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二 (9)
卷二 (9)
1. 中寒三
姜附湯
治中寒昏不知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四肢厥冷,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皆治之。
乾薑(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挾氣不仁,加防風。挾濕,加白朮。筋脈拘急,加木瓜。肢節痛,加桂二錢。
補中益氣湯(方見勞役內傷條。)
達按:經云:夫寒,陰氣也。寒中陽經,陽猶能抗陰,其病易愈。寒中陰經,兩陰相遇,膠固難愈。故病太陰、少陰者,必重且危。病厥陰者多死。有等亡命之徒,既跌撲鬥毆,內傷於血,復輕生投水,外著於寒。血得寒而凝結,寒得血而深入,未有能生者也。
白話文:
姜附湯用於治療因體內陽氣不足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身體僵硬、口不能言、四肢冰冷、腹部冷痛、霍亂、抽筋等各種虛寒症狀。
藥方:乾薑一兩,生附子(去皮臍,切細)一枚。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煎至七分,溫服,飯前服用。
如果伴隨氣滯不通,加防風;伴隨濕邪,加白朮;筋脈拘急,加木瓜;肢體關節疼痛,加桂枝二錢。
此外,補中益氣湯也可用於治療此類疾病(方劑詳見勞役內傷條)。
說明:經書記載,寒邪屬陰,若寒邪侵犯陽經,陽氣尚能抵抗,病情較易痊癒;若寒邪侵犯陰經,則陰邪交合,病情頑固難治。因此,太陰、少陰經受寒邪侵犯的病情會較重且危急,厥陰經受寒邪侵犯則多數會死亡。有些輕生之人,因跌打鬥毆導致內傷出血,又投水受寒,寒邪凝結血液,血液加劇寒邪深入,往往難以挽回。
2. 暑證四
【歌】暑傷氣分汗如傾,身熱頭疼躁不寧。所感必須分動靜,陰陽二證自然明。
【論】東垣云:靜而得之曰傷暑,動而得之曰中熱。富貴人避暑於涼亭廣廈,為房室陰寒所遏,暑火不伸,故曰靜而得之。辛苦人負重作勞,勤耕力役,大暑行途者,此動而得之。王安道以靜得者即是陰證,非暑也。然大暑炎熱流行,無所不至,雖外以風扇寒涼抑之,終非凜冽之寒邪。
但外寒遏,暑火不伸,此寒為標,熱為本,故先以辛溫治其標寒,繼以清涼治其本熱,無不愈者。若便作陰證名之,用辛熱劑可乎?學者宜臨時參究脈證可也。
【脈】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豁,體狀無餘。
動而得之
冒暑作勞,身熱頭疼,自汗煩渴,面垢唇焦,或身如針刺,此熱傷分肉也,人參白虎湯主之。素有痰火,覆冒暑氣而噁心,眩暈吐嘔者,黃連香薷飲主之,有痰加膽星、半夏,虛加人參。內外挾火相灼,卒倒不知人事者,名曰暑風,此暑氣入而鼓激痰火,塞礙心竅故也,治宜吐之。
人參白虎湯
治伏暑發渴,舌燥生芒刺,身熱,脈虛,自汗等證。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炙,一錢)
上方入粳米一撮,水一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若腹痛吐瀉飽悶者,石膏切不可用。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炒黃柏。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
黃連(姜炒,四兩),厚朴(姜炒,六兩),扁豆(微炒,半斤),香薷(去土,一斤)
每服三錢,水一鍾,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
若卒中昏冒僵仆,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本方加羌活主之。瀉利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麥冬。虛汗不止加黃耆、白朮。心煩加梔子、辰砂末。渴加乾葛、天花粉。胸滿加枳殼、桔梗。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薑汁。
十味香薷飲
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炒),白朮(土炒),黃耆(蜜炙),扁豆(炒,去殼),甘草(炙),厚朴(姜炒),木瓜,白茯(去皮,各半兩),脈虛,加麥冬、五味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
靜而得之
避暑於深堂大廈,為陰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順散。霍亂者,六和湯、桂苓甘露飲。
大順散
乾薑(一錢,炒),甘草(八分,蜜炒),肉桂(去皮),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上為粗末,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
