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五 (1)
卷五 (1)
1. 脾胃證一
【歌】脾胃相通五穀消,輸精脈絡裕三焦。當其健運施生化,能食而肥氣血饒。四時胃氣為根本,脈實弦洪與石毛。一有所傷營運遠,從此便覺此身嬌。勞形過食中州損,怠惰貪眠面色焦。水不運行生痞脹,食難克化肉潛消。脾胃既病如何療,要適寒溫飲食調。
【論】夫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然胃主司納,脾主消導,一表一里,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氣血,滋榮脈絡,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藉此以生養。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如易之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故萬物資生於坤元也。《脾胃論》云:人之脾胃盛,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
脾胃衰,則多食而傷,少食而瘦,過時而飢,此脾胃盛衰可見也。不善攝生者,飲食不節,寒暑不調,喜怒失常,勞役無度,未有不損其脾胃者也。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胃。脾土既傷,不能輸運,則氣血精神由此而日虧,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因此而日削。故有怠惰嗜臥,四肢無力,面色痿黃,食亦消癉,腫滿泄痢之病生焉。
白話文:
脾胃相通,五穀才能消化,精氣輸送到經脈和三焦,充足滋潤。當脾胃運作健全,進行生化作用,就能吃得下,身體肥胖,氣血充足。四季之中,胃氣是根本,脈象強勁,洪大有力,如同石頭髮絲一般。如果脾胃受傷,氣血運行受阻,從此就會感到身體虛弱。過度勞累,飲食過度,都會損傷脾胃,懶惰貪睡,面色憔悴。水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產生痞滿脹痛,食物難以消化,肉體消瘦。脾胃生病了,要如何治療呢?需要根據寒熱情況,調節飲食。
脾臟是貯藏食物的器官,胃是水谷的海洋。胃主司納,脾主消導,一外一內,一納一消,不斷運行,生化氣血,滋養經脈,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都靠它來維持。所以,四季皆以胃氣為根本,就像大地一樣,厚實承載萬物,德行無邊,因此萬物都依靠大地而生長。《脾胃論》說:人如果脾胃強盛,就能吃得多而不傷身,過了飯點也不覺得餓。
脾胃衰弱,就會吃得多反而傷身,吃得少就瘦弱,過了飯點就餓,這就是脾胃盛衰的表現。不善於養生的人,飲食無度,寒暑不調,喜怒無常,勞役過度,沒有不損傷脾胃的。經書上說:飲食勞倦就會傷脾胃。脾土受損,不能運化,氣血精神就會日漸衰退,臟腑經脈就會日漸損傷,肌肉形體就會日漸消瘦。因此就會出現懶惰嗜睡、四肢無力、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腫脹、腹瀉等病症。
經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故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此調理脾胃之良法也。
脾胃不和
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噁心,用治中湯。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縮二陳湯、枳朮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乾薑(炮,一錢),白朮(土炒,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一錢)
白話文:
古書說:三種損傷會影響肌肉,導致肌肉消瘦,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肉。因此,脾臟受損的人,要調整飲食,注意寒溫,這才是調理脾胃的良方。
脾胃不和,脾失和則食物無法消化,胃失和則不想吃東西,脾胃不和則既不想吃又無法消化,可能出現嘔吐、腹瀉、脹滿、吞酸、噯氣、噁心等症狀,可用治中湯治療。脾失和,不喜歡吃東西且吃後消化不良者,可用枳縮二陳湯、枳朮丸治療。胃失和者,可用平胃散治療。
治中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嘔吐、霍亂、腹脹、虛痞、腹瀉等症狀。藥方:人參一錢,甘草(炙)一錢,乾薑(炮)一錢,白朮(土炒)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一錢。
上銼,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枳縮大棗
即二陳加砂仁、枳殼。(方見痰證條。)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二兩)
加橘皮名橘皮枳朮丸。
加曲、糵名曲糵枳朮丸。
