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傷暑條辨第十七

傷暑汗多身熱,經旬不解,胸腹發出白㾦,狀如水晶粒,此濕邪化熱,氣液外泄。急宜洋參、連翹、甜杏、花粉、骨皮、銀花、麥冬、綠豆殼、鮮荷葉等味,清養氣液也。

白話文:

中暑後出大量汗水,身體發熱,連續十多天都退不下來,胸腹長出白色的小顆粒,形狀像水晶粒。這是濕邪化熱,導致氣液外泄。緊急需要用東洋參、連翹、甜杏仁、花粉、骨皮、金銀花、麥冬、綠豆殼、新鮮荷葉等藥材,清熱養氣液。

身熱汗多,而病不肯解,正氣已虛,又見白㾦,是氣液外泄。不可再用疏散,以傷其氣。惟宜洋參、麥冬、銀花、綠豆殼清養氣液,而又兼化邪也。若舌紅少津,而食不甘味,即以復脈湯,去薑桂,養陰益氣。更有舌淡少苔,而胃不加納,當以六君子湯,加牡蠣、白芍,扶胃斂陰,勿因見㾦而躊躇莫進。

白話文:

身體發燒多汗,但病情久治不癒,說明正氣已虛弱,同時出現白色分泌物,表示氣血外泄。此時不能再使用疏散解表的藥物,以免損傷正氣。應當使用人參、麥冬、金銀花、綠豆殼等藥材清養氣血,同時祛除邪氣。

如果舌頭紅少津液,而且食慾不振,則使用去薑桂的復脈湯,滋養陰血,益氣。

如果舌頭淡少苔,而且胃口不好,則使用六君子湯,加牡蠣、白芍,扶助脾胃,收斂陰氣,不要因為看到白色分泌物而猶豫不前。

近時醫輩,都以治痧之法治㾦,不知痧為太陰風熱,斑為陽明火毒,其初見隱隱,固宜清之透之。若已見點粒,即宜解之化之。尚不敢恣意透泄,以虛其內,而恐邪陷莫救也。至白㾦乃氣液外泄之候,若既現而再行疏泄透汗,其不致氣脫而斃者幾殺矣。予見知醫之輩,不惟青年淺見者,蹈此流弊,即皓首老成者,尚難覷破此關,故並及之,以質諸高明,為是否耶。

白話文:

近年來很多醫生都用治痧的方法來治斑,卻不知道痧是太陰風熱,斑是陽明火毒。它們最初出現時隱隱約約,確實應該清熱透熱。但是如果已經出現點狀或粒狀,就應該化解和消散。如果還不願意放手疏通泄露,恐怕會虛耗內裡,讓病邪深陷導致無法救治。至於白斑,那是氣血外洩的症狀。此時如果再繼續疏通泄露,使患者汗出不止,恐怕接近氣脫而死的風險極大。我看到很多自以為懂醫術的人犯這種錯誤,不只是年輕醫生見識淺薄,就連那些白髮蒼蒼、經驗豐富的老醫師也難以看破這個關卡。所以我在這裡提出這個問題,讓更高明的人來評判,看看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2. 傷暑條辨第十八

傷暑解後,胸脘不爽,舌淡不渴,脈緩不飢,此濕去陽傷。宜用六君子去朮,加蔻殼、檀香、粳米、姜渣、益智、麥芽等味,扶胃運陽也。

白話文:

中暑後身體不適,胸腹悶脹,舌色淡而無口渴,脈搏緩慢而無飢餓感,這是濕氣散失導致陽氣受傷。建議使用六君子湯,去掉蒼朮,加入蔻殼、檀香、粳米、姜渣、益智、麥芽等藥材,以調和胃氣,促進陽氣運行。

此熱勢雖解,而陽已受傷,故胸脘不爽,舌淡不渴也。蓋脈已和緩,則無熱可知,而猶不飢不食,乃胃陽被傷,失運行之機。故用六君子合蔻殼、姜渣、檀香,斡旋坤陽。去白朮者,恐致壅滯耳。

白話文:

雖然發熱的症狀已經解除,但是陽氣已經受損,所以胸口不舒服,舌苔淡紅不口渴。脈象已經緩和,表示熱氣已經消退,但還是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胃陽被損傷,失去了運化的功能。因此,使用六君子湯加蔻殼、姜渣、檀香,來調理脾胃。不使用白朮,是因為擔心會導致氣滯。

