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肝膽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肝膽部 (1)

1. 諸風

〔《素》〕: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由?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論》治見寒熱門」怢,陀骨切,忽忘也。慄,懼也)。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治熱中見黃疸門。治寒中見目淚門)。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治見痹門)。

白話文:

《素問》中,黃帝問道:風邪侵襲人體時,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症狀,如發燒和寒熱交替、胃熱、胃寒、癰風、半身不遂等,這些症狀的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說:風邪藏於皮膚之間,無法在體內流通,也不能從外部排出。風邪具有迅速移動和多變的特性,當毛孔打開時,人會感到寒冷,當毛孔閉合時,會感到熱且呼吸困難。風邪使人食慾減退,或使肌肉消耗,因此讓人感到畏寒或發燒,稱為寒熱。

風邪進入陽明經,沿著脈絡上升至眼內角。如果體質肥胖,風邪無法向外散發,會導致胃熱,引起黃疸;如果體質瘦弱,風邪會從外部散發,導致胃寒,引起流淚。

風邪與太陽經一同進入,散佈於筋肉間,與衛氣相互幹擾,使肌肉出現腫塊,並可能形成創傷。衛氣在某處凝結無法流通,因此肌肉會有無知覺感。

以上是關於風邪侵襲人體導致各種症狀的詳細解釋。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癘者,其榮衛熱胕腫,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治見中風門)。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治見頭痛)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治見眼目)。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治見肝門)。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王注:以勞風為內風。治見痓門)。新沐中風,則為首風(治見頭痛)。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治見下痢)。

白話文:

風寒之邪侵入脈絡而不散去,稱為「癘風」,也可稱為「寒熱」。發病時,身體的營養和衛護功能失調,熱氣積聚,使得鼻部受損,皮膚出現傷口。春季風邪傷害肝臟,稱為「肝風」;夏季風邪傷害心臟,稱為「心風」;季夏(即夏季的末期)邪風傷害脾胃,稱為「脾風」;秋季邪風傷害肺臟,稱為「肺風」;冬季邪風傷害腎臟,稱為「腎風」。風邪入侵五臟六腑的特定穴位,也會引起相應的臟腑風症。

當風邪進入某個器官後,會導致偏側的風症(詳細治療見於中風門)。風邪沿著風門上行,會引起腦風(詳細治療見於頭痛門)。如果風邪深入頭部,會引起眼睛的風症(詳細治療見於眼目門)。若因飲酒而受到風邪,則稱為「漏風」(詳細治療見於肝門)。在房事後出汗時受風,稱為「內風」(王註解:以勞累引起的風為「內風」。詳細治療見於瘛瘲門)。剛洗完澡後受風,稱為「首風」(詳細治療見於頭痛門)。長期受風侵擾,會導致腸風、飧洩(詳細治療見於下痢門)。

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甲乙經》作「故」字)有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皏字,普邊切,白貌也。仲景云:肺中風者口燥而唾,身暈而重,冒而腫脹)。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舌,其色赤(「嚇」字衍文也。仲景云: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則嘔吐)。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風者,頭目瞤及脅痛常嘔,令人嗜甘)。

白話文:

外部皮膚腠理,則會產生風邪。所以風邪是眾多疾病的主要原因。當風邪發生變化,就會導致其他種類的疾病,沒有固定的形式,會因為風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皇帝問道:五臟中的風病外觀表現各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請詳細說明診斷方法和病徵。岐伯回答:肺部風病的表現,常常出汗,畏懼風,臉色蒼白,偶爾咳嗽、喘息,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診斷位置在眉間,顏色呈白色(皏字,讀作普邊切,表示白色的面貌。張仲景說:肺部風病的人口乾舌燥,全身乏力,頭昏腦脹)。

心部風病的表現,常常出汗,畏懼風,面紅如火,易怒,語音尖銳,病情嚴重時說話不流暢,診斷位置在舌頭,顏色呈紅色(「嚇」字是誤寫,張仲景說:心中風病的人發熱而不能動,肚子餓,吃東西會嘔吐)。

肝部風病的表現,常常出汗,畏懼風,經常感到悲傷,臉色略帶蒼白,喉嚨乾澀,易怒,時常討厭女性,診斷位置在眼睛下方,顏色呈青色(張仲景說:肝部風病的人頭部顫抖及側腹部疼痛,經常嘔吐,喜愛甜食)。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仲景云: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論云:有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處,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對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不能食善驚而心氣痿者死。

