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下 (3)
卷下 (3)
1. 傷濕條辨第五
傷濕熱不解,舌黃鮮絳,神昏譫語,脈大而數,此氣血燔蒸,熱陷心營。宜用玉女煎,加連翹心、元參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味,兩清氣血也。
此條濕盡化熱,氣血俱病也。熱在氣分,則舌黃,既灼血分,則鮮絳,及燎於心營,則神昏譫妄。故用玉女煎之生地涼血,石膏清氣,知母、石斛養胃陰,連翹、元參清內熱,菖蒲、竹葉清心,牛黃丸宣竅。務得氣爽神清,不使熱爍津耗,而成痙厥為要。
白話文:
傷濕病熱邪未解,舌頭呈現黃色鮮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搏有力而頻數,這是因為氣血鬱積內熱,熱邪深入心臟經絡。應該服用玉女煎,再加入連翹心、玄參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藥物,以清熱解毒,調理氣血。
這種情況是濕邪已去轉化為熱邪,氣血都受到病邪的侵犯。熱邪在氣分(體表),所以舌頭發黃;熱邪侵犯血分(血液),所以舌頭鮮紅;熱邪燒灼到心臟經絡,所以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因此,用玉女煎中的生地黃涼血,石膏清熱,知母、石斛滋養胃陰,連翹、玄參清解內熱,菖蒲、竹葉清心火,牛黃丸開竅醒神。務必使氣機通暢,精神清爽,避免熱邪消耗津液,導致痙攣抽搐。
2. 傷濕條辨第六
傷濕身熱,煩躁舌絳而黑,神昏譫妄,斑疹隱隱,脈數而促,此熱陷入血。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人中黃、青竹葉、至寶丹等味,涼血化斑也。
上條氣血兩燔,此條熱陷入血,致舌絳而黑。心主血,心熱則譫妄,血熱則斑現,熱極則脈促。凡脈見數促,其熱已極,脈經謂漸退則生,漸進則死。非藉犀角地黃湯涼血,合連翹、元參清熱,石斛、人中黃化斑,菖蒲竹葉清心,兼至寶丹芳香逐穢,恐難速效,然亦已險焉。
白話文:
傷風濕邪導致身體發熱,患者煩躁不安,舌頭紅絳而發黑,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身上隱約出現斑疹,脈搏頻數而有力,這是熱邪深入血液造成的。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人中黃、青竹葉、至寶丹等藥物,以達到涼血化斑的效果。
上一條講的是氣血兩燔(氣與血都受熱邪灼傷),這一條則說明熱邪深入血液,導致舌頭紅絳而發黑。心主血,心火旺盛則會神志不清,血液受熱則會出現斑疹,熱邪極盛則脈搏頻數。凡是脈象頻數有力,都說明熱邪已經達到極點,脈學理論認為,熱邪逐漸減退則能康復,如果繼續加重則會危及生命。如果不藉助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配合連翹、元參清熱,石斛、人中黃化斑,菖蒲、竹葉清心,再加上至寶丹芳香祛邪,恐怕很難迅速見效,病情也相當危險。
3. 傷濕條辨第七
傷濕惡寒發熱,肢體重痛,胸膈滿悶,或嘔或瀉,脈浮而緩,此濕傷表裡。宜用杏仁、厚朴、橘紅、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澤瀉、通草等味,兩清表裡也。
凡濕傷於表,則惡寒發熱,身重而痛,傷於內,則嘔惡泄瀉,脘滿而悶,脈見浮緩者,表裡俱病也。故宜香薷、薄荷透表,橘紅、厚朴溫中,杏仁、藿香宣上焦,豆卷、澤瀉泄下焦。使三焦表裡之邪,一齊分清,則濕邪不攻自走矣。
白話文:
傷風感冒兼夾濕邪,症狀是怕冷發熱,四肢沉重疼痛,胸膈部滿悶不舒服,可能嘔吐或腹瀉,脈象浮而緩慢,這是濕邪侵犯了肌表和內臟。應該使用杏仁、厚朴、橘紅、香薷、薄荷、藿香、扁豆、澤瀉、通草等藥物,以同時清除表裡濕邪。
凡是濕邪侵犯肌表,就會出現怕冷發熱、身體沉重疼痛的症狀;濕邪侵犯內臟,就會出現嘔吐、惡心、腹瀉、胃脘部脹滿悶痛的症狀,脈象浮而緩慢,表示肌表和內臟都患病了。因此,應該用香薷、薄荷疏通肌表,用橘紅、厚朴溫暖中焦,用杏仁、藿香宣通上焦,用扁豆、澤瀉利水泄下焦。使三焦(上中下焦)表裡積聚的邪氣,一起得到疏通和清除,那麼濕邪自然就會消退。
