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 卷中 (10)
卷中 (10)
1. 秋燥辨論
嘗觀《內經》、《金匱》,及後賢諸書,所論六淫之病,因於四時。故冬有傷寒,春有溫症,夏有暑濕,惟秋令燥氣,則並未論及。迨喻嘉言先生,著有秋燥一症,誠為另開手眼。然仲景先師,非無卓識而遺漏也。其散見諸條之內者,如《金匱》但熱無寒之癉瘧,寒少熱多之溫瘧,及《內經》脾癉消渴,而為風發,傷寒燒針發狂,而為風溫。皆用甘涼濡潤,清肅肺胃等法,非燥火而何。
(予)三十餘年,閱歷以來,留心斯症,都因秋令太溫,兩澤愆期,風陽化燥,鼓盪寰宇,以致消爍之勢,乘虛襲肺,肺失清肅。則洒洒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燥,咳逆衄血,舌赤齒枯,諸症叢生。蓋犯是症者,必由稟賦陰虧,亢陽偏盛,或形瘦身長,或色蒼少澤。稟乎木火之質者,比比皆然。
是則水流濕,火就燥,以類相招,其感甚易。況陽有餘,便是火,火必從燥,先傷肺金。故每現之症,多是肺熱為幻,喻嘉言所著清燥湯,但取甘寒養陰,辛涼清肺,真對症之良方,濟世之慈航焉。
白話文:
秋燥辨論
我研讀《內經》、《金匱要略》以及歷代醫家的著作,發現他們論述六淫致病,都與四季相關:冬天有傷寒,春天有溫病,夏天有暑濕,唯獨秋季的燥氣並未單獨論述。直到喻嘉言先生著述,才專門闡述秋燥這一症候,實乃醫學上的重大突破。然而,仲景大師并非有所遺漏,只是他將秋燥的症狀散見於其他條目中,例如《金匱要略》中所述的「但熱無寒」的瘧疾、「寒少熱多」的溫瘧,以及《內經》中提到的脾胃虛弱引起的消渴,以及因風而發的傷寒燒針發狂等,這些都用甘涼濡潤、清肅肺胃的方法治療,這不就是燥熱引起的嗎?
我行醫三十餘年,深入研究秋燥,發現它主要是因為秋季氣候過於溫暖,雨水異常,風陽之氣轉化為燥邪,瀰漫於天地之間,導致燥邪乘虛而入肺臟,使肺臟失去清肅的功能。於是便出現惡寒、發熱、鼻塞乾燥、咳嗽、鼻出血、舌紅、牙齒乾燥等症狀。患此症的人,大多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陰虛陽亢,或體形瘦長,面色蒼白,少津液。屬木火體質的人,尤其容易患此症。
水遇濕則聚,火遇燥則盛,物以類聚,所以容易受燥邪侵襲。尤其陽氣過盛,就如同火一樣,火必然導致乾燥,首先傷害肺金。因此,秋燥的症狀大多表現為肺熱。喻嘉言先生所著的清燥湯,選用甘寒滋陰、辛涼清肺的藥物,的確是治療秋燥的良方,造福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