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一·上焦篇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焦篇 (2)

1. 暑温

二二、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隂,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第二十二條:症狀類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且跳動頻率較快,左脈反而比右脈微小,非常口渴,臉色發紅,大量出汗,稱為「暑溫」,病位在手太陰經,使用白虎湯治療;脈搏跳動得很厲害的,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此標暑温之大綱也。按温者熱之漸,熱者温之極也。温盛為熱,木生火也。熱極濕動,火生土也。上熱下濕,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純熱不兼濕者,仍歸前條温熱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傷寒者,謂頭痛、身痛、發熱惡寒也。水火極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極,反相同也。故經謂水極而似火也,火極而似水也。

白話文:

這是暑熱病的基本概論。溫病是熱病的漸進,熱病是溫病的極致。溫病盛行會變熱病,這是木性生火。熱病嚴重就會濕氣活動,火性生土。上熱下濕,人在這種環境中就會產生暑熱病。如果只有熱沒有濕,仍然依照前面溫熱病的治療原則,不能混入暑熱病。症狀類似傷寒的,是指頭痛、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水與火性質極不相同,各能造成各自極端的偏性,反而相同。所以經文中說:水性極盛時像火,火性極盛時像水。

傷寒,傷於水氣之寒,故先惡寒而後發熱,寒鬱人身衛陽之氣而為熱也,故仲景《傷寒論》中,有已發熱或未發熱之文。若傷暑則先發熱,熱極而後惡寒,葢火盛必剋金,肺性本寒,而復惡寒也。然則傷暑之發熱惡寒雖與傷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實不同也,學者誠能究心於此,思過半矣。脈洪大而數,甚則芤,對傷寒之脈浮緊而言也。

白話文:

傷寒是由受了寒氣入侵所致,所以一開始出現惡寒,之後才會發熱。寒氣阻滯人體的陽氣,導致身體發熱,因此仲景的《傷寒論》中提到,有的患者已經發熱,有的還沒發熱。而暑熱症則是先發熱,熱到極點之後才會出現惡寒。這是因為火旺盛就會剋制金,肺的性質是寒冷的,所以會再次出現惡寒。因此,雖然傷暑和傷寒都出現發熱和惡寒的症狀,但其發病原因卻不相同。如果學習者能夠深入鑽研這個道理,思慮過半,就能夠理解了。脈搏洪大而數,嚴重時甚至會跳動,這是與傷寒的脈象浮緊不同的症狀。

獨見於右手者,對傷寒之左脈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氣分,且火剋金也,暑從上而下,不比傷寒從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傷暑之左脈反小於右。口渴甚面赤者,對傷寒太陽證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爍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煩者,面赤者,煩也,煩字從火後頁,謂火現於面也。汗大出者,對傷寒汗不出而言也。

白話文:

只有右手脈象顯著者,相對於傷寒的左側脈象較大而言。右手主掌上焦的氣分,而且火能克金。暑氣由上而下,不像傷寒是由下而上。左手主掌下焦的血分,所以傷暑的左側脈象反而小於右側。口渴嚴重且面赤者,相對於傷寒太陽證的面不赤、不口渴而言。火氣灼燒津液,所以會口渴。火氣旺盛,必然會煩躁。面赤即是煩躁,因為「煩」字後面的「頁」表示火氣表現在臉上。大汗淋漓者,相對於傷寒不發汗而言。

首白虎例者,葢白虎乃秋金之氣,所以退煩暑,白虎為暑温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匱》,守先聖之成法也。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方(並見前)

白話文:

首論及白虎湯證治的情況,這是因為白虎象徵著秋季金氣的特性,能夠消退炎熱和暑濕,故白虎湯是治療暑熱病的典型範例。此理論源頭來自《金匱要略》,遵循著古代醫學先賢所確立的法則。

