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問心堂温病條辨原序

回本書目錄

問心堂温病條辨原序

1. 問心堂温病條辨原序

夫立德立功立言,聖賢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緣瑭十九歲時,父病年餘,至於不起,瑭愧恨難名,哀痛欲絕,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遂購方書,伏讀於苫塊之餘,至張長沙「外逐榮勢,內㤀身命」之論,因慨然棄舉子業專事方術。越四載,猶子巧官病温。

初起喉痺,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閉,又遍延諸時醫治之,大抵不越雙解散、人參敗毒散之外,其於温病治法,茫乎未之聞也,後至發黃而死。瑭以初學,未敢𡚶贊一詞,然於是證,亦未得其要領。葢張長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經》,為後世醫學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論》,亾於兵火,後世學者,無從倣效,遂至各起異說,得不償失。

又越三載,來遊京師,檢校《四庫全書》,得明季吳又可《温疫論》,觀其議論宏闊,實有發前人所未發,遂專心學步焉。細察其法,亦不免支離駁雜,大抵功過兩不相掩,葢用心良苦,而學術未精也。又遍考晉唐以來諸賢議論,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備者,葢不可得,其何以傳信於來兹!瑭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十閱春秋,然後有得,然未敢輕治一人。

癸丑歲,都下温疫大行,諸友強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壞病,幸存活數十人,其死於世俗之手者,不可勝數。嗚呼!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因有志採輯歷代名賢著述,去其駁雜,取其精微,間附己意,以及考驗,合成一書,名曰《温病條辨》,然未敢輕易落筆。

又歷六年,至於戊午,吾鄉~~,汪瑟庵先生促瑭曰:來歲己未濕土正化,二氣中温厲大行,子盍速成是書,或者有益於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𫉬欺人之罪,轉相倣效,至於無窮,罪何自贖哉!然是書不出,其得失終未可見,因不揣固陋,黽勉成章就正,~~,海內名賢,指其疵謬,歷為駁正,將萬世賴之無窮期也。淮隂吳瑭自序。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建立品德、功績和學說,這是聖賢才會做的事,我吳瑭何德何能,敢自負此任?這一切的開始源自我十九歲那年,父親病了一年多,最終仍不幸去世。我深感愧疚,痛苦難當,認為自己未能在父親生病時提供醫療幫助,有何臉面活在世上?於是買了許多醫書,在父親去世後的守孝期間,潛心研究。當我讀到張仲景"外逐榮勢,內保身命"的理論,決心放棄科舉考試,專心學習醫術。

四年後,我的侄子巧官得了熱病。他一開始喉嚨痛,外科醫生用了冰硼散吹喉,結果喉嚨更嚴重到閉塞,隨後請了許多當時有名的醫生治療,但他們的處方不過是雙解散、人參敗毒散等常規藥物,對熱病的治療方法毫無概念,最後巧官甚至因黃疸而死。作為一個初學者,我雖不敢妄加評論,但對於這種病症的處理,我也感到茫然無措。張仲景因族人相繼死亡而悲痛,寫下了《玉函經》,成為後世醫學的鼻祖。然而,《玉函》中的《卒病論》卻在戰火中遺失,使得後世學者無從參考,導致各種不同的學說出現,反而造成更多的誤解。

又過了三年,我來到京城,整理《四庫全書》時,發現了明朝吳又可的《溫疫論》,他對瘟疫的討論廣闊,確實提出了前人未曾涉及的新觀點,我便專心學習。然而,仔細研究他的方法,還是不免有些零散混亂,但功過並存,或許是他用心良苦,但學術水平尚未達標。我又廣泛地研究了自晉唐以來的醫學家的論述,雖然不乏優秀之作,但要找到完美的作品,卻是不可能的事,我該如何讓這些知識得以傳承下去呢?

我一面治病救人,一面反思內省,經過十年的反覆琢磨,終於有所領悟,但我仍然不敢輕易治療任何一個人。在癸丑年,京城瘟疫肆虐,朋友們強烈要求我出面治療,大多數病人已病入膏肓,但幸好救活了幾十人,而死在庸醫手中的,卻是無法計算的數量。唉!人民何辜,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醫者,這樣看來,有醫生還不如沒有醫生,學醫不精,還不如不學醫。

因此,我有了編纂一本集歷代名醫著作於一身的書籍的想法,去除其中的混亂部分,保留其精華,偶爾加入自己的想法,並進行考證,合成一本書,命名為《溫病條辨》,但我仍不敢輕易動筆。

又過了六年,到了戊午年,我的同鄉汪瑟庵先生催促我說:明年己未年,濕土之氣盛行,溫疫將大規模爆發,你應當趕快完成這本書,或能對民生有所裨益!我自知能力有限,不敢自信,怕好心辦壞事,若有人仿效我的錯誤,後果將不堪設想,我該如何贖罪呢?但是,如果這本書不出版,其中的得失終究無人可知,因此我決定拋開固執與狹隘,努力完成這本書,希望得到海內名醫的指導,指出我的錯誤,進行批評修正,讓這本書能夠永續傳承,造福萬世。我是淮陰吳瑭,這是我的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