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一·上焦篇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焦篇 (4)

1. 風温、温熱、温疫、温毒、冬温

其三消飲加入大黃、芒硝,惟邪入陽明,氣體稍壯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戰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證,虛甚者則死矣。況邪有在衛者,在胸中者,在營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勝言耶?豈視人與鐵石一般,並非氣血生成者哉?究其始意,原以矯世醫以傷寒法治病温之弊,頗能正陶氏之失,奈學未精純,未足為法。至喻氏、張氏多以傷寒三隂經法治温病,其說亦非,以世醫從之者少。

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辨耳。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之訓(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當用辛涼不當用辛温之論,謂仲景之書,為即病之傷寒而設,並未嘗為不即病之温暑而設。張鳳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之論。

皆先得我心者)。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隂藥也。合而論之,經謂「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謂「藏於精者,春不病温」又謂「病温虛甚死」,可見病温者,精氣先虛。

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葉氏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

五、太隂温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余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餘證悉減者,減其制。

太隂温病,總上條所舉而言也。惡寒已解,是全無風寒,止餘温病,即禁辛温法,改從辛涼。減其制者,減銀翹散之制也。

六、太隂風温,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咳,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病不重也。渴而微,熱不甚也。恐病輕藥重,故另立輕劑方。

辛涼輕劑桑菊飲方

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二錢);犀角(一錢);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粉。

方論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葢肺為清虛之臟,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僉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温,只宜風寒,不宜風温,且有不分表裡之弊。

此方獨取桑葉、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故桑葉善平肝風;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餘,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亦走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臟,故用之以補其不足。風温咳嗽,雖系小病,常見誤用辛温重劑銷鑠肺液,致久嗽成勞者不一而足。

白話文:

風温、温熱、温疫、温毒、冬温

三消飲加入大黃、芒硝,只適用於邪氣入侵陽明經,氣血稍強的人,或許能藉此瀉下或發汗而痊癒,但往往會導致身體虛弱,體質極虛者甚至會死亡。況且邪氣可能存在於衛氣、胸中、營血之中,甚至侵入血液,若妄用下瀉的方法,其危害難以言喻!難道把人當作鐵石一般,不考慮人體氣血生成的道理嗎?究其根本,原本是為了糾正當時醫家以傷寒方法治療溫病的弊端,頗能糾正陶氏的錯誤,可惜學說尚未完全成熟,不足以成為定法。至於喻氏、張氏多用傷寒三陰經的療法治療溫病,其說法也不正確,但世醫遵循者較少,而宗奉其他醫家的人多,所以沒有深入辨析。

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的訓示(王安道《溯洄集》也有溫暑應該使用辛涼而不該使用辛溫的論述,認為仲景的著作,是針對即發病的傷寒而設,並未針對非即發病的溫暑而設。張鳳逵所著治暑方,也有暑病首先使用辛涼,繼而使用甘寒,再用酸泄或酸斂,不必使用下瀉之法的論述。這些觀點都與我的想法相符)。又遵循喻嘉言芳香逐穢的說法,採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藥性辛涼苦甘。疾病初期,去除入裡藥物黃芩,避免傷及中焦;加入銀花(辛涼),芥穗(芳香),以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這些都是手太陰經的藥物。綜合而言,《內經》說:「冬季不儲藏精氣,春天必然患溫病」,又說:「儲藏於精氣者,春天不會患溫病」,又說:「溫病虛甚則死」,可見患溫病者,精氣先已虛弱。

此方妙處在於預防其虛,純粹清肅上焦,不傷及中下焦,沒有開門揖盜的弊端,有輕微地去除實邪的能力,使用得當,自然有效,這就是葉氏立法所以不同於其他醫家的原因。

五、太陰溫病,惡風寒,服用桂枝湯後,惡寒症狀消失,其他病症未解者,用銀翹散治療。其他症狀都減輕者,則減少藥量。

太陰溫病,總括以上所述。惡寒已解,表示完全沒有風寒,只剩溫病,就要禁止使用辛溫之法,改用辛涼之法。減少藥量,是指減少銀翹散的劑量。

六、太陰風溫,只有咳嗽,身體不太熱,輕微口渴者,用辛涼輕劑桑菊飲治療。

咳嗽,是熱邪傷及肺絡。身體不太熱,病情不重。口渴而輕微,熱邪不甚。擔心藥物過重,所以另立輕劑方。

辛涼輕劑桑菊飲方

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每日服用二次。二、三日不見效,氣粗似喘,燥熱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紅,傍晚發熱,乾燥嚴重,邪氣初入營分者,加元參(二錢)、犀角(一錢);邪氣入血分者,去除薄荷、葦根,加入麥冬、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嚴重者加黃芩;口渴者加花粉。

方論:此方為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因為肺是清虛之臟,微苦則能下降,辛涼則能平調,制定此方所以避免辛溫。現在世人都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卻不知道杏蘇散辛溫,只適用於風寒,不適用於風溫,而且有不分表裡之弊。

此方單獨選用桑葉、菊花的原因:桑葉吸取箕星的精華,箕星主風,風氣通於肝,所以桑葉善於平肝風;春天是肝氣旺盛而主風的季節,木旺金衰的時候,所以抑制其過盛,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所以也能走入肺絡而宣通肺氣。菊花晚秋開花,芳香氣味甘美,能補益金水二臟,所以用它來補益不足之處。風溫咳嗽,雖然是小病,但常因誤用辛溫重劑,耗傷肺液,導致久咳成癆的人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