張子和治桑惠民病風,面黑畏風,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脫落作癩,醫三年不痊,求治於戴人。戴人曰:非癩也,乃出《素問·風論》云:腎風之狀,多汗惡風,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面痝然浮腫。今公之病乃腎風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其血當如墨色,三刺血變色矣。

白話文:

【脾風】的症狀是,經常出汗且畏風,身體疲倦,四肢不願活動,臉色偏淺黃,沒有什麼胃口,診斷在鼻子上,顏色黃(張仲景提到,脾中風的人會有發熱、像喝醉酒一樣的感覺,腹部感到煩躁沈重,皮膚跳動且呼吸急促)。

【腎風】的症狀也是經常出汗且畏風,臉部腫脹,背痛無法直立,臉色呈暗色,性行為不順利,診斷在皮膚上,顏色黑(奇病論提到,如果臉部腫脹像有水一樣,脈搏大且緊繃,全身無疼痛感,體型沒有消瘦,食量少,這叫什麼病症?岐伯回答,這種病發生在腎臟,被稱為腎風,腎風患者不願進食且容易驚嚇,心力衰弱的患者會死亡)。

張子和為桑惠民治療風病,臉色黑且畏風,不敢外出,不斷抓搔,眉毛掉落產生癩疾,經過三年治療未見好轉,於是尋求戴人的幫助。戴人表示並不是癩疾,而是出自《素問·風論》,提到腎風的症狀包括經常出汗且畏風,背痛無法直立,臉色暗沈,臉部腫脹。現在您的病情是腎風。應該首先在臉部進行大出血的針灸治療,出血的顏色應為墨黑色,三次針灸後,出血的顏色會改變。

於是下針自額上下排針直至頤頷皆出血,果如墨色,遍腫處皆針之,惟不針目眥外兩傍,蓋此少陽經少血多氣,隔日又針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變赤。初針時癢,再刺則額角痛,三刺其痛不可任,蓋邪退而然也。後二十日余又輕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冰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紅白,但不服除下熱之藥,病又作。戴人在東方,無能治者)。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白話文:

古人使用針灸治療,從額頭開始,向下到頦部,直到所有腫脹的地方都用針灸,但不包括眼周邊部位。因為這部分是少陽經,血液較少,氣血較多。隔天再進行針灸,血色會變成紫色,再過兩天後針灸血色就會變紅。初次針灸時會有癢感,第二次針灸後額頭會感到疼痛,第三次針灸後疼痛難忍,這是因為邪氣正在消退。在針灸的最後二十天,再次輕微針灸後才停止。每次針灸後都會用冰水清洗臉上的血跡,十天後黑色逐漸消退,一個月後臉部稍微呈現紅色,三個月後臉部呈現紅白相間的狀態,但如果不服用清熱的藥物,病症可能會再次出現。戴人是屬於東方人,對於這種情況可能無法治療。

胃風症狀,頸部多汗,畏風,飲食困難,有阻塞感,腹部容易飽脹,脫去衣物後會有脹脹感,食用冷食後會拉肚子。首風症狀,頭面部多汗,畏風,風前一日病情加重,頭痛難以忍受。漏風症狀,經常出汗,穿著單薄的衣服仍感涼意,進食後出汗,嚴重時全身出汗,喘息畏風,衣服總是濕漉漉的,口乾舌燥,不能勞動。洩風症狀,多汗,出汗後衣衫上潮濕,對風敏感,不能勞動,全身痠痛則感到寒冷。

上五臟風症,多汗惡風,其治法用仲景桂枝湯之類,孫真人皆灸本臟背腧,兼用續命湯治之。

〔《靈》〕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五變論)

〔《素》〕暴厥而聾,偏閉塞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通評虛實論此條非風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全文見虛煩)。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全文見診法)

〔《脈》〕脈浮而大者曰風。病風以日夕死。(全文見診生死)

白話文:

對於五臟的風症,常見的症狀包括多汗和怕風,治療的方法可以使用張仲景的「桂枝湯」類方,孫思邈也會在背部的經穴進行艾灸,並配合使用「續命湯」進行治療。

黃帝問道:人們容易罹患風厥和流汗,該如何觀察?少俞回答說:肌肉不堅實,皮膚腠理疏鬆,容易罹患風症。接著問如何辨識肌肉不堅實?少俞回答:大腿肌肉鬆軟且沒有細緻的紋理,紋理粗大且皮膚不緊密,表示腠理疏鬆,這是一種整體的描述。

