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卷一·上焦篇 (5)
卷一·上焦篇 (5)
1. 温瘧
五十、骨節疼煩,時嘔,其脈如平,但熱不寒,名曰温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五十、關節疼痛難忍,還會反胃嘔吐,脈搏正常,但是有熱感而沒有寒意,稱為溫瘧,用白虎加桂枝湯來治療。
隂氣先傷,陽氣獨發,故但熱不寒,令人消爍肌肉,與伏暑相似,亦温病之類也。彼此實足以相混,故附於此,可以參觀而並見。治以白虎加桂枝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瀉陽明獨勝之熱,使不消爍肌肉,單以桂枝一味,領邪外出,作嚮導之官,得熱因熱用之妙。經云:「奇治之不治,則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則求其屬以衰之」,是也,又謂之複方。
白虎加桂枝湯方(辛涼苦甘復辛温法)
白話文:
如果陰氣先受損害,而陽氣卻獨自發作,因此只會發熱而不會發冷,會讓人消瘦肌肉,與伏暑症狀相似,也屬於溫病的一種。由於這種病症與其他病症的症狀很相似,因此將其附在本篇中,供讀者參考對照。用白虎湯加上桂枝來治療這種病症,這是因為白虎湯可以保護肺部,清化金氣,迅速瀉下陽明經單獨過剩的熱氣,防止肌肉消瘦;而單獨使用桂枝,可以引領邪氣外出,發揮嚮導的作用,這正是「熱證就用熱藥」的妙用。經書上說:「用正統方法治療不行,那就用變通方法治療,用變通方法治療不行,那就尋找與病症相似的藥方來治療」,這說的正是這種情況,又稱之為複方。
白虎加桂枝湯的配方(辛涼苦甘再配合辛溫的療法)
知母(六錢),生石膏(一兩六錢),粳米(一合),桂枝木(三錢),炙甘草(二錢)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為知,不知再服,知後仍服一劑,中病即已。
白話文:
知母(36 克),生石膏(96 克),粳米(150 毫升),桂枝(18 克),炙甘草(12 克)
取八碗水,用來煎煮,煮到剩下三碗的量。首先喝下一碗,如果開始出汗,就表示藥物開始起作用了;如果沒有出汗,就再喝一碗。當出汗之後,接著再服用一次藥劑。一旦病情得到緩解,就可以停止服用了。
五一、但熱不寒,或微寒多熱,舌乾口渴,此乃隂氣先傷,陽氣獨發,名曰癉瘧,五汁飲主之。
白話文:
發熱卻不怕冷,或有輕微怕冷但發熱較明顯,舌頭乾燥口乾舌燥,這是因為陰氣先受損,陽氣獨自分佈,稱為「癉瘧」,治療時應以「五汁飲」為主。
仲景於癉瘧條下,謂以飲食消息之,並未出方,調如是重病而不用藥,特出飲食二字,重胃氣可知。陽明於臟象為陽土,於氣運為燥金,病系隂傷陽獨,法當救隂何疑。重胃氣,法當救胃隂何疑。制陽土燥金之偏勝,配孤陽之獨亢,非甘寒柔潤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論,其超卓無比倫也。葉氏宗之,後世學者,咸當宗之矣。
五汁飲(方見前)
白話文:
仲景在《傷寒論》的瘧疾條目中提到可以用飲食來調理,但並沒有開藥方。如果說這麼嚴重的疾病都不用藥,而特別強調飲食,由此可知他重視的是胃氣。陽明在臟腑學說中屬陽土,在氣候變化中屬燥金,瘧疾是由於陰氣損傷陽氣所致,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是救助陰氣,這毫無疑問。重視胃氣,治療方法應該是救助胃陰,這也毫無疑問。制約陽土燥金的偏勝,調和孤陽的獨亢,除了甘寒柔潤的方法之外,還能用什麼呢!這句話說明瞭喻嘉言甘寒派的理論非常超卓絕倫。葉天士推崇他的學說,後世的學者也應當推崇他的學說。
五汁飲(該方先前已提及)
〔加減法〕此甘寒救胃隂之方也。欲清表熱。則加竹葉、連翹;欲瀉陽明獨勝之熱,而保肺之化源,則加知母;欲救隂血,則加生地、元參;欲宣肺氣,則加杏仁;欲行三焦開邪出路,則加滑石。
白話文:
〔加減法〕這是甘寒滋養胃陰的方法。想要清解表熱,可以加竹葉、連翹;想要瀉下陽明獨勝之熱,同時保護肺部的化生之源,可以加知母;想要救助陰血,可以加生地黃、元參;想要宣暢肺氣,可以加杏仁;想要疏通三焦,打開邪氣的宣泄通道,可以加滑石。
