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中寒三

【歌】胃虛膚豁中寒深,厥逆身涼脈細沉。要辨內傷並外感,理中姜附倍加參。

【論】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屬外因;有口食寒物而得者,屬內因。然胃氣太虛,膚腠疏豁,故寒邪直入於中。其病即發,手足厥冷,脈息細微,身蜷不熱,或有微熱而不渴,倦言動者是也。當急溫之,遲則不救,非若傷寒之邪,循經傳裡之緩也。東垣云:內傷極多,外傷間有之。

西北極寒,多外感;東南溫和,多內傷。外感者,五積、理中,薑、附、麻黃、細辛之類;內傷者,從補中益氣湯,加溫散之劑。

【脈】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外因

若平素怯弱之人,外中寒邪而得者,蓋虛人腠理疏豁,氣血內損,故寒邪直中於中。不作熱,手足厥冷,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五積散。房勞而中寒厥逆者,四逆湯、三建湯主之,外用溫臍法。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始得之病,反發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炮,二錢半)

按:病發於陰者,當無熱。今少陰病,始得之,何以反發熱也?蓋其病本由太陽傳來者,腎虛則真寒直入而脈沉,表有餘邪,因發熱。故用麻黃以發太陽之汗,用辛、附以溫少陰之經。

五積散

桔梗(十二兩),蒼朮(米泔浸,去粗皮,二十四兩),陳皮(去白),麻黃(去節),枳殼(去穰,麩炒,各六兩),厚朴(薑製),乾薑(各四兩),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肉桂,芍藥,當歸,半夏(湯泡七次,各三兩)

按:本方治寒客經絡,內傷生冷,頭身俱痛,嘔吐腹疼,惡寒拘急者主之。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七分,熱服。

挾氣,加吳茱萸。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乾薑(兩半),附子(去皮、臍,半兩)

按:右方治寒中太陰,受病即發,脈微不渴,四肢厥冷者主之。以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之意也。

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三建湯

大川烏,附子,天雄(並泡,等分)

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煎服。

溫臍法

用麝香、半夏、皂莢各一字為末,填臍中,用生薑切薄片貼之,放大艾火於薑片上,蒸灸三七壯。灸關元、氣海二十壯。熱氣通於內,寒氣逼於外,陰自退而陽自復矣。

內因

虛弱人,口食生冷寒涼之物,手足厥冷,臍腹絞痛,脈脫或遲,人參理中湯、姜附湯。因房勞內傷元氣,重中於寒,脈脫者,三建湯。因勞役內傷元氣,復感於寒者,補中益氣湯加薑、附主之。

人參理中湯

治太陰自病即發,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蛔厥,霍亂等證。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二錢半)

上銼,作一劑,水煎溫服。

如吐多,去白朮加生薑。下多,倍白朮、人參。寒多,加乾薑一錢半。有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二錢。脈沉微而遲者,加炮附子二錢,名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歌詞現代版】胃氣虛弱皮膚毛孔大,受寒嚴重,四肢冰冷脈象細弱沉底。要分辨是內傷還是外感,使用理中湯、加薑和附子,人參加倍。

【討論現代版】有人突然受到天地間的寒氣侵襲,這屬於外部因素;有人因為吃冷的食物而生病,這屬於內部因素。然而,如果胃氣非常虛弱,皮膚毛孔開放,所以寒邪可以直接進入體內。這種病一發生,就會手腳冰冷,脈搏細微,身體蜷縮不暖和,可能有微熱但不口渴,疲倦不想動,這就是病徵。應立即進行溫暖治療,如果拖延可能就來不及了,不像一般的感冒,會慢慢通過經絡傳到體內。李東垣說:內傷的情況非常多,外傷偶爾才會出現。

西北地區非常寒冷,多外感;東南地區溫和,多內傷。外感的,可用五積散、理中湯,薑、附子、麻黃、細辛等藥物;內傷的,從補中益氣湯開始,再加入溫散的藥物。

【脈象現代版】受寒的人脈象緊澀,陰陽都旺盛。按照理論,這種情況應該不出汗,如果出汗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外部因素

如果平常體質較弱的人,被外界的寒氣侵襲而生病,這是因為虛弱的人皮膚毛孔開放,體內氣血受損,所以寒邪可以直接進入體內。不會發燒,手腳冰冷,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五積散。房事過度後受寒導致四肢冰冷的,可以使用四逆湯、三建湯,並在外用溫暖肚臍的方法。

內部因素

體質虛弱的人,吃了生冷寒涼的食物,手腳冰冷,肚臘部位劇烈疼痛,脈象消失或緩慢,可以使用人參理中湯、薑附湯。因為房事過度內傷元氣,再次受寒,脈象消失的,可以使用三建湯。因為勞累內傷元氣,再次感受寒氣的,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薑、附子。

總結來說,中醫認為疾病可分為由外而來的"外感"和由內而生的"內傷"。對於不同病因,中醫會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例如對於外感的寒氣,會使用發汗和溫熱的藥物,對於內傷的寒氣,則會使用補氣和溫熱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