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中熱條辨第一

中熱卒然昏倒,人事不知,口角流涎,目閉手撒,此熱冒心神,陰不上承。宜用大蒜數枚,打爛取汁,和醋灌之。並移置涼處,即蘇。宜用洋參、麥冬、蓮子竹葉、鮮菖蒲、遠志黃連益元散等味,清心安神也。

白話文:

當人突然昏倒,失去意識,嘴角流口水,眼睛閉著,手鬆軟無力,這是因為熱邪侵犯了心神,導致陰氣無法上升滋養。

此時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1. 取大蒜數枚,搗爛後取汁,加入醋中,灌入昏倒者的口中。

  2. 將昏倒者移至陰涼處,即可甦醒。

  3. 服用中藥方劑,如洋參、麥冬、蓮子、竹葉、鮮菖蒲、遠志、黃連、益元散等,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凡夏暑炎蒸,經營擔荷,樸樸長途,赤日停午,暴烈酷逼,卒然昏倒,不知人事,目閉手撒者,此不可即以涼水灌之,恐致熱氣攻心而死。宜用大蒜數枚,打爛取汁,和醋灌下,再移置涼處,以手掬道上熱土,圍於臍之四旁,令人溺尿於臍中即蘇,蘇後宜清心安神,將洋參麥蓮菖遠,黃連竹葉益元散,服之神清即愈。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在忙碌的工作或長途跋涉中,如果遇到正午時分烈日當頭,暴熱難耐,突然昏倒、失去知覺、閉目張口的情況,千萬不能立即用涼水灌入,否則會導致熱氣攻心,危及生命。

正確的做法是使用數瓣大蒜,搗爛取汁,加入醋中灌下。然後將病人移至涼爽處,用手捧起路上的熱土,圍在病人的肚臍周圍。再請人用尿液滴入肚臍中,病人就能夠清醒過來。清醒後,應服用清心安神的藥物,如洋參、麥蓮、菖蒲、黃連、竹葉等製成的益元散,就能夠神清氣爽,逐漸康復。

2. 中熱條辨第二

中熱卒倒,語言不清,心神恍惚,此《內經》所謂煎厥。宜用天王補心丹,加龍齒牡蠣,鎮神攝陰也。

白話文:

當受到中暑而突然昏倒,言語不清,神志恍惚,這在《內經》中稱為「煎厥」。此時應該使用天王補心丸,再加入龍齒、牡蠣,以鎮定神志,收斂陰氣。

凡暑熱之際,忽然昏倒,語言不清,心神恍惚,狀如中風,正《內經》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令人煎厥之謂。宜用補心丹清心,合龍齒、牡蠣鎮神,不致內閉外脫,庶幾可望有成。

白話文:

他的視力突然模糊不清,思緒也很混亂,甚至言語也不利索了,令人十分擔憂。

3. 中熱條辨第三

中熱脈大,身熱,口渴汗多,此熱傷元氣。宜用人參白虎湯,甘寒養正也。

凡身雖大熱,而不惡寒,口渴汗多,脈形洪大,此東垣所謂脈虛身熱,為傷暑也。用白虎湯石膏知母清胃熱,參、甘、粳米養胃津,則不致燔灼傷陰矣。

白話文:

beur甘粟九

4. 中熱條辨第四

中熱後,神雖清,而懶言倦臥,朝涼暮熱,夜則譫語,此熱留膽中,營液被灼。宜用清骨散,加鮮菖蒲、廣鬱金益元散等味,清營卻熱也。

白話文:

中暑後,神志雖然清醒,但懶得說話,疲倦想睡覺,早上發涼,傍晚發熱,晚上說胡話。這是熱邪停留在膽囊中,營血被灼傷所致。應該使用清骨散,再加上新鮮菖蒲、廣鬱金、益元散等藥物,清除營血中的熱邪。

中熱之後,倦臥懶言,乃病退之象,但朝涼暮熱,夜則譫妄,是餘熱逗留,營絡被灼。故用清骨散,清營卻熱,兼菖蒲、鬱金、益元散,宣竅除邪,庶為合法。

白話文:

中醫發熱後出現倦怠、嗜睡、少言少動的症狀,這表示疾病正在好轉。然而,如果白天發熱減輕,晚上發熱加重,並且夜間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情況,則表示體內餘熱尚未完全消退,營血脈絡受到熱邪灼傷。因此,應使用清骨散來清熱涼血,搭配菖蒲、鬱金、益元散來宣通竅道、祛除邪氣,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5. 中熱條辨第五

中熱後,舌絳芒刺,腐點如疳,寐則譫語,醒則神清,此熱毒蘊結,營絡未清。宜用導赤散,加犀角綠豆殼、人中白、鮮菖蒲、辰砂、燈草等味,清營解毒也。此條與前條相似,惟兼舌絳腐疳芒刺,乃餘熱化毒,蘊結心胞。故用導赤散,加犀角、燈草、綠豆殼、人中白、菖蒲、辰砂清心解毒,勿致熱毒蔓延,變生腐蝕之累為妙。

白話文:

