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一·上焦篇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焦篇 (4)

1. 濕温、寒濕

四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隂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温。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白話文:

第四十三條:頭痛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舌頭白但不覺得口渴,脈搏細而緊張但潤滑,面色淡黃,胸悶不想吃東西,下午開始發燒,看起來像陰虛體質,病情難以快速好轉,稱為「濕溫」。

如果發汗治療,會導致精神恍惚、耳聾,嚴重時會閉目不說話;如果瀉下治療,會導致腹瀉;如果滋潤治療,則會加重病情而無法痊癒。在長夏、深秋、嚴冬,都適用同種治療方法,以「三仁湯」為主。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有似傷寒,脈弦濡,則非傷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黃,則非傷暑之偏於火者矣。胸悶不飢,濕閉清陽道路也。午後身熱,狀若隂虛者,濕為隂邪,隂邪自旺於隂分,故與隂虛同一午後身熱也。濕為隂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熱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世醫不知其為濕温。

白話文:

頭痛、惡寒、全身痠痛,類似傷寒,但是脈象弦滑濡潤,就不是傷寒了。舌苔發白、不口渴、面色淡黃,就不是單純由熱證引起的暑熱證了。胸悶、不覺得餓,是濕氣阻滯了清陽之氣的運行。下午發熱,看起來像陰虛,是因為濕邪是陰性,陰邪自然會在陰分旺盛,所以才會跟陰虛一樣在下午發熱。濕邪是陰性,從長夏就開始入侵,它的來臨是漸進的,加上濕邪的性質黏膩,不像寒邪發一場汗就能解除,也不像熱邪發涼就能退卻,所以很難快速痊癒。一般醫生不知道這是濕熱證。

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温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隂,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見其午後身熱,以為隂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隂邪,再加柔潤隂藥,二隂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如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葢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白話文:

觀察到患者頭痛、怕冷、身體沉重、疼痛,以為是傷寒,就給他發汗。但發汗會損傷心陽,濕氣會隨著溫熱辛辣的發汗藥物蒸騰上逆,導致心神矇蔽而神志不清,影響頭腦而耳聾眼花無法言語。

觀察到患者腹部腫脹不餓,以為是積滯,就大量通便。誤下會損傷陰氣,嚴重抑制脾陽的上升,脾氣更加低下,濕邪趁機內侵,所以腹瀉不止。

觀察到患者下午發燒,以為是陰虛,就使用滋潤的藥物。濕氣是粘滯的陰邪,再加滋潤陰性的藥物,兩陰相合,同氣相求,就會形成固定的頑疾難以消除。

只有使用三仁湯稍微疏通上焦肺氣,因為肺主一身之氣,氣化了,濕氣也會化掉。

濕氣瀰漫,本無形質,以重濁滋味之藥治之,愈治愈壞。伏暑濕温,吾鄉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書》法治之,不知從何處學來,醫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誣乎!再按:濕温較諸温,病勢雖緩而實重,上焦最少,病勢不甚顯張,中焦病最多,詳見中焦篇,以濕為隂邪故也,當於中焦求之。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白話文:

杏仁(25 克),滑石粉(30 克),通草(10 克),白蔻仁(10 克),竹葉(10 克),厚朴(10 克),生薏仁(30 克),半夏(25 克) 三仁湯方

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朴(二錢),生薏仁(六錢),半夏(五錢)

使用甘瀾水八碗,進行煮沸後縮減至三碗的量。每次服用一碗,每日需服用三次。

四四、濕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寶丹,或紫雪丹亦可。

白話文:

當濕熱邪氣侵犯心包時,會出現神志昏迷、四肢逆冷的症狀。這時可使用清宮湯,將蓮心和麥冬去除,加入銀花和赤小豆皮。煎煮後,搭配寶丹或紫雪丹服用。

濕温著於經絡,多身痛身熱之候,醫者誤以為傷寒而汗之,遂成是證。仲景謂濕家忌發汗,發汗則病痙。濕熱相搏,循經入絡,故以清宮湯清包中之熱邪,加銀花、赤豆以清濕中之熱,而又能直入手厥隂也。至寶丹去穢濁復神明,若無至寶,即以紫雪代之。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

白話文:

濕熱侵入經絡,常會出現全身疼痛發熱的症狀。醫生如果誤以為是傷寒而使用發汗的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張仲景說濕邪忌諱發汗,發汗會導致痙攣。濕熱交纏,沿著經絡進入身體,所以用清宮湯來清除包裏在身體裡面的熱邪,再加入金銀花和赤豆,既能清熱又能直接進入手厥陰經。至寶丹能去除穢濁,恢復神志,如果沒有至寶丹,可以用紫雪丹代替。

犀角(一錢),連翹心(三錢),元參心(二錢),竹葉心(二錢),銀花(二錢),赤小豆皮(三錢)

白話文:

犀角(0.3克),連翹心(0.9克),元參心(0.6克),竹葉心(0.6克),銀花(0.6克),赤小豆皮(0.9克)

至寶丹、紫雪丹方(並見前)

四五、濕温喉阻咽痛,銀翹馬勃散主之。

白話文:

四五、當遇到濕熱病導致咽喉阻塞、咽部疼痛的情況時,主要使用【銀翹馬勃散】來治療。(該藥方詳見前文)

肺主氣,濕温者,肺氣不化,鬱極而一隂一陽(謂心與膽也)之火俱結也。葢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挾心火來刑肺金。喉即肺系,其閉在氣分者即阻,閉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輕藥開之。

銀翹馬勃散方(辛涼微苦法)

白話文:

