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五 (6)
卷五 (6)
1. 吞酸證九
【歌】要識吞酸與吐酸,總因濕熱肺脾間。吐酸吐出酸如醋,若是吞酸咯吐難。
【論】夫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者,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滯日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酸。吞酸者,鬱滯日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膚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鬱熱得行,亦可暫解,蓋標寒而本熱也。故《素問》、河間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標也。
學者當究其淺深之感,本末之治而用藥,庶可取十全之效也。
白話文:
要分辨吞酸和吐酸,其實都是因為體內濕熱停留在肺脾之間。吐酸會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而吞酸則會覺得胸口酸澀,難以咯出也難以吞下。
吞酸和吐酸是不同的。吐酸的人會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這是因為平時津液隨著上升之氣積聚在體內,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濕熱,從而產生酸味,就像放在器皿中的穀物或肉類,如果遇到濕熱就會變酸一樣。而吞酸的人,則是體內的濕熱長期積聚,無法自行排出,停留在肺胃之間,既不能咳出來,也不能咽下去。如果體表受寒,內熱會更加鬱結,酸味就會刺痛心臟;如果體表溫暖,毛孔就會打開,或者喝一些香熱的湯藥,津液就能流通,鬱熱也會消散,酸味就能暫時緩解。這是因為表面是寒症,但本質是熱症。所以《素問》和河間醫家說的是熱症,指的是病症的本質,而東垣醫家說的是寒症,指的是病症的表象。
學者應該要深入研究病症的深淺程度,以及治療的本末關係,才能根據病症選擇藥物,才能取得最佳的療效。
【脈】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而洪,胸有痰熱。
吞酸
吞酸是濕熱鬱滯於肺胃之間,必糲食自養,二陳湯加吳茱萸、黃連,順其性而折之,佐以蒼朮、茯苓以行其濕熱,再加姜炒黃連。吞酸有食不化者,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山楂、姜炒黃連。
二陳湯(方見痰證。)
白話文:
脈象呈吞酸脈,多為弦滑,或沉遲,胸中寒飲所致;或數洪,胸中痰熱所致。吞酸是因濕熱鬱滯於肺胃之間,需以清淡食物調養,服用二陳湯加入吳茱萸、黃連,順應其性而治療,佐以蒼朮、茯苓以化解濕熱,再加姜炒黃連。若吞酸伴隨食不化,則用平胃散加入神麴、麥芽、山楂、姜炒黃連治療。
平胃散(方見中濕。)
吐酸
吐酸者,津液隨上升之氣鬱之日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而作酸味,二陳湯加吳茱萸、炒黃連、山梔、蒼朮、厚朴、生薑。中脘有宿食留飲,酸味蜇心痛,或吐酸水如醋之味,蜇牙痛,曲術丸、茱連丸。
曲術丸
治中脘停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陳皮(一兩),蒼朮(米泔浸,炒,一兩五錢)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為丸,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茱連丸
白話文:
平胃散(方見中濕。)
吐酸
吐酸,是因為津液隨著上升之氣鬱積久了,濕氣中生熱,所以從火氣化而產生酸味。可以用二陳湯加入吳茱萸、炒黃連、山梔、蒼朮、厚朴、生薑來治療。
如果中脘部位有宿食留飲,酸味會蜇心痛,或者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蜇牙痛,則可以用曲術丸或茱連丸來治療。
曲術丸
治療中脘停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麴(炒,三兩),陳皮(一兩),蒼朮(米泔浸,炒,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煮神麴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薑湯送服。
茱連丸
(配方未列出,僅提供名稱)
