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上

2. 春溫辨論

嘗按《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語雖二致,理實一貫,所重在藏精而已矣。蓋冬主藏,腎亦主藏,人能體冬之藏陽而藏精,則人不自傷於寒,寒豈遽傷乎人哉。故四氣調神篇曰:逆冬氣者腎病,奉生者少。逆春氣者肝病,奉長者少。逆夏氣者心病,奉收者少。

逆秋氣者肺病,奉藏者少。彼以春起論,而歸本奉藏,可知奉時之藏以藏精,則四時生長收藏,於五臟各司一氣,交相遞運,無偏無勝,而順一歲之氣候也。若煩勞多欲之人,陽氣疏泄,陰水先虧,時令之邪,易於湊襲,所謂至虛之處,便是客邪之處也。況春為歲首,冬為歲末,春之發生,賴冬之封藏。

觀夫諸陰在上,一陽在下。其時天氣嚴寒,而井水反溫,及諸陽在上,一陰在下,其時天氣炎熱,而井水反涼,是陰陽消長,天地闔闢之機也。人生一小天地,苟能順天時而固密,則腎氣內充,命門三焦之陽氣,足以固腠理而護皮毛。雖當春令升泄之時,而我身之真氣,內外彌淪,不隨升令之泄而告匱。

縱有寒邪,安能內侵?晉·王叔和云: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而變為溫,至夏而變為熱。以致後人翻駁,何不云,腎精不藏之人,至春易病溫,至夏易病熱,便能深入理譚矣。即《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句,注家咸謂冬令閉藏,寒毒伏於腎中,病不即發,至春陽氣大泄,內伏之寒邪,隨升令而外達。

後賢錢天來,已大非其說矣,謂冬傷於寒者,乃冬傷寒水之臟,即冬不藏精之互詞,何得以寒邪誤解耶。夫寒為殺厲之氣,中人即病,非比暑濕之邪,能伏處身中。況腎為生命之本,所關最大,安有寒邪內入,相安無事,直待春時始發之理。由此推之,顯系溫之為病,由腎精之不藏矣。

蓋腎既失藏,坎水先虧,少陽之少火,悉化為壯火,與春時之溫氣,互相交熾。然亦必因外感微寒,而能引動。故初起亦似傷寒之頭痛身疼,發熱惡寒,較諸傷寒,則傳變尤速,而於幼稚者為甚,以體屬純陽,陽與陽合,其感尤易,甚而化癍化痘,為驚為厥者也。然此溫字,又與瘟疫不同,瘟疫乃不正之戾氣,四時皆有,而此溫乃獨發於春,故名春溫。

至於治法,總宜辛涼清解,預顧陰液,大忌辛溫升散,鼓動風陽,苟能臨症制宜,對症發藥,庶不愧為司命矣。故不揣譾陋,列為條辨,同道君子,知我罪我,其在斯乎。

白話文:

春溫辨論

古籍記載:「冬季受寒,春季必患溫病。」又說:「冬季不收藏精氣,春季必患溫病。」雖然說法不同,但道理相通,關鍵在於收藏精氣。冬季主收藏,腎也主收藏,人若能順應冬季收藏陽氣和精氣的特性,就不會自傷於寒,寒邪又怎會輕易傷害人呢?《四氣調神大論》說:「違逆冬季氣候,腎臟就會生病,生機就會減少;違逆春季氣候,肝臟就會生病,生長就會減少;違逆夏季氣候,心臟就會生病,收斂就會減少;違逆秋季氣候,肺臟就會生病,收藏就會減少。」從春季發病談起,但根本原因在於收藏。可見,順應時令進行收藏以保存精氣,才能使四季生長收藏的運作,五臟各自調和一氣,相互運轉,沒有偏盛偏衰,從而順應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

然而,勞累過度、縱慾之人,陽氣過度耗散,陰精先衰,就容易受到時令邪氣的侵襲,所謂「虛弱之處,便是邪氣入侵之處」。況且,春季是歲首,冬季是歲末,春季的生發,依靠冬季的封藏。

觀察地下,冬天雖然天氣寒冷,井水卻反而溫暖;夏天雖然天氣炎熱,井水卻反而涼爽,這就是陰陽消長、天地開合的道理。人體如同一個小天地,如果能順應天時,保衛自身,則腎氣充盈,命門和三焦的陽氣就能固護肌膚。即使到了春季陽氣升發的時節,自身的真氣也能內外充盈,不會因為陽氣升發而耗損。即使有寒邪,又怎能入侵內體呢?晉代王叔和說:「寒邪藏於肌膚,到春季就變成溫病,到夏季就變成熱病。」後人對此多有駁斥,不如說腎精不能收藏的人,春天容易患溫病,夏天容易患熱病,這樣才能深入探討病理。

