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肝膽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肝膽部 (3)

1. 中淺半身偏痛舌能言

《難經》:所謂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是也。

〔仲〕,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陳無擇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黃耆(二錢),獨活(四錢),細辛(二錢),麻黃(五錢),黃芩(三錢)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作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錢;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栝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白話文:

《難經》提到的「偏枯」,指的是身體某側活動受限且疼痛,說話和意志都沒有異常,病症在皮膚和肌肉層。

針對這種情況,有一個方劑叫做「三黃湯」,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腳拘緊、全身各關節疼痛、煩熱、心神混亂、怕冷,整天不想吃東西的情況。如果病人只是半邊身體不靈活,還伴有發聲困難或完全無法說話,也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治療。

配方如下:

  • 黃耆(兩錢)
  • 獨活(四錢)
  • 細辛(兩錢)
  • 麻黃(五錢)
  • 黃芩(三錢)

將這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沸後,取出二升藥汁,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第一次服用後會微微出汗,第二次會大量出汗。如果心熱,可加入大黃(兩錢);若肚子脹滿,可加枳實(一枚);若出現呼吸困難,可加入人參(三錢);如果感到心跳不安,可加牡蠣(三錢);口渴時,可加栝蔞根(三錢);若有寒症,可加附子(一枚)。

〔潔〕,疏風湯,治半身不遂,或肢體麻痹,筋骨疼痛。

麻黃(去節,三兩),益智仁,杏仁(去皮尖,各一兩,炒),甘草(炙),升麻(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小碗,煎至六分,去渣熱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不可服。

〔海〕,拯濟換骨丹自汗者不宜服)

白話文:

【潔】,【疏風湯】,用於治療半身不遂、或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的症狀。

麻黃(去除節部,使用三兩),【益智仁】(一兩,炒過),【杏仁】(去除皮與尖部,各一兩,炒過),【甘草】(炙過),【升麻】(各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後混合使用。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一小碗,煮至剩下六分,去掉渣滓後熱服。腳部可浸泡在熱水裡,等待大汗出後,取出熱水容器。冬天不宜服用。

【海】,【拯濟換骨丹】,自汗者不宜服用。

槐皮芎術芷,仙人防首蔓。

十味各停勻,苦味香減半。龍麝加少許,硃砂作衣纏。麻黃膏煎丸,大小如指彈。

上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不仁,言語謇澀,或痛入骨髓,或痹在皮膚,或中急風涎潮不言,精神昏塞,行步艱難,筋脈拘急,左癱右瘓,一切風疾,並皆治之。

槐莢子(生),人參,桑白皮,蒼朮,川芎,何首烏,蔓荊子,威靈仙,防風(各二兩),五味子,木香,苦參(各一兩),香白芷(二兩),麝香(二錢,另研),龍腦(二錢),辰砂(五錢,另研)

白話文:

【槐皮芎術芷,仙人防首蔓】

配方中包含以下草藥:

  • 槐皮:2兩
  • 芳香芎:2兩
  • 芍藥:2兩
  • 仙人首:2兩
  • 首烏:2兩
  • 蔓荊子:2兩
  • 威靈仙:2兩
  • 防風:2兩
  • 五味子:1兩
  • 木香:1兩
  • 苦參:1兩
  • 白芷:2兩
  • 麝香:2錢(另外研磨)
  • 龍腦:2錢(另外研磨)
  • 辰砂:5錢(另外研磨)

將以上各味草藥分別按照規定的份量準備好,其中苦味的草藥份量要減半。然後加入少量的麝香和龍腦,再用硃砂包裹。

將上述草藥煎煮成膏狀,再製成丸狀。丸子的大小約如手指彈出的大小。

此方適合治療以下症狀:

  • 半身不遂
  • 口眼歪斜
  • 手腳麻木
  • 語言含糊
  • 或者疼痛深入骨髓
  • 或者風濕病影響皮膚
  • 或者中風後產生的急劇流涎、語言不清
  • 精神模糊、行走困難、筋脈緊繃、單側癱瘓、所有風疾,都可以用此方進行治療。

注意:此為古方,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上十四味為細末。入麝香令勻,又用麻黃十斤,去根節,用大河水三石三斗,熬至六斗,去滓再熬,至二斗半,入銀石器內熬成膏。入前藥末和勻,杵三五千下,每一兩作十丸,硃砂為衣。每服一丸,先搗碎,酒一盞浸,自晨至晚,食後臨臥攪勻服之。神清無睡,是藥之驗,更隔五日服之。

如無汗宜服,若體自汗,服之是重亡津液也。若風盛人,於密室溫臥取汗。

〔羅〕,續命丹,治男子婦人卒中諸風,口眼喎斜,言語謇澀,牙關緊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頑痹疼痛,涎潮悶亂。婦人血風,喘嗽吐逆,坐臥不寧。

白話文:

以上十四種草藥研磨為細粉,加入麝香使其均勻混合。再使用十斤麻黃,去除根部和節,用大河水三石三鬥熬煮,待水減少到六鬥後,去掉殘渣,再熬煮至剩下二斗半。將熬好的濃汁倒入銀制或石製容器中,並加進先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均勻。接著用杵頭將藥物混合物舂打三千到五千次。將每一兩藥物製成十顆丸子,以硃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一顆丸子,先將丸子搗碎,用一杯酒浸泡,從早晨到傍晚,飯後睡前,將藥丸攪勻後服用。當感到精神清醒,沒有睏倦,這便是藥物發揮效果的徵兆,隔五天後再繼續服用。

如果服用後無出汗,應繼續服用;但如果體內自然出汗,則表示這是因藥物導致了津液過度流失。對於風邪旺盛的人,應在密閉的溫暖房間中休息,以幫助出汗。

「續命丹」是一種治療男性及女性突然中風的藥物,包括口眼歪斜、語言困難、牙關緊閉、半身不遂、手腳抽搐、麻木疼痛、唾液氾濫、心煩意亂等症狀。對女性來說,它能治療血風引起的喘息、咳嗽、嘔吐,以及坐立不安的症狀。

川芎,羌活,南星(薑製),川烏,白蘚皮,海桐皮,肉桂,當歸,防風,熟地,乾葛(各一兩),地榆,虎骨,硃砂,鉛白霜,烏蛇(生),牛黃,雄黃(各三錢),輕粉(二錢),麻黃(去節,四兩)以好酒三升煮一升,不用麻黃用酒)

白話文:

  • 川芎:一種常見於中藥的草本植物,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效果。
  • 羌活:一種中藥材,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等症狀。
  • 南星(薑製):經過薑製後的南星,有著消痰散結、止痛的功效。
  • 川烏:一種中藥材,常用於鎮痛、除風寒。
  • 白蘚皮:又名白蘚根皮,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作用。
  • 海桐皮:一種中藥材,常用於治療風濕疼痛、皮膚病。
  • 肉桂:一種常見的香料和中藥材,有溫腎壯陽、暖胃散寒的功效。
  • 當歸:常用於調經、補血、養顏。
  • 防風:一種中藥材,有著散風寒、止痛的效果。
  • 熟地:常用於滋補肝腎、補血養顏。
  • 乾葛(各一兩):乾葛,又名葛根,有解熱、止渴、升陽的效果。
  • 地榆:常用於止血、消炎。
  • 虎骨:一種中藥材,有強身健體、壯骨的功效。但需注意其來源合法性和道德問題。
  • 紅磚砂:一種礦物藥材,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
  • 鋼白霜:一種礦物藥材,常用於治療傷風、咳嗽等。
  • 生烏蛇:一種蛇類藥材,有著強身健體、滋補肝腎的效果。
  • 牛黃:牛的膽囊內積聚的結晶體,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功效。
  • 雄黃:一種礦物藥材,有驅蟲、殺菌、解毒的效果。
  • 車前子(二錢):車前草的種子,有清熱利尿、明目的作用。
  • 麻黃(去節,四兩):去掉了節的部分,主要用來發汗解表、止咳平喘。

