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二 (7)
卷二 (7)
1. 類中風二
上,水煎熱服,不拘時。
礞石滾痰丸(方見痰飲條下。)
濕痰
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中於右,屬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滿,導痰湯。肥人痰厥,口眼喎斜,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熱多,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滾痰丸。
稀涎散(方見前真中風條。)
導痰湯
即二陳加南星、枳殼。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二陳湯(方見痰飲。)
竹瀝湯
治中風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相合,作三服。
荊瀝湯
治中風有痰多熱,宜常服此。
荊瀝(二升),竹瀝(二升),生薑汁(二合)
相合溫服。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大人諸風,牙關緊急,或痰喘體麻。
生半夏(七兩),生白附(二兩),生川烏(去皮,五錢),生南星(二兩)
上為細末,盛絹袋中,以井水中擺出末,更將手時揉之令出。如有渣,再為末,再入絹袋中,再擺揉,以盡為度。放瓷盆中,日曬夜露,每朝晨要換新鮮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如玉片,研細,以大米粉熬粥飲,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風癱溫酒下,服不拘時。
達按:前證若少壯之人,氣血未虛,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然。須臾便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氣。老衰之人,氣血俱虛,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雖然少壯之人亦有不治者,男子乃色欲過多,下元水虧,不能治火;女人乃經後、產後,去血過多,不能配氣。適因忿怒動火,而陽氣無所依附,則隨火而發越矣。陰也,血也,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
白話文:
類中風二
藥方上方,水煎熱服,時間不限。
礞石滾痰丸(方劑見痰飲條)。
濕痰症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水多且不能說話。若中風在右側,屬痰症,可用稀涎散吐痰。痰盛胸悶,可用導痰湯。肥胖者痰厥,口眼歪斜,手麻木,可用化痰丸。四肢僵硬,神志恍惚,昏迷不醒,可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若兼有熱症,可用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青州白丸子。痰火很盛,則用滾痰丸。
稀涎散(方劑見前真中風條)。
導痰湯:即二陳湯加南星、枳殼。
六君子湯(方劑見脾胃條)。
二陳湯(方劑見痰飲條)。
竹瀝湯:治療中風導致四肢僵硬,神志恍惚,昏迷不醒,不能說話。用竹瀝二升,生葛根汁一升,生薑汁三合,混合後分三次服用。
荊瀝湯:治療中風伴有痰多熱盛,宜常服用。用荊瀝二升,竹瀝二升,生薑汁二合,混合後溫服。
青州白丸子:治療小兒驚風,成人各種風症,牙關緊閉,或痰喘肢體麻木。將生半夏七兩,生白附子二兩,生川烏(去皮)五錢,生南星二兩研成細末,盛入絹袋中,用井水漂洗藥末,不斷揉搓至藥末完全洗淨。如有殘渣,需再次研磨,再重複漂洗揉搓過程,直至藥末完全乾淨。將洗淨的藥末放入瓷盆中,白天曬太陽,晚上露在月光下,每天早晨換新鮮井水,春季五天,夏季三天,秋季七天,冬季十天,晾乾至像玉片般,再研成細末。用大米粉熬粥服用,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三到五丸,薄荷湯送服,風癱症可用溫酒送服,服藥時間不限。
後註:前面所述症狀,若為年輕力壯之人,氣血未虛,津液未耗,因一時憤怒,肝火旺盛,火克水,水不能上升,所以身體發涼,無痰涎,很快便能清醒過來,這是因為水旺盛可以制衡肝火,稱為“中氣”。老年體衰之人,氣血都虛弱,津液已耗竭,因一時憤怒,肝火旺盛,火勢較盛,可以上升,所以身體發熱,有痰涎,大多難以治愈,這是因為津液耗竭,無法下降來抑制肝火,稱為“中痰”。
即使年輕力壯之人,也有治不好的情況,男子是因房事過度,下元精氣虧虛,無法制衡肝火;女子是因月經後或產後失血過多,無法補足氣血。若因憤怒而肝火旺盛,陽氣沒有依託,就會隨火而發作。陰氣和血,豈不是陽氣的根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