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10)
卷二 (10)
1. 暑證四
六和湯
桂苓甘露飲(二方並見霍亂。)
達按:暑與熱,同義而異名。中暑,即中熱也,何分之有?歷代醫家,乃有中暑、中熱之分,吾不知其所謂。假如道中行人,酷日趲程;野中農夫,暄天勞力,津竭汗盡,咽喉如燒,飢未得食,渴未得飲,勞未得息,卒然昏冒,不省人事,身體發熱,名為中熱,雖謂之中暑,亦可也。
至於素享富貴之人,其性不耐寒暄,每至暑月,即池亭水閣以安其身,浮瓜沉李以供其口,環冰揮扇,以祛其熱,藤簞竹床以取其涼,炎蒸不來,清風滿座,內有伏陰,外受涼氣,汗不流而肌理密,陰愈侵而陽不發,卒然昏眩,寒熱交作,嘔吐腹痛,乃為夏月感寒,非中暑也。法當溫以理其中,辛以散其表,不可執中暑之說,而用治暑之劑也。
宜以生薑、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之類。
白話文:
暑證四
六和湯和桂苓甘露飲這兩個方子,都可用於治療霍亂。
古人將「暑」和「熱」視為同義詞,只是名稱不同。所謂中暑,其實就是中熱,兩者並無區別。歷代醫家雖然區分了中暑和中熱,但我並不理解其區分依據。例如,旅途中的人在烈日下趕路,或農人在炎熱的天氣下辛勤勞作,體力耗盡,汗流浹背,咽喉乾渴灼熱,飢餓難耐,又渴又累,休息不得,突然昏迷不醒,身體發熱,這就叫做中熱,即使稱之為中暑也沒問題。
但是,那些平素養尊處優的人,體質嬌弱,不耐寒暑,每到夏天,就待在涼爽的池亭水閣,吃著瓜果,用冰塊扇子降溫,睡在藤席竹床上避暑,根本感受不到炎熱,周圍清風習習,內裡陰寒,外受涼氣,不流汗,皮膚緊閉,陰氣越來越盛,陽氣卻無法發散,突然昏眩,寒熱交替,嘔吐腹痛,這屬於夏季感受寒邪,並不是中暑。治療方法應當溫和調理內臟,辛溫解表散寒,不能一概而論為中暑,而使用治療中暑的藥物。
適合使用的藥物包括生薑、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