肺臟主宰呼吸,濕熱的病氣會阻礙肺氣的正常運行,鬱積到極點,就使得心火和膽火一同凝聚。這是因為金氣不能剋制木氣,木氣反而挾帶著心火來傷害肺金。喉嚨是肺臟的通道,如果氣分阻塞就難以呼吸,血分阻塞就會感到疼痛。所以要以清涼的藥物來打開氣血通路。

銀翹馬勃散方,藥性辛涼微苦,可以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一兩),牛蒡子(六錢),銀花(五錢),射干(三錢),馬勃(二錢)

白話文:

連翹(60克),牛蒡子(30克),金銀花(25克),射干(15克),馬勃(10克)

上杵為散,服如銀翹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錢,桔梗五錢,葦根五錢。

白話文:

將上段藥材打成粉末,服用方式和銀翹散一樣。如果沒有疼痛,但呼吸困難嚴重者,加入滑石六錢、桔梗五錢、葦根五錢。

四六、太隂濕温,氣分痺鬱而噦者(俗名為呃),宣痺湯主之。

上焦清陽膹郁,亦能致噦,治法故以輕宣肺痺為主。

宣痺湯(苦辛通法)

白話文:

四十六、當太陰濕熱病時,如果病邪影響到氣的運行,導致氣機阻滯並且出現打嗝的症狀(民間常稱之為「呃逆」),可以使用「宣痹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當上焦(心肺部位)的氣機受到濕熱阻滯,清陽之氣無法順暢運行,也會引起打嗝的情況,治療上應當以輕微宣發肺部的氣機阻滯為主要原則。

宣痹湯(屬苦味、辛味及疏通法則)

枇杷葉(二錢),鬱金(一錢五分),射干(一錢),白通草(一錢),香豆豉(一錢五分)

白話文:

枇杷葉(8 公克),鬱金(5 公克),射干(4 公克),白通草(4 公克),香豆豉(6 公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四七、太隂濕温喘促者,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主之。

白話文:

取五杯水的量,加以煎煮,煮到剩下兩杯時,將藥液分為兩次服用。

第四十七條,對於屬於太陰濕溫病而有氣喘急促症狀的患者,主要治療方劑是千金葦莖湯,並且在該方中加入杏仁和滑石來增強療效。

《金匱》謂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隂濕蒸為痰,喘息不寧,故以葦莖湯輕宣肺氣,加杏仁、滑石利竅而逐熱飲。若寒飲喘咳者,治屬飲家,不在此例。

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湯(辛淡法)

白話文:

《金匱》說,喘病在上焦,呼吸急促。太陰濕氣蒸騰形成痰,導致喘息不安,所以用葦莖湯輕輕宣發肺氣,再加入杏仁、滑石利竅排熱。如果是因为寒饮引起的喘咳,则属于寒饮类型,不在此例。

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湯(辛淡法)

葦莖(五錢),薏苡仁(五錢),桃仁(二錢),冬瓜仁(二錢),滑石(三錢),杏仁(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白話文:

  • 蘆葦莖:50 公克
  • 薏仁:50 公克
  • 桃仁:20 公克
  • 冬瓜仁:20 公克
  • 滑石:30 公克
  • 杏仁:30 公克

取八杯水,煮沸後剩下三杯的量,然後分成三次服用。

四八、《金匱》謂太陽中暍,身熱疼痛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白話文:

第 48 條:《金匱要略》中提到,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但是脈搏微弱,這是因為在夏天受了冷水,寒邪入侵皮膚造成的,可以服用瓜蒂湯來治療。

此熱少濕多,陽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湧吐其邪,暑濕俱解,而清陽復辟矣。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搗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後服。虛者加參蘆三錢。

四九、寒濕傷陽,形寒脈緩,舌淡,或白滑不渴,經絡拘束,桂枝姜附湯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病理狀態及相應的治療方法,意思是:當體內濕氣較多而熱氣較少,導致陽氣鬱結而生病時,可以使用「瓜蒂湧吐法」來治療。通過服用瓜蒂引發嘔吐,可以排除體內的暑濕邪氣,從而使清陽之氣得以恢復。

瓜蒂湯方

藥材:瓜蒂(二十個)

做法:將瓜蒂搗碎,用逆著水流方向取得的清水八杯,煎煮至剩下三杯。先喝一杯,如果未引起嘔吐,可再服用,直到嘔吐停止後便不再服用。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人參蘆三錢增強體力。

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寒濕侵襲傷害到陽氣,導致身體發冷、脈搏緩慢、舌頭顏色淡或呈現白色且滑潤而不感到口渴,身體經絡感覺受到約束時,建議使用「桂枝姜附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

載寒濕,所以互證濕温也。按寒濕傷表陽中經絡之證,《金匱》論之甚詳,茲不備錄。獨採葉案一條,以見濕寒、濕温不可混也。形寒脈緩,舌白不渴,而經絡拘束,全系寒證,故以姜附温中,白朮燥温,桂枝通行表陽也。

桂枝姜附湯(苦辛熱法)

白話文:

因為體內帶有寒濕,所以才會互相驗證濕溫病。根據《金匱要略》對寒濕傷表陽中經絡的論述非常詳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只摘錄葉天士的一個案例,來證明濕寒和濕溫不可混淆。患者表現為怕冷脈緩、舌苔白不渴、經絡拘束,這些都是寒證的表現,所以用生薑、附子溫中,白朮燥濕溫脾,桂枝則疏通表陽。

桂枝姜附湯(苦辛熱法)

桂枝(六錢),乾薑(三錢),白朮(生,三錢),熟附子(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白話文:

桂枝 6 錢 乾薑 3 錢 白朮(生用)3 錢 熟附子 3 錢

取五杯水,煮至剩下二杯的量,然後將藥渣再次煮沸,得到一杯的量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