加木香名木香枳朮丸。
白話文:
先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兩份,用水兩杯煎煮成一杯,空腹服用。
此方以枳實和大棗為主,再加入砂仁、枳殼,可用於治療痰證。
枳朮丸可以治療痞積、消化不良,增強脾胃功能。
以枳實(麩炒,一兩)、白朮(二兩)為主要成分,加入橘皮則稱為橘皮枳朮丸;加入曲、糵則稱為曲糵枳朮丸;加入木香則稱為木香枳朮丸。
加半夏名半夏枳朮丸。
加芩連名芩連枳朮丸。
上為末,荷葉煮飯為丸如桐子大,空心白湯送下五、六十丸。
脾胃虛損
脾胃虛損者,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脾胃虛,飲食不進,嘔吐瀉利,四肢無力,怠惰嗜臥,或病後脾胃受傷,元氣不足,參苓白朮散、建中湯。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白話文:
加半夏叫做半夏枳朮丸。加黃芩和黃連叫做芩連枳朮丸。把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煮飯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空腹用白湯送服,每次服用五六十粒。
脾胃虛損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腹瀉,四肢無力,懶散嗜睡,或者病後脾胃受損,元氣不足,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建中湯。
補中益氣湯(配方見內傷篇)。
四君子湯
補脾胃大虛,飲食不思,嘔吐泄瀉等證。
人參(去蘆,一錢),白茯苓(一錢),白朮(土炒,二錢),甘草(蜜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服。
如吐瀉,加藿香、白扁豆。咳嗽加桑白皮、五味子。心煩不定加辰砂、酸棗仁、遠志。心熱加麥門冬、茯神、蓮肉。驚風陰證加全蠍、白附子。口渴加乾葛、烏梅。胃冷加丁香、砂仁、木香。腹脹不思飲食加白豆蔻、砂仁。喘急胸膈不寬加枳殼。盜汗加黃耆、小麥。小便澀加豬苓、澤瀉、木通。水瀉不止加木香、訶子、豆蔻。
白話文:
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主要成分有:人參、茯苓、白朮、甘草。根據不同症狀,可加入藿香、白扁豆、桑白皮、五味子、辰砂、酸棗仁、遠志、麥門冬、茯神、蓮肉、全蠍、白附子、乾葛、烏梅、丁香、砂仁、木香、白豆蔻、枳殼、黃耆、小麥、豬苓、澤瀉、木通、訶子、豆蔻等藥材。
參苓白朮散
調理脾胃受傷,元氣不足,諸虛等證。
白朮(二兩,土炒),人參(二兩,去蘆),甘草(二兩,炙),乾山藥(二兩,炒),白茯苓(二兩),白扁豆(一兩五錢,薑汁炒,去皮),蓮肉(一兩,去皮),薏苡仁(一兩),砂仁(一兩,炒),桔梗(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
建中湯(方見惡寒。)
脾胃停食
脾胃停食,不能消導,曲糵橘半枳朮丸,或枳桔二陳湯加山楂、神麯,或保和丸。脾胃不和,伏痰留飲者,二陳湯加澤瀉、豬苓、厚朴、蒼朮,或利膈化痰丸。
白話文:
苓白朮散
適用症狀
調理脾胃受傷,元氣不足,各種虛弱症狀。
方劑組成
- 白朮(二兩,土炒)
- 人參(二兩,去蘆)
- 甘草(二兩,炙)
- 山藥(二兩,炒)
- 白茯苓(二兩)
- 白扁豆(一兩五錢,薑汁炒,去皮)
- 蓮肉(一兩,去皮)
- 薏苡仁(一兩)
- 砂仁(一兩,炒)
- 桔梗(一兩,炒)
服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大棗湯調服。
其他方劑
- 建中湯(適用於惡寒症狀,方劑見相關書籍)
脾胃停食
- 脾胃停食,消化不良者,可服用曲糵橘半枳朮丸,或枳桔二陳湯,並加入山楂、神麯,或保和丸。
- 脾胃不和,痰飲停滯者,可服用二陳湯,並加入澤瀉、豬苓、厚朴、蒼朮,或利膈化痰丸。
枳桔二陳湯
即二陳加枳殼、桔梗。(方見痰證。)
保和丸(方見傷食。)
二陳湯(見痰證。)
利膈化痰丸(方見痰證。)
脾胃虛寒
脾胃有寒,脈遲,理中湯。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厚朴溫中湯。胃寒不進食,香砂養胃湯、進食散。
理中湯(方見中寒。)
厚朴溫中湯
厚朴(姜炒,八分),乾薑(七分),甘草(炒,六分),木香(五分),陳皮(八分),茯苓(八分)
白話文:
枳桔二陳湯就是二陳湯加上枳殼和桔梗,主要用於治療痰證。保和丸則用於治療傷食。二陳湯可以用於治療痰證。利膈化痰丸也是用於治療痰證。脾胃虛寒時,脈象遲緩,可以用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可以用厚朴溫中湯治療。胃寒不進食,可以用香砂養胃湯或進食散治療。理中湯主要用於治療中寒。厚朴溫中湯的組成包括厚朴(姜炒,八分)、乾薑(七分)、甘草(炒,六分)、木香(五分)、陳皮(八分)、茯苓(八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服。
人參開胃湯