提到的「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的方劑(詳見前文),

二三、《金匱》謂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温針,則發熱甚,數下,則淋甚,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在《金匱要略》中提到,太陽中暑的人,會出現發熱、怕冷、身體沉重和疼痛,脈搏細弱而緩慢,小便通暢,但會突然感到寒毛豎起,手腳冰冷,稍微勞累,身體就會發熱,牙齒乾燥,嘴脣開裂。如果發汗,就會更加怕冷;加溫針灸,就會更加發熱;多次大便,就會更加尿頻。可以服用東垣清暑益氣湯。

張石頑注:謂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手太陽標證也。手太陽小腸屬火,上應心包,二經皆能制金爍肺,肺受火刑,所以發熱惡寒似足太陽證。其脈或見弦細,或見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此熱傷肺胃之氣,陽明本證也(愚按:小便已,灑然毛聳,似乎非陽明證,乃足太陽膀胱證也。葢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則寒水來為金母復仇也。

白話文:

張石頑註解:說的是太陽中暑,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這是因為陽氣暑熱傷了風露之邪,是手太陽經的病證。手太陽小腸經屬火,上面影響心包經,這兩條經絡都能制住金氣而影響肺,肺受到火氣的損害,所以發熱怕冷,類似足太陽經的病證。它的脈象有時候見弦細,有時候見脈遲芤,小便喝完了之後,頭上汗毛聳立,這是熱氣傷了肺胃之氣,是陽明經原本的病證。(我認為:喝完小便後頭上汗毛聳立,好像不是陽明經的病,而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證。因為膀胱經主水,火邪太盛而剋制金氣,於是寒水就會來幫助金氣報仇。)

所謂五行之極,反兼勝已之化)。發汗則惡寒甚者,氣虛重奪(當作傷)其津(當作陽)也。温針則發熱甚者,重傷經中之液,轉助時火。肄虐於外也。數下之則淋甚者,劫其在裡之隂,熱勢乘機內陷也。此段經文,本無方治,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足補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過。

白話文:

所謂五行極致狀態,會反向加強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

如果發汗治療後惡寒明顯加重,是氣虛嚴重,奪傷了陽氣。如果溫針治療後發熱明顯加重,是嚴重損傷了經絡中的津液,反過來助長了火邪。如果多次瀉下後淋漓不止,是劫奪了體內的陰津,熱勢乘虛而入。

這段經文中原本沒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東垣先生特別制定了清暑益氣湯,以彌補仲景醫書的不足。愚見認為:此說過於誇大。

仲景當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後世脫簡,皆未可知,豈東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細按此證,恰可與清暑益氣湯,曰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詞,尚望遇是證者,臨時斟酌盡善。至沈目南《金匱要略注》,謂當用辛涼甘寒,實於此證不合。葢身重疼痛,證兼寒濕也。

白話文:

當年張仲景必定有無法當場開出處方的原因,或者雖然開了處方但後世遺失了,這些我們都無法得知。難道李東垣能開處方而張仲景反而不能開嗎?但仔細思考這個症狀,恰好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之所以說「僅可」,是因為還有不足之處。希望遇到這種症狀的人,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用藥。至於沈目南在《金匱要略注》中所說,應該使用辛涼甘寒藥物,這與這個症狀實際上不符合。因為患者的身體沉重疼痛,說明症狀中還有寒濕。

即目南自注,謂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內暑而兼隂濕之變也。豈有隂濕而用甘寒柔以濟柔之理?既曰隂濕,豈辛涼所能勝任!不待辯而自明。

清暑益氣湯方(辛甘化陽酸甘化隂復法)

白話文:

即目南自注:謂發燒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為弦細軟而遲緩。這表明內熱同時夾雜著陰濕的變化。難道會有陰濕而使用甘寒柔性的藥物來治療柔弱的道理嗎?既然說的是陰濕,難道辛涼的藥物就能勝任嗎?不必爭論,答案顯而易見。