黃連(一兩,酒炒),黃芩(五錢,酒炒),陳皮(五錢),吳茱萸(五錢,煮,曬乾),蒼朮(七錢,米泔浸,炒)
上為末,煮神麯為丸,下七十丸。
按:是方以芩、連治熱,熱去則不吐酸。蒼朮燥濕,濕除則不生熱。陳皮理氣,氣行則濕不郁。(茱萸味辛熱,能引芩、連入肝而瀉火,此從治之義也。)
白話文:
將黃連一兩、黃芩五錢用酒炒,陳皮五錢、吳茱萸五錢煮過曬乾,蒼朮七錢用米泔水浸泡後炒乾,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神麴煮成丸子,每次服七十丸。此方以黃芩、黃連清熱,熱去則不吐酸。蒼朮燥濕,濕除則不生熱。陳皮理氣,氣行則濕不郁。吳茱萸味辛熱,能引黃芩、黃連入肝而瀉火,是輔助治療之法。
2. 嘈雜證十
【歌】痰因火動令人嘈,濕痰氣鬱總同條。肥人自是濕痰故,伐火芩連梔子調。
【論】丹溪云:嘈雜者,俗謂之心嘈是也。有痰因火動者,必痰多,脈滑而數,宜治痰為先,治火次之。有食鬱作熱者,脈數而大,當治其火,而開導次之。有因濕痰者,脈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氣鬱者,脈沉而澀,宜開鬱理氣,蓋沉則為郁,滑主痰而澀主氣也。醫能審脈驗證,真知是火、是氣、是郁,斯為活法矣。
痰
痰因火動者,治痰為先,二陳湯加姜炒黃芩、黃連、山梔子為君,南星、半夏為佐,桔梗、青黛為使。
白話文:
痰是因為火氣旺盛而導致人咳嗽不停,濕痰和氣鬱也有相同的症狀。肥胖的人大多是濕痰引起的,需要清熱利濕,用黃芩、黃連、梔子來調治。
丹溪先生說:「嘈雜,就是俗稱的心嘈。」痰因火氣旺盛而導致咳嗽不停的人,必定痰多,脈象滑而數,應該先治痰,再治火。因為食物積鬱化熱而導致咳嗽的人,脈象數而大,應該先治火,再輔以開導。如果咳嗽是由濕痰引起的,脈象沉而滑,應該用藥豁痰。如果咳嗽是由氣鬱引起的,脈象沉而澀,應該開郁理氣,因為沉脈代表氣鬱,滑脈代表痰,澀脈代表氣。醫生能夠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清楚地知道是火、是氣還是郁氣,這才是治療的關鍵。
痰因火氣旺盛而導致咳嗽不停的,應該先治痰,用二陳湯加入生薑炒黃芩、黃連、山梔子作為主藥,用南星、半夏作為輔藥,用桔梗、青黛作為使藥。
二陳湯(方見痰證。)
氣鬱
氣鬱者,越鞠丸,或二陳湯加枳殼、桔梗、香附、烏藥、姜炒黃連、蒼朮,有痰加貝母。
越鞠丸(方見郁證。)
火
火嘈者,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山梔子,或三補丸。有火鬱,二陳湯加山梔子、香附、撫芎、蒼朮。
三補丸
黃芩(四兩),黃連(四兩),黃柏(四兩)
白話文:
二陳湯(方見痰證。)
氣鬱
氣鬱者,可服用越鞠丸,或在二陳湯中加入枳殼、桔梗、香附、烏藥、姜炒黃連、蒼朮,若伴有痰症,則需加貝母。
火
火嘈者,可服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山梔子,或三補丸。若有火鬱,則可服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香附、撫芎、蒼朮。
三補丸
三補丸由黃芩(四兩)、黃連(四兩)、黃柏(四兩)組成。
上為細末,水丸,每服七十丸,白湯送下。
食鬱熱
食鬱有熱先治火,芩連枳朮丸加神麯、麥芽、山楂、陳皮、半夏。或食鬱不消,胸滿嘈雜,大安丸。
芩連枳朮丸
即枳朮丸加芩、連。(方見脾胃。)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朮。(方見傷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水丸,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如果食積鬱熱,先要清熱,可以用芩連枳朮丸加神麴、麥芽、山楂、陳皮、半夏。如果食積不消化,胸悶嘈雜,可以用大安丸。芩連枳朮丸就是枳朮丸加黃芩、黃連。大安丸就是保和丸加白朮。
3. 咳逆證十一
【歌】陰火攻衝成咳逆,或因痰氣滯胸膈。胃中積熱與停寒,病後胃虛多吃忒。
【論】咳逆者,古名噦,今名呃,又名吃忒。胃寒者,脈遲澀,手足寒,嘔吐,無熱證。胃熱者,脈洪大,燥渴,便難。有胃中有痰,陰虛,火炎上衝而呃者,其氣從臍下逆上。丹溪云: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火。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有痰氣逆滯者,其氣從胸中起,中州元氣鬱也。有病後發呃者,久病胃虛也,宜細辨之。
【脈】呃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結代促微。
胃火
胃火上逆而呃,小半夏茯苓湯加山梔、黃芩吐之。利後胃熱而呃,橘皮竹茹湯。