人參(去蘆,一錢),白朮(土炒,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炙,八分),陳皮(八分),半夏(薑製七分),神麯(炒,七分),麥芽(炒,七分),砂仁(炒,七分),厚朴(薑汁拌勻,炒燥,七分),丁香(五分),藿香葉(六分),蓮肉(十個,去皮),生薑(三片)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香砂養胃湯(方見瘧疾。)
白話文:
上銼為一劑,使用生薑三片和大棗二枚,加兩鍾水,煮至剩八分服下。
人參開胃湯 成分:人參(去蘆頭,份量為一錢),白朮(經過土炒,份量為一錢),白茯苓(份量為一錢),甘草(經過炙烤,份量為八分),陳皮(份量為八分),半夏(先用生薑浸泡再使用,份量為七分),神麯(經過炒製,份量為七分),麥芽(經過炒製,份量為七分),砂仁(經過炒製,份量為七分),厚朴(先用薑汁拌勻再炒乾燥,份量為七分),丁香(份量為五分),藿香葉(份量為六分),蓮肉(份量為十個,先去皮),生薑(份量為三片)。 以上所有成分一起銼碎,做成一劑,加兩盞水,煮至剩八分,於空腹時服用。
香砂養胃湯(此方在瘧疾部分有詳細介紹。)
脾胃伏火
脾胃鬱火,二陳加芩、連、山梔。脾胃虛熱,津不足,白朮散。脾胃有熱,消穀善飢,三黃枳朮丸。脾熱口臭,瀉黃散。胃火齒痛,清胃散。
白朮散
即四君子湯加木香、藿香、乾葛。(方見前。)
三黃枳朮丸
即枳朮丸合三黃丸。(枳朮丸方見前,三黃方見火證。)
瀉黃散(見火證。)
白話文:
脾胃伏火
脾胃鬱火: 也就是脾胃積聚熱氣,可以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山梔子來治療。
脾胃虛熱: 脾胃有熱氣,但津液不足,可以用白朮散來治療。
脾胃有熱: 容易餓,飯量大,可以用三黃枳朮丸來治療。
脾熱口臭: 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
胃火齒痛: 可以用清胃散來治療。
白朮散:
白朮散就是四君子湯加上木香、藿香、乾葛。
三黃枳朮丸:
三黃枳朮丸就是枳朮丸和三黃丸合在一起。
瀉黃散:
瀉黃散的方劑可以參考火證篇。
清胃散(見火證。)
脾胃中濕
脾胃中濕者,平胃散。脾胃中濕瀉痢者,胃苓湯。脾胃寒濕脾泄者,椒術養脾丸。脾濕身腫便澀,五苓散。虛者實脾散,實者十棗湯。
平胃散(方見中濕。)
五苓散(方見中濕。)
胃苓湯(方見中濕。)
椒術養脾丸
治脾胃虛冷,心腹脹悶,嘔逆泄瀉。
麥芽(炒,四兩),白茯苓(四兩),人參(去蘆,二兩),蒼朮(泔浸,曬乾,炒燥,二兩),白朮(土炒,二兩),乾薑(炮,五錢),砂仁(五錢),川椒(去目,三錢),甘草(炙,四錢)
白話文:
清胃散用於治療胃熱證。脾胃濕困者用平胃散,脾胃濕困導致瀉痢者用胃苓湯,脾胃寒濕脾虛泄瀉者用椒術養脾丸,脾濕導致水腫、大便不通者用五苓散。脾胃虛弱者用實脾散,脾胃實證者用十棗湯。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湯都用於治療脾胃濕困。椒術養脾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出現心腹脹悶、嘔吐、腹瀉等症狀。其組成包括麥芽、白茯苓、人參、蒼朮、白朮、乾薑、砂仁、川椒、甘草。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薑湯下。
實脾散
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白朮(土炒,一錢),白茯苓(一錢),木香(八分),厚朴(薑汁拌勻,炒燥,八分),木瓜(一錢),乾薑(炮,八分),草果(八分),大腹子(一錢),甘草(炙,七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十棗湯
治懸飲內痛。
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煉成蜜丸,每兩藥材製成八顆丸藥,每次服用一顆,細嚼後用薑湯送服。
實脾散用於治療陰水導致的浮腫,先要補脾土。
白朮(土炒,一錢)、白茯苓(一錢)、木香(八分)、厚朴(薑汁拌勻,炒乾,八分)、木瓜(一錢)、乾薑(炮製,八分)、草果(八分)、大腹子(一錢)、甘草(炙,七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一劑藥用薑三片,棗二枚,水兩盞,煎煮至八分,空腹服用。
十棗湯用於治療懸飲引起的內痛。
芫花(熬製)、甘遂、大戟(等份)
上為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煎至八合,去渣,納藥末,強壯者一錢,虛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再加五分,下後以糜弱調之。
按:本方乃泄水散飲之聖藥,然有毒,不可輕用。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草藥配方,以1.5升的水,加入十枚的大棗,煮沸後收汁至8合,過濾掉大棗,加入草藥粉末。強壯的人每次服用一錢(約0.3克),虛弱的人則每次服用五分(約0.15克)。在清晨時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增加五分的量。服用後,若出現腹瀉等反應,應以稀粥或流質食物調節身體。
參考:這是一種能清利水腎、消解飲食過量的神妙藥方,然而其含有一些毒性成分,因此不適合隨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