五二、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瘧,杏仁湯主之。
白話文:
當舌頭發白,感到口渴想喝水,並頻繁咳嗽,且寒氣從背部開始,表示是伏暑造成的肺瘧,可以使用杏仁湯來治療。
肺瘧,瘧之至淺者。肺瘧雖云易解,稍緩則深,最忌用治瘧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湯,葢肺去少陽半表半裡之界尚遠,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湯輕宣肺氣,無使邪聚則愈。
杏仁湯方(苦辛寒法)
白話文:
肺瘧是一種瘧疾,屬於較輕微的類型。雖然肺瘧容易治癒,但如果延誤治療,病情會加重。最忌諱使用治療瘧疾的傳統方劑「小柴胡湯」,因為肺部距離少陽經的半表半裡部位較遠,使用小柴胡湯會將病邪引向更深層,不利於治療。所以應該用杏仁湯輕輕宣發肺氣,避免病邪在肺部聚集,就能痊癒。
杏仁湯的配方如下: (苦、辛、寒性)
杏仁(三錢),黃芩(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滑石(三錢),桑葉(一錢五分),茯苓塊(三錢),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錢)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白話文:
杏仁(15克),黃芩(7.5克),連翹(7.5克),滑石(15克),桑葉(7.5克),茯苓(15克),白蔻皮(4克),梨皮(10克)
取三杯水,煎煮至剩下兩杯的量,每天分兩次服用。
五三、熱多昏狂,譫語煩渴,舌赤中黃,脈弱而數,名曰心瘧,加減銀翹散主之;兼穢,舌濁口氣重者,安宮牛黃丸主之。
白話文:
- 身體內熱很多,意識不清,胡言亂語,口渴,舌頭紅中有黃色苔,脈搏無力但跳動得快,稱為心瘧,可用加減銀翹散治療;如果兼有穢氣,舌苔厚膩,口氣重的,可用安宮牛黃丸治療。
心瘧者,心不受邪,受邪則死,瘧邪始受在肺,逆傳心包絡。其受之淺者,以加減銀翹散清肺與膈中之熱,領邪出衛;其受之重其,邪閉心包之竅,則有閉脫之危,故以牛黃丸,清宮城而安君主也。
加減銀翹散方(辛涼兼芳香法)
白話文:
心瘧是指邪氣侵襲心臟,導致心臟無法承受,一旦受到邪氣侵襲就會死亡。瘧疾邪氣初次侵襲肺部,隨後逆行傳導至心包絡。症狀較輕時,可以使用加減銀翹散清肺降肺中之熱,引導邪氣外出;症狀嚴重時,邪氣堵塞心包絡,就會有閉脫(閉塞不通導致脫症)的危險,因此使用牛黃丸來清熱解毒,保護心臟安撫神志。
"加減銀翹散方"(辛涼兼芳香法)
這個方子叫做「加減銀翹散方」,它採用了一種結合了辛涼特性和芳香氣味的治療方法。
連翹(十分),銀花(八分),元參(五分),麥冬(五分,不去心),犀角(五分),竹葉(三分)
白話文:
連翹(10份)、銀花(8份)、元參(5份)、麥冬(5份,保留中心)、犀角(5份)、竹葉(3份)
共為粗末,每服五錢,煎成去渣,點荷葉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安宮牛黃丸(方見前)
白話文:
共同研磨成較粗的粉末,每次取用五錢的量,加水煎煮後去掉沉渣,再加入兩到三茶匙的荷葉汁調和。每日分三次服用。
至於「安宮牛黃丸」(該方劑先前已有介紹),請按照既有的配方製備。
2. 秋燥
五四、秋感燥氣,右脈數大,傷手太隂氣分者,桑杏湯主之。
白話文:
五十四、在秋季感受到乾燥的氣候,如果右手脈搏跳動快速且強大,表示手太陰肺經的氣分受到傷害,這種情況下,主要可以使用【桑杏湯】來治療。
前人有云:六氣之中,惟燥不為病,似不盡然。葢以《內經》少秋感於燥一條,故有此議耳。如陽明司天之年,豈無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氣候較夏冬之偏寒偏熱為平和,其由於冬夏之伏氣為病者多,其由於本氣自病者少,其由於伏氣而病者重,本氣自病者輕耳。其由於本氣自病之燥證,初起必在肺衛,故以桑杏湯清氣分之燥也。
桑杏湯(方辛涼法)
白話文:
過去有人說:六種致病氣候中,只有燥氣不會致病,這似乎不太全面。這是因為《內經》中記載的「少秋之氣應於燥」這條經文引發了這種說法。然而,如果陽明主宰當年的天氣,難道就不會出現燥金之病嗎?
