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木香

木香者多取其調氣,顧其氣味辛溫而厚,不無重濁之嫌,黏牙而苦,亦少宣泄之力,故必陰中伏陽之證,如本經所謂毒疫溫鬼者,最為相宜。否則一切純寒無熱之氣滯等證,佐以生薑橘蔻,亦收殊效。世有以香連丸治痢而害即隨之者,非木香之過而用木香者之過也。木香非血藥,而有時血亦蒙其利者,則于歸脾湯見之。

白話文:

使用木香的人大多是為了它的調氣作用,因為它的氣味辛溫而厚實,不無沉重渾濁之虞,黏牙而味苦,也少有宣發的力量,所以一定要在陰中隱藏陽氣的證候中,就像《本草經》中所說的毒疫溫鬼,最為合適。否則一切純寒無熱的氣滯等證,佐以生薑和橘蔻,也能收到奇效。世上有用香連丸來治療痢疾,結果反而造成傷害的,不是木香的錯,而是使用木香的人的錯。木香不是補血的藥,但有時血也能蒙受它的利益,這在歸脾湯中可以看到。

歸脾湯證為脾氣虛寒,不能攝血。其方用心肝脾三臟之藥,不為不多,獨有統率全方者三物。遠志醒心之陽,棗仁斂肝之陰,足為血之前導,然導之至脾而脾之閉拒如故,則亦徘徊門外耳。木香者,能於脾中行陽,陽一動而熏然以和,血乃歸於其經,是木香者啟脾之鑰也。其能溫氣以蔭血者如是。

白話文:

歸脾湯證是脾氣虛寒,不能收攝血液。其方劑中用到了心肝脾三臟的藥物,數量不少,但只有三味藥是統率全方的。遠志可以振奮心陽,棗仁可以收斂肝陰,足以作為引導血的前導,但引導到脾臟時,脾臟的閉拒依舊如故,所以也只能徘徊在門外。木香可以於脾中運行陽氣,陽氣一動而溫煦平和,血液才能歸於其經脈,所以木香是開啟脾臟的鑰匙。其能溫暖脾氣以涵養血液的作用就是如此。

2. 補骨脂

按開寶補骨脂主治,以五勞七傷冠首而踵以風虛冷,是風虛冷由五勞七傷而致也。再繼之以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又由風虛冷而致也。夫腎家之風,有因熱而生者,如天麻丸之用萆薢元參生地黃也。此則因虛冷而生風,故宜以味辛大溫之補骨脂拯之。虛冷生風之候,喻西昌所謂兩腎空虛,有如烏風洞,慘慘黯黯,漫無止息者是也。

白話文:

根據開寶補骨脂的功效,它是治療五勞七傷的首要藥物,緊接著是風虛寒症,所以風虛寒症是由五勞七傷引起的。再繼之以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又是由風虛寒症引起的。腎臟的風症,有因熱而生的,如天麻丸中的萆薢、元參、生地黃等。這是因為虛寒而生風,所以需要用味道辛辣、溫熱的補骨脂來治療。虛寒生風的症狀,就如同喻西昌所說的兩腎空虛,就像烏風洞一樣,慘慘暗暗,沒有止息的時候。

3. 薑黃、鬱金

唐本草於鬱金曰辛苦寒,甚是。於薑黃曰辛苦大寒,其實溫而非寒。惟以為大寒,故云除風熱。鄒氏不察,亦沿其誤。並以薑黃主心腹結積,為治在上。鬱金主血淋尿血,為治在下。意在求精求切,而不知其實非也。

白話文:

唐本草記載鬱金性味辛、苦、寒,這是正確的。記載薑黃性味辛、苦、大寒,實際上薑黃是溫性的,而不是寒性的。只有把它看作大寒性,所以說它能除風熱。鄒氏沒有查明,也沿襲了這個錯誤的說法。並且把薑黃用於治療心腹結積,認為是治在上。把鬱金用於治療血淋、尿血,認為是治在下。目的是追求精確、周全,卻不知這其實是錯誤的。

薑黃辛苦溫而色黃,故入脾治腹脹,片子薑黃兼治臂痛,是為脾家血中之氣藥。鬱金苦寒而外黃內赤,性復輕揚,故入心去惡血,解心包絡之熱。其治淋血尿血與婦人經脈逆行,皆相因而致之效,是為心家之血藥。此皆歷試不爽者,唐本草可不必過執矣。

白話文:

薑黃味道辛辣,性溫,而且呈黃色,所以能入脾,治療腹脹;片子薑黃則兼治臂痛,是脾臟血脈中的補氣藥。鬱金味道苦寒,外面黃色,內面紅色,性味又輕揚,所以能入心祛除惡血,消除心包絡的熱。它治療淋血、尿血以及婦女經脈逆行,都是根據這些相應的功效而產生的,是心臟中的補血藥。這些都是經過多次試驗而沒有差錯的,唐代本草可以不必過於執著。

4. 荊芥

考古治頭項風強,一切偏風中風口噤,及吐血衄血下血,多重任荊芥,是其所司,總不離血中之風。能於血中散風,即繫於血中行氣,海藏故謂之肝經氣藥。但肝經之氣,不能不涉及少陽,本經所主鼠瘻瘰癧即少陽病也。

白話文:

古人用針灸治療頭項風濕疼痛、各種偏風、中風引起口不能言、吐血、鼻出血、便血等疾病,都會使用多重任荊芥來治療,因為它們的功效可以治療由血中風氣引起的疾病。能夠在血中散佈風氣,就等於在血中運行氣血,因此也被稱作肝經氣藥。但肝經的氣血也涉及少陽經,本經所主治的鼠瘻、瘰癧等疾病,也是少陽經的病證。

荊芥散血中之風,為產後血運第一要藥。其芳溫之性,又足以療瘰癧瘡疥,然無非利血脈去風毒而已。

白話文:

荊芥具有散血中風毒的功效,是產後補血的重要藥物。它芳香溫暖的特性,還能治療瘰癧瘡疥等疾病。這些功效都是因為荊芥能夠促進血液運行,排除風毒。

謂荊芥為溫升則兼涼降,為涼降則兼溫升,要其溫勝於涼,氣亦帶濁,於外感風寒用之,必涉血分頭目昏眩者始得。永類鈐方治風熱頭痛,與石膏辛涼之味等分為末,茶調下,製劑亦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