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九·陰陽臟腑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陰陽臟腑部 (4)

1. 灸禁

〔垣〕針經云:陷下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宜灸焫也,為冬寒大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之,則腎主藏,藏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藏是也。

太過則病,固宜灸焫,此陽火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云: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焫也。若將有餘之病,一概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又云: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而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仲景傷寒例第三十)

按《明堂》《針經》各條下所說禁忌明矣。《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惡寒,手足厥,皮膚燥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症,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

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症,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而不浮,亦不可灸,灸之則災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瞼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血,雖面赤,宜灸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

更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亦宜灸風府一穴。若帶偏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無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若多灸、艾炷大,防損目。《四十五難》曰:八會者何也?然,府會太倉,藏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宜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東垣辨之矣。

《內經》中說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皆陷下者,灸之,從陰引陽於背腧。府會太倉,太倉者中脘也,是六腑六陽之總稱也。藏會季脅者,脾之募也,在腰背腹募之間,與臍平,是兩儀之間也。五臟六腑陽陷者,皆取脾胃,是萬物有餘,皆出於土也。脾者五臟之總稱也,帶脈者脾之附經血,又其別稱也。

血會鬲俞,鬲俞者背之上也。骨會大杼,大杼者背也。髓會絕膏,絕骨者是骨名也,在足外踝上也,乃是少陽之分。筋會陽陵泉,陽陵泉者,足少陽經中膝下外側也。脈會太淵,太淵者兩寸脈也。氣會膻中,膻中者兩乳是也。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者,謂熱陷於內,故取百會之穴以灸伸之。

此為陷下者炙之,非太過不及。本經所生自病中它邪者,乃以經取之也。恐後學所疑,復明其理以證之。陷者皮毛不任風寒,知陽氣下陷也。其脈中得必細弦而緊小,或沉澀覆其上,知其熱火陷下也。雖脈八九至甚數,而陰脈覆其上者,皆可灸。陰脈者,細弦緊小沉澀如上說是也。

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腦戶禁不可灸。風府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喑。)喑門禁不可灸。(灸之使人喑。)耳門耳中有膿不可灸。下關耳中有干䘓不可灸。人迎禁不可灸。絲竹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白環俞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氣衝灸之不得息。淵液禁不可灸。鳩尾禁不可灸。陰市禁不可灸。陽關禁不可灸。天府禁不可灸。(使人逆氣。)伏兔禁不可灸。地會五禁不可灸。(使人瘦。)瘈脈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傷人神)

白話文:

[灸禁]

根據古醫書所述,當人體出現氣血下陷的情況時,應當採用灸法進行治療。天地間唯有陰陽二氣,陽氣通常在外在上,陰氣則內在下。所謂氣血下陷,指的是陽氣下陷到陰血之中,此時陰氣反而佔據了上方,壓制了陽氣,這種情況可以從脈象和症狀中看出。對於外感寒邪的人,應當使用灸法。《異法方宜論》提到,北方人適合使用灸法,因爲冬季寒冷,體內陽氣需要被激發。對於內藏的陽氣,灸法同樣適用。

從理論上講,腎主藏,負責將陽氣藏於體內,正如冬季三個月主要功能是閉藏。當陽氣過於下陷時,確實應該使用灸法,這指的是陽氣陷入陰水中的情況。《難經》指出,熱病如果發生在體內,應當選取氣穴進行治療,因爲這是陽氣陷入陰中,需要選取通天竅穴,利用火引火的方式引導陽氣回升,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灸法。但如果將所有疾病都一概使用灸法,豈不是會犯錯誤。張仲景曾說,對於輕微脈象異常的患者,應謹慎使用灸法,因爲火邪可能導致病情惡化,使虛實顛倒,血液在脈中分散,即使火氣微弱,對體內的攻擊力量仍然強大,可能會導致骨髓受損,筋骨受傷,血液難以恢復。

他又提到,對於脈象浮起的患者,應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使用火灸,邪氣將無處可逃,反而可能因火而加劇,導致腰部以下的病情加重並伴有麻痹,這種現象被稱爲“火逆”。對於脈象浮起且體溫過高的患者,如果再使用灸法,這被視爲實證。實證卻採取虛證的治療方法,因爲火的刺激,可能導致咽喉乾燥、咳血等症狀。他還說,人體有365個穴位,其中36個穴位灸之有害,79個穴位刺之爲災,這些穴位都與骨髓有關。

