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伏暑條辨第二十六

伏暑痢赤,身熱口渴,腹痛窘迫,肛門如火,脈數弦滑,此濕火奔迫,宜用白頭翁湯,苦味堅陰也。

白話文:

夏季中暑引起的痢疾,會發赤、發熱、口渴,腹部疼痛難耐,肛門灼熱,脈絡強而有力,且滑溜。這是濕氣化火,在體內橫衝直撞造成的,宜服用白頭翁湯治療。白頭翁味苦,能滋陰固澀。

此條熱迫下注,邪火消爍,故腹痛下墜,窘迫無度,常如裡急之狀,且肛門如烙,而身熱口渴,脈得滑數。若非白頭翁湯之苦以堅陰,寒以清熱,則痢必不止。如熱甚者,再加大黃以滌之。若熱不甚。而脈虛數,舌乾少津,咽燥口乾,乃陰虛火熾,宜用黃連阿膠湯,養陰清熱為要。

白話文:

這一條熱氣下注,邪火消散,因此腹痛下墜,痛苦難耐,經常像急著上廁所的樣子,同時肛門灼熱,身體發熱口渴,脈搏滑數。如果不服用白頭翁湯來平復陰氣,用寒性藥物來清熱,腹瀉肯定不會停止。如果熱氣很盛,再加入大黃來清除熱氣。如果熱氣不太盛,但是脈搏虛數,舌頭乾枯津液少,咽喉乾燥口乾,那是因為陰虛火旺,應該服用黃連阿膠湯,滋養陰氣清熱纔是對症的。

2. 伏暑條辨第二十七

伏暑痢色如凍,雜以水穀,肛垂裡急,隨食隨痢,完穀不化,此直腸痢也。宜用赤石脂、禹糧石、炮薑、粳米,共研粉調服,兼補中益氣湯,堵截陽明也。

白話文:

夏季暑熱導致的痢疾,大便顏色像凍肉,並夾雜著食物殘渣。肛門下垂,裡急後重,吃了東西就拉肚子,大便裡能看到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這是直腸痢。

治療方法:使用赤石脂、禹糧石、炮薑、粳米,研成粉末調服。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用來堵住陽明經氣上犯。

凡痢初起,必先傷脾,而後及腎。故古人治痢,雖先辨明暑濕之在氣在血,而後施治,必以脾腎兩臟為主。今痢色如凍,而雜有水穀,虛寒之狀已著,更兼肛垂裡急,完穀不化,此脾腎失固,關閘乙撒的是直腸之險。《內經》云腎者胃之關也,開竅於二陰。腎真失固,則胃關不守,致食入於胃,不及腐化而仍完穀。

白話文:

每當痢疾發作初期,脾臟必先受損,接著才會影響腎臟。因此,古人治療痢疾,雖然會先釐清暑濕是影響氣或血,再針對病因施治,但必定以脾腎兩臟為主。現在痢疾糞便呈現凝凍狀,且夾雜水穀,虛寒的症狀已經顯著,再加上肛門下垂、裡急後重、穀物無法消化,這表示脾腎固攝功能失常,讓直腸的關卡失效。《內經》中提到,腎臟是胃的關卡,通往兩個陰部。腎氣虛弱,就會導致胃部關卡失守,食物進入胃部後,還沒來得及消化就排出體外,依然是完整的穀物。

若非砥柱中流,截堵閘道,則痢何以休,仿仲景少隊下痢之桃花湯,合禹糧石,澀腸堵胃,毋使直下。庶得運化如常,而出納有度,再兼補中益氣以扶土升陽,得清氣上升。庶善會《內經》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旨矣。再按仲景論瀉痢,有寒而下利清穀者,因釜中無火,不能熟腐五穀,固屬虛寒。

白話文:

如果不控制腸胃,堵住出入口,痢疾怎麼會停止?仿照仲景治少隊下痢的桃花湯,加禹糧和石,收澀腸胃,阻止食物直接排泄。這樣才能讓消化正常運作,排泄有節度。再配合益氣補中,扶助脾陽,讓清氣上升。這樣才符合《內經》所說的「濁氣在上,則生脹氣;清氣在下,則生腹瀉」的道理。再根據仲景論述下痢,有因寒氣而腹瀉清水樣食物的,是因為腸胃中沒有火,無法消化食物,所以屬於虛寒。

又有熱甚而亦完穀不化者,雖云邪熱不殺穀,據(愚)意言之,究系胃關失守,攝納無權。(予)所閱是證,秘系身熱口乾,舌赤少津,脈數無力,虛熱者居多。大抵陰虧陽動,化生內風,縱橫擾亂,清濁混淆,總屬虛象,並非邪熱。故每用胃關煎加赤石禹糧,以固澀之,往往收功。

