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陰症八難

夫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裂,無汗而喪神守。急用附子乾薑,加蔥白以散寒,加豬膽汁引入陰分。然恐藥力不勝,熨蔥灼艾,內外協攻,乃足以破其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此一難也。

白話文:

當身體受寒侵襲,導致少陰經脈氣血不通時,寒氣會像嚴厲的命令一樣,束縛住微弱的陽氣,導致肌膚凍傷破裂,無汗而神魂喪失。此時需要緊急使用附子、乾薑等溫熱藥物,加入蔥白以散寒,再加入豬膽汁以溫補陰分。但是,如果藥物效果不夠,還需要用蔥熨、艾灸等外治法,內外同時施治,才能打破寒氣的凝結。如果稍有不慎,耽誤了治療時機,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

少陰者腎臟也,凡寒中少陰,必由腎真大虛,陽無捍衛,猶城郭不堅,守護無備,賊必乘虛而入。故天地之陰霾晦塞,非離照當空,何能掃清氛霧。人或中之,先犯太陰,繼及少陰,又侵厥陰,遂致吐瀉肢冷,目陷直視,煩躁脈絕,肌肉頓癟,手足麻木,筋急拘變,甚而舌卷囊縮,三陰經之絕症,並現。於此用藥,最宜分別。

白話文:

腎臟虛弱時容易受到濕氣的侵襲,導致身體沉重、無力,猶如天地間陰霾晦暗。煩躁、肌肉無力、關節僵硬,分別是濕邪內侵的三種表現。

非藉附子、乾薑之辛雄性烈,何以驅逐陰氛,而挽復陽光,《內經》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再加蔥白以通陽散寒,加豬膽汁引入陰分,恐熱性下咽,陰寒拒格,難以直入,或仍吐出也。若無膽汁,即以川連代之。則辛熱藥性,得以入陰回陽。如欲嘔吐,更用生薑汁蜆殼許調入藥內服之,最為捷妙。

倘少腹凝痛,亦是厥陰氣滯,外用蔥熨艾灸等法,立可見效。

白話文:

如果不借助附子、乾薑辛熱猛烈的藥性,怎麼能驅散陰邪,召喚陽氣?《內經》提到要補足陽氣的根本,才能消除陰寒。

再搭配蔥白以疏通陽氣散寒,豬膽汁用來引導入陰分。擔心辛熱藥性入喉,陰寒排斥,難以深入,可能還是會吐出來。如果沒有豬膽汁,就用川連代替。這樣,辛熱藥性就能進入陰分溫養陽氣了。

如果想要催吐,再用生薑汁、蜆殼粉調入藥中服用,效果最好。

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於內,逼其陽亡於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此孤陽欲脫。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即不可加蔥及熨灼。恐過於疏散,氣隨汗脫,而陽無由內返矣。宜撲止其汗,更加固護腠理,不爾,恐其陽復越。此二難也。

白話文:

如果這個人原本陽氣就偏虛,皮膚毛孔也比較鬆散,體內陰氣過盛,逼迫體表陽氣流失。那麼就會出現大汗淋漓、頸部和脊椎僵硬的症狀,這是陽氣將要離體的徵兆。此時應使用附子、乾薑、豬膽汁來治療,但絕不能加蔥或進行溫灸。因為過度疏散的話,陽氣會隨著汗液一起流失,而無法從體內恢復。應該採取措施止住汗液,同時加強對皮膚毛孔的保護。否則,陽氣可能會再次外泄。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房欲不節者,真陽必擾,勞碌過度者,腠理必疏,陰寒一盛於內,逼其真陽越脫於外,以致大汗淋漓,喘逆煩躁,太陽之經氣,少陰之臟氣,皆欲懸絕。故脊項強硬,目竄直視,此時宜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入陰回陽,而汗多陽越,即不可加蔥熨艾灼等法。夫蔥性主散,致恐氣隨汗脫。

白話文:

夜晚如果出現心煩意亂、太陽穴跳動、心臟懸空、脊背竄痛,此時應當忌蔥薑蒜,不可以蔥熨煨灼,否則病情會加重。

所存一線微陽,無由內返,急宜撲止其汗,用牡蠣、五倍、麻黃根,碾細撲之,更加固護腠理。如黃耆、桂枝、五味、甘草等味,大封大固,使真陽不致外脫,猶回騎返幟,得安軍壘也。