3. 傷暑條辨第十九

傷暑初起,惡寒發熱,咳逆氣喘,此素有痰飲,復挾暑穢。宜用溫膽湯,合蘇子降氣湯,清暑化痰也。

白話文:

夏季初受暑熱侵襲時,身體會出現畏寒、發燒、咳嗽、氣喘等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本來就有痰液,再加上暑熱邪氣的影響所致。此時宜服用溫膽湯,合併蘇子降氣湯,以清除暑熱和化解痰液。

凡有痰飲,陽氣必虛,加以暑穢乘襲,則痰動氣升,肺失清降,故喘咳並作。用溫膽湯以逐飲,蘇子以降氣,俾痰開氣順,則暑邪不攻自走矣。

白話文:

凡是患有痰飲的人,身體陽氣一定虛弱。再遇上暑熱之邪氣入侵,就會導致痰液流動、氣息上升,肺部失去清降功能,因此會同時出現喘息和咳嗽。可以用溫膽湯來驅除痰飲,用蘇子來讓氣息下降,這樣痰液就能化開,氣息也會順暢,那麼暑熱之邪氣自然就會消散。

4. 傷暑條辨第二十

傷暑發熱咳喘,胸肋刺痛,痰中帶血,此暑熱壅滯,激傷肺絡。宜用葦莖湯,加沙參川貝、新絳、旋覆花、杏仁等味,清肺和絡也。

白話文:

夏季中暑發熱咳嗽氣喘,胸部兩側刺痛,痰中帶血。這是由於暑熱積滯,傷害了肺部經絡。應使用葦莖湯,並加入沙參、川貝、新絳、旋覆花、杏仁等藥材,清肺疏通經絡。

前條暑熱動飲,此條暑熱動血,故胸肋刺痛,咳痰帶血。用葦莖湯,加旋覆、新絳、沙參、杏仁、川貝,兩清手太陰氣血也。

白話文:

前面一條方子是治療暑熱引起的身體失水,這一條方子是治療暑熱引起的血熱,所以會出現胸部和兩側刺痛、咳嗽有血絲的症狀。使用「肺寒飲」,再加入旋覆花、新生的紅花、沙參、杏仁、川貝,用以清肺胃之氣、疏通手太陰經絡氣血。

5. 傷暑條辨第二十一

傷暑發熱頭痛,泄瀉不止,此肺邪下迫。宜用黃芩湯,加葛根、豆卷、二苓、澤瀉等味,清肺利濕也。

白話文:

受暑熱引發的發燒頭痛、腹瀉不止,是肺部病邪向下侵襲所致。建議使用黃芩湯,並加入葛根、豆卷、茯苓、澤瀉等藥材,以清熱肺部、利尿祛濕。

發熱頭痛,邪尚在表,而泄瀉頻頻者,乃肺邪不解,下傳大腸。因肺與大腸相為表裡,原是一臟一腑也。蓋邪既不能外解,勢必直趨大腸,而為瀉利,即仲景《傷寒》例中,三陽合病,協熱下利之義。故用黃芩之苦寒清肺,甘芍之甘苦斂脾。其頭痛者,加葛根以解表邪,合二苓、豆卷、澤瀉分利膀胱也。

白話文:

發燒頭痛,表明邪氣還在體表,但拉肚子頻繁,這是因為肺部邪氣沒有解除,往下傳遞到​​大腸。這是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相​​關的,原本是一個臟器和一個腑。邪氣既然不能從體表排出,必然會直接進入大腸,導致腹瀉。這就像《傷寒論》中所說的,三陽合病,協熱下利的意思。因此,可以使用黃芩的苦寒來清熱肺部,甘草的甘苦來收斂脾胃。如果有頭痛,可以使用葛根來驅散表邪,再加二苓、豆卷、澤瀉來分利小便。

6. 傷暑條辨第二十二

傷暑熱不解,先瀉後痢者,此腑邪傳臟,熱積氣滯。宜用潔古芍藥湯,加杏仁、厚朴、山楂等味。若轉紅者,為病進,更加當歸、桃仁、地榆清氣和血也。此言表邪已解,而瀉漸轉痢,是邪既入內,而腑邪傳臟,最為凶兆。故用潔古芍藥湯,藉芩連之苦寒,以清濕熱,檳木之辛溫,以通氣滯,合歸芍和血,楂樸破積。若轉紅痢,乃氣已轉血,更加桃仁地榆,和營止血。

所謂和其血,而痢自止,調其氣,而後重除焉。

白話文:

