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下 (8)
卷下 (8)
1. 白㾦條辨第十五
白㾦既見,隨汗出沒,舌赤少苔,脈數,不飢不食,經旬不退,此胃虛邪戀。宜用佩蘭葉、穀芽、杏仁、霍山斛、麥冬、川貝、豆卷、通草、枇杷葉、藿香葉等味,輕清宣氣也。
白話文:
白帶出現,伴隨著汗水排出,舌頭發紅,舌苔少,脈搏跳動快,沒有飢餓感也不想吃東西,連續十幾天都不見好轉,這表明胃氣虛弱,邪氣糾纏不散。應該使用佩蘭葉、穀芽、杏仁、霍山斛、麥冬、川貝、豆卷、通草、枇杷葉、藿香葉等藥材,能起到宣發肺氣的作用。
上條白㾦未見,理宜疏泄。此條白㾦既見,隨汗出沒,舌赤少苔,胃津消乏,正氣已虛矣。且不飢不食,胃氣未和,至經旬而熱不解,陰液亦枯矣。斯時補之則邪愈逗留,疏之則正氣消耗。惟宜杏仁、川貝、枇杷葉清肺氣,麥冬、霍斛、穀芽養胃氣,佩蘭、藿香化濁氣,豆卷、通草泄濕氣,合輕清之品,以宣餘邪。不可偏疏偏補,反致病去元傷也。
白話文:
上一個白帶症狀尚未出現,此時理應疏泄。而這個白帶症狀出現,還會隨著汗液流出,舌頭發紅,舌苔較少,體內的胃液變少,正氣已經虛弱。而且感到不飢餓也不進食,胃氣尚未調和,到了十天左右,熱度沒有消退,體內的陰液也變少了。這個時候如果進補,反而會讓邪氣滯留,如果不進補,正氣反而會耗損。因此應該使用杏仁、川貝、枇杷葉來清肺氣,麥冬、霍斛、穀芽養胃氣,佩蘭、藿香化解濁氣,豆卷、通草排出濕氣,組合這些清淡的藥材,讓殘留的邪氣排出。不能單純地疏泄或進補,否則會惡化病情,損傷元氣。
2. 白㾦條辨第十六
白㾦已多,大熱不退,口渴不食,時作鄭聲,脈大無力,此氣虛液耗。宜用黃耆、黨參、甘草、麥冬、白芍、細生地、川石斛、地骨皮、佩蘭葉、左牡蠣、鮮荷葉等味,益氣養陰也。
白話文:
白帶異常增加,高燒不退,口乾口渴不思飲食,有時喉嚨發出呻吟聲,脈搏大而無力,這是氣虛津液消耗的症狀。建議使用黃耆、黨參、甘草、麥冬、白芍、細生地、川石斛、地骨皮、佩蘭葉、左牡蠣、新鮮荷葉等藥物,以益氣養陰。
㾦已見多,熱猶不退,口渴不食,乃陽津陰液俱傷。更兼語聲如重,脈大無力,此元神大傷。不克自持故用參、耆、甘草益氣液,牡蠣、地、芍固營液,麥冬、石斛祛虛熱,佩蘭、荷葉化餘邪,務得陰陽並固,不致延為虛脫。勿謂㾦猶未盡,禁用固補,而投疏泄,致誤人性命也。
白話文:
汗出過多,熱症仍未消退,口渴、不思飲食,這是陽氣和津液都受傷的表現。再加上說話聲音虛弱無力,脈象強大但虛浮無力,這是元氣大傷的徵兆。病人不能自我調養,所以要用黨參、黃耆、甘草來益氣補液;牡蠣、生地黃、芍藥來固攝營液;麥冬、石斛來清熱祛火;佩蘭、荷葉來化解餘邪。務必使陰陽同時得到鞏固,避免延誤時間導致虛脫。不要認為汗症還沒有完全結束,就禁止使用固攝補益的藥物,而使用瀉下藥物,這樣會危及病人的生命。
3. 白㾦條辨第十七
白㾦汗多,㾦密,脈虛肢冷,神情恍惚,此氣液外脫。宜用黃耆、白朮、附子、當歸、白芍、甘草、麥冬、五味、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等味,甘溫斂攝也。
白話文:
多汗,汗水黏稠密佈,脈搏虛弱,四肢冰冷,精神恍惚,這是氣液外散所致。應該使用黃耆、白朮、附子、當歸、白芍、甘草、麥冬、五味、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等藥物,溫和滋補,收斂外散的氣液。