"清暑益氣湯方"(採用辛甘化合以助陽,酸甘化合以滋陰的複合法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一個叫做"清暑益氣湯"的方子,它的配藥原理遵循了中醫的藥性調和原則。具體來說,使用了辛味和甘味的藥材相配合來增強身體的陽氣(熱性、活力),同時也使用了酸味和甘味的藥材相配合來滋養身體的陰液(寒性、滋潤)。這樣一來,既能清熱解暑,又能補充因為高溫而耗損的體力與津液,達到平衡陰陽、提升體能的效果。

黃耆(一錢),黃柏(一錢),麥冬(一錢),青皮(一錢),白朮(一錢五分),升麻(三分),當歸(七分),炙草(一錢),神麯(一錢),人參(一錢),澤瀉(一錢),瘛瘲(八分),陳皮(一錢),蒼朮(一錢五分),葛根(三分),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白話文:

  • 黃耆:1錢
  • 黃柏:1錢
  • 麥冬:1錢
  • 青皮:1錢
  • 白朮:1錢5分
  • 升麻:3分
  • 當歸:7分
  • 甘草(炙):1錢
  • 神麴:1錢
  • 人參:1錢
  • 澤瀉:1錢
  • 香附(瘛瘲):8分
  • 陳皮:1錢
  • 蒼朮:1錢5分
  • 葛根:3分
  • 生薑:2片
  • 大棗:2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虛者得宜,實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熱者禁用。

二四、手太隂暑温,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杏仁主之。

白話文:

取五杯水,煮至剩下兩杯,然後將藥渣再煎熬成一杯,總共得到的藥汁分三次溫熱服用。身體虛弱的人適合使用此方,而身體壯實的人不應使用;對於那些無法出汗且只有發熱症狀的人,也應禁止使用此方。

第二十四條提到的是手太陰經所屬的暑期溫病,如果出現上述的症狀,但是病人無法出汗的話,建議以杏仁為主藥來治療。

證如上條,指形似傷寒,右脈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實為異,故用香薷飲發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經而達其絡。鮮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惡其呆滯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為最,如無花時,用鮮扁豆皮,若再無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泄食滿,厚朴皮也,雖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從皮,不為治上犯中。

白話文:

症狀與上條敘述相同,病徵類似傷寒,但右手脈象洪大,左手脈象卻很小,且面紅口渴。不過患者無法自發出汗,表證實熱,所以用香薷飲發散暑邪於體表。

香薷辛溫芳香,可以通過肺經到達其絡脈。新鮮扁豆花,因為花都有散發之性,用它來取其芳香而散發,且能保護肺中津液。使用花朵代替豆子,是因為豆子有呆滯之性。夏季出生的植物大多能解暑,惟扁豆花效果最佳。如果沒有花,可以用新鮮扁豆皮,如果連新鮮扁豆皮都沒有,可以用生扁豆皮。

厚朴苦溫,能消除食滯,使用的是厚朴樹皮。雖然厚朴樹皮主要作用於中焦,但肺主皮毛,以皮入皮,不會對治上焦造成影響。

若黃連甘草,純然里藥,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連翹、銀花,取其辛涼達肺經之表,純從外走,不必走中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黃連、甘草這類純寒的藥物,在暑熱病剛發作時,最好先不要用。因為擔心會將病邪引進體內,所以通常會使用連翹、銀花這類辛涼的藥物,這些藥物能通達肺經的表層,讓病邪從外走散,而不必進入體內。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濕,濕為隂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則佐以辛涼云。下文濕温論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熱也。

白話文:

溫熱病最忌諱使用溫熱性的藥物,而暑熱病不忌諱溫熱藥物,這是因為暑熱病通常會伴有濕邪,濕邪屬於陰寒之邪,必須用溫熱藥物來解表驅邪。因此,這個方劑中使用了辛溫的香薷和厚朴,而其他藥物則輔以辛涼的藥材。在後面的濕熱病論中,不僅不忌諱使用辛溫藥物,甚至還會使用辛熱藥物。

新加香薷飲方(辛温復辛涼法)

