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4)
卷下 (4)
1. 傷濕條辨第十一
傷濕肢體倦怠,嗜臥不食,舌膩便溏,脈虛無力,此氣虛挾濕。宜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升清降濁也。
凡人中氣素餒,濕邪易蘊,至夏則大氣開泄,不克支持,忽而肢體倦怠,嗜臥不食。經云:傷於濕,則身重不舉。又云:脾病則臉澀,嗜臥。且舌膩便溏,脈虛無力,皆脾衰濕盛之證。故用參、耆、朮、甘補中州,葛根、升麻升清陽,茯苓、澤瀉降濁陰,神麯、麥芽疏脾氣。
兼之麥冬清心,五味斂肺,合升降疏補俱備,而併力補土,又能清熱斂液者也。此東垣先師化裁製方之妙,豈流俗所能測哉。
白話文:
傷濕條辨第十一
若身體受傷濕之邪侵襲,導致四肢疲倦無力,嗜睡不想吃東西,舌苔厚膩,大便稀溏,脈象虛弱無力,這是氣虛夾濕的表現。應該服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以達到升清降濁的效果。
一般來說,如果體內中氣不足,就容易積聚濕邪。到了夏天,天氣炎熱,氣機開泄,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就可能突然出現四肢疲倦無力,嗜睡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古籍記載:「傷於濕,則身重不舉。」又說:「脾病則臉澀,嗜臥。」而舌苔厚膩、大便稀溏、脈象虛弱無力,都是脾氣虛弱、濕邪盛行的表現。因此,處方中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來補益脾胃;用葛根、升麻來升發陽氣;用茯苓、澤瀉來利濕降濁;用神曲、麥芽來疏通脾胃之氣。
此外,再加入麥冬清心,五味子斂肺,使升清降濁、補益脾胃的功效更加完善,既能補益脾土,又能清熱斂液。這是東垣大師巧妙地化裁古方而成的,豈是普通庸醫所能理解的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