上為末,以麻黃酒汁入蜜半斤熬成膏,和藥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或蔥湯化下,不拘時候。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麻木,太醫劉子益與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

〔《本》〕服桑枝法,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圖經》云:桑枝溫平,不涼不熱,可以常服,療體中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身輕,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然後將麻黃與蜂蜜混合,加熱至成為膏狀,再將藥物加入其中,製成大小如彈子的丸藥。每次服用一顆,可用豆子浸泡的酒或是蔥湯來吞服,不限於特定的時間。這是一個治療半身不遂、麻木症狀的方子,由中書左丞張仲謙所使用,由太醫劉子益提供,服用後他出現大量流汗的情況,但病情在一次服藥後即獲得痊癒。

根據古籍《本草》,使用桑枝的方法是取一小升的桑枝,切成細碎後炒至香,用水煎煮至剩下兩升,一天內全部飲完即可。《圖經》則提到,桑枝性溫平,既不寒也不熱,適合長期服用,能治療體內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縮、上氣眼暈、肺部咳嗽、消化不良、排尿困難等問題。長期服用可使人體輕盈,智慧增加,眼睛和耳朵更加靈敏,皮膚有光澤,同時也能緩解口乾的症狀。《仙經》中提到,所有的仙丹妙藥在服用前都必須用桑枝煎煮過。

出《抱朴子》。政和間何子常病兩臂痛,服諸藥不效,依此作數劑,臂痛即愈。

〔《外》〕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兩生用,㕮咀。納於無灰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服一小合瘥。

白話文:

出自《抱樸子》。在政和年間,何子常得了雙臂疼痛的病,服用了各種藥物但沒有效果。根據這方法調製了幾劑藥方,雙臂的疼痛便痊癒了。

治療偏風、半身不遂、寒邪癥狀。使用生附子一兩,切碎。放入無灰酒中,經過七天後,隔日飲用,每次服用一小杯,即可痊癒。

2.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

經所謂痱之為病,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丹〕:今世所謂風病,多與痿證滾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辨。按風論,風者百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為它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於露風,曰先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歷陳五臟與胃之傷,皆多汗而惡風,其發明風邪,系外感之病,有臟腑內外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是之明且盡也。別無癱緩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言之文也。

或曰:吾子謂《內經·風論》主於外感,《局方》用麻黃桂附輩,將以解風寒也;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輩,將以行凝滯也,子之言過矣。曰: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少虛,發表行滯,有何不可。治風之外,何為又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緩嚲曳,手足筋攣,眩運倒僕,半身不遂,膝腳緩弱,四肢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等諸痿症兼治之。考諸痿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

白話文:

經典所描述的痱病,指的是身體沒有疼痛,四肢無法收斂,心智混亂但還不算嚴重,他們說話含糊不清,病情可以治療,如果病情加重,就可能完全無法說話。

現在世人所謂的風病,經常與萎證一起討論和治療,這是因為《局方》中的藥物常被用來治療各種萎證。然而,古代聖賢對於風病和萎證各有專門的論述,兩者的起源和治療方法不同,因此必須要區分清楚。按照風病的理論,風是導致所有疾病的根源,一旦風病變化,就會成為其他疾病的成因。風病還被描述為活動迅速多變,可能是由於受到露風、先前受了邪氣、侵入皮膚、成為外來侵襲、造成傷害或是中風所引起的。詳細列舉了對五臟和胃的傷害,通常會出現多汗和畏風的症狀,這表明風邪與外感疾病有關,且有著不同的臟腑、內外、寒熱、虛實的差異,這些描述非常清楚和全面。

有人說:你認為《內經·風論》主要關於外感,使用如麻黃、桂枝、附子等藥物來解風寒,使用麝香、威靈仙、黑牽牛等藥物來行氣活血,你的觀點過於偏頗。然而,風病是由外感引起,活動迅速多變,其病症大多呈現實質而非虛弱,發表行氣活血並無不可。除了治療風病之外,為什麼又要詳細地描述神魂恍惚、起牀需要他人協助、四肢無法跟隨、神志不清、萎軟、抽搐、眩暈、摔倒、半身不遂、膝腳萎弱、四肢無力、顫抖、拘攣、不能說話或語言遲鈍等萎證的綜合治療呢?根據萎證的理論,肺熱導致肺葉乾枯,五臟因此受影響,發病表現為萎縮和步履困難。

心氣熱生脈痿,故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縱。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諸痿皆生於上。謂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瘛瘲,曰瞀昧,曰暴病,曰鬱冒,曰矇昧暴喑,曰瞀瘛,皆屬於火。又曰四肢不舉,曰舌本強,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聲,皆屬於上。

又《禮記》注曰:魚肉天產也,以養陽作陽德。以為倦怠悉是濕熱內傷之病,當作諸痿治之。何《局方》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症,大抵只宜補養。若以外感風寒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風病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

白話文:

心經熱盛導致脈絡萎縮,所以小腿會鬆弛不能承擔重量。肝經熱盛會導致筋脈萎縮,使得宗筋弛緩鬆弛。脾經熱盛會導致肌肉萎縮,使得身體活動受阻,感覺麻木。腎經熱盛會導致骨骼萎縮,使得腳不能承載身體。又說:所有萎縮症都源自上部,所說的「上」是指病根在肺。又說神智混亂、抽搐、視力模糊、突然生病、頭暈、視力模糊突然失音、視力模糊和突然失語,這些都是火邪所致。又說四肢無法舉起、舌頭僵硬、腳部萎縮不能控制、有痰有口水,這些都是上部疾病所致。

《禮記》的註解說:魚和肉是自然界的產物,用來養生和滋養陽氣。認為疲勞和倦怠都是因內傷濕熱,應按萎縮症進行治療。但《局方》裡治療風病的方法,治療萎縮症的比例高達八九成,不考慮所有萎縮症都源自肺熱,傳播到五臟,分散為各種症狀,大體上只適合補養。如果用外感風寒的方式治療,難免會引起病情由實轉虛的災禍嗎!風病是由外感的寒熱虛實引起,其中帶有寒邪的比較多。

痿病內熱之傷,皆是虛證,無寒可散,無實可瀉。《局方》本為外感立方,而以內傷熱證,滾同一治,其為害也。似非細故。

上丹溪諸論,蓋因《局方》治中風,孟浪用發表行濕之藥,戕賊血氣,誅伐根本,不知補養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風,手足不隨,起便須人,神魂恍惚,不語,語澀等證,即《內經》熱病相同。至於異處,不得不察。《針經·刺節真邪》云:真氣去,邪獨留,發為偏枯。

《痿論》云: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隨者在偏枯,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在痿病,則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變志亂之症,痿病則無之也。痱病又名風痱,而內傷外感兼備,痿病獨得於內傷也。痱病發於擊僕之暴,痿病發於怠惰之漸也。

白話文:

痿病的內部熱損傷,都是虛證,並沒有冷氣可以疏散,也沒有實邪可以消洩。《局方》原本是針對外感病症所制定的方子,卻使用在內部傷害熱證上,這種做法有如亂箭齊發,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這並非小事。

上丹溪等人討論時,可能是因為《局方》治療中風時,過度使用發汗和除濕的藥物,傷害了血氣,破壞了身體的根本,不知道補養的方法,因此利用痿病來修正《局方》的錯誤,他們的理論就是這樣形成的。然而,《局方》描述的中風症狀,如四肢不能隨意行動、起身需要人扶助、精神恍惚、說話困難等,與《內經》中的熱病相似。但對於不同之處,我們必須進行詳細的觀察。《針經·刺節真邪》提到,真正元氣消失,邪氣獨留,會導致偏枯的病症。