總的來說,春秋兩季的氣候比夏冬兩季更為平和,不太偏寒或偏熱。因此,因冬夏伏氣而致病的較多,因本季節氣候變化而直接致病的較少。因伏氣致病的病情較重,而因本季氣候直接致病的病情較輕。
如果因本季氣候直接致病的燥病,初期一定會發生在肺部的衛氣層,因此可以使用桑杏湯清瀉氣分的燥熱。
桑杏湯(屬於方辛涼法)
桑葉(一錢),杏仁(一錢五分),沙參(二錢),象貝(一錢),香豉(一錢),梔皮(一錢),梨皮(一錢)
白話文:
桑葉(6克),杏仁(9克),沙參(12克),象貝(6克),香豉(6克),梔皮(6克),梨皮(6克)
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輕藥不得重用,重用必過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氣味必變,藥之氣味俱輕故也)。
白話文:
將兩杯水煮沸剩一杯,立即服用。病情嚴重時可再煮一次服用(病情較輕的藥物不得重複服用,重複服用會超過病症範圍。第二次再煮成三杯時,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氣味必然會改變,這是因為藥物的氣味都變輕了的緣故)。
五五、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
亦救肺衛之輕劑也。
桑菊飲(方見前)
五六、燥傷肺胃隂分,或熱或咳者,沙參麥冬湯主之。
此條較上二條,則病深一層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參麥冬湯(甘寒法)
白話文:
五五、對於感受燥氣而引起的咳嗽,主要使用桑菊飲來治療。
這也是一種用來救治輕度肺部和衛表問題的有效藥方。
(桑菊飲的處方詳見前文)
五六、當燥氣損傷到肺和胃的陰分,導致或熱或咳的情況時,應以沙參麥冬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比起上述兩條所述的病情,本條所描述的病情更為嚴重一些,因此採用味甘性寒的藥物來滋養津液,緩解病症。
(沙參麥冬湯的處方屬於甘寒治法,詳見其連結)
沙參(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麥冬(三錢),生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
白話文:
沙參:3錢 玉竹:2錢 生甘草:1錢 冬桑葉:1錢5分 麥冬:3錢 生扁豆:1錢5分 花粉:1錢5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
五七、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者,翹荷湯主之。
清竅不利,如耳鳴目赤,齦脹咽痛之類。翹荷湯者,亦清上焦氣分之燥熱也。
翹荷湯(辛涼法)
白話文:
用水五杯,煮至剩下二杯,每日分兩次服用。對於長期發燒和咳嗽的人,可以加入地骨皮三錢。
第五十七條,當乾燥的氣候轉化為火氣,導致頭部感官不適時,以「翹荷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這裡所說的「清竅不利」,指的是像耳鳴、眼睛發紅、牙齦腫脹、咽喉疼痛等症狀。「翹荷湯」這帖藥方,主要是用來清除上呼吸道的乾燥和熱氣。
翹荷湯(屬性為辛涼的治療方法)
薄荷(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生甘草(一錢),黑梔皮(一錢五分),桔梗(二錢),綠豆皮(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日服二劑,甚者日三。
白話文:
薄荷(3.75 克),連翹(3.75 克),甘草(2.5 克),黑梔皮(3.75 克),桔梗(5 克),綠豆殼(5 克)
取兩杯水,煮至剩下一杯的量,然後一次性喝下。每天服用兩次,病情嚴重者可增加至每天三次。
〔加減法〕耳鳴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鮮菊葉、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黃芩。
五八、諸氣膹郁,諸痿喘嘔之因於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
白話文:
〔加減法〕耳鳴的人,可以加羚羊角、苦丁茶;眼睛發紅的人,可以加新鮮菊花葉、苦丁茶、夏枯草;喉嚨痛的人,可以加牛蒡子、黃芩。
