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原病篇 (3)

回本書目錄

原病篇 (3)

1. 原病篇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隂頗有寒者,熱在骨髓,死不可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隂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陽脈之極,雖云死徵,較前隂陽俱靜有差,此證猶可大劑急急救隂,亦有活者。葢已得汗而陽脈躁甚,邪強正弱,正尚能與邪爭,若留得一分正氣,便有一分生理,只在留之得法耳。至隂陽俱靜,邪氣深入下焦隂分,正無捍邪之意,直聽邪之所為,不死何待)。

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大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與厥隂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與少隂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此節歷敘熱病之死徵,以禁人之刺,葢刺則必死也。然刺固不可,亦間有可藥而愈者。葢刺法能泄能通,開熱邪之閉結最速,至於益隂以留陽,實刺法之所短,而湯藥之所長也。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邪機尚淺,在上焦,故取之諸陽以泄其陽邪,陽氣通則汗隨之;實其隂以補其不足者,陽盛則隂衰,瀉陽則隂得安其位,故曰實其隂,瀉陽之有餘,即所以補隂之不足,故曰補其不足也(實其隂以補其不足,此一句,實治温熱之吃緊大綱。葢熱病未有不耗隂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留戀,必脫而死也。

眞能體味此理,思過半矣。此論中治法,實從此處入手)。

身熱甚而脈之隂陽皆靜,脈證不應,陽證隂脈,故曰勿刺。

熱病七、八日動喘而弦,喘為肺氣實,弦為風火鼓盪,故淺刺手大指間,以泄肺氣,肺之熱痺開則汗出。大指間,肺之少商穴也。

熱證七、八日脈微小者,邪氣深入下焦血分,逼血從小便出,故溲血,腎精告竭,隂液不得上潮,故口中乾;脈至微小,不惟隂精竭,陽氣亦從而竭矣,死象自明。倘脈實者可治,法詳於後。

熱病已得汗,脈尚躁而喘,故知其復熱也;熱不為汗衰,火熱剋金故喘,金受火克,肺之化源欲絕,故死。間有可治,法詳於後。

熱病不知所痛,正衰不與邪爭也;耳聾,隂傷精欲脫也;不能自收,眞氣憊也;口乾熱甚,陽邪獨盛也;隂頗有寒,此寒字,作虛字講,謂下焦隂分頗有虛寒之證,以隂精虧損之人,眞氣敗散之象已見,而邪熱不退,未有不乘其空虛而入者,故曰熱在骨髓,死不治也。其有隂衰陽盛而眞氣未至潰敗者,猶有治法,詳見於後。

白話文:

[原病篇]

發燒後雖已出汗,但脈搏仍快速跳動且喘息,並持續發燒,切勿針刺皮膚,喘息嚴重者將會死亡。熱病持續七、八天,脈搏卻不快速跳動,即使快速跳動也不散亂,之後三天內能出汗則可痊癒,三天不出汗,第四天就會死亡;若從未出汗,就不要針刺。

發燒卻不知疼痛,耳聾且聽力無法自主恢復,口乾舌燥,陽熱盛極,陰分卻略微寒冷,這是熱邪深入骨髓,無法治療,將會死亡。

發燒後雖已出汗,但脈搏仍快速而有力,這是陰脈衰竭的徵兆,將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搏平穩,則可痊癒。發燒時,脈搏快速有力卻無法出汗,這是陽脈衰竭的徵兆,將會死亡(陽脈衰竭雖然是死亡徵兆,但與陰陽俱虛靜止相比仍有差別,此症狀仍可使用大劑量藥物緊急搶救陰氣,也有活命的可能。因為已經出汗但陽脈仍非常快速跳動,說明邪氣強盛而正氣虛弱,但正氣仍能與邪氣抗爭,只要能保住一分正氣,就有一分活命的機會,關鍵在於能否有效地保存正氣。至於陰陽俱虛靜止,邪氣深入下焦的陰分,正氣已無力抵抗邪氣,任憑邪氣作亂,不死又待何時)。