在《痿論》中,提到陽明經虛弱時,宗筋弛緩,帶脈無法牽引,導致腳部萎縮無力。由此可知,四肢不能隨意行動的情況通常出現在偏枯中,這是因為四肢被邪氣阻塞了脈絡所致。在痿病中,同樣是因為陽明經虛弱,宗筋弛緩,帶脈無法牽引,導致腳部萎縮無力。痱病有變異的智力問題,而痿病則沒有。痱病又被稱為風痱,它既包括內部傷害,也包括外部感染,而痿病只來自內部傷害。痱病通常由突然的外力傷害引起,而痿病則是由長期的懶惰所導致的。

凡此皆明痱與痿,明是兩疾也。

大率治風,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或作屬虛挾火與濕,半身不遂者,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在右屬痰。左以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上以二陳、四君子湯等加竹瀝、薑汁;氣虛有痰者,濃煎獨參湯加竹瀝、薑汁;聲如鼾者屬氣虛,以人參一兩煎湯一盞,入竹瀝、薑汁;遺尿者亦屬氣虛,以參、耆、竹瀝、薑汁與之;少食者亦為氣虛,宜參、耆、竹瀝;血虛有痰,宜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入內服;治痰若氣虛少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加荊瀝,此二味開經絡,行氣血,入四物湯中必少用薑汁;肥人多濕,用附子、烏頭行經;肥人中風口喎,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白話文:

這些都是區分疹和萎,明白這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大致上,治療風症,主要處理血虛有痰的情況,應首先處理痰症。也可能涉及虛弱伴隨火與濕,半身不能行動的病症大多由痰引起。在左側屬於死血,在右側屬於痰。在左側,可以使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在上部,使用二陳、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氣虛有痰的情況下,可以濃煎獨參湯加竹瀝、薑汁;聲音像打鼾的屬於氣虛,可以使用人參一兩煎湯一杯,加入竹瀝、薑汁;遺尿的也是氣虛,可以使用人參、耆、竹瀝、薑汁來治療;食量減少的也是氣虛,應使用人參、耆、竹瀝。血虛有痰時,使用四物湯,均使用薑汁炒,以防痰與泥混雜,再加入竹瀝進行內服;治療痰症若伴有氣虛少食時使用竹瀝;氣實能食時則加入荊瀝,這兩味可以開通經絡,活血運氣,加入四物湯中時必須使用少量薑汁;肥胖人多有濕氣,可用附子、烏頭行經;肥胖人中風口歪斜,手腳麻癢,左右均按痰症處理。

用貝母、栝蔞、南星、半夏、陳皮、黃芩、白朮、黃連、羌活、黃柏、防風、荊芥、威靈仙、薄荷、桂心、甘草、天花粉;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羌汁,酒一匙行經;瘦人脈虛火實,四物湯加牛膝、竹瀝一匙,行經,黃芩、黃柏,有痰加痰藥;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輕者用瓜蒂、蝦汁、皂角,急者用藜蘆五分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內吐痰出。

白話文:

使用藥材:貝母、栝蔞、南星、半夏、陳皮、黃芩、白朮、黃連、羌活、黃柏、防風、荊芥、威靈仙、薄荷、桂心、甘草、天花粉。

飲食建議:多吃濕面時,可添加附子、竹瀝、羌汁,並加入一匙酒來調節。

針對脈象虛弱、火旺的瘦人,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牛膝、竹瀝一匙,來調節體質。如有痰症狀,則需加上祛痰藥物。

對於痰多、口眼歪斜、無法說話的情況,應使用吐法進行治療。對於輕度患者,可以使用瓜蒂、蝦汁、皁角進行治療;對於病情急劇者,可用藜蘆五分或三分,必要時加入麝香灌入鼻內以排出痰液。

如口不噤者,灌入口內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有痰者先吐,後用藥。

〔羅〕風中腑兼中臟治驗,順德府張安撫耘夫,年六十一歲。於己未閏十一月初患風證,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於此。

約有三月餘,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思《內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髮上行,則為疾矣。

白話文:

如果嘴巴不能閉緊,可以將痰灌入口中並嘔出,如果嘔吐不停,就再嘔一次。但也有可能是虛弱的情況,不適合嘔吐。如果有痰,應先嘔吐,然後再服用藥物。

在風熱和風寒影響到內臟的治療案例中,順德府的張安撫耘夫,六十一歲。在己未閏十一月初時患有風症,半身不能活動,說話困難,心神混亂,焦慮且自汗,表皮虛弱,感覺像雪冰般的寒冷,嘴巴對味道無感,鼻子聞不到香味,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感到驚恐,小便頻繁,大便乾硬。原本想要使用大黃等藥物來通便,但因他日常的飲食量減少,不敢使用。否則又會感到滿意不適,日夜無法安眠,最困擾的就是這點。

約有三個多月,經過三次更換醫生,病情並未減輕。到了庚申三月七日,又被風邪所影響,加上咳嗽,咽喉乾燥疼痛,難以吞嚥,唾液多,中間腹部有氣塊堵塞,感覺像是噎住。我想到《內經》說道:風寒傷害了身體,憂慮恐懼忿怒傷害了氣息,氣息傷害了臟器就會生病,臟器生病時身體也會反應。又提到人的氣息,以天地的強烈風力命名。這風氣下降進入陰寒之中,不能生長發育上行,則會成為疾病。

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前證互相出見,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論時月則宜升陽,神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裡,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減沖和湯主之。

柴胡,黃耆(各五錢),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三錢),半夏,黃柏(酒洗),黃芩,陳皮,人參,芍藥(各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自汗加黃耆五分、瘛瘲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

白話文:

古人曾說:若一個人外表看似愉快,但內心卻充滿苦楚,那麼疾病可能源於脈絡,這表明精神已經出現問題。如果再受到邪風的侵襲,那麼疾病就會進入經絡,導致身體活動失去規律,先前的症狀會不斷出現。治療疾病時,必須找出根本原因,讓邪氣順服。根據季節和月份,應注重提升陽氣,調理脾胃,清降風木。在病態上,則需強化表裡之氣,養護衛氣,清降肝木,滋潤乾燥,補充元氣,避免情緒激動,這是對症下藥的根本方法。適合使用加減沖和湯進行治療。

此方包含以下藥物:

  • 柴胡(五錢)
  • 黃耆(五錢)
  • 升麻(三錢)
  • 當歸(三錢)
  • 甘草(炙,三錢)
  • 半夏
  • 黃柏(酒洗)
  • 黃芩
  • 陳皮
  • 人參
  • 芍藥(各二分)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份,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除藥渣後溫服。若有自汗現象,可增加黃耆五分、瘛瘲二十粒。若白天無法入睡,可能是由於心事繁多,心火內動,上衝陽部,使得衛氣不能與陰分交合,因此產生這種情況。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來改善,這樣白天也能夠獲得睡眠。

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它病生否?予曰:不然,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安撫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當歸連翹湯洗之。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玄參升麻湯治之。

白話文:

十天後,醫生問道:你已經三個多月沒有好好休息了,現在一直想睡覺,難道是別的病症嗎?我回答說:不是這樣的,衛氣在白天會在陽性部位行走二十五次,在夜晚則在陰性部位行走二十五次,這是衛氣進入陰性部位,遵循自然規律,所以你能夠睡覺,沒有什麼病症。只是眼睛的白色部分發紅,感覺眼睛乾澀,難以打開,可以使用「當歸連翹湯」來清洗眼睛。

