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一·上焦篇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焦篇 (5)

1. 風温、温熱、温疫、温毒、冬温

聖人不忽於細,必謹於微,醫者於此等處,尤當加意也。

七、太隂温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脈浮洪,邪在肺經氣分也。舌黃,熱已深。渴甚,津已傷也。大汗,熱逼津液也。面赤,火炎上也。惡熱,邪欲出而未遂也。辛涼平劑焉能勝任,非虎嘯風生,金飈退熱,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賢多用之。

辛涼重劑白虎湯方

生石膏(研,一兩),知母(五錢),生甘草(三錢),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減後服,不知,再作服。

方論義見法下,不再立論,下仿此。

八、太隂温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脈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參。

浮大而芤,幾於散矣,隂虛而陽不固也。補隂藥有鞭長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陽,人參固正陽。使陽能生隂,乃救化源欲絕之妙法也。汗湧,鼻扇,脈散,皆化源欲絕之徵兆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

即於前方內加人參(三錢)。

九、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白虎之禁也;按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舉,用之得當,原有立竿見影之妙,若用之不當,禍不旋踵。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誤事機;孟浪者,不問其脈證之若何,一槪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應手而效者固多,應手而斃者亦復不少。皆未眞知確見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無準的也。

十、太隂温病,氣血兩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主之。

氣血兩燔,不可專治一邊,故選用張景岳氣血兩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趨下,不合太明證之用。改熟地為細生地者,亦取其輕而不重,涼而不温之義,且細生地能發血中之表也。加元參者。取其壯水制火,預防咽痛失血等證也。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元參方辛涼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兩),知母(四錢),元參(四錢),細生地(六錢),麥冬(六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鍾服。

十一、太隂温病,血從上溢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紅血水者,死不治;血從上溢,脈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絡育隂法。

血從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竅而出,故以銀翹散敗温毒,以犀角地黃清血分之伏熱,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粉紅水非血非液,實血與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勢,化源速絕。血從上溢,而脈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極而似水,反兼勝己之化也,亦燎原之勢莫制,下焦津液虧極,不能上濟君火,君火反與温熱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化源絕,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白話文:

聖人不輕忽細微之處,必謹慎於細微的徵兆,醫生在處理這些病症時,更應該格外用心。

七、太陰溫病,脈象浮大而洪,舌苔黃厚,口渴嚴重,大量出汗,面紅,怕熱,可以用辛涼重劑的白虎湯治療。

脈象浮大而洪,邪氣在肺經的氣分。舌苔黃厚,說明熱邪已深入。口渴嚴重,津液已經受損。大量出汗,是熱邪逼迫津液所致。面紅,是火邪上炎。怕熱,是邪氣想要外出但尚未成功。辛涼平性的藥物無法勝任,必須用像老虎怒吼般強烈的藥力,才能驅散風熱,退除體熱,並且保護津液,前輩醫家多用此方。

白虎湯方:生石膏(研磨,一兩)、知母(五錢)、生甘草(三錢)、白米(一合)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溫服,病情好轉,就減少服用劑量;若無好轉,再按原量服用。

方劑的論述在後面,不再贅述,以下的方劑也以此類推。

八、太陰溫病,脈象浮大而虛弱,大量出汗,輕微喘息,甚至鼻孔煽動,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如果脈象散大,要緊急使用,並加倍人參的劑量。

脈象浮大而虛弱,幾乎要散亂了,這是陰虛陽不固的表現。單純補益陰液的藥物效果有限,只有白虎湯能退除外邪的陽熱之氣,人參則能固護正氣之陽。讓陽氣能生陰液,這是挽救生命垂危的妙法。大量出汗,鼻孔煽動,脈象散亂,都是生命垂危的徵兆。

白虎加人參湯方: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三錢)。

九、白虎湯原本是用來讓熱邪從體表排出,但如果患者脈象浮而弦細,就不能使用;脈象沉的,也不能用;不口渴的,也不能用;不出汗的,也不能用;一定要記住這些禁忌,避免用錯。

這些都是白虎湯的禁忌;白虎湯藥力強勁,邪氣重時才能發揮作用,用得恰當,能迅速見效,但用得不當,禍患很快就會發生。膽小者不敢用,反而錯失良機;輕率者,不問脈症就亂用,甚至石膏用量多達一斤以上,雖然見效快的很多,但立刻致死的也不少。都是因為沒有真正了解其原理,所以用藥沒有準則。

十、太陰溫病,氣血兩燔(氣分和血分都受熱邪所傷),可以用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治療。

氣血兩燔,不能只治一方面,所以選用張景岳治療氣血兩燔的玉女煎。去除牛膝,是因為牛膝有向下引導的作用,不適合太陰溫病。用細生地代替熟地,也是因為它輕而不重,涼而不溫,而且細生地能疏通血分之表。加入元參,是為了滋陰降火,預防咽喉疼痛和出血等症狀。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元參方,辛涼配甘寒):生石膏(一兩)、知母(四錢)、元參(四錢)、細生地(六錢)、麥冬(六錢)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二次服用,藥渣再煮一碗服用。

十一、太陰溫病,血液從上溢出,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治療。如果是中焦(脾胃)的病症,就用中焦的治療方法。如果吐出粉紅色血水,則不治自亡;血液從上溢出,脈搏七、八次以上,臉色反而發黑,則不治自亡,可以用清絡育陰的方法治療。

血液從上溢出,是溫邪逼迫血液上行,循經絡從竅位溢出,所以用銀翹散來疏散溫邪,用犀角地黃湯來清除血分伏熱,以救治血液,如同救治金氣一樣。粉紅色血水既非血液也非體液,而是血液和體液混合溢出,有燎原之勢,生命垂危。血液從上溢出,脈搏七、八次以上,臉色反而發黑,是火邪極盛而似水,反而是火邪勝過自身,也是燎原之勢不可控制,下焦津液極度虧損,不能上濟心火,心火反而與溫熱之邪相合,肺金氣又怎能承受,所以都屬於不治之症。生命垂危,是溫病死亡的第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