白話文:
咳逆,可能是陰火上攻造成,也可能是痰氣阻塞胸膈。胃中積熱或停積寒氣,病後胃虛,吃太多也會導致咳逆。
咳逆,古稱噦,今稱呃,也稱吃忒。胃寒的人,脈象遲澀,手腳冰冷,嘔吐,沒有發熱的症狀。胃熱的人,脈象洪大,口渴,排便困難。有些咳逆是由於胃中有痰,陰虛,火氣上炎所致,這種情況下,氣逆從臍下向上。丹溪先生說,上升之氣,到達肝臟後就會排出,中間夾雜着相火。經書上說,各種逆氣上衝,都屬於火。有些人是痰氣逆滯導致咳逆,這種情況下,氣逆從胸中升起,是中州元氣鬱結的表現。有些人是病後出現咳逆,這是因為久病胃虛,需要仔細辨別。
咳逆嚴重,脈象浮緩,才是可以治癒的。脈象弦急,必然死亡;脈象結代,促而微弱,也是不祥之兆。
胃火上逆而咳逆,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加山梔、黃芩來治療,以達到吐痰的目的。病後胃熱而咳逆,可以用橘皮竹茹湯治療。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五錢,湯泡),茯苓(三錢,去皮)
上,生薑五錢,搗汁同煎,不拘時熱服。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橘皮(二錢),竹茹(一錢),人參(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服。
白話文:
小半夏茯苓湯
組成:
- 半夏(五錢,用湯浸泡)
- 茯苓(三錢,去皮)
- 生薑(五錢,搗碎取汁)
用法:
將以上藥材與生薑汁一起煎煮,不分時間,溫熱服用。
橘皮竹茹湯
主治:
嘔吐腹瀉後,胃氣虛弱,膈熱上衝而引起咳嗽、乾嘔者。
組成:
- 橘皮(二錢)
- 竹茹(一錢)
- 人參(五分)
- 甘草(炙,五分)
- 生薑(五片)
- 大棗(二枚)
用法:
將以上藥材一起煎煮,服用。
陰火
陰火上逆,從臍下逆上,夜分轉甚看,四物湯加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
四物湯(方見血證。)
病後呃
病後元氣不足,胃虛寒而呃,人參理中湯。痢後發呃,多不救,用六君子湯猶或可生。
人參理中湯(方見中寒。)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白話文:
陰火往上竄,從肚臍下方逆流而上,夜裡尤其嚴重。可以服用四物湯,再加知母、黃柏、竹茹、陳皮、茯苓。
四物湯的方子在血證部分。
疾病過後容易打嗝,是因為元氣不足,胃虛寒的緣故,可以用人參理中湯。痢疾後打嗝,多半救不回來,用六君子湯或許還有活命的機會。
人參理中湯的方子在中寒部分。
六君子湯的方子在脾胃部分。
胃寒
胃寒氣逆呃者,丁香柿蒂湯。吐利後胃虛寒,手足厥冷呃逆者,理中湯加丁香、木香、枳殼。
丁香柿蒂湯
丁香(一錢),柿蒂(一錢),陳皮(一錢),青皮(一錢),人參(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理中湯(方見中寒。)
痰氣
無別證,忽然發呃,痰氣逆滯,氣從胸中起,小半夏茯苓湯加木香、枳殼,或蘿蔔湯調木香調氣散。痰礙氣逆而呃,用蜜湯探吐。
白話文:
胃寒導致打嗝的人,可以用丁香柿蒂湯。如果因為嘔吐腹瀉後,胃變得虛寒,手腳冰冷並伴隨打嗝,可以服用理中湯加入丁香、木香、枳殼。
丁香柿蒂湯的配方是:丁香一錢,柿蒂一錢,陳皮一錢,青皮一錢,人參五分。將藥材切碎,一劑用兩碗水煎至八分,溫熱服用。
理中湯的方子可以在中寒篇章找到。
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突然打嗝,是由於痰氣逆滯,氣從胸中升起,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加入木香、枳殼,或者用蘿蔔湯調和木香調氣散。如果痰阻礙氣逆導致打嗝,可以用蜜湯引吐。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前。)
木香調氣散
木香(三兩),檀香(三兩),白豆蔻(三兩),丁香(三兩),砂仁(四兩),甘草(炙,一兩半),藿香(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下。
白話文: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前。)
木香調氣散
藥材:
- 木香(三兩)
- 檀香(三兩)
- 白豆蔻(三兩)
- 丁香(三兩)
- 砂仁(四兩)
- 甘草(炙,一兩半)
- 藿香(一兩五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
每次服用一錢,用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