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石膏

仲聖方石膏麻黃並用,與大黃協附子變其性為溫藥相似。更設多方以增損而軒輊之,覺變幻紛紜,令人目眩。然只認定麻黃散寒發汗,石膏泄熱止汗,相為制還相為用。推此以求,何方不可解,何方不可通。大青龍湯,咸以為發汗之猛劑矣。竊謂發汗之猛,當推麻黃湯,不當推大青龍。

麻黃湯中桂枝杏仁,皆堪為麻黃髮汗效力,而無石膏以制麻黃。大青龍麻黃受石膏之制,六兩猶之三兩,杏仁又少三十枚。用於脈浮緊身疼痛,則曰中風,用於傷寒,則曰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中風自較傷寒為輕。身不疼但重,自非但取解表。柯韻伯謂:大青龍方後之「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宜移列麻黃湯後。蓋從溫服八合,並汗後煩躁與未汗煩躁悟出,可謂讀書得間。

諸家震於青龍之名,念有汗多亡陽之戒,遂以麻黃得石膏,譬龍之興雲致雨。其於白虎非驅風之方,小青龍無石膏亦名青龍,越婢麻膏之多如大青龍而不言取汗,皆有所難通,則不顧也。然則名大小青龍何哉?蓋龍者屈伸飛潛不可方物,能召陽而化陰者也。麻黃能由至陰以達至陽,而性味輕揚,得石膏芍藥則屈而入里,得桂枝杏仁則伸而出表,石膏寒重之質,復辛甘津潤而解肌,並堪為麻黃策應,故名之曰大青龍。

小青龍心下有水氣,以石膏寒重而去之,麻黃可任其發矣,而麻黃三兩,芍藥亦三兩,麻黃雖發亦絀,其辛夏諸味,又皆消水下行,蓋龍之潛者,故名之曰小青龍。越婢湯之麻黃,亦制於石膏者,而故制之而故多之,則越婢之證使然也。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種種皆麻黃證。

惟裡熱之續自汗出,則不能無石膏。有石膏故用麻黃至六兩,石膏因有麻黃,故雖無大熱而用至半斤。其不以石膏倍麻黃者,化陰尤要於退陽也。或問越婢以汗出用石膏,大青龍以煩躁用石膏(別有說詳麻黃),無陽明熱邪者,宜不得而用矣。乃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大青龍湯發之。

徐洄溪謂:此條必有誤。其信然乎?曰:此正合青龍屈伸飛潛之義也。尤在涇云:經謂脈緩者多熱,傷寒邪在表則身疼,邪入里則身重。寒已變熱而脈緩,經脈不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而其脈猶浮,則邪氣在或進或退之時,故身體有乍重乍輕之候也。不曰主之而曰發之者,謂邪欲入里,而以藥發之使從表出也。

詮解之精,諸家不及。夫邪欲入里而以藥發之,非麻黃得石膏寒重之質,如青龍出而復入,入而復出,何能如是。若視石膏為汗藥,麻黃不因石膏而加多(諸家多作此誤),則此條真大可疑矣。越婢石膏多於麻黃止二兩,即不以龍名,不以汗多示禁。大青龍石膏斷不至如雞子大一塊。

白話文:

張仲景的方劑中,石膏和麻黃同時使用,就像大黃和附子搭配會改變藥性成為溫藥一樣。他還設立了許多方劑,通過加減藥物來調整藥效,變化繁多,讓人眼花撩亂。但只要認定麻黃是散寒發汗的,而石膏是清熱止汗的,兩者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使用。以此為基礎去理解,所有的方劑都能解釋通,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大青龍湯,人們都認為是發汗的猛藥。但我認為,真正發汗猛烈的應該是麻黃湯,而不是大青龍湯。

