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7)

1. 傷暑條辨第二十三

傷暑熱不解,脘悶嘔惡便瀉,舌白罩灰,此胃陽不足,濕濁阻遏。宜用生薑、半夏、厚朴、通草、六一散,通陽泄濁。熱甚者,加黃芩、黃連,苦寒清熱也。

此言中陽不振,暑穢內結,上嘔下瀉,胸脘痞悶。例宜生薑、半夏、厚朴辛溫通陽,通草、六一淡滲泄濁。但舌白罩灰,發熱煩躁,又為熱邪內伏,加芩連,苦寒泄熱,俾邪熱解而胃陽復,則濕濁自祛也。

白話文:

中暑後發燒持續不退,伴隨胃部悶脹、噁心嘔吐、腹瀉,舌苔白厚夾雜灰垢,這是因為胃陽不足,濕濁之氣阻塞所致。應該使用生薑、半夏、厚朴、通草、六一散,來溫通陽氣、泄去濕濁。如果發熱很嚴重,可以加入黃芩、黃連,用它們的苦寒之性來清熱。

這指的是陽氣不足,暑熱之邪積聚體內,導致嘔吐、腹瀉、胸悶胃脹。因此應該用生薑、半夏、厚朴辛溫的藥性來溫通陽氣,用通草、六一散來利尿滲濕、去除濕濁。但是如果舌苔白厚夾雜灰垢,伴隨發熱煩躁,說明體內還有熱邪潛伏,所以要加入黃芩、黃連,用它們的苦寒之性來泄熱,讓邪熱消除、胃陽恢復,這樣濕濁之氣自然就會消散。

2. 傷暑條辨第二十四

傷暑身有大熱,而汗多口渴,舌黃神疲氣喘,脈大而虛,此氣虛挾暑。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鮮荷葉,扶正卻邪也。

暑必傷氣,故汗多,熱則傷津,故口渴,證類白虎。而舌不甚赤,苔帶微黃,脈似洪而虛軟無力,乃虛中挾暑。非若熱傳陽明之汗多口渴,舌赤苔黃,脈洪有力者可比。兼之神疲肢倦,氣逆煩躁,正《內經》所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是也。用東垣清暑益氣湯者,藉參蓍術甘補中州,麥冬、五味生津液,合升、葛升陽,苓、澤泄濕,神麯、青皮疏脾氣,石膏、黃柏清內熱。

此為升降疏補,表裡上下,一齊分消之意,勿以藥味之多而妄為增減,用得其宜,效如桴鼓也。

白話文:

傷暑,身體非常熱,而且汗多口渴,舌頭發黃,精神疲倦氣喘,脈搏有力但虛弱,這是氣虛夾暑。應該服用清暑益氣湯,再加入生石膏和鮮荷葉,以增強正氣,祛除邪氣。

暑邪必定傷氣,所以汗多;暑熱傷津液,所以口渴,症狀類似白虎湯證。但是舌頭不很紅,舌苔略帶微黃,脈象雖然有力但虛軟無力,這是虛弱體質夾雜暑邪。這與陽明經熱證的汗多口渴、舌紅苔黃、脈象有力洪大不同。再加上精神疲倦、肢體無力、氣逆煩躁,正符合《內經》中所說的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因傷暑而引起的。使用張仲景的清暑益氣湯,是藉助人參、黃耆、白朮來補益脾胃,麥冬、五味子滋養津液,升麻、葛根升發陽氣,茯苓、澤瀉利水消腫,神麴、青皮疏通脾胃之氣,生石膏、黃柏清瀉內熱。

這個方子是升降、疏通、補益兼顧,表裡上下,全面調理,藥效協同作用。不要因為藥材種類多就隨意增減,只要用藥得當,療效就會像擊鼓一樣迅速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