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07)
別論 (107)
1. 小柴胡湯之注釋
又為假苦惱難忍之貌,如煩痛、疼煩、煩渴、煩逆、煩悸、煩滿、煩躁、躁煩之煩是也。凡此等證三陰亦有之,而互為寒熱,則不可但以熱視之。」故此處之心煩,即謂因內熱,而精神及心臟有苦悶之情也。
喜嘔者,《傷寒論集成》云:「喜與善通。」喜嘔者,謂數嘔吐也。按喜、善、好三字互訓,並有「數」義。《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云:「慶氏之馬善驚。」《正義》云:「善驚,謂數驚也。」古有此語,今人謂數驚為好驚,亦猶此意。《漢書‧溝洫志》云:「岸善崩。」師古注云:「言喜崩也。
」《字典》之喜字注云:「…喜與憙同,好也。」又憙字注云:「好也,又省作喜。」合考之,則喜、善、好三字,皆宜訓「數」也,即屢作嘔吐之意也。或胸中煩而不嘔,言胸中煩者,與心煩之局限於心臟者異。蓋是胸中全部悉煩,然未至侵入心臟,故比心煩則熱毒較輕耳。
善嘔者,因水毒被熱毒激動,故熱毒熾盛者,嘔吐亦強劇。然輕微者,不嘔吐為常也。是以熱毒劇烈,心煩喜嘔。其緩弱者,僅為胸中煩而不嘔吐也。渴者,因水毒下降而不上迫。腹中痛者,水熱二毒侵及胃腸神經也。脅下痞硬者,即胸脅苦滿,謂肋骨弓裡面抵抗物增大,達於肋骨弓下也。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熱毒迫於心臟,或腎臟也。不渴者,因水毒上攻。身有微熱,而不往來寒熱者,因本來熱毒緩弱也。咳者,熱水二毒,迫於呼吸器也。種種各證,皆以本方為主治之義也。但自「往來寒熱」至於「心煩喜嘔」止,為本方之正證。「或」字以下,《傷寒論集成》云:「其『或』字以下之數證,即是所兼之客證,不問其兼與不兼,皆得以小柴胡湯主之也。
」蓋人體有虛、有實、有老、有少、有有宿疾者、有無宿疾者,故邪氣所留之處雖同,而所兼各證不一,其種種不同有若此者。
如上所說,不過為其客證耳。故本方之正證,當以胸脅苦滿為主目的,以此諸客證為副目的而用之可知也。
本仲景此論,可知本方能適應於腸傷寒、感冒、往來寒熱諸病(例如瘧疾等)及腦、心臟、呼吸器、胃腸、腎臟等諸疾患矣。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傷寒論》)
【註】
鄭氏曰:「少陽、陽明之病機,分於嘔渴之中。若渴則為轉屬陽明,嘔則仍在少陽。如嘔多則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因病未離少陽也,服柴胡湯,則嘔當止。若服柴胡湯已,加渴者,是為熱入胃府,耗津消水,此屬陽明胃病矣。」
錢氏曰:「但云以法治之,而不言其法者,蓋法非定法也。假令無形之熱邪在胃,爍其津液,則以白虎湯法解之;若津竭胃虛,則又以白虎加人參湯法救之;若為有形之實邪,則有小承氣及調胃承氣湯和胃之法;若大滿實,而潮熱譫語,大便硬者,則有大承氣攻下之法;若胃既實,身熱未除者,則有大柴胡湯兩解之法等。若此一類,當隨時應變,因證隨宜耳。」
白話文:
「煩」這個字,指的是病人一種難以忍受的苦惱感覺,像是心裡煩悶、疼痛難耐、口渴心煩、想吐、心悸、胸悶、煩躁不安等等。這些症狀不只在三陰病(指體質虛寒的病症)會出現,也可能在其他情況出現,而且可能寒熱交替,所以不能單純把它們當成熱症來看。這裡說的「心煩」,指的是因為體內有熱,導致精神和心臟都感到苦悶。
「喜嘔」的意思,根據古書說法,「喜」和「善」可以通用,都是指「頻繁」的意思,所以「喜嘔」就是指經常嘔吐。古代就有這種用法,像是說馬「善驚」,就是說馬經常受到驚嚇。現在人說「好驚」,也是這個意思。另外,古書也說「岸善崩」,意思就是岸邊經常崩塌。所以,「喜」、「善」、「好」這三個字,都可以解釋為「頻繁、經常」,「喜嘔」就是指頻繁嘔吐的意思。有時候,病人會覺得胸口煩悶卻不會嘔吐,這裡的「胸中煩」跟「心煩」只侷限於心臟不一樣,它是指整個胸部都感到煩悶,但還沒影響到心臟,所以熱毒比心煩時要輕微。
「善嘔」是因為體內的水毒受到熱毒的刺激而引起的,如果熱毒很強烈,嘔吐也會很劇烈。但是,如果熱毒比較輕微,通常就不會嘔吐。所以,當熱毒很強烈的時候,病人會感到心煩和頻繁嘔吐;如果熱毒比較輕微,就只會感到胸口煩悶而不會嘔吐。「渴」是因為體內的水毒往下走,沒有往上影響到口渴。「腹中痛」是因為水毒和熱毒侵犯到胃腸的神經。「脅下痞硬」就是指胸部兩側肋骨下方有脹滿、抵抗的感覺,是肋骨弓裡面有異物增大的緣故。
「心下悸、小便不利」是因為熱毒影響到心臟或腎臟。「不渴」是因為體內的水毒往上走。「身有微熱,而不往來寒熱」是因為體內的熱毒比較輕微。「咳」是因為熱毒和水毒影響到呼吸系統。這些種種症狀,都是可以使用這個方子的原因。但是,從「往來寒熱」到「心煩喜嘔」這些症狀,是這個方子的主要症狀。「或」字以下的那些症狀,則是一些同時出現的次要症狀。不管這些次要症狀有沒有出現,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虛有實、有老有少、有舊病和沒舊病等等,所以即使邪氣停留的位置相同,所出現的兼夾症狀也會不一樣。以上說的,都只是一些次要的症狀,所以這個方子的主要治療目標,應該是「胸脅苦滿」,而那些次要症狀只是輔助判斷。
根據古書的記載,這個方子適用於腸傷寒、感冒、往來寒熱(例如瘧疾)等疾病,以及腦、心臟、呼吸系統、胃腸、腎臟等器官的疾病。
「如果吃了柴胡湯後,反而感到口渴,這是病邪轉入陽明經的表現,需要用其他方法治療。」
【註解】
鄭氏說:「少陽和陽明這兩種病症的分界點,就在於有沒有口渴。如果有口渴,就表示病邪轉到了陽明經;如果只有嘔吐,就表示病邪還在少陽經。如果嘔吐很嚴重,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也不能用針對陽明經的方法治療,因為病邪還沒離開少陽經,吃了柴胡湯後,嘔吐應該會停止。如果吃了柴胡湯後,反而口渴,就表示熱邪進入了胃部,消耗了體內的津液和水分,這就是陽明胃病了。」
錢氏說:「古書只說要用其他方法治療,而沒說明具體的方法,是因為方法並不是固定的。如果胃裡有看不見的熱邪,消耗了津液,就要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津液枯竭、胃氣虛弱,就要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是有形的實邪,就要用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來調理胃氣;如果脹滿嚴重、發潮熱、說胡話、大便乾燥,就要用大承氣湯來攻下;如果胃裡有實邪,但身體的熱還沒退,就要用大柴胡湯來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像這些情況,都應該隨時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