配方如下: 黃連(五分)、黃柏(五分)、連翹(四分)、當歸(三分)、甘草(三分)。

以上材料做成一劑藥,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去渣後,隨時用熱水清洗眼睛。十三天後,到下午時感到有些混亂和不適,可以在之前的「沖和湯」中加入柴胡(三分),以提升少陽之氣,喝三次藥。到了第十五天,能夠完全安睡,不再自汗、惡寒、躁熱、胸膈脹滿。原本尿量增多,服藥後尿量減少,大便一天或兩天一次,能聞到香氣和味道,飲食正常,脈搏微弱且平和,按下去時略有力。只是喉嚨中感到阻塞,會厭後面腫脹,舌頭紅色,早晨說話流利,午後稍顯遲鈍,可以使用「玄參升麻湯」來治療。

最後的配方如下: 玄參、升麻(各適量)。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黏子,玄參,甘草,殭蠶(各三分),防風(一分)

上㕮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症良愈。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牢牙散。

牢牙散,治牙齒無力,不能嚼物。

羊脛骨灰,升麻(各二錢),生地,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參(各五分),梧桐淚(三分)

白話文:

升麻、黃連(各取五分)、黃芩(炒後取四分)、連翹、桔梗(取三分)、鼠黏子、玄參(各取三分)、甘草、殭蠶(各取三分)、防風(取一分)。

以上各藥切碎混和,做成一份藥方。用兩杯水煎煮,煮到剩下七分水後,濾掉藥渣,稍微加溫後含在口中漱口,並經常吞嚥,這樣可以治療前文提到的症狀,使症狀得以痊癒。如果只有牙齒鬆動,無法咬嚼食物的情況,應使用「牢牙散」來治療。

「牢牙散」可治療牙齒鬆動,無法咬嚼食物的症狀。

其配方包括:羊脛骨灰、升麻(各取二錢)、生地、黃連、石膏(各取一錢)、白茯苓、人參(各取五分)、梧桐淚(取三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

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針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云:陷下者,灸之,為陰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症皆宜灸刺。

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加入麝香後充分攪拌均勻。在睡前擦拭牙齒,然後用溫水漱口。

針對剛開始患病時,右側肩膀、手臂疼痛,無法舉起,多汗,肌肉消瘦,無法正常躺臥,躺下時會感到更加疼痛的情況。古籍中提到,過量流汗會導致身體單邊衰弱。我思考到,《針灸經典》中提到,虛症和實症往往相鄰,應當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調理。另外提到,肌肉消瘦且固定不動的地方,可以使用針灸方法來刺激,使經絡暢通,血氣恢復。又說,對於肌肉下陷的情況,應該使用艾灸,以引導陰氣向上,補充溫暖,這類情況都適合使用針灸和艾灸治療。

首先對十二條經脈的井穴進行針灸治療,於四月十二日,對右側肩臂上的肩井穴進行針灸,共七十四壯,待灸痕癒合後,於肌肉瘦削的地方逐漸增加肌肉,汗量減少,肩臂力量也有所提升。到了五月初八日,再次對左側的肩井穴進行灸療,接著在尺澤穴處各施灸二十八壯,以引導氣息下行,與正氣相結合。次日,手臂的力量又有所增強,能夠自行搖動。正值炎熱的夏季,為了補充肺氣,養護脾胃,平靜心神,使用「清肺飲子」進行治療。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甘草(炙),黃芩,黃柏(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食後汗多,加黃耆五分,後以潤腸丸。

潤腸丸,治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麻子仁(另研),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歸尾,枳實,白芍藥,桃仁泥,升麻(半兩),人參甘草(生),陂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白話文: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生甘草、炙甘草各三分、黃芩、黃柏各三分。

以上材料研磨後,做成一副藥,用水三碗,煮到一碗,過濾後溫熱服用。

如果食後出汗多,可以加黃耆五分,然後再服用潤腸丸。

潤腸丸用於治療胸膈部感到堵塞,大便不順暢的情況。

麻子仁(另外研磨)、大黃(酒煮後)各一兩半、當歸尾、枳實、白芍藥、桃仁泥、升麻(半兩)、人參、生甘草、陂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上除桃仁麻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服。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秋以胃氣為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熟地(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微收肝木之邪),白朮(三分,為佐,養胃和中厚腸胃),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黃耆(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半夏(三分,療風痰,強胃進食),甘草(二分,炙,為佐,調和胃氣,溫中益氣),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至秋分節不用)

白話文:

上除桃仁、麻仁之外,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二仁泥,再與蜂蜜混合,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約七十至八十顆,於餐前溫水送服。

在剛開始的六天內,當處暑節來臨時,暑熱仍未完全消散,應適度收斂,增強皮膚和毛髮的實力,並補益胃部功能。秋季以胃氣為基礎,主要以"益氣調榮湯"進行治療,藥物中加入適時的草藥,以防止邪氣傷害身體。

人參(三分,作為輔助,補充氣力和中和作用),陳皮(二分,作為輔助,順利氣流和中和作用),熟地(二分,作為輔助,滋養血液、潤滑燥熱、清降陰火),白芍藥(四分,作為輔助,補充脾臟並收縮肝木之邪),白朮(三分,作為輔助,滋養胃部和中和作用,增強腸胃功能),升麻(二分,作為引導,促進陽明氣上升,滋養百脈),當歸(二分,作為輔助,調和血液、潤滑燥熱),黃耆(五分,作為主藥,強化皮膚和毛髮,停止自行出汗,增強元氣),半夏(三分,用於治療風痰,強化胃部功能,促進飲食),甘草(二分,炙後使用,作為輔助,調和胃部氣息,溫暖中和氣息),柴胡(二分,作為引導,引導少陽之氣出現在胃部,如同風在天上飄動),麥門冬(三分,作為輔助,由於暑熱仍未完全消散,因此添加此藥物以安定肺部氣息,至秋分節點時不再使用)。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正氣得復而安矣。

〔《素》〕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脈解篇。王注云:痱,廢也。腎氣內奪,則舌喑足廢)

〔河〕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用,腎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巴戟,山茱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去心),官桂,麥冬(去心各等分)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每次煎煮一份,用兩杯水,煎到一杯,濾掉殘渣,溫熱服用。避免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以免助長暑邪。秋季應當收斂,身體的正氣才能恢復平穩。

《素問》提到,太陰病如果在中焦發病,會導致聲音嘶啞,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後開始衰減所致。若內氣枯竭,甚至出現失語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喑痱」,這是腎虛的表現。如果少陰經的氣息未能達到舌下,也會導致這種情況。

河間派的[地黃飲子]是治療舌頭癱瘓、無法說話、腳部無力、以及腎虛引發的氣血不通的一個方子。

配方包括:熟地、巴戟、山茱萸(酒浸泡後焙乾)、肉蓯蓉(酒浸泡後烘烤)、石斛、附子(炙烤)、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去心)、官桂、麥冬(去心)等各按比例配比。

上為末。水一盞半,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肘》〕治中風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轉啼呼者。取桂二兩,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渣,適寒溫盡服。

〔《千》〕地黃煎,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

生地汁(二升),枸杞根汁(二升),生薑汁,酥(各三升),荊瀝,竹瀝(各五升),天門冬,人參(各八兩),茯苓(六兩),大黃,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搗,後五味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藥末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白話文:

上為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與薄荷一同煎煮至剩八分,不論時間隨意服用。

這段文字出自《肘後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四肢冰冷,嘔吐清水,蜷曲哭叫的情況。方法是取桂枝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荊瀝湯,治患風人多熱,宜服。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復乃止。(煮散見後解表雜方條)

〔《衍》〕唐王太后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醫人許胤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熏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煎黃耆防風湯數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之。其夕便得語,藥力熏蒸,其效如此。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王太后病風不言而脈沉,其急非大補不可也,若以有形之藥湯,緩不及事。今以黃耆防風煎湯,氣如煙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不可為也。

