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2)

1. 中熱條辨第七

中熱汗大泄,口大渴,身大熱,氣喘神倦,脈虛且大,並不鼓指,此熱傷氣分,陰不戀陽。宜用人參、黃蓍、白朮、麥冬、五味、地骨皮、甘草、生地、牡蠣、白芍等味,甘溫除熱也。

汗多口渴,身熱氣喘,神倦脈大,既非外感之形,又無內傷之象,顯系熱傷氣分,陰乏戀交,陽遂上冒。仿東垣甘溫能除大熱,故用人參、黃蓍、白朮、甘草甘溫益氣,生地、牡蠣、五味、白芍鹹寒固陰,俾陰交固,而大命回於頃刻焉。

白話文:

中熱條辨第七

身體發熱,汗出很多,口渴難耐,全身發熱,呼吸急促,精神疲倦,脈搏虛弱但有力,指尖卻不腫脹。這是由於熱邪損傷了人體的氣分(陽氣),陰液不足以約束陽氣。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麥冬、五味子、地骨皮、甘草、生地黃、牡蠣、白芍等藥物,以甘溫的藥性來清除體內的熱邪。

大量出汗、口渴、身體發熱、呼吸急促、精神疲倦、脈搏有力,既不是外感疾病的症狀,也沒有內傷的表現,顯然是熱邪損傷了人體的氣分,陰液不足以與陽氣結合,陽氣便上浮。效仿東垣(張仲景)的甘溫療法能去除大熱,因此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甘溫藥物益氣,生地黃、牡蠣、五味子、白芍等鹹寒藥物滋陰,使陰陽相交,固護元氣,就能很快地挽回危急的病情。

2. 中熱條辨第八

中熱汗大出,口大渴,心中惡熱,肢冷脈微,神疲倦臥,時或煩躁,此因熱傷陽,陰失交戀,氣脫之候將至。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湯,護陽攝陰也。

上條脫證未現,此條脫形既著。故肢冷脈微,若更煩躁,是立危矣。故用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冬、蓯蓉,陰陽並補,庶幾樞紐復續,而轉危為安也。

白話文:

中熱條辨第八:

身體內部燥熱,大量出汗,口渴難耐,心中煩躁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精神疲倦嗜睡,偶爾會煩躁不安。這是因為內熱傷損陽氣,陰陽失調,氣血將要衰竭的徵兆。應該服用十四味大建中湯,來保護陽氣,滋養陰液。

上述是脫症尚未顯現的狀態,這一條則脫症的症狀已經明顯。因此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如果更加煩躁不安,那就是極其危險的狀態了。所以要服用十全大補湯,再加入附子、麥冬、肉蓯蓉,來同時滋補陰陽,希望能夠恢復陰陽平衡,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