白話文:

剩餘的一絲陽氣,無法從內部生髮,應當緊急止汗,使用牡蠣、五倍子、麻黃根,研磨成細粉撲灑,進一步加固腠理。像黃耆、桂枝、五味、甘草等藥物,能大封大固,讓真陽不會外泄。就像騎兵返回營帳,得以穩定軍隊一樣。

前用附子乾薑,以勝陰復陽者,猶取飛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急趨,頃之復合耳。不知此義者,重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烈之勢,而致迂緩無功。此三難也。

白話文:

先前使用附子、乾薑,為了戰勝陰氣、恢復陽氣,就像飛騎突襲重圍,拔旗立幟,使已經分散的陽氣看到旗幟後,快速地靠近,一時之間又匯聚在一起。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反而增加藥物種類,和合煎煮成湯劑,會牽制雄壯烈性的藥效,導致緩慢無功。這是第三個難處。

其次前藥中,即須加當歸、肉桂,兼理其營,以寒邪中入,必先傷營血故也,不爾藥偏於衛,勿及於營。與病卻不相當,邪不盡服,必非勝算。此四難也。

白話文:

第二個難處是:在上述藥方中,必須加入當歸和肉桂,才能同時調理營血。因為寒邪入侵,首先會損傷營血。如果沒有加入這兩味藥,藥效只在衛氣上奏效,卻無法達到營血。這樣一來,治療就不對症,邪氣無法完全祛除,肯定無法取得勝利。這是第四個難處。

其次前藥中,即須加人參甘草,調元轉餉,收功幃幄。不爾附姜之猛直,將犯上無算矣。此五難也。

白話文:

此外,在前述的藥物中,必須加入人參和甘草,以調整身體機能,促使藥效發揮。否則當歸和生薑的猛烈性質將會過於刺激,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這是五個困難點之一。

用前藥二三劑後,覺運動頗輕,神情頗悅,真陽來復之狀,始得顯著。更加黃耆、白朮、五味、白芍,大隊陰陽平補,不可歇手。蓋重陰見睨,浪子初歸,斯時搖搖靡定,不為善後,必墮前功。此六難也。

白話文:

使用前述藥物兩到三劑後,感覺運動比較輕盈,精神也比較愉悅,陽氣復甦的跡象開始明顯。此時再加入黃耆、白朮、五味子、白芍等藥材,大量陰陽調補,不能停手。因為重陰狀態已見好轉,彷彿遊子剛歸來,此時搖擺不定,若不善加調理,必會前功盡棄。這是治療中的第六個難點。

用郡隊之藥,以培陰護陽,其人即素有熱痰,已從陰邪而變寒。至此無形之陰寒雖散,而有形之寒痰阻塞竅隧者,無由遽轉為熱。蓋乾薑、附子固可勿施,牛黃、竹瀝斷不可用。若因其素有熱痰,而妄投寒劑,則陰復用事,陽即躁擾,必墮前功。此七難也。

白話文:

使用屬於「郡隊」類型的藥物,目的是為了滋養陰氣,保護陽氣。如果這個病人本來就有痰熱,此時他的陰邪已經轉化成寒邪。此時雖然無形的陰寒之氣已經散去,但有形的寒痰仍然阻塞著竅穴,無法快速轉化為熱。因此,雖然暫時不能使用乾薑、附子這類藥物,但是牛黃、竹瀝這類清熱化痰的藥物也絕對不能用。如果因為病人本來有熱痰,就隨便使用清熱劑,那麼會導致陰寒之氣重新作祟,陽氣就會變得亢進,之前的治療成果就會前功盡棄。這是治療中的第七個難題。

此言陰陽平補之後,陽雖回覆,而陰已受傷。其人即素有熱痰,得陰寒之病,而已化為寒,其寒雖去,而痰仍在。即有咳逆煩渴,舌赤喜飲,慎勿遽投寒涼,亦勿再服姜附。宜用《金匱》麥門冬湯,加烏梅、白芍合甘酸化陰,和胃生津,協合陰陽之法。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陰陽平衡,陽氣雖然恢復了,但陰氣已經受到了損傷。這個人本來就有熱性的咳嗽,得了陰寒的疾病後,咳嗽轉化為寒性。雖然寒性已經消除了,但咳嗽還是存在。他現在有咳嗽、喉中有異物感、口乾舌燥的症狀,舌頭發紅,喜歡喝水。要注意不要急著服用寒涼的藥物,也不要再服用生熱的藥物(例如姜和附子)。應該使用《金櫃要略》中的麥門冬湯,再加入烏梅和白藥,使酸味和甘味結合起到滋陰、調和胃氣、生津的作用,從而協調陰陽平衡。