白話文:

【荊瀝湯】,治療因風導致的多種熱症,適合服用。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五合)

以上三種材料混合在一起,加熱後成為一劑藥物。每日早晨服用一次煮好的散劑,下午再服用此藥,直到病情恢復。

【《衍》】唐朝王太后的風症,導致她不能說話,脈象沈而口緊閉。醫生許胤宗建議,既然無法下藥,就用湯氣薰蒸。藥物進入皮膚層,一天內可以痊癒。於是煎煮【黃耆防風湯】數鍋,放在牀下,湯氣像煙霧一樣薰蒸她。當晚她便能說話,藥力的薰蒸效果就是如此顯著。

丹溪說:人的口與大地相通,鼻與天空相通。口用於養陰,鼻用於養陽。天空主清,所以鼻子不受有形物質影響,只接受無形物質。大地主濁,所以嘴巴接受有形物質同時還包含無形物質。王太后因風症不能說話且脈象沈,病情危急,必須使用強大的補藥,如果使用緩慢作用的有形藥湯,可能不及時。現在用黃耆防風煎成的湯,氣息如煙霧充滿整個房間,這樣口鼻都能接受,這是智慧高超、通達神妙的方法,不可輕易使用。

〔《食》〕主風中心氣風熱,手足不遂,及風痹不任,筋脈五緩,恍惚煩躁。熊肉二斤,切,如常法,調和作醃臘,空肚服之。

〔《肘》〕中緩風,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漬飲之。治卒風中不得語。煮豆煎汁如飴含之。亦可濃煮飲之佳。

〔《聖》〕治卒風中不語,舌根強硬。陳醬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以生布絞取汁,不計時候,少少與服,久當愈。

〔《肘》〕治中風卒不得語。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頸一周,以綿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風,莫如續命之類,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中風皆因脈道不利,血氣閉塞也。灸則喚醒脈道而血氣得通,故收全功。

白話文:

【《食》】主要治療風熱、心氣不順、手腳活動困難,以及風邪引起的麻痹症狀,包括筋脈弛緩、神智恍惚、情緒焦躁。使用熊肉兩斤,切片,依照平常的方法調味醃製,空腹時食用。

【《肘》】針對四肢弛緩、不能自主收縮的情況。取黑豆三升,用水九升煮至剩三升,分成三次服用,每天兩次也可以。可以用酒浸泡飲用。對於突然的風邪導致無法說話,可以煮豆汁像糖一樣含在口中。也可以濃縮後飲用效果更佳。

【《聖》】針對突然的風邪導致無法說話,舌頭僵硬的情況。使用陳年醬五合(約為120克),加上五合人乳汁(約為120毫升),兩者混合研磨,用生布絞出汁液,不分時間,少量多次服用,久之自然痊癒。

【《肘》】對於突然的風邪導致無法說話的情況,使用醋煮白芥子敷在頸部一圈,用綿布包裹,一天一夜後即可康復。

總而言之,所有治療中風的方法中,最有效的是續命類藥物,但這些方法僅能輔助初期的治療。若想要達到完全恢復的效果,火療或艾灸是更好的選擇。中風通常是由於脈絡不通暢,血液運行受阻造成的。灸療可以喚醒脈絡,使血液流通,從而實現完全的恢復。

〔《本》〕凡中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灸,無不愈者。然此疾積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劑久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后風喑不語,醫者蒸黃耆防風湯數斛以熏之,得瘥,蓋此類也。今人服三五盞求效,則責醫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仲〕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攣不能轉側。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當歸,人參(各一兩),石膏(四兩),乾薑,甘草,芎藭(各一兩),杏仁(三十枚)

白話文:

【本】所有的中風疾病,包括續命湯、排風湯、風引湯、竹瀝湯等,以及神精丹、茵芋酒等藥物,配合灸療使用,都能達到療效。然而,這種疾病的形成是長期累積的,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治療。通常需要使用大量藥物,經過長時間的療程才能見效。《唐書》中記載,王太后患有風喑不語的病症,醫生用大量的防風湯薰蒸,才得以痊癒,這就是上述類似的治療方式。現今人們希望通過服用幾杯藥酒就能獲得療效,對醫生的要求實在過於急迫。孟子曾說過,七年之病,必須尋求三年的艾草來治療,只有經過長時間的療程,才能看到效果。

【仲】續命湯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痱病,患者會出現身體無法自我控制、口不能言、對於疼痛位置毫無知覺,或者肌肉僵硬無法翻身轉動的情況。其配方包含:

  • 麻黃(六兩)
  • 桂枝(二兩)
  • 當歸(一兩)
  • 人參(一兩)
  • 石膏(四兩)
  • 乾薑(一兩)
  • 甘草(一兩)
  • 芎藭(一兩)
  • 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肺風,但服不得臥,獨活湯,面目浮腫。

〔潔〕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甘草(炙),川芎,杏仁(麥炒,去皮尖),防己,官桂防風(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後入二味令勻,每服五錢,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如無汗惡寒者,加麻黃、防風、杏仁,上依本方加一倍,宜針太陽經至陰出血。如有汗惡風者,加桂枝、芍藥、杏仁,上依本方加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太陽中風也。

白話文:

上九種草藥,以一斗水煮沸後收得四升,溫熱飲用一升,可引發輕微出汗。蓋上薄被覆在背部,倚靠著矮桌坐下,出汗即好轉。若無出汗,可以再服用一次。不用避免任何食物或飲料,但不要直接受風吹。此方還可用於治療肺部風邪,如果患者無法平躺休息,可以使用「獨活湯」。

此外,針對中風病症,外部表現出六經的症狀時,應首先使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進行治療。

麻黃(去除節)、人參、黃芩、芍藥、甘草(炙)、川芎、杏仁(麥炒,去除皮尖)、防己、官桂、防風(各一兩),附子(炮製,去皮臍半兩)

除了附子和杏仁,其他草藥需研磨成粗末。最後加入二味草藥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錢,以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煮沸後減至一盞,去除殘渣,稍微加熱後在飯前服用。若無汗且畏寒,可增加麻黃、防風、杏仁,按照原本的配方增加一倍,適合針刺太陽經至陰穴出血。若有汗且畏風,可增加桂枝、芍藥、杏仁,按照原本的配方增加一倍,適合針刺風府穴。這兩種情況,都是太陽中風的表現。

如身熱無汗不惡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熱有汗不惡寒者,加葛根、桂枝、黃芩,上依本方加一倍,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也。刺厲兌者,瀉陽明之實也。以上二證,陽明中風也。如無汗身涼者,加附子、乾薑、甘草,宜針隱白,去太陰之賊也。

此一證,太陰中風也。如有汗無熱,加桂枝、附子、甘草,若依本方加一倍,宜針太谿。此一證,少陰中風也。

如無此四證,六經混淆,繫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湯。

白話文:

對於身熱但無汗,且不畏寒的情況,可以添加知母、石膏及甘草。對於身熱並有汗,但不畏寒的情況,則需加入葛根、桂枝及黃芩,且用量應為原本的一倍。適宜針灸陷谷穴與厲兌穴,其中針灸陷谷穴可以消除陽明經的邪氣,針灸厲兌穴則能清空陽明經的實邪。這兩種情況都是陽明經受風所導致的病症。

對於無汗且身體涼冷的情況,可以加入附子、乾薑及甘草,且需針灸隱白穴,以清除太陰經的邪氣。

如果只有出汗而無熱的情況,可以加入桂枝、附子及甘草,若依原本的方子增加一倍的藥量,則需針灸太溪穴。這是一種少陰經受風所導致的病症。

若無上述四種症狀,六經的病症則可能混雜在少陽與厥陰之間,或者出現肢體拘束疼痛或麻木不感等現象,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羌活連翹續命湯進行治療。