㾦出已多,汗亦不少,脈虛無神,四肢逆冷,乃陽氣外脫之象。兼之神情恍惚,夢寐驚惕,心腎失交,神難守舍,此內外將脫,陰陽並越,《內經》所謂陰陽偏則病,離則死也。斯死生交關之候,急宜耆、朮、甘、附補氣,當歸、白芍養血,麥冬、五味斂液,龍骨、牡蠣、遠志、酸棗鎮神,使精氣神不致越脫,即挽回造化之機也。
白話文:
大量出汗,汗液中消耗了大量的陽氣,脈搏虛弱無力,四肢逆冷,這些都是陽氣外洩的徵兆。再加上精神恍惚,夢境驚恐,說明心腎失衡,神志難以安守,這種內虛外脫、陰陽失衡的狀態,猶如《內經》所說「陰陽偏盛則生病,陰陽失衡則死亡」。此時正處於生死關頭,必須急用耆朮甘附湯補氣,當歸白芍湯養血,麥冬五味子湯斂液,龍骨牡蠣遠志酸棗湯鎮神,使精氣神不致外洩,這樣才能挽回生命。
4. 痧脹擬似辨
夫我崇俗,所謂麻痧者,是果有諸。蓋東南方地卑氣濕,或嶺南氣暖,沿江瀕海,霧露颶潮,較別處尤甚。每交夏令,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故山嵐海瘴陰霾晦蔽之邪,乘時竅發。人在此蒸淫熱逼之中,正氣有虧,則邪觸自口鼻直據膜原。夫膜原者胃絡也。前吳又可制不食一方,即此意也。
白話文:
現在流行的所謂麻痧,確實是有道理的。因為東南方地勢低窪,氣候潮濕,或者嶺南地區氣候溫暖,沿著江河和大海,霧氣多、颶風潮汐也比其他地方嚴重得多。每逢夏季,天氣炎熱,地面的濕氣自然上升。因此,山中的霧靄、海上的瘴氣以及陰霾晦暗的邪氣趁著這個時候發作起來。人在這種蒸熱逼人的環境中,正氣不足,邪氣就從口鼻直接進入膜原。膜原就是胃部的經絡。以前吳又可制定了一個戒食方,也是這個道理。
蓋邪既內伏,乘時發動,先覺胸腹脹悶,懊憹似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此暑濕穢濁,阻遏中脘,致陽明氣機壅塞,脈絡俱閉,四肢麻木,甚至筋攣拘急。此屬痧脹,實系閉症,即方書所謂絞腸痧乾霍亂是也。此與吐瀉後,轉筋麻木,冷汗陽脫之症,相去徑庭,用藥亦有霄壤之殊。
白話文:
當邪氣潛伏於體內,伺機爆發,起初會感到胸腹脹悶,難受像疼痛,想吐吐不出來,想拉肚子但又拉不出來。這是因為暑濕穢濁阻滯在中焦,導致陽明經脈氣機壅塞,脈絡閉塞,四肢麻木,甚至筋攣。這屬於痧脹,是一種閉症,就是醫書中所說的絞腸痧乾霍亂。這與嘔吐腹瀉後,出現抽筋麻木、冷汗脫陽的症狀,有著本質的不同,用藥也截然不同。
夫脫正宜溫宜補,閉症宜疏宜通,而其倉猝危險,大約相等。若痧脹不得吐瀉,而懊憹悶亂異常,以致脈伏肢冷,甚則麻木拘攣,此陽症似陰,閉症似脫。例宜宣通,但以梔豉湯服下,以指深吐。俾氣機得宣,邪能泄越,即可向愈。考方書有燒紅食鹽,童便調服,得吐而愈者,試之極驗。
白話文:
當正氣衰竭時,應該溫補;當氣血閉塞不通時,應該疏通。但突發性的危急狀況,嚴重的程度大致相當。如果痧脹不吐瀉,而煩躁悶亂異常,導致脈搏微弱、四肢冰冷,甚至麻木抽搐,這是陽症に似陰症,閉症似脫症。依循一般的原則應該宣通,只要服用梔豉湯,用手指深按喉嚨催吐。使氣機通暢,邪氣得以排出,病情即可好轉。查閱醫方書籍,記載有將紅燒食鹽用童便調服,就能催吐痊癒的案例,試驗後發現非常有效。
