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思辨錄》~ 卷一 (11)
卷一 (11)
1. 牡丹
心為牡臟主血脈,牡丹色丹屬心。氣味辛寒,故能通血脈除血熱。辛寒兼苦,直抵下焦,故又瀉腎臟陰中之火及肝熱之由腎而致者。本經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蓋丹皮非腸胃藥,而腸胃有症堅瘀血留舍則治之,義至精而至確也。
丹皮與大黃桃仁芒硝,皆能治下焦血分之病。而仲聖方或四物並用,或有大黃桃仁芒硝而無丹皮,或有丹皮而無大黃桃仁芒硝,或有丹皮桃仁而無大黃芒硝,或有大黃桃仁而無丹皮芒硝,用舍之間,詎無深意。竊嘗玩索而得之矣。大黃桃仁芒硝,是治客熱傳入之血結,病之驟得者。
丹皮是治陰虛生熱之血結,病之漸致者。大黃芒硝丹皮並滌血熱,而大黃下奪而厲,芒硝咸降而濡,丹皮去瘀生新而養陰,堪入於補劑。桃仁獨不涼血,而破由氣入血之閉滯。此四物功用之同而不同也。大黃牡丹湯,癰膿在大腸,丹皮冬瓜仁,乃治此證之專藥。大黃桃仁芒硝,則因發熱惡寒,必其始有外邪入里,用以下奪而加之,故四物皆不可少。
桃核承氣湯,表證未解而熱結膀胱,宜大黃桃仁芒硝亟攻其邪,而無庸丹皮之養陰。溫經湯,病屬帶下而血瘀少腹,治以化氣調經為主,丹皮兼疏其瘀,而無取大黃桃仁芒硝之傷正。桂枝茯苓丸,大意與溫經湯無異,而下症以止漏,下症為重,故用丹皮又加桃仁,二物性皆柔緩,不傷胎氣;若大黃芒硝之鹹苦下泄,則非所宜也。
下瘀血湯產婦有瘀血著臍下,非陰虛血熱之比,無需乎丹皮芒硝,既服枳實芍藥散而不愈,自非大黃不能下奪,桃仁䗪蟲逐瘀而不峻,於產婦最宜,雖用大黃而蜜丸酒煮,用緩其性,仍所以顧產後之虛也。知此五方用舍之道,而余如鱉甲煎丸、腎氣丸,可類推矣。
白話文:
牡丹
心臟是人體主要負責血液循環的器官,而牡丹花呈現紅色,所以歸屬於心臟。牡丹的氣味辛辣帶寒,因此能疏通血脈,清除血熱。它兼具辛辣、寒冷和苦味,能直達下焦(指腹部以下),所以能瀉掉腎臟陰虛產生的火氣,以及肝臟因腎虛而引起的熱。
《本經》記載牡丹可以去除體內頑固的瘀血,這些瘀血可能會停留在腸胃之中。但牡丹皮並非治療腸胃疾病的藥物,它之所以能治療腸胃中的頑固瘀血,是因為其藥效精準。
牡丹皮與大黃、桃仁、芒硝這幾味藥,都能治療下焦血分的疾病。張仲景的藥方中,有時會四味藥一起使用,有時有大黃、桃仁、芒硝卻沒有牡丹皮,有時有牡丹皮卻沒有大黃、桃仁、芒硝,有時有牡丹皮、桃仁卻沒有大黃、芒硝,有時有大黃、桃仁卻沒有牡丹皮、芒硝,這之間的取捨,肯定有其深意。我曾仔細研究,終於有所領悟。
大黃、桃仁、芒硝是治療外來邪熱侵入血液造成的血瘀,屬於病情突然發生的情況。
而牡丹皮是治療因陰虛導致發熱的血瘀,屬於病情逐漸發展的情況。大黃、芒硝、牡丹皮都能清除血熱,但大黃的藥性是向下推動且較為猛烈,芒硝是通過鹹味來降低體內的熱且有滋潤的作用,而牡丹皮則能去除瘀血、生成新血、並滋養陰液,因此可以加入補劑中使用。桃仁本身不具備涼血的功效,但它可以疏通因氣滯而導致的血瘀。這四味藥的功效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各自的特點。
大黃牡丹湯,適用於癰膿出現在大腸的情況,而丹皮和冬瓜仁是治療這種病症的特效藥。如果出現發熱惡寒等症狀,則表明病情初期有外邪侵入體內,這時就需要用大黃等藥物來向下疏導,因此這四味藥缺一不可。
桃核承氣湯,適用於表證未解而熱結於膀胱的情況,應立即用大黃、桃仁、芒硝等藥物來攻邪,而不需要用牡丹皮來滋養陰液。溫經湯,適用於女性帶下病,伴有少腹瘀血的情況,治療重點在於化氣調經,牡丹皮則輔助疏散瘀血,不需要使用大黃、桃仁、芒硝這些傷正氣的藥物。桂枝茯苓丸,其治療思路與溫經湯相似,但主要針對下腹出血的問題,所以更側重於止血,因此在牡丹皮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桃仁,這兩種藥物的藥性都較為柔和,不會傷及胎氣;而大黃、芒硝的藥性則過於苦寒,不適合孕婦使用。
下瘀血湯適用於產婦臍下有瘀血的情況,與陰虛血熱的情況不同,因此不需要使用牡丹皮和芒硝。如果服用枳實芍藥散後沒有效果,就必須用大黃來向下推導瘀血,再配合桃仁、䗪蟲等藥物來逐瘀,此方藥性不峻猛,最適合產婦使用。雖然使用了大黃,但將其製成蜜丸並用酒送服,可以緩解藥性,仍是為了顧及產後的虛弱體質。
理解了這五個藥方的用藥原則,其他如鱉甲煎丸、腎氣丸等方劑,也可以依此類推理解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