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凡例 (2)

回本書目錄

凡例 (2)

1. 凡例

後人治病,多係捉風補影,往往病東藥西,敗事甚多。因拘於約方之說,每用藥多者二、三錢,少則三、五分為率,遂成痼疾。吾見大江南北,用甘草必三五分。夫甘草之性最為和平,有國老之稱,坐鎮有餘,施為不足;設不假之以重權,烏能為功?即此一端,殊属可笑。

醫並甘草而不能用,尚望其用他藥哉?不能用甘草之醫,尚足以言醫哉?又見北方兒科於小兒痘症,自一二朝,用大黃,日加一、二錢,甚至三、五錢,加至十三四朝,成數兩之多,其勢必咬牙寒戰,灰白塌䧟,猶曰「此毒未淨也,仍須下之」,有是理乎?經曰:「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中毒治病,十衰其七,小毒治病,十衰其八;無毒治病,十衰其九」。食養盡之,勿使過劑。

醫者全在善測病情,宜多宜少,胸有確見,然後依經訓約之,庶無過差也。

一、此書須前後互㕘,徃徃義詳於前,而畧於後,詳於後而略於前。再則法有定而病無定;如温病之不兼濕者,忌剛喜柔,愈後胃陽不復,或因前醫過用苦寒,致傷胃陽,亦間有少用剛者。温病之兼濕者,忌柔喜剛,濕退熱存之際,烏得不用柔哉?全在臨證者,善察病情,毫無差忒也。

一、是書原為温病而設,如瘧、痢、疸、痺,多因暑温、濕温而成,不得不附見數條,以粗立規模,其詳不及備載,以有前人之法可據,故不詳論。是書所詳論者,論前人之未備者也。

一、是書著眼處,全在認證無差,用藥先後緩急得宜,不求識證之眞,而𡚶議藥之可否,不可與言醫也。

一、古人有方即有法,故取㩗自如,無投不利。後世之失,一失於測證無方,識證不眞,再失於有方無法。本論於各方條下,必註明係用《內經》何法,俾學者知先識證而後有治病之法,先知有治病之法而後擇用何方。有法同而方異者,有方似同而法異者,稍有不眞,即不見效,不可不詳察也。

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是書有鑒於唐宋以來,人自為規,而不合乎大中至正之規,以致後學宗張者非劉,宗朱者非李,未識醫道之全體,故遠追《玉函經》,補前人之未備,尤必詳立規矩,使學者有階可升至神明變化,出乎規矩之外,而仍不離乎規矩之中,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是所望於後之達士賢人,補其不逮,誠不敢自謂盡善又盡美也。

白話文:

凡例

後世醫生治病,多半是憑感覺亂治,常常是這個病用那個藥,結果弄巧成拙,壞事做盡。因為拘泥於古方劑量,常用藥量多則二三錢,少則三五分,因此造成許多慢性病。我走遍大江南北,發現使用甘草必定是三五分。甘草的藥性最平和,有「國老」之稱,坐鎮穩妥有餘,但主動施治的力量不足;如果不用足夠的劑量,怎麼能發揮功效呢?僅此一點,就非常可笑。

如果連甘草的用量都掌握不好,還指望他用其他藥物嗎?不會用甘草的醫生,還配稱得上是醫生嗎?我又見到北方兒科醫生治療小兒痘症,從第一天開始就用大黃,每天增加一兩錢,甚至三五錢,一直加到十幾天,加到幾兩之多,結果必然是牙齒打顫、身體冰冷發白、精神萎靡,他們還說:「毒素還沒清除乾淨,還得繼續瀉下」,這是什麼道理?經書上說:「劇毒治病,十次失敗六次;中等毒性治病,十次失敗七次;小毒治病,十次失敗八次;無毒治病,十次失敗九次。」飲食調理已經足夠,不要超過劑量。

醫生的關鍵在於善於判斷病情,該多用就多用,該少用就少用,心中有明確的判斷,然後再根據經方和古訓來用藥,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一、此書需要前後參照閱讀,很多時候重要的意思在前文詳述,後文簡略;或者前文簡略,後文詳述。另外,治療方法有定法,但疾病卻沒有定式;例如溫病不兼夾濕邪的,忌用寒涼藥而宜用溫和藥,病癒後胃陽氣不足,可能是因為之前的醫生過度使用苦寒藥傷了胃陽,但也偶爾有少用溫熱藥的。溫病兼夾濕邪的,忌用溫和藥而宜用寒涼藥,濕邪退去,熱邪尚存的時候,怎麼能不用溫和藥呢?完全在於臨床醫生能否仔細觀察病情,毫無差錯。

一、本書主要針對溫病,像瘧疾、痢疾、黃疸、痺證,大多是由暑溫、濕溫引起的,不得不添加幾條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以粗略建立一個框架,詳盡的內容無法一一記述,因為有前人的方法可以參考,所以不詳細論述。本書詳細論述的是前人未曾詳細闡述的內容。

一、本書著眼點在於準確辨證,用藥的先後順序和緩急程度得當,不去探討辨證是否真正準確,而只考慮藥物是否可以用,這樣的人不能稱為醫生。

一、古人有方劑就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所以用藥得心應手,不會用藥不得法。後世醫生的失誤,一是辨證失誤,辨證不準確,二是雖然有方劑卻沒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本書在每一個方劑條目下,都註明是運用《內經》中的哪種治療方法,讓學習者知道先要辨證,然後才能有治病的方法;先要知道治病的方法,然後再選擇用哪個方劑。治療方法相同而方劑不同的,方劑相似而治療方法不同的,稍有不準確,就看不到療效,不可不仔細觀察。

一、優秀的工匠教導別人,一定會用規矩,學習者也一定要遵循規矩。本書鑑於唐宋以來,人們自己制定規矩,而不符合中正平和的規矩,以致後學者追隨張仲景的卻不是張仲景的真正醫術,追隨朱丹溪的卻不是朱丹溪的真正醫術,沒有掌握醫道的整體,因此追溯到《玉函經》,補充前人未曾闡述的內容,尤其要詳細建立規矩,讓學習者有階梯可以逐步提升到神妙變化,超出規矩之外,但仍然不脫離規矩之內,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希望後世的才智之士賢者,補足不足之處,我實在不敢自稱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