小續命湯(八兩),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上古之續命,混淆無經,今立分經治療,又各分經針刺,無不愈也。治法,宜刺厥陰之井大敦以通其經,灸少陽之經絕骨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治法之大體也。

附云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如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半兩;如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間冷痛者,倍用桂枝、附子;如躁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服;如臟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一兩,(熱痢不可用附子);如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如身疼痛,加秦艽一兩;如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兩;如失音,加杏仁一兩;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朮各二兩,無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兩;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七錢;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白話文:

小續命湯(八兩),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古時對於續命的療法並無明確規範,現在我們根據經絡分類進行治療,同時結合針灸方法,都能達到痊癒的效果。療法上,應採用刺厥陰經的井穴大敦來調理經絡,以及灸少陽經的絨骨穴以導引熱氣。這代表針灸同源,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附錄中提到岐伯的增減法則:

  • 若患者表現出神志不清,可加入茯苓和遠志;
  • 若心煩且經常驚悸,則需添加半兩的犀角;
  • 若骨節間疼痛且伴有熱感,則去掉附子,芍藥用量加倍;
  • 若骨間感到冷痛,則芍藥和桂枝、附子的用量都需加倍;
  • 若出現焦躁、小便不順的情況,去掉附子,芍藥用量加倍,並加入一合的竹瀝,一同煎煮後服用;
  • 若腹內寒冷導致下痢,則去掉防己和黃芩,附子的用量加倍,白朮增加到一兩(熱痢症狀不適合使用附子);
  • 若腳力虛弱,可以添加一兩的牛膝和石斛;
  • 若全身疼痛,則添加一兩的秦艽;
  • 若腰痛,則添加半兩的桃仁和杜仲;
  • 若失音,則添加一兩的杏仁;
  • 若表現為唱歌、說話失去控制,則使用三兩的麻黃、兩兩的人參、桂枝和白朮,去掉附子、防風、生薑,並加入一兩的當歸;
  • 若出汗,去掉麻黃和杏仁,並添加一兩的白朮;
  • 春季增加一兩的麻黃;
  • 夏季增加七錢的黃芩;
  • 秋季增加四兩的當歸;
  • 冬季增加半兩的附子。

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三化湯導之。

厚朴(薑製),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服之以微利則已。如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從愈風湯以行中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愈風湯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羌活愈風湯,療肝腎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及治風濕內弱者,是風熱體重也。或瘦而一枝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而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亂則百病生,靜則萬病息,是以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保命集》云: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中道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服之。如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

白話文:

內有排泄困難,可用「三化湯」進行引導。

  • 厚朴(姜炙)、大黃、枳實、羌活(均等量)

將以上材料磨成大小如麻豆般的粉末。每次服用三兩,用三升水煮沸至剩下一半,飲用至輕微排便即可。如果體內邪氣已經清除,外邪也已消盡,應使用「愈風湯」以維持中樞功能。長期服用,大風病狀會全部消失,即使仍有微小的邪氣,也可以通過「愈風湯」進行調整治療。然而,治病的方法不能忽視通暢與閉塞,可能是輕微的發汗,也可能是長達十天的排便順暢,這是常規的治療方法。長期下去,清與濁會自然分開,氣血會自然調和。

「羌活愈風湯」用於治療肝腎虛弱、筋骨疲軟、語言困難、精神混亂等症狀,以及治療由風濕引起的體重增加。可能出現瘦弱而單側肢體萎縮,或是肥胖但半身不遂,或者經常感到恐懼而健忘,樂觀時多思慮。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精氣不足。所以心神混亂會導致百病產生,保持平靜可以讓萬病平息,因此這藥物能夠安撫心神、調節陰陽,沒有過度或不足的副作用。《保命集》提到,如果體內邪氣已經清除,外邪也已消盡,應服用此藥來維持身體的平衡。長期服用,大風病狀會全部消失,即使仍有微小的邪氣,也可以通過此藥進行調整服用。如果感覺到風動,服用此藥不會導致暈倒。

羌活,甘草(炙),防風(去蘆),黃耆(去蘆),蔓荊子,川芎,細辛(去苗),枳殼(炒),人參(去蘆),地骨皮,麻黃(去根),知母(去皮),甘菊,薄荷,枸杞,當歸(去蘆),獨活,白芷,杜仲(炒,去絲),秦艽(去蘆),芍藥(去皮),黃芩,白茯苓(各三兩),石膏(三兩),生地,蒼朮(各四兩),肉桂(一兩)

白話文:

羌活、炙甘草、防風(去除根部)、黃耆(去除根部)、蔓荊子、川芎、細辛(去除根部)、炒枳殼、人參(去除根部)、地骨皮、麻黃(去除根部)、知母(去除皮)、甘菊、薄荷、枸杞、當歸(去除根部)、獨活、白芷、杜仲(炒製,去除纖維)、秦艽(去除根部)、芍藥(去除皮)、黃芩、白茯苓(各三兩)、石膏(三兩)、生地、蒼朮(各四兩)、肉桂(一兩)

此方包含了多種草藥材料,例如羌活、甘草、防風、黃耆、蔓荊子、川芎、細辛、枳殼、人參、地骨皮、麻黃、知母、甘菊、薄荷、枸杞、當歸、獨活、白芷、杜仲、秦艽、芍藥、黃芩、白茯苓、石膏、生地、蒼朮和肉桂等。這些草藥在中醫學中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具體用途和效果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和使用。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服。空心嚥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嚥下四白丹,謂之輕劑。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之,得利為妙。

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輔,如望春大寒後,加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木通四兩,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望夏,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此勝脾土之濕也;秋初大暑後,加厚朴、藿香各二兩,桂一兩,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此勝少陰之氣也。如得春,減冬所加藥,四時類此。

白話文:

上銼。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渣後溫服。如果遇到天陰,加生薑三片一起煎煮,空腹時服用一次,臨睡前再煎渣服用,都需在飯後遠離食物時服用。空腹時吞下「二丹丸」,稱為重劑;臨睡前吞下「四白丹」,稱為輕劑。這是一種用於安神的動態療法和用於清肺的靜態療法。若出現輕微發汗的情況,使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均分成四份,每次加入生薑五至七片,空腹服用,並以粥來沖服,直到出現微汗便停止。如果一個月內通暢無阻,使用「愈風湯」三兩,大黃一兩,同樣均分成四份,按照先前的方法煎煮,在臨睡前服用,直到達到通暢效果為佳。

長期服用的藥物,不能忽略四季的調節,如在望春(立春)大寒後,加入半夏、柴胡、人參各二兩,木通四兩,這是迎接並奪取少陽之氣的做法;在望夏(夏至)時,加入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這是迎接並奪取陽明之氣的做法;在季夏(小暑後),加入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這是克服脾土之濕的做法;秋初大暑後,加入厚朴、藿香各二兩,桂一兩,這是迎接並奪取太陰之氣的做法;在望冬(立冬後),加入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這是克服少陰之氣的做法。若進入春天,減少冬天添加的藥物,其他四季類似此法。

此藥治七情六慾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永不燥結。如久瀉服之,能自調適。初覺風氣,便服此藥。與《局方》天麻丸一料,相為表裡,乃治未病之聖藥也。不問男子婦人小兒風癇急慢風等病,服之神效。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為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白茯苓,人參,砂仁,香附,甘草,防風,川芎(各半兩),白芷(一兩),白檀(一錢半),知母(二錢),羌活,薄荷,獨活(各二錢半),細辛(二錢),麝香(一錢,另研),牛黃(一錢),龍腦(半錢,俱另研),藿香(一錢半),甜竹葉(二兩)

