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肝膽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肝膽部 (2)

1. 卒中之初

初中倒時隨即醒者,宜治。若不醒者,宜掐人中至醒。若痰涎壅盛者,宜吐之。口噤者,亦宜吐之。若口開手撒遺尿者,為陽暴絕,速宜大料參耆補接之。若眼戴上者,宜灸之。

〔《本》〕: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宜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角(四梃,肥實不蛀者,去黑皮),晉礬(光明者,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輕者五分,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出一二升,便得醒。醒後緩緩調治,不可便大投藥餌,恐過傷人。

白話文:

對於剛開始昏倒後馬上清醒的情況,應進行治療。如果無法清醒,應施以人中按壓至其清醒。對於痰液積聚嚴重的患者,應進行排痰。若口緊閉,也應進行排痰。若出現口開、手鬆、小便失禁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氣突然斷絕,應迅速使用大量的人參和黃耆來補救接續。若眼睛上揚,則應使用灸療。

在中風突然昏迷或似醉酒,身體混亂,四肢不能控制,風痰上湧,膈氣阻塞不通的情況下,應使用「救急稀涎散」進行治療。

豬牙皁的角(四個,肥厚且無蛀蟲,去除黑色表皮),晉礬(明亮的,一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輕度的病人服用五分量,重度的病人服用三字匕的量,以溫水調和後灌服。如果不會出現反胃或嘔吐,只需微微引出一二升的痰液,即可達到清醒的效果。清醒後應逐步調整和治療,不可立即大量服用藥物或食物,以免過度傷害身體。

治中風同前症,勝金丸,。

生薄荷(半兩),豬牙皂角(二兩,槌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瓜蒂(末,一兩),藜蘆(二兩),硃砂(半兩,研)

上將硃砂末二分,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可治。《必用方》論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者,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壞人四肢爾。

白話文:

治療中風或其他類似症狀時,可以使用「勝金丸」。

配方如下:

  • 新鮮薄荷(半兩),
  • 豬牙皁角(兩兩,敲碎後用一升水浸泡,與薄荷一起混合,提取汁液後研磨成膏),
  • 瓜蒂(研磨後,一兩份量),
  • 藜蘆(兩兩份量),
  • 硃砂(研磨後,半兩份量)。

將硃砂的研磨部分與其他粉末混勻,然後將其與膏狀物混合並製成丸狀,每個丸子大約如龍眼般大小,外層覆蓋硃砂。服用方法是用溫熱的酒化開一顆丸子,嚴重的情況可以服用兩顆,直到吐出為止。如果服用後仍然昏迷不醒,則不宜再進行治療。《必用方》中提到中風不適用吐法,並引用了金虎碧霞作為警示。例如,當突然出現大量唾液,聲音如同拉鋸,牙關緊閉,呼吸阻塞,無法吞嚥藥物,生命危在旦夕時,僅因沒有吐法而拒絕治療,是否合理?但這種情況下不應使用銀粉藥物,以防損害脾臟和影響四肢的功能。

予用此二方,每每有驗。(羅謙甫方,有粉霜鉛粉,無藜蘆,治法同)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一服即瘥。

江子(二粒,去皮膜),白礬(如拇指大,一塊,為末)

上將二味,在於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丸,如雞豆大。每服一丸。用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愈。

中倒後口噤,牙關緊急,治法另見後口噤門。(亦用吐法)

〔《玄》〕風病口開手撒,眼合遺尿,鼻聲如鼾者,五臟氣絕也。蓋口開者心絕,手撒者脾絕,眼合者肝絕,遺尿者腎絕,聲如鼾者肺絕也。若見一,猶可用工。若面赤時黑,主陽上散,腎水反克心火,兼遺尿、口開、氣喘者,斷不救也。

白話文:

我使用這兩個方劑,每次都能得到驗證。(羅謙甫方,含「粉霜」與「鉛粉」,無藜蘆,治療方法相同)

治療急性的中風,口緊閉,唾液上湧,有生命危在旦夕的症狀,一服用就能痊癒。

江子(兩粒,去皮膜),「白礬」(大小如拇指,一塊,研成粉末)

以上將兩種材料放在新製的瓦片上進行煅燒,直到江子變焦紅為止,研磨成粉末,煉製蜂蜜丸,大小如雞豆。每次服用一丸。用綿花包裹放置在患者口中的喉部附近,讓患者長時間吐出痰液,立刻痊癒。

在中風後口緊閉,牙關緊張,治療方法在後面的「口緊門」中另有說明。(也使用吐法)

「玄」書中提到,風病時口開、手鬆,眼睛閉合,小便失禁,鼻息如打鼾的症狀,是五臟氣息終絕的表現。口開代表心絕,手鬆代表脾絕,眼睛閉合代表肝絕,小便失禁代表腎絕,鼻息如打鼾代表肺絕。如果只出現其中一種情況,還可以救治。但如果臉色由紅轉黑,代表陽氣上浮散失,腎水反而剋制心火,加上小便失禁、口開、氣喘的情況,則判斷無法救治。

五臟氣絕,速宜大料參、耆煎濃湯灌之,及臍下大艾灸之,亦可轉死回生也。

〔羅〕治中風,眼上戴不能視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壯。一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立愈。

白話文:

如果五臟功能衰竭,應迅速使用大料參和耆煎濃湯灌服,並在肚臍下方施以大艾灸,這樣也能達到轉危為安的效果。

對於中風導致眼睛上翻無法視物的情況,可以對準第二椎骨與第五椎骨之間的位置進行艾灸,每處灸7壯,一次施以火療,火炷大小如半個棗核,這方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改善症狀。

2. 中分淺深

〔《靈》〕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故其邪氣淺者,脈偏痛。(刺節真邪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榮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

「巨針取之」《千金》作「溫臥取汗」)

