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溫病條辨》~ 卷一·上焦篇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焦篇 (2)

1. 風温、温熱、温疫、温毒、冬温

夫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舉凡萬物,莫不由此少陽、少隂之氣以為生成,故萬物皆可名之曰東西。人乃萬物之統領也,得東西之氣最全,乃與天地東西之氣相應。其病也,亦不能不與天地東西之氣相應。東西者,隂陽之道路也。由東而往,為木、為風、為濕、為火、為熱,濕土居中,與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

由西而往,為金、為燥、為水、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隂陽之徵兆也;南北者,隂陽之極致也。天地運行此隂陽以化生萬物,故曰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地運行之隂陽和平,人生之隂陽亦和平,安有所謂病也矣!天地與人之隂陽,一有所偏,即為病也。偏之淺者病淺,偏之深者病深;偏於火者病温、病熱,偏於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兩大法門之辨,醫者不可不知。

燭其為水之病也,而温之熱之;燭其為火之病也,而涼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於平和而已。非如鑑之空,一塵不染,如衡之平,毫無倚著,不能暗合道妙,豈可各立門戶,專主於寒熱温涼一家之論而已哉!瑭因辨寒病之原於水,温病之原於火也,而並及之。

三、太隂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温病。

不緩,則非太陽中風矣;不緊,則非太陽傷寒矣;動數者,風火相煽之象,經謂之燥;兩寸獨大,火剋金也。尺膚熱,尺部肌膚熱甚,火反剋水也。頭痛、惡風寒、身熱自汗、與太陽中風無異,此處最足以相混,於何辨之?於脈動數,不緩不緊,證有或渴、或咳、尺熱、午後熱甚辨之。太陽頭痛,風寒之邪,循太陽經上至頭與項,而項強頭痛也。

太隂之頭痛,肺生天氣,天氣鬱,則頭亦痛也,且春氣在頭,又火炎上也。吳又可謂浮泛太陽經者,臆說也。傷寒之惡寒,太陽屬寒水而主表,故惡風寒、温病之惡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惡風寒也。太陽病則周身之陽氣鬱,故身熱;肺主化氣,肺病不能化氣,氣鬱則身亦熱也。

太陽自汗,風疏衛也;太隂自汗,皮毛開也,肺亦主衛。渴,火剋金也。咳,肺氣鬱也。午後熱甚,濁邪歸下,又火旺時也,又隂受火克之象也。

四、太隂風温、温熱、温疫、冬温,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温毒、暑温、濕温、温瘧,不在此例。

按仲景《傷寒論》原文,太陽病(謂如太陽證,即上文頭痛身熱惡風自汗也),但惡熱不惡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湯主之。葢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濁,芍藥收隂斂液,甘草敗毒和中、薑、棗調和營衛,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此處𨚫變易前法,惡風寒者主以桂枝,不惡風寒主以辛涼者,非敢擅違古訓也。

白話文:

風温、温熱、温疫、温毒、冬温

人體的生成,如同萬物,都來自於東方少陽之氣和西方少陰之氣。因此,萬物皆可依此東西方位來區分,人體更是集天地東西之氣於一身,與天地之氣相應。人生病也與天地之氣的變化息息相關。東方屬木、風、濕、火、熱,南方為火;西方屬金、燥、水、寒,北方為水。水火是陰陽的象徵,南北是陰陽的極致。天地運行陰陽二氣以化育萬物,故謂之「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地陰陽平和,人體陰陽也平和,自然不會生病。天地與人體的陰陽一旦失衡,就會生病。偏失輕微則病輕,偏失嚴重則病重;偏於火則病溫、病熱,偏於水則病清、病寒。這是醫者必須掌握的水火辨證方法。

治療疾病,應針對病因是偏於水還是偏於火,分別用溫熱或寒涼之法來調整平衡,使其恢復平和狀態。不能像一面鏡子一樣空空如也,或者像秤一樣毫無偏倚,這樣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不能只執著於寒熱溫涼一家之言。我認為寒病的病根在於水,溫病的病根在於火,並將兩者綜合考慮。

太陰病的症狀是脈象不緩不緊但較快,或寸脈獨大,尺脈處皮膚發熱,頭痛,輕微惡寒,發熱自汗,口渴或不渴,咳嗽,午後症狀加重,這就是溫病。

脈象不緩則不是太陽中風;不緊則不是太陽傷寒;脈象較快,是風火交熾的表現;寸脈獨大,是火剋金;尺脈處皮膚發熱,是火剋水。頭痛、惡寒、發熱自汗與太陽中風相似,如何區分?關鍵在於脈象較快,不緩不緊,以及是否口渴、咳嗽、尺脈熱、午後加重等症狀。太陽頭痛是因為風寒之邪沿著太陽經絡上行至頭項,導致項強頭痛。

太陰頭痛則因為肺主氣,肺氣鬱滯,導致頭痛。加上春季之氣在頭,以及火氣上炎。有人說浮泛太陽經,這是錯誤的說法。傷寒的惡寒,是因為太陽經屬寒水,主表,所以惡風寒;溫病的惡寒,是因為肺與皮毛相通,也主表,所以也惡風寒。太陽病則周身陽氣鬱滯,所以發熱;肺主氣化,肺病則氣化功能受阻,氣鬱則也發熱。

太陽病自汗是因為風邪疏泄衛氣;太陰病自汗是因為皮毛開泄,肺也主衛氣。口渴是火剋金;咳嗽是肺氣鬱滯;午後症狀加重,是因為濁邪下沉,以及火氣旺盛,也是陰受火剋的表現。

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期惡寒者,用桂枝湯;僅發熱不惡寒而口渴者,用辛涼平劑銀翹散。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列。

根據《傷寒論》,太陽病(類似太陽證,即頭痛、發熱、惡風、自汗),如果只發熱不惡寒而口渴,稱為溫病,可用桂枝湯。溫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具有解肌作用,且桂枝芳香化濁,芍藥收斂陰液,甘草解毒和中,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溫病初期可用。這裡修改了之前的說法,惡寒者用桂枝,不惡寒者用辛涼藥,並不是違背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