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薄荷

薄荷,唐本草治賊風傷寒發汗,食性本草治陰陽毒傷寒頭痛,蘇頌、王好古亦皆謂治風寒,外此諸家則皆謂治風熱,究將何從?考古方多用於風熱,鮮用於風寒,煮汁飲之,則潔古所謂去高巔及皮膚風熱者甚驗。氣味辛涼而不似荊芥之溫,終當以治風熱為斷。

鄒氏解賊風傷寒,謂夏之賊風乃北風,定是夏令傷北風之寒,此於薄荷之治,亦尚有合。但鄒氏專主此說而於風熱不推及之,且以薄荷根不畏寒,苗不畏暑,為消息之所在,則泥之至矣。惟其根不畏寒,所以苗不畏暑。不畏暑,正辛涼之金氣足以當日。與麻黃所產之地,冬不積雪,可對觀而明。

鄒氏又謂薄荷發寒泣之覆,與荊芥香薷等,試思香薷何物而可與之等量耶。

薄荷於頭目肌表之風熱鬱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裡熱。涼膈散、龍腦雞蘇丸,以除胃熱膽熱腎熱,可謂用逾其分矣。逍遙散合煨姜,又能變涼風為溫風而治骨蒸勞熱,彼存膠柱之見者,得毋聞而驚怖耶。

白話文:

薄荷,在唐朝的《本草》中記載可以用來治療賊風傷寒,發汗;《食性本草》則記載可以用來治療陰陽毒傷寒引起的頭痛。蘇頌、王好古也都認為薄荷能治療風寒。但其他醫家都認為薄荷是治療風熱的。到底應該怎麼判斷呢?考證古代的藥方,大多是用薄荷來治療風熱,很少用於風寒。將薄荷煮汁飲用,確實能像張元素所說的那樣,有效去除頭頂和皮膚的風熱。薄荷的氣味是辛涼的,不像荊芥那樣溫熱,所以最終應當判斷它主要用於治療風熱。

鄒氏解釋賊風傷寒,認為夏天的賊風就是北風,確定是夏天感受了北風的寒氣。這與薄荷能治療寒證的說法,還是有吻合之處。但鄒氏只強調這個說法,而不認為薄荷能治風熱,並且以薄荷根不怕寒冷,莖葉不怕暑熱,作為判斷薄荷寒熱屬性的依據,這就太過於拘泥了。正是因為薄荷的根不怕寒冷,所以它的莖葉才不怕暑熱。不怕暑熱,正是因為它辛涼的屬性,能夠抵禦暑熱。這點和麻黃生長的地方冬天不積雪,可以對照理解。

鄒氏又說薄荷發散寒氣的能力,與荊芥、香薷等同,試想香薷是什麼東西,怎麼能和薄荷相提並論呢?

薄荷對於頭、眼睛、皮膚表面的風熱鬱積無法消散的情況,最能發揮效用。如果搭配得當,也可以治療上中焦的裡熱。涼膈散、龍腦雞蘇丸等方劑,用薄荷來去除胃熱、膽熱、腎熱,可以說是用過頭了。逍遙散搭配煨薑,又可以將薄荷的涼性轉變為溫性,用來治療骨蒸勞熱。那些思想僵化的人,聽到這些,難道不會感到驚訝恐懼嗎?

2. 青蒿

青蒿有二種,一黃色,一青色,生苗於二月,其深青者,更異於常蒿,至深秋猶碧,其氣芳香疏達與柴胡相彷彿,非少陽藥而何,所以柴胡治瘧,青蒿亦治瘧也。

青蒿芳香疏達則能升,開花結子於七八月得金氣多則能降,升與降互為牽制,故升降皆不得逞而力微,但其主留熱在骨節間,則更有至理焉。青蒿至立秋後便節節生蟲,既生蟲,仍開花結子,其蟲不齧梗不潰出,循梗而下,入土化他物,若青蒿之力有以抑之者然,是則以治勞熱骨蒸,可謂恰如其當矣。

白話文:

青蒿有兩種,一種是黃色的,一種是青色的。它在二月發芽生長,其中顏色深青的,跟一般的蒿草更不一樣,到了深秋依然翠綠。它的氣味芳香,疏散通達的性質跟柴胡很相似,不是少陽藥是什麼呢?所以柴胡能治療瘧疾,青蒿也能治療瘧疾。

青蒿氣味芳香且能疏散通達,所以具有上升的特性;它在七八月開花結果,獲得金氣較多,所以具有下降的特性。上升和下降互相牽制,因此上升和下降的力量都不能完全發揮,顯得較為微弱,但它主要能治療殘留在骨節之間的熱邪,這其中有很深的道理。青蒿到了立秋之後,就會一節節地生蟲,即使生了蟲,仍然會開花結果,這些蟲不會咬莖也不會跑出來,而是沿著莖往下,進入土壤變成別的東西,好像青蒿的力量能抑制它們一樣。因此,用青蒿來治療勞熱骨蒸,可說是恰當且有效的。

3. 夏枯草

夏枯草或謂稟純陽之氣,或謂稟純陰之性。以劉潛江陰在下能生陽,陽在上能化陰之說衡之,似乎劉說為長。但人身之陰陽,猶天地之陰陽,劉所謂陰在下陽在上者,自指陰始生陽極盛而言,陽之生陰之化,亦必指夏枯草而言。不知一陰生於下而草枯矣,何陽生之有。一陰生於下而草枯,其所感者在下之陰,非在上之陽,又何得謂陽在上而化陰。

其理似精非精,仍不得據此為準。竊謂夏枯草生於一陽始生之時,當為陰退陽進、陰中透陽之物。迨交夏至,陰進而上,則陽退而下,此草透陽之生意亦即至此而盡,惡得不枯。婁全善因其治目珠夜痛,點苦寒藥不效之證,遂反揣之以為稟純陽之氣。夫目珠夜痛,為陰中陽結之證。

夏枯草若氣稟純陽,其於陰中之陽,必鋤鋙而難入;惟其為陰中透陽之物,以治陰中陽結之證,乃得如飢食渴飲,適償其欲。就是思之,尚有毫釐未合否耶。至洄溪謂性稟純陰,故一交盛陽,陰氣將盡,即成熟枯槁。竟以夏至陰生之時,為陰氣之將盡,疏失至此,尤令人不解矣。

白話文:

關於夏枯草,有人說它稟賦純陽之氣,也有人說它具有純陰的性質。以劉潛江所說的「陰在下能生陽,陽在上能化陰」的理論來衡量,似乎劉潛江的說法比較合理。但人體的陰陽,如同天地的陰陽,劉潛江所說的陰在下陽在上,是指陰氣剛開始生長,陽氣達到最盛的時候而言。陽氣的產生,陰氣的轉化,也必然是指夏枯草而言。但不知道陰氣在下方開始產生時,草就枯萎了,哪來的陽氣產生呢?陰氣在下方產生而草枯萎,它所感應的是在下方的陰氣,並非在上方的陽氣,又怎麼能說是陽氣在上方轉化陰氣呢?

這個道理看似精闢,實則不然,仍不能以此作為準則。我認為夏枯草生長在陽氣初生的時候,應該是陰氣消退,陽氣增長,屬於陰中透出陽氣的植物。等到夏至交節時,陰氣開始增長向上,陽氣則消退向下,此時這草透出陽氣的生機也就到此為止,怎麼會不枯萎呢?婁全善因為它能治療眼睛晚上疼痛,點苦寒藥無效的病症,就反過來推測它稟賦純陽之氣。眼睛晚上疼痛,是陰氣中陽氣鬱結的病症。

夏枯草如果稟賦純陽之氣,對於陰氣中的陽氣,必定會格格不入難以進入;正是因為它是陰中透出陽氣的植物,用來治療陰氣中陽氣鬱結的病症,才能如同飢餓的人吃到食物,口渴的人喝到水一樣,恰好滿足需求。仔細思考,難道還有絲毫不符合的地方嗎?至於洄溪說它性質稟賦純陰,所以一旦遇到盛陽,陰氣將要耗盡,就成熟枯槁。竟然把夏至陰氣開始產生的時候,說成是陰氣將要耗盡,這樣的疏失真是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