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原病篇 (2)
原病篇 (2)
1. 原病篇
三、《金匱眞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温。
《易》曰:履霜堅冰至,聖人恒示戒於早,必謹於微。記曰:凡事豫則立。經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聖人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一節當與月令參看,與上條冬傷於寒互看,葢謂冬傷寒則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
故《素問》首章《上古天眞論》,即言男女隂精之所以生,所以長,所以枯之理;次章緊椄《四氣調神大論》,示人春養生以為夏奉長之地,夏養長以為秋奉收之地,秋養收以為冬奉藏之地,冬養藏以為春奉生之地。葢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𨚫,豈獨温病為然哉!《金匱》謂五臟元眞通暢,人即安和是也。
何喻氏不明此理,將冬傷於寒作一大扇文字,將不藏精又作一大扇文字,將不藏精而傷於寒,又總作一大扇文字,勉強割裂《傷寒論》原文以實之,未免有過慮則鑿之弊。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勞說,一切人事之能搖動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氣應寒而陽不潛藏,如春日之發泄,甚至桃李反花之類亦是。
四、《熱論篇》曰:凡病傷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温;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出,勿止。
温者,暑之漸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氣温,陽氣發越,隂精不足以承之,故為病温。後夏至,温盛為熱,熱盛則濕動,熱與濕搏而為暑也。勿者,禁止之詞。勿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也。
五、《刺志論》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此傷寒暑之辨也。經語分明如此,奈何世人悉以治寒法治温暑哉!
六、《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暑中有火,性急而疏泄,故令人自汗。火與心同氣相求,故善煩(煩從火從頁,謂心氣不寧,而面若火爍也)。煩則喘喝者,火剋金故喘,郁遏胸中清廓之氣,故欲喝而呻之。其或邪不外張而內藏於心,則靜;心主言,暑邪在心,雖靜亦欲自言不休也。
七、《論疾診尺篇》曰: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温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此節以下,診温病之法。
經之辨温病分明如是,何世人悉謂傷寒,而悉以傷寒足三隂經温法治之哉!張景岳作《類經》,割裂經文,矇混成章,由未細心紬繹也。尺膚熱脈,火爍精也;脈盛躁,精被火煎沸也;脈盛而滑,邪機向外也。
八、《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隂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隂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熱病七日八日動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白話文:
[原病篇]
三、 《金匱真言論》說:精氣是人體的根本,所以能保養精氣的人,春天就不會得溫病。
《易經》說:「看見地面上的霜,就知道嚴寒的冰雪就要來了。」聖人總是早早地給予警示,必定謹慎於細微之處。《尚書》說:「凡事預則立。」經典說:「上等的醫生,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聖人也不治療已經發生的亂象,而是治療尚未發生的亂象。」這一段話應該參考《月令》,並與上一條「冬天受寒」相互參照,意思是說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只有保養精氣才能避免。
所以《素問》開篇的《上古天真論》,就講述了男女陰精的產生、生長和衰敗的道理;緊接著的《四氣調神大論》,則教導人們春天養生以滋養夏季生長,夏天養長以滋養秋季收斂,秋季養收以滋養冬季收藏,冬季收藏以滋養春天生長。總之,能保養精氣的人,各種疾病都能避免,豈止是溫病而已!《金匱》說五臟元氣通暢,人就會安和,也是這個道理。
何喻氏不明白這個道理,把「冬天受寒」寫一大篇,把「不保養精氣」又寫一大篇,把「不保養精氣又受寒」又寫一大篇,勉強把《傷寒論》的原文割裂來證明,未免有過度考慮而鑽牛角尖的弊端。「不保養精氣」三個字要靈活理解,不單指房事勞累,一切能損耗精氣的事情都是,例如冬天不順應寒冷的天氣而讓陽氣不潛藏,像春天一樣過度發泄,甚至像桃花李花反季節開花一樣,都是如此。
四、 《熱論篇》說: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病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病應該讓汗出,不要阻止。
溫病是暑病的漸進階段。夏至之前是春天,春天的氣候溫暖,陽氣發散,陰精不足以承載,所以會得溫病。夏至之後,溫熱之氣轉為暑熱,暑熱則濕氣活躍,熱和濕結合就成了暑病。「勿」是禁止的意思,不要阻止暑病的汗出,這就是治療暑病的方法。
五、 《刺志論》說:氣盛而身寒,是得了傷寒;氣虛而身熱,是得了暑病。
這是傷寒和暑病的區別。經書的記載如此清楚明白,為什麼世人卻用治療傷寒的方法去治療溫病和暑病呢?
六、 《生氣通天論》說:因暑邪而汗出,煩躁則喘息咳嗽,靜下來則多說話。
暑邪中有火,性情急躁而疏泄,所以讓人自汗。火與心臟同氣相求,所以容易煩躁(煩字從火從頁,指心氣不安寧,面色像火燒一樣)。煩躁則喘息咳嗽,是因為火克金而導致喘息,鬱結胸中清肅之氣,所以想咳嗽呻吟。如果邪氣不外洩而內藏於心,則表現為靜止;心主言語,暑邪在心,即使靜止也想要不停地說話。
七、 《論疾診尺篇》說:尺脈部位皮膚很熱,脈象盛而躁動,是溫病;脈象盛而滑利,病情將要好轉。
從這節開始,講述診斷溫病的方法。
經書對於溫病的辨別如此清楚,為什麼世人卻都認為是傷寒,而都用治療傷寒足三陰經的方法來治療呢?張景岳撰寫《類經》,割裂經文,混淆章節,是因為沒有仔細推敲研讀。尺脈皮膚熱,是火氣灼傷精氣;脈象盛而躁動,是精氣被火煎熬沸騰;脈象盛而滑利,是邪氣向外發散。
八、 《熱病篇》說:熱病三日,而氣口脈靜,人迎脈躁動,應採用諸陽五十九穴的刺法,瀉熱出汗,滋養陰液以補充不足。身體非常熱,而陰陽都靜止不動,則不要針刺;如果可以針刺,要迅速針刺,不出汗就瀉熱。所謂不要針刺,是有死亡徵兆。熱病七日八日出現喘息而脈象弦急,要迅速針刺,汗水就會自然排出,淺刺手大拇指之間的穴位。熱病七日八日脈象微弱,病人小便出血,口乾舌燥,則半日而死;脈象代變,則一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