《內經》中「冬季受寒,春季必患溫病」這句話,注釋家都認為,冬季閉藏,寒邪潛伏在腎臟中,病症不立即發作,到了春季陽氣大盛,內伏的寒邪隨著陽氣升發而外達。後賢錢天來已大力駁斥這種說法,認為「冬季受寒」是指冬季損傷了寒水的臟器,與「冬季不收藏精氣」是同義詞,怎麼能用寒邪來誤解呢?寒邪是具有殺傷力的邪氣,侵入人體就會立即發病,不像暑濕邪氣那樣可以潛伏在體內。況且,腎臟是生命之本,關係重大,怎麼會有寒邪侵入體內卻相安無事,等到春季才發病的道理呢?由此推斷,溫病的發生,是由於腎精不能收藏。

腎臟失去了收藏的功能,坎水(腎水)先虧損,少陽的少火,就都變成旺盛的火,與春季的溫暖之氣互相交熾。但這也必須由於外感輕微的寒邪,才能引發。所以初期症狀也類似傷寒的頭痛、身痛、發熱、惡寒,但與傷寒相比,傳變更快,幼童尤甚,因為他們的體質屬純陽,陽氣與陽氣相合,更容易感邪,甚至化為癍疹、痘瘡,出現驚厥等症狀。但是,「溫」這個字,與瘟疫不同,瘟疫是不正的戾氣,四季皆有,而這種「溫」只在春季發作,所以叫做「春溫」。

治療方法,總的來說應該辛涼清解,保護陰液,絕對不能用辛溫升散的藥物,鼓動風陽。只要能根據病情制宜,對症下藥,就能不負司命的重任。所以,我不揣淺陋,列出這些辨析,同道中人,無論贊同或批評,都在此了。

3. 春溫條辨第一

春溫初起,頭痛身疼,無汗惡寒,發熱目赤,口渴舌白,脈浮數,此溫邪襲衛。宜用薄荷、大力、黃芩、杏仁、甘草、桑葉、連翹、葛根等味,涼辛解表也。

溫邪初起,無異傷寒。仲景謂口渴則為溫症,不渴則為傷寒,是千古隻眼也。蓋傷寒必先太陽,而後陽明少陽。以太陽經脈最長,由睛明穴,上額交巔絡腦循項,挾脊抵腰入膕,行身之背,至足跟而終,故見證,必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腰痛足酸。而陽明則在太陽之次,其經起於面,挾鼻上額循目眶行身之前,至足內踝而終,故見證必目痛鼻乾,不得臥。

而少陽則又在陽明之次,其經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肋,行身之側,至足外跟而終,故見證必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至傳入三陰,始太陰,則口燥咽乾,腹滿便瀉,以其經脈循腹繞嗌入口故也。繼少陰,則咽痛舌乾,身熱下利,以其經脈入腹循喉嚨,挾舌本故也。

終厥陰,則舌卷囊縮,四肢逆冷,以其經脈循少腹,繞陰器,《傷寒例》中論之最詳。若春溫則木火熾乎中,微寒襲乎外,病起之時,憎寒壯熱,雖與三陽傷寒相類,而口乾舌燥則異。良由先感溫邪,後再感寒,被引而發,故初起必頭痛身疼,惡寒發熱,與太陽傷寒,似乎相同。

雖宜表散,而目赤口渴,熱自內蒸,必兼清涼,故用薄荷、大力、桑葉、葛根、解表、黃芩、甘草、杏仁、連翹清裡。無汗加蔥白、淡豉以助之,咳嗽加枇杷葉以泄之。惟羌活為太陽表藥,葛根為陽明表藥,柴胡為少陽表藥,今頭痛身疼,不用羌活,而用葛根者,以陽明為太陽之次,邪既在表,先用葛根、薄荷、大力、桑葉協力透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也。不然傳入陽明,則或氣或血,為疹為斑,變幻恐無已時焉。

白話文:

春溫條辨第一

春天溫病初期,患者會頭痛、全身疼痛、沒有汗、怕冷、發熱、眼睛紅、口渴、舌苔白、脈搏浮快,這是溫邪侵犯肌膚衛氣的表現。應該使用薄荷、荊芥(大力指荊芥)、黃芩、杏仁、甘草、桑葉、連翹、葛根等藥物,以達到辛涼解表的效果。

溫邪初期與傷寒不同。張仲景說,口渴是溫病,不渴是傷寒,這是千古以來正確的診斷方法。因為傷寒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然後再到陽明經、少陽經。由於太陽經脈最長,從睛明穴開始,經過額頭、頭頂,連接到腦部,沿著頸項,經過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膝窩,沿著身體後側,到腳跟結束,所以症狀一定是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脖子僵硬)、腰痛、腳酸。陽明經在太陽經之後,它的經脈從面部開始,經過鼻旁、額頭、眼眶,沿著身體前側,到腳內踝結束,所以症狀一定是眼睛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躺。