或用白礬含化,覺味甜如冰糖者,痧脹無疑。即任意嚥下,澀口得吐亦愈。若已經吐瀉者,氣已宣通,不可再用,徒傷胃氣。如或胃中仍有不和,腹中煩滿,惡逆不食,猶恐餘邪未盡,更以藿香正氣散和之。亦可全愈,故近俗所謂麻痧者,即此是也。若云冷麻痧者,殊屬可笑。
白話文:
可以含化白礬,如果覺得味道像冰糖一樣甜,那就毫無疑問是痧脹了。可以任由它被吞嚥下去,如果覺得口澀而吐了出來,也可以痊癒。如果已經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症狀,表示體內的氣已經通暢,就不要再服用白礬,以免損傷胃氣。如果胃裡還是不適,腹中脹滿煩悶,噁心嘔吐吃不下東西,就擔心還有餘邪未清,可以再用藿香正氣散與白礬一起服用。這樣也可以完全治癒,所以近來俗稱的麻痧,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說是冷麻痧,那就太可笑了。
並有莽鹵之醫,竟不顧名思義,妄認為痧。而以疏泄解表之藥,施於陽氣欲脫之候,定不為投井下石乎,草菅人命,莫此為甚,謹之戒之。
白話文:
還有一些魯莽的大夫,不考慮病情的實際情況,盲目地就把這些症狀當成是痧症。他們使用疏散風寒的藥物進行治療,在已經陽氣虛弱的時候還這麼做,無疑是雪上加霜,草菅人命,這種做法實在太可怕了,大家一定要小心謹慎。
5. 陰症辨論
夫冷麻痧之名,我崇俗流傳已久。(予)自道光十八年始出臨症,雖有其名,卻未見其症。當時難以稽考,迫二十六年秋間,此症大行。但見一派陰寒,並無縱毫痧穢。其初病也,必先脘腹脹痛,繼而吐瀉大作,頻頻不已。遂致形肉頓癟,目陷肢厥,煩躁不安,甚至手足拘攣,轉筋麻木,六脈俱絕,魄汗淋漓,間有面目俱赤,大渴引飲,而手足必冷,外似陽症,實屬陰盛。從此細閱病狀,兼考方書。
白話文:
「冷麻痧」這個名稱,在民間早已廣為流傳。我從道光十八年開始懸壺濟世,雖然聽過這個名字,但從未親眼見過這種病症。當時無法考證,到了二十六年秋天,這種病症突然大流行。我觀察到患者普遍表現出極度寒冷的症狀,但並沒有見到任何痧痕或穢氣。
這種病症初期會出現胃脘和腹部疼痛,接著會伴隨劇烈的嘔吐和腹瀉,反覆不止。導致患者迅速消瘦,眼睛凹陷,四肢冰冷,焦躁不安。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手腳抽筋、麻木,脈搏消失,出冷汗等現象。有時候患者臉色會發紅,非常口渴,不停喝水,但手腳依然冰涼。外表看起來像是陽症,實際上是陰氣過盛。我仔細分析了患者的症狀,並參考了醫書。
自《靈》《素》以下,古聖先賢,並未有冷麻痧之名目。而今之遇是症者,竟以痧為治,方中大加發表透泄等味,請以病名思之。既稱冷麻,又謂之痧,世間豈有不發熱之痧乎。此三字名義,殊屬矛質。若再依樣葫蘆,妄投藥石,不察之甚也。其在俗口流傳之訛,固無足怪,而醫者亦以訛傳訛,不識此病為何病,將何所措手,而起死回生耶。因其四肢麻冷,而謂之冷麻痧,因其筋攣肢強,而謂之吊腳痧,眾口紛傳,全無實指。
白話文:
在《黃帝內經》之後,古代聖賢沒有「冷麻痧」這個病名。現在遇到這種症狀,卻都用治療痧的方法,藥方中大量加入發散透泄的藥物,大家不妨從病名來思考。既稱為「冷麻」,又稱為「痧」,世間哪裡有不會發熱的痧呢?這三個字的名稱,非常矛盾。如果照貓畫虎,隨意用藥,那就太不明智了。民間流傳的訛誤,不足為奇;而醫生也以訛傳訛,不認識這種病是什麼病,又如何施以援手,救人一命呢?因為它的四肢麻木冰冷,就稱為「冷麻痧」;因為它的筋脈抽搐,肢體僵強,就稱為「吊腳痧」,眾口紛紜,完全沒有根據。