香薷(二錢),銀花(三錢),鮮扁豆花(三錢),厚朴(二錢),連翹(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服盡不汗,再作服。

白話文:

新版香薷飲的配方(辛溫與辛涼結合的方法):

藥材包括:香薷(6克)、銀花(9克)、新鮮扁豆花(9克)、厚朴(6克)、連翹(6克)。

做法:使用五杯水來煎煮這些藥材,煮到剩下兩杯的量。首先喝下一杯,如果出汗就停止接下來的服用;如果未見出汗,則再喝一杯;假如喝完兩杯後依然沒有出汗,那麼需要重新煎煮一份服用。

二五、手太隂暑温,服香薷飲,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飲重傷其表,暑必傷氣,最令表虛,雖有餘證,知在何經,以法治之。

白話文:

第 25 條:手太陰經出現暑熱症狀,服用了香薷飲後略有出汗,不可再服用香薷飲,以免過度損傷體表。暑邪會傷氣,最容易導致體表虛弱,即使有其他症狀,也要知道屬於哪條經絡,採用相應的方法治療。

按傷寒非汗不解,最喜發汗;傷風亦非汗不解,最忌發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異其治,即異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發汗,只許辛涼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導邪外出,俾營衛氣血調和,自然得汗,不必強責其汗也。

白話文:

根據中醫理論,傷寒是由於寒邪入侵而引起,治療原則是發汗解表;而傷風則是因風邪所致,治療原則是解肌散寒,忌諱發汗。麻黃桂枝合用可以治療傷寒,就是因為可以發汗解表,而治療傷風則不能使用。

溫病也適合出汗來解除,但同樣忌諱發汗解表,只能用辛涼解肌的藥物,不能用辛溫發汗的藥物。醫治溫病的妙法是引邪外出,讓營衛氣血調和,自然會出汗,不需要強行發汗。

若暑温、濕温則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發之,發汗之後,大汗不止,仍歸白虎法,固不比傷寒傷風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護陽實表,亦不可屢虛其表,致令厥脫也,觀古人暑門有生脈散法,其義自見。

白話文:

但若遇到夏天的溫熱病或濕熱病,處理方式就不同了。夏天的溫熱病不能用發汗法來解決,可以運用香薷來疏散熱氣。發汗後,如果大汗不止,還是要使用白虎湯的法則來治療。這和傷寒或傷風造成的漏汗不止不同,不需要用桂枝或附子來溫陽、保護表氣。但也不宜過度耗損表氣,導致虛脫。從古人的醫書中,可以看到有一個「生脈散」的法則用於治療暑證,其道理由此可見。

二六、手太隂暑温,或已經發汗,或未發汗,而汗不止,煩渴而喘,脈洪大有力者,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身重者,濕也,白虎加蒼朮湯主之;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

白話文:

  1. 手太陰經絡的暑熱症,無論是否已發汗,汗液都無法停止,還伴有煩躁口渴及喘氣,脈象洪大有力,用白虎湯治療;脈象洪大而軟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身體沉重,是因為濕邪,用白虎加蒼朮湯治療;汗出過多,脈搏散大,喘息嚴重,有脫水的危險,用生脈散治療。

此條與上文少異者,只已經發汗一句。

白虎加蒼朮湯方

即於白虎湯內加蒼朮三錢。

白話文:

這段文字與前文稍有不同之處,只在於已經出現了「發汗」這樣一個情況。

【白虎加蒼朮湯方】

做法是在原有的白虎湯藥方中加入三錢的蒼朮。

汗多而脈散大,其為陽氣發泄太甚,內虛不司留戀可知。生脈散酸甘化隂,守隂所以留陽,陽留,汗自止也。以人參為君,所以補肺中元氣也。

白話文:

大量出汗且脈搏擴張,表示陽氣過度發泄,導致身體虛弱無法收斂(汗液)。生脈散的酸甜滋味能滋陰,守住陰分能留住陽分,陽分得到留存,出汗就會自然停止。以人參為主藥,用以補養肺部元氣。

