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濕證五

【歌】東南土薄濕多生,風雨山蒸屬外因。西北地高濕疾少,乳醪濕面內因成。腰如石墜頭如裹,聲壅如同甕里鳴。肢節痛兮兼痿痹,四肢緩縱不能行。脈來沉緩無疑惑,疸腫虛浮泄利頻。上下分消施汗泄,若然濕鬱取風升。

【論】夫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須審其方土。東南地土卑下多陰雨,濕氣必從外入,多自下起,故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則滲泄。西北地高無濕,人多食濕面、潼乳、酒醪,以飲多快食為尚,或酒後寒氣怫鬱,濕不得越,病從內生。故多腹皮脹滿,水臌浮腫,按之如泥之病,治須通利二便,甚則逐水驅之,責其根在內也。

然南北方土,其內外所因感,亦互有之,但有多少之殊耳,不宜執一見也。

【脈】濕則濡緩,或兼澀小。入里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

外因

濕從外受,在上,羌活勝濕湯、升陽除濕湯;在下,四苓散、平胃散;風濕勝,脈浮汗出身重,防己黃耆湯調之;在下,氣實、大小便不通者,導水丸。

羌活勝濕湯

治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獨活(各錢),藁本,防風,甘草,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水煎溫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也,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按:經曰:風能勝濕。故用羌、防等諸風藥,如卑濕之地,風行其上,不終日而濕去矣。又曰: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可。用甘草為佐者,以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之謂有制之兵也。

升陽除濕湯

治脾虛不能運化,濕勝濡瀉主之。

升麻(中),柴胡(中),防風(中),蒼朮(上),澤瀉(中),豬苓(中),陳皮(下),神麯(中),麥芽(中),甘草(下)

水煎,食前服。

按: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故先用升麻、柴胡以提清氣。又曰:濕勝則濡泄,故用蒼朮、防風以發汗,豬苓、澤瀉以利水,此上下分消之法也。夫瀉雖生於濕,必從飲食而得者,故用曲、麥、陳、甘以消食健脾,脾能健運,則濕自除而瀉自止矣。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二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棗一枚,姜三片,煎服。

內因

飲食入,濕從內生,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平胃散。飲食內傷停濕,胸滿腫脹,發黃,茵陳五苓散,實者舟車丸。若飲酒動濕,升而汗之,解酲湯。

二陳湯(方見痰飲。)

四苓散

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按:經曰:濕勝則濡泄,故濕生於內者,令人水泄。濕並於膀胱,故小便不利。白朮性燥,燥則健脾。茯苓本淡,淡能滲濕。豬苓有滲而無補。澤瀉潤下而兼滲。丹溪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以此方主之。加桂名五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

白話文:

[濕證五]

歌訣大意:

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濕氣容易產生,加上風雨、山中霧氣等外在因素,容易導致濕病。西北地區地勢高,濕病較少,多因食用乳製品、酒糟等濕性食物,導致體內濕氣積聚而成。患者會感到腰部沉重如石頭,頭部昏沉如被包裹,說話聲音像是從甕裡發出,四肢關節疼痛甚至麻木無力,嚴重時會肢體軟弱無法行動。脈象表現為沉緩,可能出現黃疸、腫脹虛浮、腹瀉等症狀。治療原則是根據濕氣在上下不同部位,分別採用發汗或利小便等方法,若濕氣鬱積,則需運用升散風邪的方法。

論述大意:

濕氣的產生有外來和內生兩種,需要仔細辨別。東南地區地勢低窪,多陰雨,濕氣容易從外部侵入,多從下肢開始,所以腿腳疾病較多,治療應以發汗為主,久病則需用滲利的方法。西北地區地勢高,較少濕氣,但人們喜歡吃濕性食物,或因酒後寒氣鬱結,導致濕氣內生,容易出現腹部脹滿、水腫等症狀,按壓時感覺柔軟如泥,治療必須通利二便,嚴重時則需攻逐水邪,病根在於內部。

南北方地區的人,內外濕氣成因相互交雜,只是程度輕重不同,不應執著於片面之見。

脈象大意:

濕氣病脈象表現為濡緩,或兼有澀滯細小。濕邪入里則脈沉緩,在表則脈浮緩。若脈象緩而帶弦,則表明風濕相互交雜。

外來濕氣治療方法:

濕氣從外部侵入,若侵犯上半身,可用羌活勝濕湯、升陽除濕湯;若侵犯下半身,可用四苓散、平胃散;若風濕較重,出現脈浮、汗出身重等症狀,可用防己黃耆湯;若侵犯下半身,體內氣實、大小便不通暢,可用導水丸。

羌活勝濕湯

治療頸項強直、腰部疼痛如折、頭痛、足太陽經脈運行不暢等症狀。

方劑組成: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甘草、川芎、蔓荊子。 如身體沉重、腰部沉重感明顯,應加蒼朮、黃柏、附子。 原文說明:風可以勝濕,故用羌活、防風等藥物,類似於卑濕之地有風吹拂,濕氣很快就能散去。又說,無竅不入,只有風邪能做到,所以關節疾病必須用風藥。加甘草是為了調和風藥的燥烈之性。

升陽除濕湯

治療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濕氣過盛而泄瀉的症狀。

方劑組成:升麻、柴胡、防風、蒼朮、澤瀉、豬苓、陳皮、神麯、麥芽、甘草。 原文說明:清氣下陷則產生泄瀉,故用升麻、柴胡提升清氣。濕氣過盛則產生泄瀉,故用蒼朮、防風發汗,豬苓、澤瀉利水,這是上下分消的治療方法。泄瀉多因飲食引起,故用神麯、麥芽、陳皮、甘草健脾消食,脾胃功能強健,濕氣自然消除,泄瀉也會停止。

防己黃耆湯

治療風濕相搏,濕邪停留在皮膚,導致四肢乏力、關節疼痛、脈浮、身體沉重、汗出惡風等症狀。

方劑組成:防己、甘草、白朮、黃耆。 煎煮方法:將藥材切碎,加紅棗、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內生濕氣治療方法:

濕氣因飲食而生,治療可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或用平胃散;若飲食內傷導致濕氣停滯,引起胸悶、腫脹、發黃,可用茵陳五苓散,若體質較實,可用舟車丸;若因飲酒引起濕氣上行,可用解酲湯發汗。

二陳湯(方劑詳見痰飲篇)

四苓散

治療因飲食內傷導致濕氣停滯,出現小便少而紅赤、大便溏泄等症狀。

方劑組成: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原文說明:濕氣過盛導致泄瀉,內生濕氣會引起水泄,濕邪停留在膀胱,導致小便不利。白朮性燥,能健脾。茯苓性淡,能滲濕。豬苓偏於滲濕,澤瀉偏於利水。丹溪認為,治療濕邪不能只利小便,故以此方為主。加桂枝名五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