爰稽仲景《傷寒例》,謂之直中陰經,《金匱》雜病篇,謂之陰症,方書所謂轉筋霍亂是也。夫霍亂者,揮霍變化,偶起一時,若吐瀉不已,而危變叢生,頓成莫救。其病必起於勞碌傷陽,色欲不節之人。夫勞碌者,脾陽必傷,色欲者,命陽必敗。天時陰寒濕晦之邪,自易乘隙侵入也。
白話文:
根據仲景《傷寒論》,稱之為「直中陰經」,在《金匱要略》的雜病篇中,稱之為「陰症」,醫書中所說的「轉筋霍亂」就是這種病。霍亂這種病,變化無常,突然發作,如果嘔吐腹瀉不止,就會引發危急的變證,很快就能變成無法挽救的局面。這種病一定是由於勞累傷陽、縱欲不節的人所致。勞累會損傷脾陽,縱欲會耗傷命陽。在天氣陰寒濕晦的時候,外邪很容易趁機侵入。
至於用藥大略,遠寒用熱,驅陰復陽,庶可扶危扶顛。考仲景《傷寒》《金匱》雜病,雖有精義,而鮮推闡。惟喻昌先師獨造仲景之堂,而窺其美富闡發陰症,尤擅其長,惜後人習焉不察耳。竊見近時此症不少,每有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用藥或誤,何謂醫以濟世耶。
白話文:
至於用藥的原則,大致上是:遇見遠寒體質者,使用溫熱藥物,驅除體內的寒氣、恢復陽氣,這樣纔能夠挽救危亡、扶正驅邪。考察《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仲景的著作,裡面雖然記載著精湛的醫理,但是卻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和闡發。只有喻昌先師獨自鑽研仲景的殿堂,透徹瞭解其精妙博大,尤其擅長闡發陰證,只可惜後人學習時不夠深入,難以體會其中深意。我私下發現,近來這種疾病的患者不少,常常有人早染上疾病晚上就死,或晚上染上疾病早上就死,這都是因為用藥錯誤所致,這怎麼能稱為懸壺濟世呢?
然有見其面赤目赤,而誤以為陽症,大渴引飲,而誤以為陽症,小便澀少,而誤以為陽症,六脈俱絕,而誤以為陽症,脈伏陰躁,擾亂不寧,而誤以為陽熱煩躁,斯時遂以辛熱藥味,不能奏功。而妄投寒涼,豈知投以寒涼,有必死無救者也。(予)是以不揣譾陋,弄斧班門,謹將喻氏陰症八難,略加詮註。
白話文:
然而有些人看到病人臉色發紅、眼睛發赤,就誤以為是陽症;看到病人口渴想喝水,就誤以為是陽症;看到病人小便量少又顏色深,就誤以為是陽症;看到病人脈象極弱,就誤以為是陽症;看到病人脈搏微弱而跳動不安,就誤以為是陽熱引起的煩躁不安,這樣一來,使用辛熱的藥物就無法奏效,反而妄用寒涼的藥物,殊不知使用寒涼藥物,病人必定會死無可救。(我)因此不揣摩自己的淺陋,班門弄斧,謹將喻氏《陰症八難》略作解釋。
明知良工苦心,疇者諒之。然巨眼慧心,明察有真,互相發明。俾雜病之旨,人人共曉,不致貽誤於將來,詎非生民之厚幸也夫。
白話文:
雖然明白醫生的苦心,但還是有人輕視它。但是目光銳利且心思精明的人明察秋毫,可以互相發明闡發。只有雜病的原理人人共同參與,纔不會導致將來的誤診,這難道不是對於眾生的厚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