脈象必定滑數,小便必定黃赤,體型必定肥胖,這是肺實證。所以應該用苦寒的葶藶瀉去肺熱,但古人仍然擔心傷胃,因此加入大棗的甘味來緩解。漸漸地讓暑熱之邪從上焦排出。凡是用葶藶卻不用大棗的,是不了解張仲景的治病方法。再配合六一散、枇杷葉,以清熱利濕。

2. 伏暑條辨第六

伏暑惡寒發熱,乍有乍無,或輕或重,如瘧非瘧,舌白脈大,此暑必挾濕,薰蒸黏膩之邪,伏於肺胃。宜用溫膽湯,加杏仁、通草、青蒿、黃芩等味,通胃泄邪也。

凡伏暑濕,亦有輕重之分,其重者,勢難延緩,乘時竊發,其輕者,直至露冷氣肅,金飈颯爽,陽氣漸收,腠理漸閉。所伏之邪,遂無隙可容,然後發出,其見證如瘧非瘧,或有微寒,或單發熱,但無六經之可辨,無表裡之可分。其舌白,其脈大者,正虛濕盛也明矣。若不從中驅泄,必致變成瘧患,故用溫膽湯通胃腑,加杏仁、通草清肺泄濕,黃芩、青蒿清氣泄肝,則邪可盡解也。

白話文:

伏暑症狀表現為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時有時無,輕重不一,像瘧疾但又不是瘧疾,舌苔白膩,脈象洪大。這是暑邪夾雜濕邪,像蒸汽一樣黏膩,停滯在肺胃之間。治療宜用溫膽湯,再加杏仁、通草、青蒿、黃芩等藥物,以疏通胃氣,驅散邪氣。

所有因暑濕引起的疾病,輕重程度不一。重症來勢凶猛,隨時可能發作;輕症則要等到白露時節,天氣轉涼,秋風瑟瑟,陽氣收斂,皮膚毛孔閉合,體內潛伏的邪氣無處可藏,才會發作出來。症狀表現也像瘧疾卻又不是瘧疾,可能略感寒涼,也可能單純發熱,但不像六經辨證那樣有明顯的表裡證候。舌苔白膩,脈象洪大,說明正氣虛弱,濕邪盛行。如果不積極從體內驅散濕邪,很可能轉變成瘧疾。因此,治療要用溫膽湯疏通胃腑,再加杏仁、通草清肺利濕,黃芩、青蒿清熱泄肝,這樣才能徹底清除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