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卷一·上焦篇 (1)
卷一·上焦篇 (1)
1. 卷一·上焦篇
2. 風温、温熱、温疫、温毒、冬温
一、温病者:有風温、有温熱、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濕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瘧。
此九條,見於王叔和《傷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牽引《難經》之文以神其說。按時推病,實有是證,叔和治病時,亦實遇是證。但叔和不能別立治法,而敘於《傷寒例》中,實屬矇混,以《傷寒論》為治外感之妙法,遂將一切外感悉收入傷寒例中,而悉以治傷寒之法治之。
後人亦不能打破此關,因仍苟簡,千餘年來,貽患無窮,皆叔和之作俑無怪見駁於方有執、喻嘉言諸公也。然諸公雖駁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雖立治法,仍不能脫𨚫傷寒圈子,弊與叔和無二,以致後人無所遵依。本論詳加考覈,准古酌今,細立治法,除傷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時雜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東垣、河間、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議,而瑭得以善其後也。
風温者,初春陽氣始開,厥隂行令,風夾温也。温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温盛為熱也。温疫者,厲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諸温夾毒,穢濁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濕温者,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氣也。冬温者,冬應寒而反温,陽不潛藏,民病温也。温瘧者,隂氣先傷,又因於暑,陽氣獨發也。
按諸家論温,有顧此失彼之病,故是編首揭諸温之大綱,而名其書曰《温病條辨》。
二、凡病温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隂。
傷寒由毛竅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陽。足太陽膀胱屬水,寒即水之氣,同類相從,故病始於此。古來但言膀胱主表,殆未盡其義。肺者,皮毛之合也,獨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臟一腑主表之理,人皆習焉不察。
以三才大道言之:天為萬物之大表,天屬金,人之肺亦屬金,肺主皮毛,經曰皮應天,天一生水;地支始於子,而亥為天門,乃貞元之會,人之膀胱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氣,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經次傳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於肺,始手太隂。
太隂金也,温者火之氣,風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剋金者,故病始於此,必從河間三焦定論。再寒為隂邪,雖《傷寒論》中亦言中風,此風從西北方來,乃觱發之寒風也,最善收引,隂盛必傷陽,故首郁遇太陽經中之陽氣,而為頭痛身熱等證。太陽陽腑也,傷寒隂邪也,隂盛傷人之陽也。
温為陽邪,此論中亦言傷風,此風從東方來,乃解凍之温風也,最善發泄,陽盛必傷隂,故首郁遏太隂經中之隂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熱尺熱等證。太隂隂臟也,温熱陽邪也,陽盛傷人之隂也。隂陽兩大法門之辨,可瞭然於心目間矣。
白話文:
一、溫病種類繁多,包括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和溫瘧等九種。這些病症大多見於王叔和的《傷寒例》,王叔和還引用《難經》中的內容來闡述他的觀點。根據季節推斷病情,確實存在這些證候,王叔和行醫時也確實遇到過。但王叔和並沒有另立新的治療方法,而是將這些病症都記載在《傷寒例》中,實屬混淆不清。他將《傷寒論》奉為治療外感的妙法,便將所有外感疾病都歸入傷寒範疇,並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
後人也沒有突破這一局限,依然沿用這種簡略的方法,千百年來貽害無窮,這都是王叔和造成的。因此,他的觀點受到了方有執、喻嘉言等醫家的駁斥,不足為奇。然而,這些駁斥者也沒有另立治療方法,喻嘉言雖然創立了新的治療方法,但仍然未能脫離傷寒的框架,其弊端與王叔和無異,以至於後人無所遵循。本文將詳加考證,結合古今醫學,詳細制定治療方法,除了遵循仲景的傷寒療法外,還將四季雜感病症清晰地列出;這或許可以說,王叔和開創了溫病學說的先河,而東垣、河間、安道、又可、嘉言、天士等醫家都對其進行了闡述和發展,最後由葉天士加以完善。
風溫是指初春陽氣初生,厥陰主令,風寒夾雜溫熱之邪;溫熱是指春末夏初,陽氣盛衰交替,溫邪盛則化熱;溫疫是指瘟疫流行,多伴有穢濁之氣,如同瘟神作祟,家家戶戶都受影響;溫毒是指溫邪夾雜毒邪,穢濁之氣極盛;暑溫是指盛夏時節,暑病偏於熱者;濕溫是指長夏初秋,濕邪化熱,即暑病偏於濕者;秋燥是指秋季金氣肅殺乾燥的氣候;冬溫是指冬季本應寒冷,卻反而出現溫熱,陽氣不能潛藏,導致溫病發生;溫瘧是指陰氣先受損傷,又因暑邪而導致陽氣獨盛。
以往各家論述溫病,都存在顧此失彼的缺點,所以本書首先闡述溫病的大綱,故名為《溫病條辨》。
二、所有溫病都始於上焦,在手太陰經。
傷寒是從毛竅侵入人體,由下向上發展,始於足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屬水,寒邪為水之氣,同類相吸,所以疾病始於此。古人只說膀胱主表,恐怕還沒有完全理解其義。肺是皮毛的合髒,難道它不主表嗎?(人體臟腑主表之理,大家都習以為常而不加深究。
從三才之道來說:天是萬物最大的表,天屬金,人的肺也屬金,肺主皮毛,《內經》說皮應天,天一生水;地支始於子,而亥為天門,是人體元氣的會合之處,人的膀胱為寒水的腑;所以都與天氣相同,都主表。)治療方法必須以仲景六經傳變為基礎。溫病是從口鼻侵入人體,由上向下發展,鼻子與肺相通,所以始於手太陰經。
太陰屬金,溫邪屬火,風是火的本氣,火必然克金,所以疾病始於此,必須根據河間學說的三焦論來治療。寒邪屬陰邪,雖然《傷寒論》中也提到中風,但那是從西北方向來的凜冽寒風,最善於收引,陰盛則必然損傷陽氣,所以首先鬱遏太陽經中的陽氣,而出現頭痛、身熱等症狀。太陽是陽腑,傷寒是陰邪,陰盛則傷陽。
溫邪屬陽邪,此論中也提到傷風,這是從東方來的溫和的風,最善於發洩,陽盛則必然損傷陰氣,所以首先鬱遏太陰經中的陰氣,而出現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熱、尺脈熱等症狀。太陰是陰臟,溫熱是陽邪,陽盛則傷陰。陰陽兩種治療方法的區別,可以一目瞭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