另外,如果突然昏厥、耳鳴或單側堵塞不通,可能是由於內部氣血突然受到沖擊,而不是從內外或風病造成的。如果出現多汗和發熱的現象,這是風症的表現;手掌滑膩有油亮光澤也是風症的特徵;手掌滑膩且有油脂感也是風症的表現。

脈象浮大被認為是風症的表現,風症通常會在傍晚時死亡。

2. 中風

中風,世俗之稱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經稱為擊僕,世又稱為卒中,乃初中風時如此也。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經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及腲腿風,乃中倒後之證,邪之淺者如此也;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稱為痱病,世又稱為風懿風氣,亦中倒後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東垣以邪淺為中脈,中腑而易治;邪深為中臟而難治者,得之矣。

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僕偏枯也。後世迷失經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風名之,遂指偏枯為枯細之枯,而非左癱右瘓之症,習俗之弊,至於如此也。殊不知仲景云:骨傷則痿,名曰枯。蓋痿緩不收,是筋骨肌肉無氣以生,脈道不利,手足不稟水穀之氣,故曰枯,非細之謂也。

白話文:

中風,是民間常見的一種病症。其主要症狀包括突然跌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者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嘴脣無法收緊等。然而,不同的名稱代表了不同的病症,突然跌倒的稱為「擊僕」或「卒中」,這是中風初期的現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稱為「偏枯」,又稱為「左癱右瘓」、「腲腿風」,這是中風後的症狀,表示邪氣較淺。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嘴脣無法收緊的稱為「痱病」或「風懿風氣」,這也是中風後的症狀,表示邪氣較深。李東垣認為,邪氣較淺會影響脈絡,比較容易治療;邪氣較深則會影響內臟,治療起來較困難。

對於「偏枯」這種病症,必定會先有跌倒的現象,所以《內經》會將它連同「擊僾」一起命名。後世的人們誤解了經典的意思,將「偏枯」和「痱病」的含義都歸為「中風」,並且把「偏枯」理解為「細小」的枯萎,而不是「左癱右瘓」的病症。這種錯誤的觀念,已經成為了一種陋習。其實,張仲景在書中提到,如果骨骼受傷導致肌肉萎縮,這種情況叫做「枯」。這是指肌肉因缺乏氣血養分而萎縮,脈絡不通,手腳無法接受食物的養分,才會出現「枯」的現象,並不是「細小」的意思。

或積日累月,漸成細者間有之,非可便指枯為細也。

〔《素》〕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通評虛實論)。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全文見診病傳變。《靈樞》云: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靈》〕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矣。(九宮八風篇)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全文見諸風)

上經四節論偏枯,前二節屬內傷,後二節屬外感,蓋此症內傷外感相兼而成也。至於河間、東垣、丹溪則專主內傷,仲景、陳無擇、孫思邈則專主外感。今詳偏枯邪淺者,宜瀉外感為主,補內傷佐之;痱病邪深者,宜補內傷為主,瀉外感佐之也。

白話文:

在長期的時間裡,疾病會逐漸變得隱微,這種情況時有發生,不能簡單地認為枯萎就等同於病情輕微。

《素問》指出,對於消耗性病症如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這些情況,富貴人士多是因為飲食過於精細所致。三陰三陽的疾病表現為偏枯、痿易、四肢難以舉動,這些都是診病和疾病轉變的內容。《靈樞》提到,當人體有三種虛弱的情況,並受到邪風的偏襲,就會導致病症。

《靈樞》進一步解釋,風會影響五臟六腑的穴位,也會引發臟腑的風病,這些風病會進入相關的部位,形成偏風。

在上經四節中討論了偏枯,前兩節涉及內傷,後兩節涉及外感,這表明偏枯是由內傷和外感共同作用形成的。至於河間、東垣、丹溪專注於內傷,而仲景、陳無擇、孫思邈則專注於外感。現在詳細分析,對於邪氣較淺的偏枯情況,應以清除外感為主,內傷補助;對於邪氣較深的痱病,則應以補助內傷為主,清除外感為輔。

〔垣〕中風為百病之長,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疾。凡治風之藥,皆辛溫上通天氣,以發生為體,是元氣始出地之根蒂也。

〔河〕風病多因熱盛,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風而有癱瘓諸症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為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

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肥則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甚,故多卒中也。其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有勞嗽之疾也。然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經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白話文:

【垣】中風被認為是百病之首,是因為氣血閉塞,無法流通,這是最嚴重的疾病。在治療風病的藥物中,大多具有辛溫性質,可以通達天氣,以生發為核心,就像是元氣初出地表的基礎。

