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中 (16)
卷中 (16)
1. 冬溫條辨第八
冬溫煩熱,舌絳而干,斑疹顯透,神迷妄笑,尋衣摸床,手足振顫,此陰傷風動。宜用炙甘草湯,去薑桂,加牡蠣、鮮石斛、鮮菖蒲等味,養陰卻熱也。
熱不解,而舌乾色絳,斑已透而神迷妄笑,乃熱極陰傷,陽動化風,故尋衣摸床,手足搖動。若非毓陰和陽,恐難挽回造化。必藉參、甘、膠、地、麥冬、牡蠣、菖蒲、石斛扶正養陰,則液返津回,肝陰內復,而風陽自熄焉。
白話文:
冬天溫病導致煩躁發熱,舌頭紅絳乾燥,斑疹明顯透出,神志不清胡言亂笑,不停地翻找衣服摸床,手腳顫抖,這是陰液受損,風邪乘虛而入。應該服用炙甘草湯,去掉生薑和桂枝,再加入牡蠣、鮮石斛、鮮菖蒲等藥材,滋陰清熱。
如果熱症沒有減退,舌頭仍然乾燥紅絳,斑疹雖然已經透出但神志仍然不清,胡言亂笑,這是因為熱邪極盛導致陰液受損,陽氣亢盛化為風邪,所以才會出現翻找衣服摸床、手腳顫抖的症狀。如果不能及時滋陰和緩解陽氣,恐怕難以挽回病情。必須依靠人參、甘草、阿膠、生地、麥冬、牡蠣、菖蒲、石斛等藥物來扶正養陰,這樣才能使津液恢復,肝陰得到滋補,風陽之邪自然會熄滅。
2. 冬溫條辨第九
冬溫初起,舌遽干,神便昏,煩熱脈數,或吐或瀉,此邪盛正虛。宜用《金匱》麥門冬湯,加桑葉、地骨皮、鮮石斛、鮮菖蒲、鮮稻根等味,甘涼養胃。倘吐瀉傷陽,無熱神迷多寐,脈軟不食,宜用人參溫膽湯,甘溫和胃也。
凡病初起,便見舌乾神昏,乃正虛邪盛,不克支持,最為險候。若煩熱舌乾,胃陰更損。故用麥冬、法夏、西參、甘草、粳米、桑葉、骨皮、石斛,甘涼濡潤,以醒胃氣。倘吐瀉傷陽,而神迷如寐,脈軟無熱,乃傷及胃陽,宜用溫膽和胃,人參養正為妙。
白話文:
冬天溫病初期,舌頭很快乾燥,精神昏沉,煩躁發熱,脈搏快速,可能嘔吐或腹瀉,這是邪氣盛而正氣虛弱。應該使用《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再加入桑葉、地骨皮、鮮石斛、鮮菖蒲、鮮稻根等藥材,以甘涼的藥性滋養胃氣。如果嘔吐腹瀉導致陽氣受損,沒有發熱,精神昏迷嗜睡,脈搏微弱,食慾不振,則應該使用人參溫膽湯,用甘溫的藥性溫和胃氣。
所有疾病剛開始,就出現舌乾、神昏的症狀,都是正氣虛弱,邪氣盛而無法抵禦,這是最危險的徵兆。如果同時有煩躁發熱、舌乾,代表胃陰更加受損。所以要用麥冬、法夏、西洋參、甘草、粳米、桑葉、地骨皮、石斛等藥材,以甘涼滋潤的藥性來濡養潤澤,以醒脾胃之氣。如果嘔吐腹瀉傷及陽氣,而精神昏迷像睡著一樣,脈搏微弱,沒有發熱,這是傷及了胃陽,應該使用溫膽湯溫和胃氣,再用人參滋補正氣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