4. 傷濕條辨第八
傷濕惡寒微熱,舌白不渴,肢節酸楚,胸脘滿悶,脈緩而小,此陰濕傷內。宜用藿香正氣散,加豆卷、通草等味,溫脾利濕也。
此條陰濕傷陽,必由煩冗過度,氣弱陽衰,時令之濕,得以乘之。初起雖惡寒而不甚發熱,舌白不渴,濕壅中焦,則瀰漫上下,所以胸脘不舒,肢節酸楚並見矣。故用正氣散中之藿樸陳苓溫脾陽,術曲蘇夏宣脾氣,加豆卷、通草理濕氣。俾脾陽得運三焦宣暢,則重濁之邪,由此俱化矣。
白話文:
傷風感冒伴隨怕冷、輕微發熱,舌苔白膩不口渴,四肢關節酸痛,胸腹脹悶,脈象緩弱,這是體內陰濕之邪入侵。應該服用藿香正氣散,再加入豆豉、通草等藥材,溫暖脾胃,利濕化濁。
這種陰濕之邪損傷陽氣的病症,往往是由於勞累過度,導致氣虛陽衰,而此時又遇上潮濕的季節,濕邪乘虛而入。初期雖然怕冷,但發熱症狀不嚴重,舌苔白膩不口渴,濕邪阻塞中焦(胸腹),就會向上向下蔓延,所以出現胸腹不適、四肢關節酸痛的症狀。因此,使用藿香正氣散中的藿香、白芷、陳皮、茯苓溫暖脾陽,蒼術、白朮、砂仁、厚樸宣通脾胃之氣,再加入豆豉、通草來化解濕邪。使脾陽運化,三焦通暢,這樣就能夠化解濕邪。
5. 傷濕條辨第九
傷濕舌白肢冷,脘痛欲嘔,脈弦而小,此冷濕傷脾。宜用理中湯去朮,加半夏、益智、吳萸、附子等味,扶陽泄濕也。
上條脾陽內虛,濕自外侵,此條脾陽不足,濕自內壅。故並無寒熱身疼,但見脘痛肢冷,舌白脈緩。若非辛溫健脾,濕何由解。故用理中湯以運中陽,去朮則恐其壅滯,加半夏、益智則通陽,吳萸則泄濁,寒甚者再加附子溫之。
白話文:
傷濕舌苔白、手腳冰冷、胃脘疼痛想吐,脈象弦細,這是寒濕傷脾。應該用理中湯去掉白朮,再加入半夏、益智仁、吳茱萸、附子等藥,來溫補陽氣和去除濕氣。
上面一條是脾陽虛弱,外受寒濕侵襲;這一條則是脾陽不足,濕邪內停。所以沒有寒熱和身體疼痛,只見胃脘痛、手腳冷、舌苔白、脈象緩弱。如果不是用辛溫的藥物健脾,濕邪怎麼能去除呢?因此用理中湯來溫運中焦陽氣,去掉白朮是因為擔心它會導致藥物滯留,加入半夏、益智仁則能通暢陽氣,吳茱萸則能泄去濕濁,如果寒邪很重,再加附子溫補。
6. 傷濕條辨第十
傷濕發熱微寒,舌黃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脈大,汗多氣泛,此陽濕傷胃。宜用鮮佩蘭、鮮藿香、鮮石斛、鮮荷葉、六一散、蘆根、淡竹葉等味,理濕清熱也。
前條陰濕傷脾,例宜溫散。此條陽濕傷胃,必由多食煎炙,恣情酒色,致陰虛胃熱。更值暑濕之令,內外燔蒸,故外無頭痛身疼,內無嘔惡胸悶,但見發熱,而略似惡寒。直至舌黃溺赤,口渴不食,勢已燎原,兼之身倦脈大,汗多氣泛,皆陰虛陽亢之候。故用佩蘭、荷葉、藿香、石斛,俱取鮮者。
得氣輕力薄以卻熱邪,猶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蘆根、竹葉,清之利之。此法既不傷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投滋膩,恐反增劇矣。
白話文:
傷濕條辨第十
傷風受濕導致發熱,但略感寒冷,舌頭發黃,小便顏色深紅,口渴不想吃東西,身體疲倦,脈搏有力,出汗多,感覺氣往上衝,這是陽氣受濕邪侵犯了胃部。應該使用新鮮佩蘭、新鮮藿香、新鮮石斛、新鮮荷葉、六一散、蘆根、淡竹葉等藥物,調理濕氣,清熱解毒。
前面講的陰濕傷脾,宜用溫和的散寒藥物治療。這一條陽濕傷胃,大多是因為經常食用油膩煎炸的食物,縱情聲色,導致陰虛胃熱。又值炎熱潮濕的季節,內外熱蒸,所以沒有頭痛、身痛,也沒有嘔吐、胸悶等症狀,只是發熱,略微感覺怕冷。直到舌頭發黃、小便深紅、口渴不想吃東西,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再加上身體疲倦、脈搏有力、出汗多、氣往上衝,都是陰虛陽亢的表現。因此使用佩蘭、荷葉、藿香、石斛,都要用新鮮的。
這些藥物能輕柔地去除熱邪,但為了防止餘邪不去,又加入六一散、蘆根、淡竹葉來清熱利濕。這種方法既不傷及正氣,又能祛除邪氣,如果改用滋補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