生脈散方(酸甘化隂法)

人參(三錢),麥冬(不去心,二錢),五味子(一錢)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脈不斂,再作服,以脈斂為度。

白話文:

生脈散的配方(酸甘化陰法):

人參三錢,麥冬(不去心)二錢,五味子一錢。

用水三杯,煮到剩八分之二杯,分兩次服用,藥渣再煎服。如果脈象還沒有收斂,就再服用一次,直到脈象收斂為止。

二七、手太隂暑温,發汗後,暑證悉減,但頭微脹,目不了了,餘邪不解者,清絡飲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白話文:

大約四十九歲的人,太陰經受暑熱影響而發熱,發汗後暑熱症狀全部減輕,但頭部還有些脹痛,眼睛也看不清楚,餘下的病邪沒有解除的,可以服用清絡飲治療。如果病邪沒有解除而進入中下焦,就用治療中下焦的方法來治。

既曰餘邪,不可用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中餘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淺藥治深病也。

清絡飲方(辛涼芳香法)

白話文:

既然已經說是剩餘的病邪,那麼很明顯地不應該使用強烈的藥物去處理,只需要使用具有芳香特性的輕質藥物來清除肺部經絡中的這些剩餘病邪就足夠了。然而,如果病情已經深入到中下焦(指的是身體較深層的臟腑器官),那時候就不能再用針對表面或較輕症狀的藥物去治療這樣深層的疾病。

清絡飲方(辛涼芳香療法)

鮮荷葉邊(二錢),鮮銀花(二錢),西瓜翠衣(二錢),鮮扁豆花(一枝),絲瓜皮(二錢),鮮竹葉心(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傷肺經氣分之輕證皆可用之。

白話文:

新鮮荷葉邊(2錢) 新鮮銀花(2錢) 新鮮西瓜皮綠色部分(2錢) 新鮮扁豆花(1支) 新鮮絲瓜皮(2錢) 新鮮竹葉中間嫩心部分(2錢)

取兩杯水,煮至剩下一杯的量,每天分兩次服用。只要是屬於暑熱損傷肺經氣分的輕度病症,都適用此法。

二八、手太隂暑温,但咳無痰,咳聲清高者,清絡飲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麥冬、知母主之。

白話文:

28、手太陰經暑熱證,患者只有咳嗽而沒有痰,咳嗽聲音清亮,使用清絡飲並加入甘草、桔梗、甜杏仁、麥冬、知母等藥材治療。

咳而無痰,不嗽可知,咳聲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則啞,偏於火而不兼濕也。即用清絡飲,清肺絡中無形之熱,加甘、桔開提,甜杏仁利肺而不傷氣,麥冬、知母保肺隂而制火也。

白話文:

咳嗽沒有痰,如果沒有咳嗽聲就知道,咳嗽時聲音清晰響亮,像金屬發出的聲音,咳嗽時間長了會變成沙啞,這是因為偏於火熱,同時沒有濕氣。可以使用清絡飲,清除肺部的無形熱氣,再加入甘草、桔梗等藥材疏通呼吸道,甜杏仁潤肺不傷氣,麥冬、知母保肺陰而抑制火氣。

清絡飲加甘桔甜杏仁麥冬湯知母方,

即於清絡飲內,加甘草一錢,枯梗二錢,甜杏仁二錢,麥冬三錢,知母三錢。

白話文:

【清絡飲加入甘桔甜杏仁麥冬湯】的配方,是基於原本的【清絡飲】方劑,再額外添加如下藥材:甘草三克,桔梗六克,甜杏仁六克,麥冬九克,以及知母九克。此為調整後的知母方。

二九、兩太隂暑温,咳而且嗽,咳聲重濁,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飲者,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白話文:

