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陰陽臟腑部 (13)
卷之二·陰陽臟腑部 (13)
1. 診虛實法、診寒熱法
(俱入治法)
白話文:
在這段古代中醫文獻裡,所講的是如何判斷疾病的虛實和寒熱性質,進而制定治療方法。
「診虛實法」指的是醫生需辨別患者體質的強弱,以及疾病是否導致了體內氣血的損耗。如果患者體力衰弱,或疾病長期消耗其體力,則判定為「虛」;反之,若患者體力尚可,或疾病表現出炎癥、亢奮等特徵,則判定為「實」。在治療上,「虛」證需用滋補的方法來調理,而「實」證則需用疏導或清熱的方式來治療。
「診寒熱法」是醫生判斷疾病屬於寒性還是熱性的方法。若患者出現畏寒、肢冷、舌淡、脈沉等症狀,則被判定為「寒」;相反,若患者出現發熱、口渴、舌紅、脈數等症狀,則被判定為「熱」。在治療上,「寒」證需用溫熱的藥物來驅寒,而「熱」證則需用清涼的藥物來降火。
2. 診病傳變(診病將死期入診生死條)
〔《素》〕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癲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脈要精微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陰陽別論》)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膈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肺移熱於腎,傳之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胃移熱於膽,亦曰食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氣厥論》)
白話文:
【診斷疾病轉變】
黃帝問道:疾病形成後發生轉變,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回答:風邪可以導致寒熱交錯的症狀,瘧疾可能轉變為消耗性疾病,厥逆可能發展為癲癇,長期的風邪影響會導致飧泄,脈絡受風影響可能引發痲風。疾病的轉變,是無數的。
再說,當二陽經絡生病時,可能影響到心與脾,患者可能有不能隱忍的情緒,女性可能停經。這種情況若轉變成風消病,或進一步轉變為氣喘病,病情就很難治療了。三陽經絡生病時,可能發燒或寒冷,也可能下部長膿腫,以及出現肌肉萎縮、腳踝浮腫等症狀,也可能皮膚乾燥,或轉變為下垂性疝氣。
一陽經絡生病時,可能感到疲倦,容易咳嗽與腹瀉,也可能心悸,或轉變為膈肌疾病。二陽一陰經絡生病時,主要症狀有驚嚇、背痛,常打嗝與打哈欠,稱為風厥。二陰一陽經絡生病時,腹部容易脹氣,心臟周圍有飽脹感,容易嘔氣。三陽三陰經絡生病時,可能會有半身不遂、肌肉萎縮,四肢無法舉起。
黃帝問:五臟六腑間的寒熱相互影響,這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腎臟的寒氣傳到肝臟,可能導致膿腫與呼吸短促。脾臟的寒氣傳到肝臟,可能導致膿腫與肌肉抽搐。肝臟的寒氣傳到心臟,可能導致精神失常與胸腔阻塞。心臟的寒氣傳到肺臟,可能導致肺臟萎縮。肺臟萎縮的患者喝水,尿量卻是飲水量的兩倍,這類病情很難治療。肺臟的寒氣傳到腎臟,可能導致湧水病,即腹部按壓不堅實,水氣在大腸中,快速行走時肚子會響聲如洗濯,就像袋子裡裝著液體,這是水病的特徵。脾臟的熱氣傳到肝臟,可能導致驚嚇與鼻出血。
肝臟的熱氣傳到心臟,可能導致死亡。心臟的熱氣傳到肺臟,可能導致膈肌萎縮。肺臟的熱氣傳到腎臟,可能導致柔痓。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可能導致虛弱與腸炎,這種病情很難治療。胞宮的熱氣傳到膀胱,可能導致排尿困難與血尿。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可能導致腸道不順,口腔潰瘍。小腸的熱氣傳到大腸,可能導致腹部硬塊,病情加重。大腸的熱氣傳到胃部,可能食慾旺盛卻身體消瘦,這也被稱為食倦。胃部的熱氣傳到膽囊,也叫食倦。
膽囊的熱氣傳到腦部,可能導致鼻竇炎,鼻竇炎的特徵是鼻涕不斷流下,進一步可能導致鼻出血、眼睛閉合困難,這是由於氣血失調所導致的。
3. 診病愈劇
〔《靈》〕黃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獨居於身,故甚也。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一日分為四時篇》)
〔《素》〕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
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㶼熱食,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
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不晡靜。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臟氣法時論》)
上以五臟時日佔病愈甚極准,錢仲陽深得此理,學者究心而又擴充之。
〔《靈》〕病在臟,沉而大者,其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人迎脈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五色篇》)
白話文:
【診病癒劇】
《靈樞》裡記載,黃帝問道:「為什麼大多數疾病會在早晨減輕,白天穩定,傍晚加重,夜晚更嚴重?」岐伯回答:「清晨,人體的正氣開始生發,病氣相對減弱,所以病情會在早晨較輕。中午,人體的正氣旺盛,足以抵抗病邪,因此病情相對穩定。傍晚,人體的正氣開始衰退,病邪開始活躍,病情因而加重。夜晚,人體的正氣進入臟腑休息,病邪獨占身體,病情最為嚴重。」
黃帝又問:「但有些時候病情的變化卻與此相反,這是為什麼?」岐伯解釋:「這是因為病情不受四季氣候影響,而是由臟腑單獨控制的疾病。在該臟腑所克的季節,病情會加重;在該臟腑所生的季節,病情則會好轉。」
《素問》則詳細說明瞭各臟腑主導的季節和時間,以及病情的變化。例如,肝病患者在春季容易發病,但在夏季會好轉,若夏季未好轉,秋季病情會加重,若能度過秋季,冬季病情會穩定,到了來年的春季則可能痊癒。肝病患者的病情通常在早晨較輕,傍晚加重,半夜則較為穩定。
同理,心病、脾病、肺病、腎病等各種疾病的病情變化,也會受到各自主導季節的影響。此外,還有一些禁忌,如肝病患者要避免吹風,心病患者要避免溫熱的食物和衣物,脾病患者要避免吃太多、穿濕衣服等。
總之,當病邪侵入身體時,會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影響病情的輕重。病情會在該臟腑所生的季節好轉,在所克的季節加重,在所生的季節病情會穩定,到了相應的季節則可能痊癒。因此,醫生必須先確定五臟的脈象,才能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
最後,《靈樞》還提到,如果病在臟腑,但脈象沉而大,病情較易好轉;如果病在腑,但脈象浮而大,病情也較易好轉。如果脈象滑小緊沉,表示病情在臟腑內部加重;如果脈象大緊浮,表示病情在外表加重。如果脈象滑沉,表示病情逐漸加重;如果脈象滑盛浮,表示病情在外表加重。如果脈象浮滑,表示病情逐漸加重;如果脈象沉滑,表示病情逐漸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