少陽經又在陽明經之後,它的經脈從目外眥(眼睛外角)開始,經過頭角(太陽穴附近),連接到耳朵中間,沿著胸肋,經過身體側面,到腳外踝結束,所以症狀一定是胸脅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口苦。等到溫邪傳入三陰經,首先是太陰經,就會出現口乾咽燥、腹脹便溏,因為太陰經脈循行於腹部,繞過咽喉到達口腔。接著是少陰經,就會出現咽喉疼痛、舌乾、發熱、腹瀉,因為少陰經脈進入腹部,沿著喉嚨,經過舌根。

最後是厥陰經,就會出現舌頭捲曲、萎縮、四肢冰冷,因為厥陰經脈循行於少腹,環繞陰部。《傷寒論》中對此論述最為詳盡。如果患的是春溫病,則肝木、心火在體內熾盛,而體外又有輕微的寒邪侵襲,疾病發作時,會出現畏寒、高熱,雖然與三陽經傷寒相似,但口乾舌燥則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先感受溫邪,之後再感受寒邪,寒邪誘發病情,所以初期一定會頭痛、全身疼痛、畏寒、發熱,與太陽傷寒似乎相同。

雖然需要解表散寒,但眼睛紅、口渴、體內熱盛,就必須兼顧清熱,所以使用薄荷、荊芥、桑葉、葛根解表,黃芩、甘草、杏仁、連翹清裡。無汗的病人加蔥白、淡豆豉以助發汗;咳嗽的病人加枇杷葉以止咳。羌活是治療太陽經表證的藥物,葛根是治療陽明經表證的藥物,柴胡是治療少陽經表證的藥物。現在患者頭痛、全身疼痛,不用羌活而用葛根,是因為陽明經在太陽經之後,邪氣已經在表層,先用葛根、薄荷、荊芥、桑葉一起透表,以阻止邪氣從太陽經傳入陽明經。否則傳入陽明經,就會出現氣分或血分的病變,例如疹子或斑點,病情變化難以預料。

4. 春溫條辨第二

春溫汗出,微惡寒,頭額痛,發熱口渴,脈弦長,此溫邪在氣。宜用杏仁、薄荷、連翹、葛根、大力、蔞皮、黑梔、桑葉、枇杷葉等味,輕苦微辛,以清氣分也。

凡溫症,猶傷寒初起,亦先傷陽經,而後傳變。然傷寒以六經見證為主,迨傳變,而後更分營衛、氣血,溫熱則以營衛氣血為主。勢已成,而後兼分六經見證,何也?傷寒先太陽,次陽明少陽,以次相傳而後入陰。溫熱,則太陽之後,便傳變無窮。若不先將營衛氣血,分晰辨明,則茫無畔岸,何可措手?故種福堂《溫熱論》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

又云: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聆此以權衡營衛氣血,最為切要,乃既汗後,微惡寒,發熱額痛,口渴脈長。此邪在陽明之表,衛外之邪既散,氣分之熱未清,欲傳之象已著。故用葛根、薄荷、桑葉、大力、枇杷葉開泄透表,連翹、黑梔、蔞皮、杏仁宣清肺氣,使衛分氣分之邪兩解,不致傳入陽明之腑,而為斑黃狂妄也已。

白話文:

春天溫病,患者出汗,輕微惡寒,頭痛,發燒口渴,脈搏弦細而有力,這是溫邪停留在人體氣分(指人體的機能活動)。應該使用杏仁、薄荷、連翹、葛根、升麻(大力指升麻)、黃柏(蔞皮指黃柏)、梔子(黑梔指梔子)、桑葉、枇杷葉等藥物,這些藥味偏輕微苦辛,可以清泄體內積聚的邪氣。

所有溫病,就像傷寒初期一樣,都是先傷害陽經,然後再變化發展。但是傷寒主要依據六經辨證論治,等到病情發展變化,才區分營衛、氣血;而溫熱病則一開始就以營衛氣血的變化為主。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兼顧六經辨證。這是因為傷寒病的傳變順序是:先侵犯太陽經,然後是陽明、少陽,依次傳變,最後才入陰經。溫熱病則不同,太陽經受邪之後,病情傳變就無窮無盡。如果不先把營衛氣血的狀態仔細辨別清楚,就會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治療。所以《溫熱論》中說:溫邪從上而下侵犯人體,首先侵犯肺經,然後逆傳到心包經。

書中還說:衛分受邪之後,就稱為氣分病變;營分受邪之後,就稱為血分病變。仔細體會這句話,就能夠權衡營衛氣血的狀況,這非常重要。比如說,患者出汗後,輕微惡寒,發熱頭痛,口渴,脈搏有力。這是邪氣停留在陽明經表證的表現。體表衛分之邪已經散去,但氣分之熱尚未清除,病情將要傳變的跡象已經顯現。因此,應該用葛根、薄荷、桑葉、升麻、枇杷葉等藥物疏通解表;用連翹、梔子、黃柏、杏仁等藥物宣通肺氣,使衛分和氣分之邪氣都能解除,這樣就不會傳入陽明經的腑分,而導致發斑、黃疸、神志狂妄等嚴重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