在冬季(二九)時期,兩條太陰經感受暑熱導致發燒,咳嗽而且咳痰,咳嗽聲音低沉渾厚,痰液較多,但不太口渴,即使口渴也不多喝水,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再添加厚朴和杏仁來治療。

既咳且嗽,痰涎復多,咳聲重濁,重濁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隂濕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飲,則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飲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蠲飲和中;再加厚朴、杏仁,利肺瀉濕,預奪其喘滿之路;水用甘瀾,取其走而不守也。

白話文:

既有咳嗽又有喘鳴,痰液又多,咳嗽聲音沉重渾濁,沉重渾濁的聲音是土屬的音色,因此可以知道它伴有足太陰濕土證。不覺得特別口渴,口渴也不多喝水,那麼可以知道其中還有水液,這是暑熱夾雜水飲的證候。因此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消除水飲並調和中焦;再加入厚朴、杏仁,有利於肺氣宣通,祛除濕氣,預防喘滿的發生;水用甘瀾水,取其運行流通而不停滯的特性。

此條應入濕温,𨚫列於此處者,以與上條為對待之文,可以互證也。

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錢),茯苓塊(六錢),厚朴(三錢),生薑(五錢),杏仁(三錢)

甘瀾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白話文:

这条方剂应该归属于湿温病的治疗,之所以放在这里,是为了与上一条方剂形成对照,可以互相印证。

(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茯苓块(六钱),厚朴(三钱),生薑(五钱),杏仁(三钱)

用甘澜水八杯,煎煮至三杯,温服,每天服三次。

三十、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暑入手厥隂也。手厥隂暑温,清營湯主之;舌白滑者,不可與也。

白話文:

第 30 條:脈象虛弱,夜裡失眠不安,煩躁口渴,舌頭發紅,偶爾出現胡言亂語,眼睛經常睜著不閉,或者喜歡閉著不睜開,這是寒暑之氣侵犯了手厥陰經。手厥陰經感受暑熱,以清營湯為主藥;如果舌頭白滑,則不能使用清營湯。

夜寐不安,心神虛而陽不得入隂也。煩渴舌赤,心用恣而心體虧也。時有譫語,神明欲亂也。目常開不閉,目為火戶,火性急,常欲開以泄其火、且陽不下交於隂也;或喜閉不喜開者,隂為亢陽所損,隂損則惡見陽光也。故以清營湯急清宮中之熱,而保離中之虛也。若舌白滑,不惟熱重,濕亦重矣,濕重忌柔潤藥,當於濕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與清營湯也。

清營湯方(鹹寒苦甘法)

白話文:

晚上睡不安穩,是因為心神虛弱,陽氣無法進入陰中。煩渴舌紅,是因為心神耗用過度,心體受損。有時出現胡言亂語,是因為神志將要錯亂。

眼睛經常睜開不閉,是因為眼睛是陽氣的門戶,陽氣急躁,總是想要張開眼睛來發散火氣,而且陽氣無法與陰氣交合;或者喜歡閉著眼睛不喜歡睜開,是因為陰氣被過盛的陽氣所損傷,陰氣受損就會畏懼陽光。

因此,使用清營湯來快速清熱涼血,保全離中(心)的虛弱。如果舌頭白滑,不只是熱重,濕氣也重;濕重不宜用溫潤的藥物,應該從溫濕的藥方中找出,所以說不能使用清營湯。

"清營湯方"(屬鹹、寒、苦、甘四種性味的治療方法)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連心用,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白話文:

犀牛角(3錢),生生地黃(5錢),元參(3錢),竹葉尖(1錢),麥冬(3錢),丹參(2錢),黃連(1錢5分),銀花(3錢),連翹(連同種子一起使用,2錢)

取八杯水,煮沸後剩下三杯的量,每日分三次服用。

三一、手厥隂暑温,身熱不惡寒,清神不了了時時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白話文:

  1. 手厥陰經暑熱,身體發熱但無畏寒,神清氣爽偶爾胡言亂語,可以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治療。

