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石膏

(別有說詳麻黃)且石膏多則不能發汗,又有可證者,麻杏甘膏湯之石膏倍麻黃是也。麻黃四兩,雖不及大青龍之六兩,而較麻黃湯之三兩,尚多一兩。即杏仁少於麻黃湯二十枚,而麻黃一兩,則非杏仁二十枚可比。此湯何不用於無汗之證,而反用於汗出應止之證,則以石膏制麻黃,更甚於越婢耳。

(方解別詳麻黃)石膏止陽明熱熾之汗,亦止肺經熱壅之喘。既有麻黃,原可不加杏仁,因麻黃受制力微,故輔以杏仁解表間餘邪。無大熱而用石膏至半斤,其義與越婢正同。乃柯氏不察,改汗出而喘無大熱,為無汗而喘、大熱,反謂前輩因循不改。不知用石膏正為汗出,若無汗而喘,乃麻黃湯證,與此懸絕矣。

更證之桂枝二越婢一湯,大青龍謂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此云脈微弱此無陽也,不可更汗,豈猶以麻黃髮之,石膏寒之。夫不可更汗,必先已發汗,或本有自汗。觀其用桂枝湯全方而不去芍藥可見。至又加以麻膏,則非與桂枝麻黃各半湯互參不明。按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與此同。

而彼如瘧狀,脈微緩,有邪退欲愈之象;若脈微非緩而惡寒,面反有熱色,則以桂枝麻黃各半湯微汗之。此脈微弱而惡寒,陽微之體,亦無自愈之理。桂枝湯所以和陽,協麻黃則散余寒而解表邪,法已備矣。加石膏何為者,為熱多耶?乃熱多不過較多於寒。若脈非微弱,亦將如桂枝麻黃各半湯之欲愈,而何熱之足慮。

然則加石膏者,專為陽虛不任麻黃之發,而以石膏制之,化峻厲為和平也。藥止七味,皆傷寒重證之選,而各大減其分數,遂為治餘邪之妙法。用石膏而不以泄熱,如大黃之用以瀉心,用以利小便,同一巧也。生薑多於他味者,以能輔桂甘生陽,又為石膏防弊也。

白話文:

(先不討論麻黃的細節)石膏用量太多會阻礙發汗,這點是有根據的,麻杏甘膏湯就是個例子,其中石膏的用量是麻黃的兩倍。麻黃四兩,雖然比大青龍湯的六兩少,但比麻黃湯的三兩還多了一兩。而杏仁的用量比麻黃湯少了二十枚,但麻黃的一兩功效,並不是二十枚杏仁可以比擬的。這個方劑為什麼不用於沒有汗的症狀,反而用在應該要止汗的症狀呢?是因為用石膏來抑制麻黃的作用,效果比越婢湯更強。

(關於方劑的解釋先不討論麻黃)石膏可以止住陽明經因熱而引起的汗,也能止住肺經因熱壅塞引起的喘。既然方中有麻黃,原本可以不用加杏仁,是因為麻黃的作用比較弱,所以用杏仁來幫助發散表邪。沒有很嚴重的熱象卻用到了半斤的石膏,它的道理和越婢湯相同。但是柯氏沒有仔細觀察,把汗出而喘又沒有大熱的症狀,改為無汗而喘、有大熱,反而說前人因循守舊,不肯改變。他們不知道用石膏正是為了治療汗出,如果沒有汗卻喘,那應該是麻黃湯證,與這個方劑完全不同。

再以桂枝二越婢一湯來佐證,大青龍湯說脈象微弱、有汗、怕風的人,不可以服用這個方劑,這裡說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不可以再發汗,難道還要用麻黃來發汗,再用石膏來降溫嗎?說不可以再發汗,一定是之前已經發過汗,或者本身就常常流汗。觀察這個方劑用的是完整的桂枝湯,而且沒有去掉芍藥就可以知道。如果再加入石膏,那就會與桂枝麻黃各半湯的作用混淆不清了。照理說,桂枝麻黃各半湯用於發熱怕冷,熱多於冷的症狀,和這個方劑類似。

但是桂枝麻黃各半湯的症狀像瘧疾,脈象微弱且緩和,代表邪氣快要退去,快要痊癒。如果脈象微弱卻不緩和,而且怕冷,臉色反而發紅,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微微發汗。這種脈象微弱而且怕冷的症狀,是陽氣虛弱的體質,也沒有自己痊癒的道理。桂枝湯可以用來調和陽氣,搭配麻黃可以發散殘餘的寒氣、解除表邪,方法已經很完善了。為什麼還要加入石膏呢?難道是因為熱比較多嗎?其實熱再多也不會比寒多太多。如果脈象不微弱,也應該和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一樣快要痊癒,那還有什麼熱需要擔心呢?

所以加入石膏,主要是因為陽虛的人無法承受麻黃的發散,所以用石膏來抑制麻黃的作用,將猛烈的藥性轉為平和。這個方劑只用了七味藥,都是治療傷寒重症時會選用的藥,但是每種藥都大幅減少了用量,因此成為治療殘餘邪氣的好方法。使用石膏並不是為了洩熱,就像使用大黃不是為了瀉心,而是為了利小便一樣,這是一種巧妙的用法。生薑的用量比其他藥都多,是因為能幫助桂枝和甘草來生發陽氣,也是為了防止石膏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