白話文:

此藥可以治療情緒、慾望和氣候變化導致的問題,防止內臟功能失衡,以及對血液和體液循環的影響。如果遇到風邪,請立即服用此藥,它可確保你不會出現乾燥結滯的情況。對於長期瀉瀉,此藥亦能調整你的身體狀態。一旦感到風邪的徵兆,應即時服用此藥。與《局方》中的天麻丸配合使用,這藥是預防疾病的聖品。無論是男性、女性還是小孩,對於風癇、急性和慢性風病等,服用此藥均有奇效。

四白丹,能夠清潔肺部,滋潤心神,因為中風患者常會出現頭暈、神志不清的現象,這是因為肺氣不清暢所致。

白朮、白茯苓、人參、砂仁、香附、甘草、防風、川芎(各半兩)、白芷(一兩)、白檀(一錢半)、知母(二錢)、羌活、薄荷、獨活(各二錢半)、細辛(二錢)、麝香(一錢,需單獨研磨)、牛黃(一錢)、龍腦(半錢,需單獨研磨)、藿香(一錢半)、甜竹葉(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用愈風湯送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熟地,天冬,丹參(各一兩半),茯神,甘草(各一兩),菖蒲(半兩),遠志(半兩,去心),人參(半兩),麥冬(一兩,去心),硃砂(二錢,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愈風湯送下至六十丸。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為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也,當以秦艽湯主之。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細粉,煉製蜂蜜做成藥丸,每個藥丸的大小如同桐籽。每次取兩份藥物製作十個藥丸,臨睡前咀嚼一個藥丸,並用愈風湯送服。這藥物能夠清肺氣、強壯骨髓。

二丹丸,用於治療健忘、養護精神、穩定心志、調和血液,對內可安神,對外可保護皮膚。

熟地、天冬、丹參(各取一分半)、茯神、甘草(各取一分)、菖蒲(取半分)、遠志(取半分,去除中心部分)、人參(取半分)、麥冬(取一分,去除中心部分)、硃砂(取二錢,作為包衣)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煉製蜂蜜做成藥丸,每個藥丸的大小如同桐籽。空腹時使用愈風湯送服,一次可服用六十個藥丸。

如果中風外無六經的症狀,內無排尿困難或排便受阻,可以知道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絡,因此手腳無法活動,舌頭僵硬無法說話。應該養血,讓筋絡自然得到滋養,適合以秦艽湯作為治療方式。

秦艽,石膏,甘草,川芎,當歸,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芍藥,白芷,白朮,生地,熟地,白茯苓(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七八片;如心下痞,每服一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天麻丸,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六兩,酒浸三日,曬乾),玄參(六兩),牛膝(六兩,酒浸三日,焙乾),萆薢(六兩,另為末),杜仲(七兩,銼,炒去絲),當歸(十兩,全用),羌活(十兩),生地(六兩),附子(一兩,炮),獨活(五兩,一方無)

白話文:

秦艽、石膏、甘草、川芎、當歸、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芍藥、白芷、白朮、生地、熟地、白茯苓(各一兩),細辛(半兩):這組藥物需要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二鍾(約300毫升),煮沸後再煮至一鍥(約150毫升),過濾掉渣,溫熱服用,不論何時。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可以加入生薑七八片一起煮;如果出現心下痞滿的情況,每次服用一兩,加入一錢(約0.3克)的枳實一起煮。

天麻丸:此方能夠調理血液與體液循環,強健筋骨。

天麻(六兩,用酒浸泡三天,然後曬乾)、玄參(六兩)、牛膝(六兩,用酒浸泡三天,然後烘乾)、萆薢(六兩,單獨研磨成粉)、杜仲(七兩,研磨成粉,然後炒去纖維)、當歸(十兩,全部使用)、羌活(十兩)、生地(六兩)、附子(一兩,經過炮製)、獨活(五兩,一方中沒有獨活):以上這些藥物需要按照比例配比,研磨成粉,做成丸狀服用。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服。忌壅塞,失於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塞,微以七宣丸輕疏之,使藥可為用也。

如素有痰,久病中風,津液湧溢在胸中,氣不得利者,用獨聖散吐之,吐後用利氣瀉火之劑。

獨聖散,治諸風隔痰,諸癇,痰涎,津液湧溢。

用瓜蒂一兩,炒黃色為末。每服量虛實久新。或二錢藥末,茶一錢,酸齏汁一鐘調下。若用吐法,須天氣晴明,陰晦無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此法。吐時宜辰卯二時,故《內經》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若論四時之氣,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一日之氣辰卯,是其候也,故宜早不宜夜。先令病人隔夜不食,如服藥不吐,用熱䩾水投之。

白話文:

上部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再煉製成蜂蜜丸,每個丸子的大小如同桐籽。每次服用五到七十個丸子,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增加到一百個丸子,空腹時在飯前服用,可以用溫酒或者白開水來送服。服用藥物期間要注意不要讓身體出現阻塞,保持通暢。如果在服用藥物的一個月後,開始感到有阻塞感,可以稍微使用「七宣丸」來輕輕地疏通一下,這樣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如果患者原本就有痰,長期患有中風,且胸中積聚了過多的津液,導致呼吸不順暢,可以使用「獨聖散」來幫助排出這些痰和津液。服用「獨聖散」後,可以再配合使用能幫助理氣降火的藥物。

「獨聖散」主要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阻滯,癲癇,以及痰多津液積聚等問題。它由一兩份炒至黃色的瓜蒂研磨而成。每次服用的量根據個人虛實、病程長短而定,可以是二錢藥粉加上一錢茶葉和一鐘酸齏汁調和服用。如果使用吐法,則需在天氣晴朗時進行,陰天不適用。對於突然發病的情況,不必嚴格遵循這個方法。在吐藥時,應選擇辰時(上午7-9點)或卯時(上午5-7點),因為《內經》中提到,從黎明到中午,是天氣陽氣最盛的時候。如果從四季的氣候來看,張仲景的原則是春天適合吐藥,因為此時天氣在上,人的氣血也在上,一天中的辰卯時段,符合這種氣候變化,因此早晨比較適合吐藥,而不是在晚上。在服用藥物之前,讓病人禁食一夜,如果服用藥物後不吐,可以用熱水沖服。

如吐風癇者,加全蠍五分微炒。如有蟲者,加狗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五分,立吐蟲出。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此藥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實則瓜蒂散;虛則梔子豉湯,滿加厚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罷,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

〔潔〕,瀉清丸,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風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方見治虛實法)

白話文:

對於患有風癇且有嘔吐症狀的患者,可以加入五分的全蠍(微炒)進行治療。若患者有寄生蟲的症狀,則在原有配方上加入五至七點的狗油,以及一錢的雄黃末;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再加入五分的芫花,這樣可以立馬讓蟲子吐出體外。對於患有濕腫和腹脹的患者,可以加入一錢的赤小豆末進行治療。但這種藥物不可以經常使用,最重要的是要分辨病情的虛實。若是實證,可以使用瓜蒂散;若是虛證,則使用梔子豉湯,並且在病情嚴重時加入厚朴。但這些藥物的使用不能一概而論。在治療後,可以服用降火、調理氣血、安定心神的藥物。

〔潔〕所制的瀉清丸,適用於中風後自汗、頭暈、發熱,且不畏風寒,無法安睡的情況。這是因為風熱引發的煩躁。詳細的使用方法可以在治療虛實法的文獻中找到。

〔丹〕一婦人年六十,左癱手足,不語涎痰。

防風,荊芥,羌活,南星,沒藥,乳香,木通,茯苓,厚朴,桔梗,甘草,麻黃,金蠍,紅花

上作末。酒湯下,不拘時。春脈漸伏,以淡鹽湯、䩾汁每早一碗。吐五日,仍以白朮、甘草、陳皮、厚朴、菖蒲一日二帖;後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䩾湯吐了,用蒼朮、南星、生薑、牛膝、茯苓,酒糊丸。服十日後,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能言。