脈搏快速有力,出汗後平穩者可活。

發燒時有九種情況不可針刺:一、不出汗、顴骨發紅、嘔吐者將會死亡;二、腹瀉但腹部仍然脹滿者將會死亡;三、視力模糊,高燒不退者將會死亡;四、老年人和嬰兒,發燒且腹部脹滿者將會死亡;五、大量出汗、嘔吐、下血者將會死亡;六、舌根腐爛,高燒不退者將會死亡;七、咳嗽並流鼻血,不出汗或出汗量不足者將會死亡;八、骨髓發熱者將會死亡;九、發燒且抽搐者將會死亡,包括腰部彎曲、全身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以上九種情況均不可針刺。

太陽經脈的顏色映照在顴骨上,這是熱病的徵兆,若與厥陰經脈同時出現,則死亡時間不超過三天。

少陽經脈的顏色映照在臉頰前方,這是熱病的徵兆,若與少陰經脈同時出現,則死亡時間不超過三天。

這段文字詳細敘述了熱病的死亡徵兆,以警示不可針刺,因為針刺必死。然而,雖然針刺不可取,但有時也可透過藥物治療而痊癒。因為針刺療法可以瀉火通絡,迅速打開熱邪的阻塞,但其缺點是難以滋陰留陽,而湯藥療法則在這方面較為擅長。

熱病三天後,氣口脈靜而人迎脈躁,說明邪氣尚淺,停留在上焦,因此需從諸陽經取穴洩去陽邪,陽氣通暢則汗液隨之而出;並滋補陰氣以彌補不足,因為陽盛則陰衰,瀉去多餘的陽氣,陰氣才能恢復其正常功能,所以說滋補陰氣,瀉去陽氣的過盛,就是彌補陰氣不足的方法(滋補陰氣以彌補不足,這句話是治療溫熱病的关键綱領。因為熱病必定耗損陰氣,若陰氣耗損未盡則可活,若耗損殆盡,則陽氣無處依附,必定脫離而死)。

真正理解這個道理,就已經領悟大半了。文中所述治療方法,實際上就是從此處入手的。

身體高燒,而陰陽二脈皆靜,脈象與症狀不符,屬於陽證陰脈的現象,因此不可針刺。

熱病七、八天出現喘息和弦脈,喘息是肺氣壅盛,弦脈是風火擾動的表現,因此應淺刺手大拇指間的少商穴,以洩去肺氣,肺熱阻塞解除後,汗液就會排出。大拇指間是肺經的少商穴。

熱證七、八天脈搏微弱,說明邪氣深入下焦血分,迫使血液從小便排出,因此出現尿血;腎精耗竭,陰液無法上達,因此口乾舌燥;脈搏極微弱,不僅陰精耗竭,陽氣也隨之耗竭,死亡徵象非常明顯。如果脈搏有力,則仍可治療,治療方法詳見後文。

熱病雖然已經出汗,但脈搏仍然快速跳動且喘息,說明病情復發;發燒導致汗液減少,火熱克金導致喘息,金受火克,肺的氣化功能將要衰竭,因此會死亡。有些情況仍可治療,治療方法詳見後文。

發燒卻不知疼痛,是因為正氣衰弱,無法與邪氣抗爭;耳聾,是因為陰氣受損,精氣將要耗竭;聽力無法自主恢復,是因為真氣虛弱;口乾舌燥,是因為陽邪獨盛;陰分略微寒冷,這個“寒”字應理解為虛,指下焦陰分略微虛寒,因為陰精虧損,真氣衰敗的現象已經出現,而邪熱不退,必定乘虛而入,所以說熱邪深入骨髓,無法治療,將會死亡。如果只是陰虛陽盛,但真氣尚未完全耗竭,則仍有治療方法,詳見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