前用平補後,已示鎖兵牧馬,偃武崇文之意。茲後縱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助氣開導,不宜辛辣,助熱壅塞。蓋辛熱在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何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藥存,轉生他患,漫無寧宇。此八難也。

白話文:

前面用平和的補藥治療,已經表現出停止徵戰、安定百姓的意圖。現在即使還有頑固的痰濕停留在經絡中,也只應該用甘寒的藥物幫助氣機運行,通暢經絡,而不宜用辛辣的藥物,幫助熱氣壅塞。因為辛熱的藥物在治療初期,不得已才會使用其毒性,怎麼可以好大喜功,徒然讓疾病消失藥物卻殘留,轉而生出其他毛病,永遠不得安寧。這也是八難之一。

以上八則,喻昌先師所論陰症病形,並用藥次序,皆井井有條,頭頭是道,非深得仲聖心法之妙,烏能語至理哉。

白話文:

上述這八點是喻昌老師所說的陰症病象,以及用藥的順序,都井然有序,條理分明。要不是深入領悟張仲景的精妙醫理,怎麼可能如此透徹地闡述這些道理呢?

(予)按陰症,六脈已絕,本為必死之候。若服四逆回陽等藥,而病機漸轉,脈漸轉續,斯為陰邪漸退,陽氣漸復,病雖未全,已成有望。若其脈忽見洪大,沉候無神,此名暴出,最屬不宜。更兼胸腹不爽,氣逆不平,或泄瀉未止,是乃必死之候。如欲用藥,勉以大劑參附,或景岳附子理陰煎,加茯苓、五味,俾命門所存一線之陽,不致奔越。服後倘得脈靜氣平,腹寬嗜寐,便有生機。

白話文:

我認為陰症中,六脈都已停止,本來是必死的病證。然而,如果服用了四逆回陽等藥物,病情逐漸好轉,脈象也逐漸恢復,這說明陰邪逐漸退去,陽氣逐漸恢復,雖然疾病還沒有完全治癒,但已經有了希望。如果脈象突然變得洪大,而沉細的感覺消失,這叫做「暴出」,最為不吉利。再加上胸腹不適,氣機不暢,或者腹瀉不止,這是必死的徵兆。如果還想用藥,可以勉勉強強給予大劑量的參附,或使用景嶽的附子理陰煎,加上茯苓、五味子,讓命門中殘存的一線陽氣不至於奔突。服藥後,如果脈象平靜,氣息平穩,腹部寬鬆,有嗜睡的表現,就表示有了生機。

否則雖有神丹,莫可挽回。然此不惟陰症如是,即一切雜症,但見脈絕肢冷之後,而脈忽然暴出暑,切宜細審,勿以脈既續,而視為無事,醫者詳之。又有傷寒初起,亦脈先伏而後顯出者,其形反要洪大浮滑,方為合例。若細小短澀者,均非所宜也。何則伏而後顯,與絕而後暑出者不同。

白話文:

如果不這麼做,即使有神效的藥,也難以挽回局面。然而,不只陰證如此,所有雜症一旦發現脈搏斷絕、四肢冰冷之後,卻突然脈搏出現熱象,都應仔細審察,不要因為脈象恢復就認為沒有問題了,醫生們要注意這一點。此外,還有傷寒剛開始時,也會有脈象先隱伏再出現的情況,它的脈象反而是必須洪大浮滑,才合乎常理。如果脈象細小短澀,都不合適。這是因為隱伏後出現的脈象,和已經斷絕後又出現熱象的脈象是不一樣的。

蓋凡伏脈,必尺澤中實而有肉,以手按之,推筋著骨而乃得見。此因邪氣鬱遏,脈絡失宣,而致內伏,若是絕脈,必尺澤中空而無肉。輕手按之,即著筋骨,全無肉氣,此因氣脫血竭,脈不通流,而致斷絕。故辨脈之伏與絕,總以尺澤中有肉無肉分之。最為的當,亦勿錯誤。