上《內經》論中風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於裡,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白話文:

《靈》篇提到,當邪氣偏離正軌侵襲身體的一側,深入到營衛之氣中,營衛之氣逐漸衰弱,真正的生命力開始流失,而邪氣卻獨自停留,導致了身體某邊的萎縮和疼痛,我們稱之為「偏枯」。如果邪氣較淺,只會引起局部的疼痛。

「偏枯」表現為身體某一側不能正常活動且感到疼痛,語言清晰,心智穩定,病症主要發生在皮膚和肌肉層間。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粗大針頭進行治療,補充不足的元氣,減少過剩的邪氣,這樣才能恢復健康。如果病情為「痱」,則表現為全身無疼痛感,四肢無法收縮,心智可能混亂但不太嚴重,語音模糊,這類病情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病情加重,患者甚至無法說話,則難以治療。

以上內容來自《內經》,討論了中風的輕重。當出現身體單側疼痛,但語言清晰,心智穩定的情況,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到皮膚和肌肉層間,屬於中醫理論中的「邪中腑」。而沒有疼痛,四肢無法收縮,只是語言模糊,心智混亂的情況,這代表邪氣已經深入體內,屬於「邪中臟」。

〔仲〕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氣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遂吐涎。

〔潔〕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養血是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可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

仲景云: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氣,亡陰則損形。故經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所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顏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

白話文:

【仲】寸口脈象顯示浮且緊,緊表示寒,浮表示虛,寒與虛相互交纏,邪氣滯留在皮膚。浮現說明血氣虛弱,脈絡空虛,邪氣無法排出,可能左右不定,邪氣使身體狀況緩和,而正氣反而緊張,正氣引導邪氣,導致肌肉或器官機能失常。邪氣侵入脈絡,會導致皮膚麻木無感應。邪氣侵入經絡,會讓人感到沈重,行走困難。邪氣進入腑中,會使人失去認知能力。邪氣進入臟器,會讓舌頭活動困難,甚至口吐涎水。

【潔】風是各種疾病的開始,它不斷移動並變化莫測。風本身是熱的,熱度增加使風動,適合用靜態來對抗風的躁動,這就是補血的方法。治療時需注意不要過度流汗或過度排便,過度流汗會耗盡體表的保護力,過度排便會傷害體內的血液。只有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流汗和排便,纔能有效治療疾病。在經絡中,雖然存在流汗和排便的禁忌,但有分清中臟和中腑。中腑的情況下,應該進行流汗療法;中腑的情況下,應該進行排便療法。即使結合了流汗和排便,也不能過度進行。

根據張仲景的說法:過度流汗會導致陽氣喪失,過度排便會導致陰液喪失。喪失陽氣會損耗氣體,喪失陰液會損傷形體。所以,血液和氣體是人體的靈魂,必須小心護養。所謂表裡不和,需要進行流汗和排便治療;當表裡調和後,就應該專注於經絡的治療。中腑的情況下,臉部和身體會出現不同的顏色,有外在症狀但脈象浮現,表現出怕風怕冷、肌肉僵硬無感應等症狀,或者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中,都可稱為中腑。這種疾病較容易治療。

其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病多難治。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裡證已定,別無變端,後以大藥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

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垣〕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如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治之。中臟,痰涎昏冒,宜至寶丹之類鎮墜。

白話文:

  1. 若疾病侵入臟器,會導致嘴脣和嘴部收縮困難,舌頭運作失常而無法說話,嗅覺喪失,聽力下降,視力模糊,大便和小便均會出現阻塞,這被稱為「中臟」。這種情況通常較難治療。

  2. 若疾病侵入腑,通常會影響四肢的功能,導致四肢活動障礙。疾病若同時侵入臟和腑,大便可能變得非常乾結,需要使用「三化湯」來疏通。

  3. 當疾病得到控制,不再有變化時,可以使用「大藥」進行調和治療。

  4. 一般來說,疾病若侵入腑,多影響四肢;若侵入臟,則會影響九個孔道(如口、鼻、耳、眼等)。

  5. 即使疾病主要影響腑,也可能伴有臟的症狀。長時間服用「大藥」有可能自行痊癒。

  6. 中血脈(即中風)會導致口歪眼斜,中腑會導致四肢廢用,中臟則對生命構成威脅,這三種情況的治療方法不同。對於中血脈,外部有六經的症狀,應使用加減續命湯或疏風湯進行治療。對於中腑,內部有排泄問題,應使用三化湯或麻仁丸來通暢管道;如果外部沒有六經的症狀,且內部沒有排泄問題,則應養血通氣,使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進行治療。對於中臟,則可能出現痰多、神志不清的情況,應使用至寶丹等藥物來鎮靜。

請注意,這些內容是基於傳統中醫理論的解釋,並非現代醫學的診斷或治療方法。在尋求任何醫療建議時,請諮詢專業醫生。

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為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引風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瀉大便,損其陰血,則真氣愈虛。(潔古言中臟者大小秘澀,東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二說當以東垣為主,蓋大小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中臟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結者也)

白話文:

對於涉及內臟和腑的疾病,初期不應使用龍、麝、牛黃。麝香進入脾臟以治療肌肉,牛黃進入肝臟以治療筋絡,龍腦進入腎臟以治療骨骼,若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風邪深入骨髓,如同油滴入麪糊,難以清除。此外,也不宜一概而論地使用大戟、芫花、甘遂以通便,因為這會傷害陰血,使得真氣更加虛弱。根據潔古和東垣的理論,中臟疾病可能表現為大小便不通暢,而中腑疾病則可能表現為排尿或排便受阻,兩者的區分以東垣的觀點為主,因為實際上中臟疾病也可能出現大小便正常的情況,同樣的,中腑疾病也可能出現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