如果因暑熱導致中暑後,先出冷汗,然後腹瀉,這是體表的邪氣傳入內臟,熱氣積聚導致氣滯的情況。可以使用潔古芍藥湯,加上杏仁、厚朴、山楂等藥物。如果腹瀉逐漸轉為紅色,說明病情加重,此時需要再加入當歸、桃仁、地榆,以理氣活血。

這說明體表的邪氣已經消除了,但是腹瀉逐漸轉為痢疾,表示邪氣已經深入內臟,成為腑邪傳臟,是非常兇險的兆候。因此需要使用潔古芍藥湯,利用黃芩和黃連的苦寒之性清除濕熱,檳榔的辛溫之性疏通氣滯,再結合當歸芍藥活血,山楂厚朴消散積滯。如果腹瀉變成紅色痢疾,說明氣已經轉化為血,這時再加入桃仁和地榆,以和營止血。

7. 傷暑條辨第二十三

傷暑熱不解,脘悶嘔惡便瀉,舌白罩灰,此胃陽不足,濕濁阻遏。宜用生薑、半夏、厚朴、通草、六一散,通陽泄濁。熱甚者,加黃芩、黃連,苦寒清熱也。

白話文:

因暑熱而造成熱症未消退,感到胃悶、噁心、腹瀉,舌苔白並且覆蓋了一層灰色,這是由於胃陽氣不足,濕濁之氣阻滯所致。宜使用生薑、半夏、厚朴、通草、六一散,以溫通陽氣、化濕利濁。如果熱症嚴重,再加黃芩、黃連,以其苦寒性質清熱。

此言中陽不振,暑穢內結,上嘔下瀉,胸脘痞悶。例宜生薑、半夏、厚朴辛溫通陽,通草、六一淡滲泄濁。但舌白罩灰,發熱煩躁,又為熱邪內伏,加芩連,苦寒泄熱,俾邪熱解而胃陽復,則濕濁自祛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患者的中焦陽氣不足,暑熱之穢邪鬱結在體內,導致嘔吐腹瀉,胸腹脹滿不適。應當使用生薑、半夏、厚朴等辛溫藥物來通陽氣,用通草、六一散等淡滲利濕藥物來祛除濁邪。但是,患者舌苔白而覆蓋一層灰色的苔垢,發熱煩躁,說明還有熱邪內伏,需要加用黃芩、連翹等苦寒藥物來清熱降火,讓邪熱得以解除,胃陽才能恢復,濕濁才能自行祛除。

8. 傷暑條辨第二十四

傷暑身有大熱,而汗多口渴,舌黃神疲氣喘,脈大而虛,此氣虛挾暑。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鮮荷葉,扶正卻邪也。

白話文:

夏季中暑時,身體極度發熱,且大量出汗、口渴,舌頭發黃、精神疲倦、氣喘,脈搏又快又虛弱,這是氣虛夾雜暑熱的表現。宜服用清暑益氣湯,加上熟石膏和新鮮荷葉,以扶正祛邪。

暑必傷氣,故汗多,熱則傷津,故口渴,證類白虎。而舌不甚赤,苔帶微黃,脈似洪而虛軟無力,乃虛中挾暑。非若熱傳陽明之汗多口渴,舌赤苔黃,脈洪有力者可比。兼之神疲肢倦,氣逆煩躁,正《內經》所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是也。用東垣清暑益氣湯者,藉參蓍術甘補中州,麥冬、五味生津液,合升、葛升陽,苓、澤泄濕,神麯、青皮疏脾氣,石膏、黃柏清內熱。

此為升降疏補,表裡上下,一齊分消之意,勿以藥味之多而妄為增減,用得其宜,效如桴鼓也。

白話文:

天氣炎熱肯定會傷氣,所以才會汗流很多。天氣炎熱會傷津液,所以才會口渴,症狀類似《白虎湯》證。但舌苔不是特別紅,舌苔帶點微黃,脈象看似洪大卻虛軟無力,這是虛弱體質又受暑熱影響。和熱邪傳入陽明經導致的汗多口渴、舌紅苔黃、脈洪有力不同。加上精神疲倦、四肢無力、氣逆煩躁,正是《內經》所說的脈虛身熱,是由於暑熱所致。使用東垣清暑益氣湯,是因為人蔘、山藥、白朮甘補脾胃;麥冬、五味子滋生津液;黃耆、葛根升陽;茯苓、澤瀉利濕;神曲、青皮疏通脾氣;石膏、黃柏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