白話文:

通常來說,脈搏隱藏的情況是:

  • **隱脈:**在手腕尺骨側的中間部位,按壓時肌肉豐厚,需要深按才能觸摸到脈搏。這是因為邪氣壅塞,經絡不暢,導致脈絡隱藏。
  • **絕脈:**在手腕尺骨側的中間部位,按壓時肌肉空虛,沒有肉質。輕輕按壓就會觸摸到筋骨,完全沒有肌肉的彈性。這是因為氣血耗盡,脈絡不通暢,導致脈搏斷絕。

因此,識別隱脈和絕脈,關鍵在於手腕尺骨側的中間部位是否有肌肉。有肌肉就是隱脈,沒有肌肉就是絕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切勿混淆。

凡人房欲之後,少腹作痛,俗謂之風,其實即陰症也。蓋男女交媾,恣情縱欲,此正精氣大泄,元海頓空。急宜屏息斂氣,把守關元,則龍窟雖空,相火尚強,寒猶可御。若仍心旌搖洋,情幟迷煽,不克自禁,致令身中陽氣百節弛張,則寒邪乘隙而入也。凡寒自下而受者,先犯厥陰,繼及少陰,又侵太陰。

白話文:

從上面受到的病氣,最先侵犯太陰經,接著侵犯少陰經,又侵犯厥陰經。厥陰經受損的是肝,其經絡沿著毛髮邊緣,圍繞生殖器進入下腹部,分佈在肋部穿過橫膈膜,沿著嗓子連接到舌頭。因此,寒邪入侵時,肝絡就會堵塞,氣血運行不暢,導致下腹部脹痛,疼痛延伸到會陰部,衝擊胸腔和腹部,口吐白沫,四肢發冷,指甲青黑,身體像被棍子打過一樣,甚至舌頭伸出幾寸而死亡。死後,四肢都會發青。不瞭解的人竟然誤以為是風寒。

自上而受者,先犯太陰,繼及少陰,又侵厥陰。失厥陰者肝也,其經循毛際,繞陰器入少腹,布脅貫膈,循喉絡舌,故寒邪入之,肝絡遂滯,氣結不行,以致少腹㽲痛,痛引陰中,攻及胸脘,口吐涎沫,四肢逆冷,指甲青晦,身如被杖,甚至舌出數寸而死,死後肢體皆青。不識者竟以風名之。

風本東方甲乙本,其色青,因之訛以傳訛,都謂之風。實系寒中厥陰為病也。蓋厥陰為三陰之裡,五臟中至深至極之處,每有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者。至於用藥大略,原有姜附之辛熱,大劑服下,可以祛寒復陽。然邪深入厥陰,又非一味辛熱所能霍然者也。務在苦以泄濁,辛以通陽,庶可驟效。

白話文:

風屬東方甲乙之氣,其顏色為青色,由於訛傳,大家都稱之為風。實際上,風病乃是寒邪侵襲厥陰所致。厥陰為三陰(少陰、太陰、厥陰)最裡側,是五臟中最深處的地方,發病時常有早晨發病晚上死亡,或晚上發病早晨死亡的情況。至於用藥,大略有辛熱的生薑、附子等藥物,大劑服用,可以驅寒恢復陽氣。然而,邪氣深入厥陰,僅靠辛熱藥物並不能立即奏效。必須使用苦味藥物來清泄濁邪,辛味藥物來疏通陽氣,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予)遇是症,每用當歸四逆湯,復入川楝、小茴、薤白、兩頭尖,一服即愈。俟痛止,再宜姜附苓甘,少佐苦辛調理而安。如少腹痛甚,恐藥力不勝,外以蔥熨艾灸,頃刻見效。若治非其法,遷延時日,誤人性命,顧不鉅哉。

白話文:

我遇到這種症狀,總是使用當歸四逆湯,再加入川楝子、小茴香、薤白、兩頭尖。服下一劑藥即可痊癒。等疼痛停止後,再用乾薑、附子、茯苓、甘草稍微加入苦辛的藥材調理身體,使其穩定。如果下腹痛得很厲害,擔心藥力不足以應付,可以使用蔥熨艾灸,很快就會見效。如果治療的方法不對,拖延時間,誤了患者的性命,那不是太遺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