白話文:

還有發熱嚴重,但仍然不能消化食物的人,即便說是邪熱不影響消化功能,依愚見來說,根本原因是胃部功能失調,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我所見過的此類症狀,多半是身體發熱口乾、舌頭發紅少津液、脈象急促無力,屬於虛熱的居多。大多數都是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導致體內產生內風,擾亂身體,導致清氣濁氣混淆不清,整體呈現虛弱的現象,而非邪熱。因此,我常使用固澀胃部的「胃關煎」加上「赤石禹糧」,通常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更有肢冷脈虛,面慘舌淡,此屬虛寒,用桃花湯,加人參附子以溫補之。亦可奏效,要之完穀直腸之病,雖有陰陽寒熱之分,然寒固屬虛,熱亦不外乎虛也。若云邪熱不殺穀,數廿年閱歷以來,未可準信,故辨及之。以俟明眼定裁。

白話文:

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脈搏虛弱的情況,同時面色蒼白、舌頭淡白,這屬於虛寒症狀。可以使用桃花湯,加上人參和附子來溫補身體,也能有效緩解症狀。總的來說,五穀直腸的疾病,雖然有陰陽寒熱的區分,但寒證本質是虛症,熱證也不離虛症的範疇。如果有人說邪熱不會影響消化功能,這是根據我數十年來的臨牀經驗無法證實的,因此特地加以辨論,等待有識之士做出判斷。

3. 伏暑條辨第二十八

伏暑痢下赤白,奔迫無度,痛隨痢減,舌黃脈緊,此寒凝氣滯。宜用當歸白芍黃連木香山楂厚朴大黃附子等味,溫通理氣也。

白話文:

天氣炎熱導致的痢疾,有赤色或白色的分泌物,腹瀉頻急疼痛劇烈,但隨着腹瀉減輕,疼痛也會減輕,舌頭發黃,脈搏緊迫。這是因為寒氣凝滯,導致氣血不通暢所致。治療時應使用當歸、白芍、黃連、木香、山楂、厚朴、大黃、附子等藥材,溫暖身體,疏通氣血。

上條言熱,此條言寒,且痛隨痢減,奔迫後重,日夜無度,脈緊舌黃,乃寒濕黏滯,蘊蒸阻遏,而致腸胃失宣也。考《內經》五臟者,主藏而不泄,六腑者,主通而不滯。此大腸與胃,皆手足陽明之腑,又為水穀之海,主傳導化物者也。蓋因寒濕蘊釀,氣道阻遏,致腹痛裡急,數圊不爽。

白話文:

上文談論的是熱證,而這段文字談論的是寒證。而且,痢疾的疼痛會隨著排便而減輕,在劇烈奔跑後症狀會加重,日夜不停地拉肚子,脈搏緊繃,舌苔發黃。這是因為寒濕黏滯在體內,鬱積阻滯,導致腸胃功能失調所致。

根據《內經》的記載,五臟負責儲藏物質而不洩露,六腑負責傳導物質而不停滯。大腸和胃都屬於手足陽明經的腑臟,又是水穀的通道,負責傳導和消化食物。如果寒濕內生,阻礙了氣機的運行,就會導致腹痛、裡急後重,大便頻繁而不順暢。

例宜宣通疏化,使氣極運則濕濁走,而病可霍然矣。再按古人謂暴崩暴痢,宜溫宜補,久崩久痢,宜清宜通,要非暴崩暴痢,總宜溫補,久崩久痢,總宜清通。究在臨症時,細心謗審,隨症用藥,不可執一。即下痢一證,固宜疏通,然有寒通溫通之異。如脈症屬熱屬實,原以苦寒通利。

白話文:

治療腹瀉時,應以疏通和促進運化為原則,讓氣血流暢運轉,使濕邪濁氣排出,這樣疾病就會痊癒。另外,根據古人的說法,對於急性腹瀉和腹痢,應溫補治療;而對於慢性腹瀉和腹痢,則應清熱通下。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急性腹瀉和腹痢都應溫補,也不是所有的慢性腹瀉和腹痢都應清熱通下。因此,在臨牀上需要仔細辨證,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不能只執著於一種方法。就比如腹瀉一症,雖然應以疏通為原則,但有寒性疏通和溫性疏通之分。例如,如果脈象和症狀屬於熱證實証,就應以苦寒藥物通利。

若脈症屬寒屬虛,又宜甘溫固補。倘寒中挾實,仿附子大黃湯,溫而且通。若熱而兼虛,仿黃連阿膠湯,清而且補。如虛中挾積,仿人參芍藥湯,通而且補。若虛中挾滯,仿景岳通解散,清疏帶補。以上諸條,苟能參互考訂,潛心玩味,庶無膠柱鼓瑟,涉海問津之患矣。近世以積滯二字,為痢症之通稱,(予)意積者屬實,由無形而釀為有形。