身熱不惡寒,已無手太隂證,神氣欲昏,而又時時譫語,不比上條時有譫語,謹防內閉,故以芳香開竅、苦寒清熱為急。

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方(義並見前)

白話文:

身體發熱但沒有怕冷,表示已經沒有手太陰的症狀了。但是精神昏沉,時不時地說胡話,與前一種情況有胡話不同。需要小心防範內氣閉塞,所以急需使用芳香的藥物開通竅道,以及苦寒的藥物清熱降溫。

安宮牛黃丸和紫雪丹方(其用途和解釋請參見前文)

三二、暑温寒熱,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為難治,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主之。

白話文:

  1. 夏天忽冷忽熱,舌苔白色沒有口渴、吐血的,稱為「暑瘵」,難以治療,可以使用加入杏仁、薏仁、滑石的清絡飲。

寒熱,熱傷於表也;舌白不渴,濕傷於裡也;皆在氣分,而又吐血,是表裡氣血俱病,豈非暑瘵重證乎?此證純清則礙虛,純補則礙邪,故以清絡飲清血絡中之熱,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氣,氣為血帥故也;薏仁、滑石,利在裡之濕,冀邪退氣寧而血可止也。

白話文:

寒氣和熱氣,是熱邪傷及體表所致;舌苔白色且不口渴,是濕邪傷及體內所致;以上症狀都只是氣血系統受影響,而吐血則是體表和體內的氣血都出了問題,不就是暑熱重病嗎?這種病症如果只用清熱藥,會耗損正氣;如果只用補藥,會滋長邪氣。所以,用清絡飲來清血脈中的熱,而不傷正氣;再加杏仁通利氣血,因為氣是血的統帥;薏仁和滑石利濕,希望能讓邪氣退散、氣血安寧,從而止血。

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方

即於清絡飲內加杏仁二錢,滑石末三錢,薏仁三錢,服法如前。

三三、小兒暑温,身熱,卒然痙厥,名曰暑癇,清營湯主之,亦可少與紫雪丹。

白話文:

【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的配方為:在原有清絡飲的基礎上,添加杏仁二錢(約6克)、滑石粉末三錢(約9克)、薏仁三錢(約9克),服用方法與之前清絡飲的指示相同。

另外提到了關於小兒的情況:如果小兒在夏季感受暑熱,出現身體發熱,突然之間發生抽搐昏迷的症狀,這稱為「暑癇」。治療上應以「清營湯」為主要方劑,同時也可以酌量給予「紫雪丹」作為輔助治療。

小兒之隂,更虛於大人,況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時有過衛入營者,葢小兒之臟腑薄也。血絡受火邪逼迫,火極而內風生,俗名急驚,混與發散消導,死不旋踵,惟以清營湯清營分之熱而保津液,使液充陽和,自然汗出而解,斷斷不可發汗也。可少與紫雪者,清包絡之熱而開內竅也。

白話文:

小孩子的陰氣比大人更虛弱,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一旦得了暑熱,很快就會從表層入侵到營分,這是因為小孩子的臟腑較脆弱的緣故。血脈受到火邪的侵擾,火氣過盛導致內風產生,民間俗稱「急驚」。如果混用發散和消導的藥物治療,病情會迅速惡化。

正確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清營湯來清營分的熱氣,保護津液,讓津液滋養陽氣,自然會出汗解熱。切不可使用發汗的藥物。

可以適當使用紫雪散,清瀉包絡的熱邪,疏通內竅。

三四、大人暑癇,亦同上法。熱初入營,肝風內動,手足瘛瘲,可於清營湯中,加勾藤、丹皮、羚羊角。

清營湯、紫雪丹方(法並見前)

白話文:

三四、成年人的暑症、抽搐,也使用上述的方法。暑熱剛進入人體,肝風內部運動,手腳麻木,可以在清營湯中加入勾藤、丹皮、羚羊角。

"清營湯及紫雪丹的方劑"(其制備方法請參閱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