【河】風病往往是由熱盛引起的,人們常說風病,卻忽略了其根本原因。風病出現癱瘓等症狀,並不是因為肝木的風勢過強突然中風,也不是因為外風入侵,而是由於調養失當,心火過旺,腎水不足,不能制衡,導致陰虛陽盛,熱氣鬱積,心神混亂,筋骨無法運作,突然倒下失去意識。這多半是因為喜怒思悲恐這五種情緒過度導致中風。

所謂肥胖的人容易中風,是因為肥胖使皮膚組織緻密,容易積聚滯留,氣血難以順暢流通,如果再加上陽熱過盛,積聚不通,所以容易突然中風。瘦的人皮膚組織通透,易出汗,血液稀少且乾燥,所以容易有勞累咳嗽的疾病。然而肥胖的人反而勞累,是因為突然大量失液,損傷血液過度所致。瘦的人反而中風,是因為突然陽熱過盛,積聚不通所致。經典中提到,人的氣,以天地間強烈的風命名。

故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五旬,氣衰者多有此疾,壯歲之際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形盛氣衰如此。治法宜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東垣論中風從內出,其治法則如外入之證,亦以發表攻裡行中道三法也)

〔仲〕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也。風懿者,以心悶閉不能言,俱噫噫作聲。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中心肺,涎潮塞故使然也。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涎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

白話文:

【故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所以,中風並不是外在風邪侵襲所致,而是本體之氣發生病變。

【凡人年逾五旬,氣衰者多有此疾,壯歲之際無有也。】一般來說,當人進入五十歲以上,氣血漸衰時,容易產生中風,而在壯年時期則較少見。

【若肥盛則間有之,亦形盛氣衰如此。治法宜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如果體態肥胖,中風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加,這也是因為體表看似強壯,實際上內在的氣血已經衰弱。對於中風的治療,應當調和五臟六腑,疏通經絡,這就是對付中風的基本方法。

【〔仲〕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內經》中提到,風病會導致身體半邊無法行動,或是單純的單臂無法活動,這是風邪引起的痹症。中風時,脈搏會出現微細且快的變化。

【無擇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蓋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也。】在各種醫學理論中,提到中風後會出現左側癱瘓、右側癱瘓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入侵,邪氣放鬆,正氣緊張,正氣與邪氣交纏,導致身體機能失常,不能順利運作。

【風懿者,以心悶閉不能言,俱噫噫作聲。蓋肺氣入心則能言,邪中心肺,涎潮塞故使然也。】風邪入侵會讓人感到胸悶,甚至無法發出聲音,常常會聽到嘔嘔聲。這是因為肺部的氣息進入心臟使人能夠說話,但當邪氣影響到心肺時,涎液會堵塞,造成這種現象。

【四肢緩縱為風痱者,以風涎散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四肢弛緩無力,這是因為風邪和涎液在關節處散佈,使得氣血流通受阻,導致四肢無法正常運作。

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心之別脈繫於舌本,脾之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今風涎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攣者,以中風冷,邪氣入肝臟,使諸經攣急,屈而不伸也。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經張緩而不收也。故經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風顫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

風喑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不能言也。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為瘥耳。腲腿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經所致也。(以上皆言風從外入)

白話文:

舌頭僵硬無法說話,是因為風邪侵入心、脾兩經。心經的別脈與舌根相連,脾經的脈絡沿著咽喉與舌根相接,並在舌下散開。現今風邪與涎液進入這些脈絡,所以舌頭無法靈活運轉,導致無法說話。四肢抽搐,是因為中風後受涼,邪氣進入肝臟,使全身的經脈緊縮,彎曲而無法伸直。風邪輕微時,是因為風熱侵入肝臟,使全身的經脈鬆弛而不收斂。經典說道:寒冷會導致經脈緊縮,熱力則會使經脈放鬆。舌頭顫抖,是因為風邪進入肝臟的經絡,使呼吸氣息失去正常位置,因此引起頭部晃動、面部顫抖、手腳顫動。

舌頭癱瘓,是因為寒冷的風邪停留在中間,阻塞無法發出聲音,導致口脣緊閉,無法說話。這與前面提到的涎液堵塞心肺有相似的症狀,但以口脣緊閉視為好轉。半身不遂,失音不語,面對事情退縮,這是風邪偏離中線,影響到心肺經絡所導致的症狀。以上都是講述風邪從外部進入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