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原病篇 (6)

回本書目錄

原病篇 (6)

1. 原病篇

十四、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隂、太陽。

腎病腰先痛者,腰為腎之府,又腎脈貫脊會於督之長強穴。胻,腎脈入跟中,以上腨內,太陽之脈亦下貫腨內,即腨也;酸,熱爍液也。苦渴數飲,腎主五液而惡燥,病熱則液傷而燥,故苦渴而飲水求救也。項,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腎病至於熱爭,臟病甚而移之腑,故項痛而強也。胻寒且酸,胻義見上,寒,熱極為寒也;酸,熱爍液也。

足下熱,腎脈從小指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病甚而熱也。不欲言,心主言,腎病則水剋火也。員員澹澹,狀其痛之甚而無奈也。

十五、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節言五臟欲病之先,必各現端緒於其部分,示人早治,以免熱爭則病重也。

十六、《熱論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也。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此節言熱病之禁也,語意自明。大抵邪之著人也,每借有質以為依附,熱時斷不可食,熱退必須少食,如兵家堅壁清野之計,必俟熱邪盡退,而後可大食也。

十七、《刺法論》: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此言避疫之道。

按此下尚有避其毒氣若干言,以其想青氣想白氣等,近於祝由家言,恐後人附會之詞,故節之,要亦不能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二句之理,語意已盡,不必滋後學之惑也。

十八、《玉板論要》曰:病温虛甚死。

病温之人,精血虛甚,則無隂以勝温熱,故死。

十九、《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温,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痺。

呼吸俱三動,是六、七至脈矣,而氣象又急躁,若尺部肌肉熱,則為病温。葢温病必傷金水二臟之津液,尺之脈屬腎,尺之穴屬肺也,此處肌肉熱,故知為病温。其不熱而脈兼滑者,則為病風,風之傷人也,陽光受之,尺為隂,故不熱也。如脈動躁而兼澀,是氣有餘而血不足,病則為痺矣。

白話文:

[原病篇]

十四、腎熱病的人,一開始會腰痛、腿酸、口渴頻飲、發熱;熱邪加劇,則會脖子痛且僵硬,腿又冷又酸,腳底發熱,不想說話,病情加重則脖子痛,感覺渾身酸痛無力;戊己(天干地支,指時間)時病情嚴重,壬癸(天干地支,指時間)時大量出汗。氣逆則戊己時會危及生命。針刺足少陰經、太陽經。

腰痛是腎病的早期症狀,因為腰是腎的府邸,腎經循行於脊柱,並彙聚於督脈的長強穴。腿指的是腎經經過跟部,向上進入大腿內側,太陽經也向下經過大腿內側;酸痛是熱邪灼傷津液所致。口渴頻飲是因為腎主五液而厭惡乾燥,生病發熱則津液受損而乾燥,所以口渴而飲水以求緩解。脖子痛是因為太陽經從頭頂進入絡於腦部,再從後頸向下循行;腎病發展到熱邪加劇,臟腑病變加重而傳移到腑,所以脖子痛且僵硬。腿冷又酸,腿的解釋如上所述,冷是因為熱極則反寒;酸痛是熱邪灼傷津液所致。

腳底發熱是因為腎經從小指下側斜行至足心湧泉穴,病情嚴重則發熱。不想說話是因為心主言語,腎病則水克火。渾身酸痛無力,形容疼痛難忍而無可奈何的樣子。

十五、肝熱病的人,左臉頰先發紅;心熱病的人,臉先發紅;脾熱病的人,鼻子先發紅;肺熱病的人,右臉頰先發紅;腎熱病的人,下巴先發紅。即使疾病尚未發作,出現發紅的現象就應該針刺治療,稱為治未病。

這一段說明五臟將要生病之前,必定會在其局部先出現徵兆,提醒人們及早治療,以免熱邪加劇病情加重。

十六、《熱論篇》:黃帝問道:熱病痊癒後,有時還會遺留一些症狀,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些遺留症狀是因為熱邪嚴重,而病人又進食過多所致。像這樣的情況,都是病情衰退而熱邪潛藏,由於飲食之氣與熱邪互相作用,兩種熱邪相互結合,所以才會遺留症狀。黃帝問道:治療這些遺留症狀該怎麼辦?岐伯回答:觀察病人的虛實,調理其逆順關係,就能夠使其痊癒。黃帝問道:患熱病應該禁忌什麼?岐伯回答:熱病稍有好轉,吃肉就會復發,吃得太多就會留下遺症,這就是禁忌。

這一段說明熱病的禁忌,意思很明確。總之,邪氣入侵人體,總是依附於某些物質作為依託,發熱時絕對不能吃東西,退熱後必須少吃,如同軍事上的堅壁清野策略,必須等到熱邪完全消退後,才能正常飲食。

十七、《刺法論》:黃帝問道:我聽說五種瘟疫傳播,都容易互相傳染,不論大小,症狀相似,如果不施以救治,怎麼能避免互相傳染呢?岐伯回答:不互相傳染的原因,是因為正氣充沛於內,邪氣就無法入侵。

這段說明避免瘟疫的方法。

(原文中關於避疫的若干描述,因其涉及迷信色彩,故略去。重點在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句話,意思已盡,無需贅述以免誤導後學。)

十八、《玉板論要》說:溫病虛甚則死。

患溫病的人,精血過於虛弱,就沒有陰氣來克制溫熱,所以會死亡。

十九、《平人氣象論》說:人一次呼氣脈搏跳動三次,一次吸氣脈搏跳動三次而躁動,尺脈部位發熱稱為溫病,尺脈部位不發熱而脈搏滑利稱為風病,脈搏澀滯稱為痺病。

呼吸各三次脈搏跳動,是六七次脈搏的頻率,而氣息又急促躁動,如果尺脈部位肌肉發熱,就稱為溫病。溫病必定損傷金水兩臟的津液,尺脈屬於腎,尺脈穴位屬於肺,此處肌肉發熱,所以知道是溫病。如果尺脈部位不發熱而脈搏又滑利,則為風病,風邪傷人,陽氣受之,尺脈為陰,所以不發熱。如果脈搏跳動躁動又澀滯,是氣有餘而血不足,病症則為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