五八、各種氣機鬱結不暢,以及因為燥熱導致的萎軟無力、喘息、嘔吐等症狀,主要可以用喻氏的「清燥救肺湯」來治療。
喻氏云: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氣鬱之方,用辛香行氣,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亦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嘔屬陽明,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即喘之屬於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氣即瀉氣,間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得其肯綮。
白話文:
喻嘉言說:所有氣滯鬱結而歸屬於肺部的,都是因為肺部的燥熱。然而古往今來的治療氣鬱的方法,都是使用辛溫芳香的藥物來疏通氣機,沒有任何一方藥物是針對肺部燥熱的。
所有痿證、喘證和嘔證中歸屬於上焦的,也都是因為肺部燥熱。但是,古往今來的治療方法,都將痿嘔歸屬於陽明經,將喘證歸屬於肺經。這樣一來,嘔證和痿證就歸屬於身體的中下焦,只有喘證歸屬於上焦。所以,在成千上萬的藥方中,也沒有任何一方藥物涉及肺部燥熱。
即使是歸屬於肺部的喘證,治療方法也都是針對肺部的表證或裡證,不是疏通氣機就是瀉下氣機。偶爾有一兩個使用潤肺劑的,但仍然沒有真正抓住要害。
總之,《內經》六氣,脫誤秋傷於燥一氣,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後人不敢更端其說,置此一氣於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藥夾雜,如弋𫉬飛蟲,茫無定法示人也。今擬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湯,大約以胃氣為主,胃土為肺金之母也。
白話文:
總而言之,《內經》記載的六氣病變中,錯漏了秋天被燥邪侵襲的一類疾病,將盛夏的濕氣誤認為秋天燥邪。後世醫家不敢更改這個說法,便忽略了這一類疾病,即使明知道燥邪致病,但在用藥時卻混雜不清,就像用網捕飛蟲一樣,沒有固定的章法。現在我擬定這個方劑,命名為清燥救肺湯,主要以健脾胃之氣為主,因為脾胃之土是肺金之母。
其天門冬雖能保肺,然味苦而氣滯,恐反傷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於病寒降火正治之藥,尤在所忌,葢肺金自至於燥,所存隂氣不過一線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如沃焦救焚,不厭其頻,庶克有濟耳。
清燥救肺湯方(辛涼甘潤法)
白話文:
天门冬虽然可以滋养肺部,但它味道苦且容易导致气滞,恐怕反而会损伤胃部,阻碍痰液排出,所以不用它。知母能够滋养肾水,清热肺金,但它也苦,因此也不用。至于那些寒凉降火的主治药物,就更不能用。因为肺金本身已经干燥,所剩的阴气只有一线而已,如果再用苦寒之物来降其气,损伤其胃,这个人还能有生理功能吗?所以,应该仿效这种增减方法来救治肺燥变化产生的各种症状。就像用水浇灭焦火,不怕频繁,只要能救治,就尽力去做。
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霜桑葉(三錢),人參(七分),杏仁(泥,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錢),阿膠(八分),麥冬(不去心,二錢),枇杷葉(去淨毛,炙,六分)
白話文:
石膏(15 克),甘草(6 克),霜桑葉(18 克),人參(4.2 克),杏仁(研粉,4.2 克),胡麻仁(炒研,6 克),阿膠(4.8 克),麥冬(不去心,12 克),枇杷葉(去毛,炙,3.6 克)
水一碗,煮六分,頻頻二、三次温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黃。
白話文:
取一碗水,煮沸後倒掉六分之一的水量。分兩到三次,溫熱服用。
- 如果痰多,可以加入貝母和栝蔞。
- 如果血氣不足,可以加入生地黃。
- 如果熱性很強,可以加入犀角和羚羊角,或者加入牛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