白話文:

如果脈象和症狀屬於寒氣虛弱,那麼應該用溫和滋補的藥物。如果寒氣中夾雜著實邪,可以參照附子大黃湯,既能溫暖又能通便。如果既有熱症又有虛證,可以參照黃連阿膠湯,既能清熱又能補虛。如果虛證中夾雜著積滯,可以參照人參芍藥湯,既能疏通又能補虛。如果虛證中夾雜著阻滯,可以參照景嶽通解散,既能清疏又能帶有補益效果。以上這些方劑,如果能夠反覆推敲,細心體會,就不會拘泥教條,遇到問題就能靈活應變。近來,很多人把積滯兩個字作為痢疾的通稱,但我認為積滯屬於實證,是由無形的邪氣逐漸化為有形的。

滯者屬虛,本運氣而凝為滯氣,要不可以積滯二字,混稱為實,故並及之。以質諸高明,為是為否,當有能辨之者。

白話文:

虛證中的滯象,是本來運行的氣凝結而成的停滯之氣。有的醫家不加區分,把它一概混稱為實證,所以特別提出來。請問高明,我的說法是否正確,一定會有能夠分辨的人。

4. 秋燥辨論

嘗觀《內經》、《金匱》,及後賢諸書,所論六淫之病,因於四時。故冬有傷寒,春有溫症,夏有暑濕,惟秋令燥氣,則並未論及。迨喻嘉言先生,著有秋燥一症,誠為另開手眼。然仲景先師,非無卓識而遺漏也。其散見諸條之內者,如《金匱》但熱無寒之癉瘧,寒少熱多之溫瘧,及《內經》脾癉消渴,而為風發,傷寒燒針發狂,而為風溫。皆用甘涼濡潤,清肅肺胃等法,非燥火而何。

白話文:

曾經看過《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和後代醫家的著作,談論六淫致病,都根據四季來分類。因此,冬季有傷寒,春季有溫症,夏季有暑濕。只有秋天,燥氣致病的症狀沒有被提到。直到喻嘉言先生寫了一本《秋燥論》,才為中醫界打開新的視野。

但是,仲景大師並非沒有這個見解而遺漏。他在其他篇章曾散見相關論述,例如《金匱要略》中提到發熱沒有怕冷症狀的癉瘧,怕冷症狀少、發熱症狀多的溫瘧。還有《黃帝內經》中提及因風而發生的脾癉消渴,因為傷寒針灸發瘋而造成的風溫。這些都用滋潤養肺、清肅肺胃的方法來治療,難道不是針對燥火嗎?

(予)三十餘年,閱歷以來,留心斯症,都因秋令太溫,兩澤愆期,風陽化燥,鼓盪寰宇,以致消爍之勢,乘虛襲肺,肺失清肅。則洒洒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燥,咳逆衄血,舌赤齒枯,諸症叢生。蓋犯是症者,必由稟賦陰虧,亢陽偏盛,或形瘦身長,或色蒼少澤。稟乎木火之質者,比比皆然。

白話文:

我超過三十年來,從所見所聞中,專注觀察這種疾病的成因,發現它們都是由於秋季過於溫暖,導致天上的兩河流域降雨不及時,風和熱氣轉化為乾燥的氣候,瀰漫在天地間,於是這些乾燥的氣勢趁虛襲擊肺部,導致肺部失去清氣和濕潤度。

表現出來的症狀:時而惡寒,時而發熱,鼻子乾燥,咳嗽逆流,鼻血不止,舌頭發紅,牙齒乾枯,各種症狀叢生。感染這種疾病的人,一定是天生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或者身材瘦長,或者面色蒼白,氣血不足。這些症狀往往都出現在屬於木火體質的人身上。

是則水流濕,火就燥,以類相招,其感甚易。況陽有餘,便是火,火必從燥,先傷肺金。故每現之症,多是肺熱為幻,喻嘉言所著清燥湯,但取甘寒養陰,辛涼清肺,真對症之良方,濟世之慈航焉。

白話文:

水性濕潤,火性燥熱。根據「同類相吸」的原理,水濕與火熱容易相互影響。尤其是當陽氣過剩時,就容易產生火熱,而火熱必定會導致燥熱,首先會損傷肺金。因此,出現的症狀大多是肺熱所引起的幻像。喻嘉言所著的清燥湯,正是取用甘寒的藥物滋陰養肺,辛涼的藥物清熱降肺,對症治療的良方,是濟世救人的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