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硝石、芒硝

桃核承氣當曰少陰病,不當曰太陽病。芒硝蓋血藥而亦不專入血者,與大黃頗有似處。大黃味苦入心,能開胸膈之熱結,若與芒硝皆不宜於氣病。胸膈之間,其能堪此重劑哉。鄒氏以火硝向陽,水硝向陰,為臟病移腑,腑病移軀體之所以然,此尤不可不辨者。本經積熱曰五臟,豈悉能入胃使脹閉。

病曰百病,豈盡在於軀體。謂火硝性向陽,解自陰而陽之盛熱。向陽自即入陽,何以先入於陰,寧得謂非其所向。謂水硝性向陰,逐伏在陽之實結。所逐在陽,所向亦必在陽,反是則有異謀,人固有之,物所必無。此等近似之談,並無真理可求,徒眩人目耳。鄒氏更有誤者,謂己椒藶黃丸加芒硝以治渴,是去其痼癖,正使津液流行。

小柴胡湯加芒硝以止痢,是去其積聚,正所以止下痢。噫,是亦不深思矣。己椒藶黃丸之證,原非固癖,大黃決不止用一兩(有方解詳大黃),芒硝亦不後加。況方後云: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是無芒硝,津液非不能生,豈加芒硝之津液與此有異耶。

徐氏、尤氏皆云渴是胃熱,故加芒硝,鄒氏坐泥本經太過耳。柴胡加芒硝湯云:潮熱者實也。熱實無不下之理,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即所以治熱實。云: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加芒硝非欲其解而何!?鄒氏之說,何與相反,殆誤會今反利句耳。不知仲聖明云微利,明云下非其治,下之而仍潮熱,安得不以對證之下藥繼之,此讀古書所以貴細心尋繹也。

白話文:

關於硝石和芒硝,桃核承氣湯應該是用於治療少陰病,而不是太陽病。芒硝是屬於血藥,但也不完全只作用於血,這點與大黃有些相似。大黃味苦,能進入心臟,可以打開胸膈的熱結,如果與芒硝一起使用,都不適合用於氣病。胸膈之間那麼脆弱,怎麼能承受這種強烈的藥物呢?鄒氏認為火硝屬陽,水硝屬陰,因此臟病會轉移到腑,腑病會轉移到身體,這種說法是需要仔細辨別的。

本草經說積熱會進入五臟,難道都能進入胃裡造成脹滿閉塞嗎?病有很多種,難道都只在身體的表面嗎?說火硝的屬性偏向陽,能從陰轉為陽的盛熱,偏向陽就應該直接進入陽,怎麼會先進入陰呢?這難道不是方向錯誤嗎?說水硝的屬性偏向陰,能驅逐伏在陽的實結,要驅逐在陽的實結,所針對的方向也應該是陽,如果反過來,肯定有其他用意,人可能會這樣,但藥物絕對不會。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根本沒有真理可言,只是讓人眼花撩亂而已。

鄒氏還有一個錯誤的觀點,他認為用己椒藶黃丸加芒硝治療口渴,是去除頑固的病邪,使津液流通。用小柴胡湯加芒硝來止瀉,是去除積聚,才能達到止瀉的效果。唉,這真是沒有深入思考啊。己椒藶黃丸的病證本來就不是頑固的病邪,大黃的用量絕對不只一兩(關於大黃的用法,詳細參考相關的說明),芒硝也不是後來才加的。況且方子後面說:先在飯前服用一丸,每天服用三次,可以稍微增加用量,如果口中有津液,口渴的人可以加半兩芒硝。也就是說,沒有芒硝,津液也不是不能產生,難道加了芒硝產生的津液有什麼不同嗎?

徐氏和尤氏都認為口渴是胃熱引起的,所以才加芒硝,鄒氏只是過於拘泥於本草經的說法。柴胡加芒硝湯說:潮熱是實熱的表現。熱實證沒有不適合用瀉法來治療的道理,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就是治療熱實證。又說:加入芒硝再煮一下,稍微沸騰,分溫服下,如果沒有緩解,就再次服用。加芒硝的目的不就是為了緩解病症嗎?!鄒氏的說法,怎麼與此相反呢?恐怕是誤解了古書中「反利」的意思。其實張仲景說得很清楚,是稍微瀉下,明顯說了不應該用瀉法來治療,用瀉法治療後仍然出現潮熱,怎麼能不用對證的藥物來接續治療呢?這就是讀古書需要仔細推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