感染熱病後,舌頭發紅、有芒刺,潰爛發黑像生瘡,睡覺時說胡話,醒來後精神清醒。這是熱毒積聚在體內,營血系統沒有清除乾淨。應當使用導赤散,加上犀牛角、綠豆殼、人中白、新鮮的菖蒲、硃砂、燈草等藥材,清熱解毒。這條藥方和前一條類似,只是兼有舌頭發紅發黑、潰爛發黑、有芒刺,這是餘熱化毒,積聚在心臟和胞宮。所以使用導赤散,加上犀牛角、燈草、綠豆殼、人中白、菖蒲、硃砂清熱解毒,防止熱毒蔓延,轉化成腐蝕的麻煩。

6. 中熱條辨第六

中熱神清,能食便閉,目瞑不寐,而多驚惕,此熱留膽絡,營衛失度。宜用秫米半夏湯,加羚角、丹皮、薑汁炒棗仁、酒浸郁李仁、豬膽、丹皮、龍齒、蒺藜等味,清膽熱而下肝系也。

白話文:

體內有熱證,神智清醒,食慾良好但也便祕,眼睛閉不上,卻很警覺,容易受驚,這是熱邪滯留在膽絡,營衛失調所致。宜使用秫米半夏湯,加入羚羊角、丹皮、用薑汁炒過的棗仁、泡過酒的烏梅仁、豬膽汁、丹皮、龍齒、蒺藜等藥材,清瀉膽熱,同時疏散肝絡的鬱結。

能食神清,病退之象,溺赤便閉,目瞑驚惕,乃熱延膽絡,肝系橫急。《靈樞》所謂衛氣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一日一夜,周於一身。又云: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寤,乃但行於陽,則陽蹻盛,而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衰。故寤而不寤,目瞑驚惕不寧,因膽熱肝橫,胃失沖和,營衛失度。

白話文:

能夠進食,精神清爽,說明病情好轉。如果小便發紅、大便不暢,眼睛閉著、驚惕不安,表示熱氣蔓延到膽絡,肝膽系統機能異常激動。《靈樞》經中提到,衛氣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運行也二十五度,一天一夜循環全身一週。又說:衛氣運行陽經時,人就醒著;運行陰經時,人就睡覺。如果衛氣只運行於陽經,那麼陽經氣血就旺盛,不能進入陰經,那麼陰氣氣血就衰弱。所以人醒著也睡不著,眼睛閉著、驚惕不安,這是因為膽熱肝橫,胃脘不和諧,營衛失調造成的。

仿《內經》秫米半夏,和胃氣之升降,棗仁、郁李、龍齒下肝系以鎮驚,羚角、豬膽、丹皮清膽熱,而泄火風為妙。

白話文:

參照《內經》所載,使用秫米和半夏,能調和胃氣的升降;棗仁、郁李、龍齒能降肝氣,鎮定驚悸;羚角、豬膽、丹皮能清肝膽熱,尤其能化解熱風。

7. 中熱條辨第七

中熱汗大泄,口大渴,身大熱,氣喘神倦,脈虛且大,並不鼓指,此熱傷氣分,陰不戀陽。宜用人參、黃蓍、白朮、麥冬、五味、地骨皮甘草、生地、牡蠣白芍等味,甘溫除熱也。

白話文:

在中暑發熱時,會大量出汗,口渴難耐,身體發燙,呼吸急促,精神疲倦。脈象虛弱卻跳動有力,但不鼓動手指。這是中醫所說的熱傷氣分,導致陰陽失衡。

治療方法是服用人參、黃耆、白朮、麥冬、五味子、地骨皮、甘草、生地黃、牡蠣、白芍等藥材。這些藥材具有滋補益氣,清熱涼血的作用。

汗多口渴,身熱氣喘,神倦脈大,既非外感之形,又無內傷之象,顯系熱傷氣分,陰乏戀交,陽遂上冒。仿東垣甘溫能除大熱,故用人參、黃蓍、白朮、甘草甘溫益氣,生地、牡蠣、五味、白芍鹹寒固陰,俾陰交固,而大命回於頃刻焉。

白話文:

出汗很多,口乾,身體發熱氣喘,精神萎靡,脈搏強大,既不是外感造成的症狀,也沒有內傷的表現,顯然是熱邪損傷了氣血,陰液不足無法與陽氣相交,導致陽氣上逆。效仿東垣張仲景的用甘溫藥物祛除大熱的方法,所以使用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等甘溫藥物來補益氣血,生地黃、牡蠣、五味子、白芍等鹹寒藥物來滋養陰津,讓陰陽相交調和,這樣就能迅速恢復健康。

8. 中熱條辨第八

中熱汗大出,口大渴,心中惡熱,肢冷脈微,神疲倦臥,時或煩躁,此因熱傷陽,陰失交戀,氣脫之候將至。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湯,護陽攝陰也。

白話文:

體內生熱,大量出汗,口乾舌燥,心中煩熱,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精神疲憊,偶爾煩躁。這是因為熱氣傷陽,陰陽失去協調,氣將耗盡的徵兆。應當服用十四味大建中湯,以保護陽氣,收攝陰氣。

上條脫證未現,此條脫形既著。故肢冷脈微,若更煩躁,是立危矣。故用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冬、蓯蓉,陰陽並補,庶幾樞紐復續,而轉危為安也。

白話文:

上面的疾病徵兆還沒有出現,這個疾病的形狀就已明顯了。所以四肢冰冷,脈搏微弱,如果再發抖不止,那就處於危急狀態。所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麥冬、蓯蓉,陰陽一起補,逐漸地讓脈搏恢復,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