按照《明堂》和《針經》的記載,禁忌已經明確。《內經》指出,脈象可以反映邪氣所在位置,脈象下沉表示邪氣在內,脈象浮起表示邪氣在表。現代醫生只知道解讀脈象,卻忽略了病症的禁忌。如果表徵表現爲寒症,身體出汗,體溫常低,頻繁顫抖且感覺寒冷,渴望穿上厚重衣物,持續感到寒冷,手腳冰涼,皮膚乾燥,脈象必然下沉、細小且緩慢。只要出現上述一兩個症狀,都適合使用灸法,因爲這是陽氣下陷所致。

然而,如果患者發熱畏熱,時有煩躁,或面部潮紅、黃色,喉嚨乾燥,喉嚨疼痛,口乾,舌苔黃赤,經常感到口渴,喉嚨疼痛,這些都表明熱邪在體表。只要出現上述一兩個症狀,都不適合使用灸法。脈象必然浮起且快速,或者只有快速而不浮起,也不可使用灸法,否則立即會出現災害。如果患者無法聞到香味或惡臭,鼻涕清稀,眼皮偶爾瘙癢,打噴嚏,怕冷,脈象必然下沉,這是脈象與症狀相符的情況。如果輕觸手腕時感覺到弦緊脈象,這表示陰氣潛藏在陽氣之中,儘管面部潮紅,仍可使用灸法,不應僅因面部潮紅就禁止使用。

對於腦部疼痛且畏寒的患者,即使面部潮紅,也適合灸風府穴。如果伴有偏頭痛,更畏風的患者,邪氣在少陽經,應灸風池穴,不要灸風府穴。然而,艾柱不宜過大,只需像小麥粒大小即可,灸過多或艾柱過大,要防止對眼睛造成傷害。《四十五難》提到:“八會”是什麼?府會位於太倉,藏會位於季脅,筋會位於陽陵泉,髓會位於絕骨,血會位於膈俞,骨會位於大杼,脈會位於太淵,氣會位於三焦外側,接近兩乳之間。熱病如果發生在體內,應當選取氣穴進行治療,東垣對此進行了詳細解釋。

《內經》中提到,熱病發生在體內,選取氣穴進行治療,都是氣血下陷的情況,應從背部腧穴引陽。府會位於太倉,即中脘穴,是六腑六陽的總稱。藏會位於季脅,即脾的募穴,在腰背腹部之間,與臍平行,位於兩儀之間。對於五臟六腑陽氣下陷的情況,都應選取脾胃作爲治療部位,因爲萬物生長都依賴於土壤。脾是五臟的總稱,帶脈是脾的附經血,也是脾的別稱。

血會位於膈俞,膈俞位於背部上方。骨會位於大杼,大杼位於背部。髓會位於絕骨,絕骨是一種骨名,位於腳外踝上方,屬於少陽經範圍。筋會位於陽陵泉,陽陵泉位於足少陽經,膝蓋下方外側。脈會位於太淵,太淵位於兩寸脈。氣會位於膻中,膻中位於兩乳之間。熱病發生在體內,選取氣穴進行治療,意味着熱邪深陷於內,因此選取百會穴進行灸療,以促使熱邪上升。

這就是氣血下陷時使用灸法的原因,並非陽氣過盛或不足。對於由本經自身疾病或其他邪氣引起的疾病,應當依據經絡理論進行治療。爲了消除後學者的疑惑,這裏再次闡明道理加以證實。氣血下陷會導致皮毛不能抵禦風寒,這表明陽氣已下陷。脈象中必然細弦且緊小,或下沉澀滯於上,這表明熱火已下陷。即使脈象高達八九次,但陰脈覆蓋其上,都可使用灸法。陰脈是指細弦緊小沉澀等特徵,如前所述。

以下穴位禁灸:

  • 頭維穴
  • 承光穴
  • 腦戶穴
  • 風府穴(灸之可能使人失聲)
  • 喑門穴(灸之可能使人失聲)
  • 耳門穴(耳中有膿不可灸)
  • 下關穴(耳中有幹䘓不可灸)
  • 人迎穴
  • 絲竹空穴(灸之可能使人視力減退或失明)
  • 承泣穴
  • 脊中穴
  • 白環俞穴
  • 乳中穴
  • 石門穴(女性禁灸)
  • 氣衝穴(灸之可能導致呼吸困難)
  • 淵液穴
  • 鳩尾穴
  • 陰市穴
  • 陽關穴
  • 天府穴(灸之可能引起逆氣)
  • 伏兔穴
  • 地會五穴(灸之可能使人消瘦)
  • 癰脈穴
  • 經渠穴(傷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