麻黃湯中有桂枝和杏仁,都能幫助麻黃發汗,但沒有石膏來制約麻黃。而大青龍湯中的麻黃受到石膏的制約,六兩的藥效就像三兩一樣,杏仁的用量也減少了三十枚。如果用在脈搏浮緊、身體疼痛的症狀,就說是中風;如果用在傷寒,就說是脈搏浮緩,身體不疼,但感覺沉重。中風比傷寒要輕微。身體不疼但沉重,並不僅僅是為了發汗解表。柯韻伯說:「大青龍湯後面的『汗出多者,用溫粉撲在身上,服藥一次就出汗的,就停止服用,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虛脫,出現虛弱怕風,煩躁不能入睡』應該移到麻黃湯的後面。」他從溫服八合,以及汗後煩躁和未出汗的煩躁中領悟到這一點,可謂讀書通透。

很多醫家都對「青龍」這個名字感到震驚,想到汗多亡陽的禁忌,就認為麻黃配上石膏就像龍興雲降雨一樣。他們認為白虎湯不是祛風的藥方,小青龍湯沒有石膏也叫青龍,越婢湯中麻黃和石膏的用量多得像大青龍湯卻不說是要發汗,這些都讓人難以理解,所以他們就不去深究了。

那麼,為什麼要叫做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呢?龍這種生物能屈能伸,能飛能潛,無法用常規的標準去衡量,它能召喚陽氣,也能轉化成陰氣。麻黃能從最陰的地方到達最陽的地方,它的藥性輕揚,得到石膏和芍藥就會屈曲而入里,得到桂枝和杏仁就會伸張而外出表。石膏寒冷厚重的特性,又辛甘潤澤,能舒緩肌肉,也能協助麻黃發揮作用,所以把這個方劑叫做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針對的是心下有水氣的情況,用石膏的寒性來去除水氣,麻黃就可以放心地發揮作用了,但是麻黃只用三兩,芍藥也用三兩,麻黃即使發汗效果也會打折扣。加上方劑中辛夏等藥物,都是消水下行的,就像龍潛藏一樣,所以把這個方劑叫做小青龍湯。

越婢湯中的麻黃也受到石膏的制約,但明明知道要制約卻故意多用,這是因為越婢湯針對的病證就是如此。風水病症會怕風,全身都腫,脈象浮而口不渴,這些都是麻黃的適應症。

只有體內有熱,導致持續出汗的情況,才必須使用石膏。因為有石膏,所以麻黃可以用到六兩;因為有麻黃,所以石膏即使沒有大熱的情況,也可以用到半斤。石膏的用量沒有超過麻黃一倍,是因為轉化陰氣比退陽氣更重要。

有人問:越婢湯用石膏是為了止汗,大青龍湯用石膏是為了治療煩躁(關於煩躁另有說明,詳見麻黃的章節)。沒有陽明熱邪的情況,就不應該用石膏了。但傷寒的脈象是浮緩,身體不疼但沉重,時輕時重,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

徐洄溪說:「這個說法一定有錯誤。」這是真的嗎?我認為,這正好符合青龍能屈能伸、能飛能潛的含義。尤在涇說:「醫書說脈象緩的人多半是有熱,傷寒邪氣在表就會身體疼痛,邪氣入里就會身體沉重。寒氣轉化為熱,脈象就會變緩,經脈不再拘緊,所以身體不疼但感覺沉重。而脈象依然浮,說明邪氣正在或進或退,所以身體才會時而沉重時而輕微。不說用藥來治療,而說用藥來發汗,是說邪氣想要入里,用藥發汗是讓邪氣從體表排出。」

尤在涇的解釋很精闢,其他醫家都比不上。邪氣想要入里,卻用藥發汗,如果不是麻黃配合石膏寒冷厚重的特性,就像青龍出而復入,入而復出一樣,怎麼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把石膏看作是止汗的藥,麻黃沒有因為石膏而增加用量(很多醫家都犯了這個錯誤),那麼這個條文就真的大有問題了。越婢湯中石膏比麻黃多兩兩,這並沒有把它叫做龍,也沒有把它作為汗多要禁止的例子。而大青龍湯中的石膏絕不可能只有像雞蛋那麼大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