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 凡例 (1)
凡例 (1)
1. 凡例
一、是書倣仲景《傷寒論》作法,文尚簡要,便於記誦,又恐簡則不明,一切議論,悉以分注注明,俾綱舉目張,一見瞭然,並免後人𡚶註,致失本文奧義。
一、是書雖為温病而設,實可羽翼傷寒。若眞能識得傷寒,斷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眞能識得温病,斷不致以辛温治傷寒之法治温病。傷寒自以仲景為祖,㕘考諸家註述可也;温病當於是書中之辨似處究心焉。
一、晉唐以來諸名家,其識見學問工夫,未易窺測,瑭豈敢輕率毀謗乎?奈温病一症,諸賢悉未能透過此關,多所彌縫補救,皆未得其本眞,心雖疑慮,未敢直斷明確,其故皆由不能脫𨚫《傷寒論》去藍本。其心以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脫𨚫傷寒,辯證温病,惜其論之未詳,立法未備;吳又可力為卸𨚫傷寒,單論温病,惜其立論不精,立法不純,又不可從。
惟葉天士持論平和,立法精細,然葉氏吳人,所治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厲取諸賢精妙,考之《內經》,㕘以心得,為是編之作,諸賢如木工鑽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圓滿會耳,非敢謂高過前賢也。至於駁證處,不得不下直言,恐悞來學,《禮》云:事師無犯無隱,瑭謹遵之。
一、是書分為五卷,首卷歷引經文為綱,分注為目,原温病之始。卷一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係之。卷二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係之。卷三為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係之。卷四雜說救逆、病後調治;俾學者心目瞭然,胸有成局,不致臨證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
末附一卷,專論產後調治與産後驚風、小兒急慢驚風、痘證,緣世醫每於此症惑於邪說,隨手殺人,毫無依據故也。
一、經謂先夏至為温病,後夏至為病暑。可見暑亦温之類,暑自温而來,故將「暑温」、「濕温」,並收入温病論內,然治法不能盡與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內第四條謂温毒。暑温、濕温不在此例。
一、是書之出,實出於不得已,因世之醫温病者,毫無尺度,人之死於温病者,不可勝紀,無論先達後學,有能擇其弊竇,補其未備,瑭將感之如師資之恩。
一、是書原為濟病者之苦,醫醫士之病,非為𫉬利而然,有能翻版傳播者聽之,務望校對眞確。
一、《傷寒論》六經,由表入裏,由淺及深,須橫看;《本論》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須竪看,與《傷寒論》為對待文字,有一縱一橫之妙,學者誠能合二書而細心體察,自無難識之證,雖不及內傷,而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
一、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過大槪而已,尚須臨證者自行斟酌。葢藥必中病而後可,病重藥輕,見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輕藥重,傷及無辜,又係醫者之大戒。夫古人治病,胸有定見,目無全牛,故於攻伐之劑,每用多備少服法。於調補之劑,病輕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則日三夜一服。
白話文:
[凡例]
一、本書仿效《傷寒論》的編寫方法,文字簡潔扼要,方便記憶,但為免簡略而導致理解不清,所有論述都以分注詳細說明,使綱領清晰,一目瞭然,也避免後人妄加註解,反而遺失本文的精髓。
二、本書雖然專門論述溫病,但也能輔助理解傷寒。如果真正理解傷寒,就不會懷疑麻黃桂枝之法不可用;如果真正理解溫病,就不會用治療傷寒的方法去治療溫病。傷寒以張仲景為鼻祖,可以參考各家註釋;溫病則應當深入研究本書中的辨證部分。
三、晉唐以來諸位名醫的見解、學問和造詣,難以揣測,我不敢輕易批評他們。只是溫病一症,歷代賢醫都未能完全解決,多有修補和彌補之處,都沒能抓住其根本,雖然心中有所懷疑,卻不敢明確指出,原因就在於不能擺脫《傷寒論》的框架。他們以為推崇仲景,卻反而遮蔽了仲景的精髓,直到王安道才得以擺脫傷寒的束縛,辨證溫病,可惜他的論述不夠詳盡,立法也不完善;吳又可大力嘗試擺脫傷寒的影響,專門論述溫病,可惜他的論點不夠精確,立法也不純熟,因此也不能完全遵循。
唯有葉天士的論述平和,立法精細,但是葉氏是吳地人,治療的主要是南方病症,而且論述非常簡潔,只有醫案散見於雜症之中,很多人忽略而不深入研究。所以我從諸位賢醫的精妙之處中汲取,參考《內經》,並結合我的心得,編寫了這本書。諸位前賢如同木匠鑽孔,已經鑽到了九分,我只是將其徹底鑽透,使其圓滿完整而已,並非自詡高過前賢。至於駁斥他人觀點的地方,不得不直言不諱,以免誤導後學,《禮記》說:「事師無犯無隱」,我謹遵此道。
四、本書分為五卷,首卷列舉經文作為綱要,分注作為條目,闡述溫病的起源。卷一為上焦篇,所有溫病屬於上焦者都歸納於此。卷二為中焦篇,所有溫病屬於中焦者都歸納於此。卷三為下焦篇,所有溫病屬於下焦者都歸納於此。卷四雜說救逆、病後調治;使學習者心中有數,胸有成竹,不至於臨證混亂,出現治療上焦卻犯到中焦,治療中焦卻犯到下焦的弊端。
最後一卷專門論述產後調治及產後驚風、小兒急慢驚風、痘症,因為世醫往往在此類疾病上迷惑於謬論,隨意施治,致使病人死亡,毫無根據。
五、經書上說,夏至前為溫病,夏至後為暑病。可見暑也屬於溫病的類型,暑病是由溫病演變而來,所以將「暑溫」、「濕溫」都收入溫病論中,但治療方法並非完全與溫病相同,所以上焦篇第四條提到溫毒,暑溫、濕溫不在此例。
六、本書的出版,實出於無奈,因為世人治療溫病,毫無章法,死於溫病的人數不勝數,無論是醫學前輩還是後學,若能指出其缺點,補充其不足,我將感激如同師長之恩。
七、本書旨在減輕患者的痛苦,解決醫生的困惑,並非為了牟利,如有願意翻印傳播者,請務必校對準確。
八、《傷寒論》論述六經,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需要橫向理解;本書論述三焦,由上到下,也由淺入深,需要縱向理解,與《傷寒論》相輔相成,一縱一橫,妙處天成,學習者如果能將兩本書結合起來仔細研讀,就能夠輕鬆識別各種病症,即使不及內傷,萬病診斷方法,也都在這縱橫之間。
九、方劑中規定的劑量,多或少,只是大概的範圍,還需要臨證者自行斟酌。藥物必須針對病情才能有效,病情嚴重藥量輕微,見病不愈,反而產生疑惑。如果病情輕微藥量過重,則會傷及無辜,這也是醫者的大忌。古人治病,胸有成竹,目光遠大,所以對於攻伐的藥物,經常採用多備少服的方法。對於調補的藥物,病情輕者一日服用兩次,病情嚴重者一日服用三次,甚至一日三次,夜間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