按:本方治夏月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腹痛脈遲者主之。用乾薑、肉桂,溫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調脾而利氣。非治暑之藥,乃治飲冷受傷之劑也,若非飲冷,切勿執方。
白話文:
【歌謠】炎夏暑氣傷氣分,汗水如傾瀉,身熱頭疼心煩躁,不寧靜。所感受的暑氣,須分清是動態還是靜態,陰陽兩種症狀,自然清晰明瞭。
【討論】東垣先生認為:在靜態下得到的叫傷暑,動態下得到的稱為中熱。富貴人家在涼亭廣廈避暑,被室內陰冷阻遏,暑火無法擴散,所以稱為靜態下得到的。辛勤工作的人,在高溫下負重勞動,或者在大熱天裡奔波,這是動態下得到的。王安道認為靜態下得到的就是陰證,不是暑熱。然而,炎夏的熱浪無處不在,即使外在用風扇和冷氣抑制,終究不是寒冷的邪氣。
只是外在的寒冷抑制了暑熱,使暑火無法擴散,這個寒冷是表面現象,熱纔是根本原因。因此先用辛溫藥物治療表面的寒冷,接著再用清涼藥物治療根本的熱,通常都能痊癒。如果一開始就當作陰證來命名,使用辛熱的藥物可以嗎?學者應該在診斷脈搏和症狀時,臨時研究判斷。
【脈象】暑熱傷害氣分,所以脈象會變得虛弱。弦細芤豁,整個脈象沒有剩餘的力量。
動態下得到的
在烈日下勞動,身體熱、頭疼,自汗,口渴,面色晦暗,嘴脣乾裂,或者身體像被針刺一樣,這是由熱引起的肌肉組織損傷,人參白虎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平時就有痰火,再受到暑氣影響,導致噁心,眩暈,嘔吐,則適用黃連香薷飲,有痰可加膽星和半夏,氣虛可加人參。內外火勢相互作用,突然倒地失去意識,這叫做暑風,這是暑氣進入體內,刺激痰火,堵塞心臟通道所致,治療應該以催吐為主。
人參白虎湯
治療潛伏的暑熱引起的口渴,舌頭乾燥,生芒刺,身體熱,脈象虛弱,自汗等症狀。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炙,一錢)
將上述藥材加入一小撮粳米,一碗水,煮至剩下八分,不限時間服用。
如果腹痛,嘔吐,脹悶,石膏就絕對不能用。熱度極高,小便失禁不止,可加炒黃柏。煩躁可加辰砂末和酸棗仁。
黃連香薷飲
治療潛伏的暑熱導致的口渴,口乾,或嘔吐,或腹瀉。
黃連(姜炒,四兩),厚朴(姜炒,六兩),扁豆(微炒,半斤),香薷(去土,一斤)
每次服用三錢,一碗水,少量酒,煮至剩下七分,冷卻後,不限時間服用。
如果突然中暑昏迷,僵硬倒下,手腳抽搐,失去意識,這就是暑風,不可當作風病來治療,可在本方基礎上加羌活。腹瀉可加白朮和茯苓。脈象虛弱可加人參、五味和麥冬。虛汗不止可加黃耆和白朮。心煩可加梔子和辰砂末。口渴可加乾葛和天花粉。胸脹可加枳殼和桔梗。小便不通可加赤茯苓和滑石。嘔吐可加藿香、陳皮和薑汁。
十味香薷飲
消除暑氣,調和脾胃。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炒),白朮(土炒),黃耆(蜜炙),扁豆(炒,去殼),甘草(炙),厚朴(姜炒),木瓜,白茯(去皮,各半兩),脈象虛弱,可加麥冬、五味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熱水或冷水調和後服用。
靜態下得到的
在深宅大廈避暑,被陰冷阻礙,暑氣無法散發,手腳冰冷,大順散是主要治療方式。霍亂可用六和湯、桂苓甘露飲。
大順散
乾薑(一錢,炒),甘草(八分,蜜炒),肉桂(去皮),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粉,用水煎煮,溫熱服用,如果煩躁,可用井花水調和服用。
按照:本方治療夏季飲水過多,脾胃受潮濕影響,清濁混雜,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腹瀉,腹痛脈象遲緩的情況。使用乾薑和肉桂,溫暖胃部,強化中焦。甘草和杏仁,調節脾臟,通利氣機。這不是治療暑熱的藥物,而是治療因飲冷受寒的藥劑,如果不是因為飲冷,千萬不要固守此方。
六和湯
桂苓甘露飲(兩個方劑都用於治療霍亂。)
總結:暑和熱,意義相同但名稱不同。中暑,就是中熱,為什麼要區分呢?歷代醫家,竟然有中暑、中熱的區分,我不知道他們的依據在哪裡。比如說,在路上行走的人,在酷日下急行;田間的農夫,在炎熱的天氣下勞動,津液耗盡,汗水流乾,餓了沒飯吃,渴了沒水喝,累了沒地方休息,突然昏倒,失去意識,身體發熱,被稱為中熱,即使稱為中暑,也沒問題。
對於那些一向享受富貴生活的人,他們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每到夏天,就在水邊的亭子裡安身,享用冰鎮的瓜果,周圍放著冰塊,揮動扇子,驅趕熱氣,躺在藤蓆竹牀上,享受涼爽,炎熱的空氣不會來,清風滿座,體內有伏陰,體外受到涼氣,汗不出而肌膚緊密,陰氣更盛而陽氣無法發散,突然頭暈目眩,寒熱交替,嘔吐腹痛,這是夏天感受寒氣,不是中暑。應該用溫暖的藥物調理體內,辛香的藥物散開表面,不能固守中暑的說法,而使用治療暑熱的藥物。
適合用生薑、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之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