〔《千》〕,竹瀝湯,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患熱風者,必先用此以制熱毒。

白話文:

一位六旬婦人,左側肢體麻木無力,語言困難,口水多且混有痰液。

使用防風、荊芥、羌活、南星、沒藥、乳香、木通、茯苓、厚朴、桔梗、甘草、麻黃、金蠍、紅花等草藥。將這些草藥研磨成細末,用酒和湯混合服用,不限時間。春天時脈象開始平伏,每天早上可以用淡鹽水和茶葉湯各一碗來清潔身體。進行五天後,可以換用白朮、甘草、陳皮、厚朴、菖蒲等草藥,每日服用兩次。接著使用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茶葉湯來引出體內的毒素,用蒼朮、南星、生薑、牛膝、茯苓等草藥製成酒糊丸,每日服用十天。服用後,晚上會微微出汗,手腳能活動,且能正常說話。

《千》中的竹瀝湯,用於治療風痱,四肢無法控制,心神恍惚,失去意識,無法說話,對於熱風引起的病症,首先需要使用此方來抑制熱毒。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服。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肢有力,次進後湯方。

竹瀝(一升),生葛汁(五合),芎藭,防己,附子,人參(各一兩),羚羊角(三兩),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兩),生薑(四兩),石膏(六兩),杏仁(四十枚),麻黃,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煎減半,納瀝再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服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防風,升麻,羚羊角,防己,桂心,芎藭(各二兩),麻黃(三兩)

白話文:

配方一:

  • 竹瀝:兩杯
  • 生葛汁:一杯
  • 生薑汁:五分之一杯

這三個成分混合後加熱服用,分為三次,分別在清晨、下午和晚上各一次。服用後會感到四肢有力,接著可以開始下一個藥方的治療。

配方二:

  • 竹瀝:一杯
  • 生葛汁:五分之一杯
  • 芎藭、防己、附子、人參、羚羊角、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兩錢)、生薑(四兩)、石膏(六兩)、杏仁(四十粒)、麻黃、防風(各三分之二兩)

這十六個成分研磨成粉末,用水七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加入竹瀝再煮,取得兩杯五分之一杯的濃度,分三次服用,以發汗為目的。每五天後再服用一次此藥方,連續服用三次,病情會逐漸有所改善,然後開始下一個藥方的治療。

配方三:

  • 竹瀝:三杯
  • 防風、升麻、羚羊角、防己、桂心、芎藭(各六分之一兩)、麻黃(九分之一兩)

這幾個成分研磨成粉末,用水七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加入竹瀝再煮,取得二杯五分之一杯的濃度,分三次服用,以發汗為目的。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苦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服。

竹瀝(一升),甘草(二兩),人參,芎藭,獨活,升麻(各二兩),防風,麻黃,芍藥(各一兩半),羚羊角,生薑,石膏,附子(一作杏仁),防己,桂心,黃芩,白朮(各二兩)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行人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陳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煮散,除餘風方。

白話文:

上十八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用四升水,與竹瀝一起煎煮,得到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一天服用一次。經常使用加入獨活三兩,此方非常靈驗。連服三劑,如果出現手腳發冷的情況,可以加入生薑五兩和白朮二兩。如果沒有改善,可以接著服用下一批藥物。

竹瀝(一升)、甘草(二兩)、人參、芎藭、獨活、升麻(各二兩)、防風、麻黃、芍藥(各一兩半)、羚羊角、生薑、石膏、附子(一作杏仁)、防己、桂心、黃芩、白朮(各二兩)。

上十八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用八升水,煮到剩一半,再加入竹瀝一起煮,得到二升半。分成三次服用,每次之間相隔如步行十里的時間,再服用。如果有氣喘的情況,可以加入陳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對於風痱等疾病,服用前面的湯藥後痊癒,可以經常服用煮散來清除其他風症。

防己,防風,獨活,秦艽,黃耆,芎藭,芍藥,人參,白朮,茯神,羚羊角,遠志,升麻,石斛,牛膝,五加皮,丹參,甘草,厚朴,天門冬,陳皮,地骨皮,黃芩,桂心(各一兩),乾地黃,杜仲,生薑,麻黃,檳榔,藁本,烏犀角(各二兩),薏苡仁(一升),石膏(六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渣,頓服之。取汗,日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世〕治卒中風不語,桂枝薄辣者去皮一兩,懷中藏三個時辰,分三服。水煎,並進,神效。

白話文:

防己、防風、獨活、秦艽、黃耆、芎藭、芍藥、人參、白朮、茯神、羚羊角、遠志、升麻、石斛、牛膝、五加皮、丹參、甘草、厚朴、天門冬、陳皮、地骨皮、黃芩、桂心(各一兩),乾地黃、杜仲、生薑、麻黃、檳榔、藁本、烏犀角(各二兩),薏苡仁(一升),石膏(六兩)。

以上三十三種藥物,研磨混合成為粗散,攪拌均勻。每次服用時,用三升水和三兩藥材煮沸,然後過濾掉渣,一次性飲用。如果感到心中熱燥,可以用竹瀝代替水來煮藥。

另外,有一個治療突然中風不說話的方法:取桂枝(去除外皮,重量一兩),放入懷中藏三小時,分成三次服用。用水煎煮,一次喝完,效果神奇。

請注意,這些藥物和方劑是傳統中醫學的產品,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以確保安全和適當的治療。不同人的身體狀況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在未經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自行使用藥物可能會有風險。

上解表諸方,治中風全不能語,經所謂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羅〕犀角防風湯,治一切諸風,口眼喎斜,手足嚲拽,言語謇澀,四肢麻木,皆治之。

犀角,防風,甘草(炙),天麻,羌活(各一兩),滑石(三兩),石膏(一兩半),麻黃(七錢半,不去節),獨活,山梔(各七錢),荊芥,連翹,當歸,黃芩,全蠍,薄荷,大黃(各半兩),桔梗,白朮,細辛(各四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未汗再一服。如病人臟氣虛,則全減大黃。

白話文:

上文中所提到的是治療中風的一系列方法,特別是對於那些完全無法說話的症狀有著特別的治療效果,這正符合經書中所描述的嚴重到無法發聲的情況。

【犀角防風湯】,適用於一切種類的風病,包括面部歪斜、四肢抽搐、語言困難、四肢麻木等症狀,均有療效。

配方包含:犀角、防風、炙甘草、天麻、羌活、滑石、石膏、麻黃、獨活、山梔、荊芥、連翹、當歸、黃芩、全蠍、薄荷、大黃、桔梗、白朮、細辛等。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杯,加生薑十片,煮沸後減少至一杯,去除藥渣,稍微加熱後飲用。若未出汗,可再服用一次。如果病人臟腑氣血虛弱,則應全量減去大黃的份量。

輕骨丹,治風癱瘓,四肢不隨。

苦參,桑白皮,白芷,蒼朮,甘松,川芎(各四兩),麻黃(去節,五升河水五升,煮去渣,再熬成膏至半碗)

上為末。入前麻黃膏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研化服之,臥取汗。五七日間,再服,手足當即輕快。卒中涎潮,分利後用之。(一方有浮萍四兩)

白話文:

【輕骨丹】,治療風癱瘓,四肢無法活動。

【苦參】、【桑白皮】、白芷、蒼朮、【甘松】、川芎(各四兩),【麻黃】(去節,五升,用五升河水煎煮,去除殘渣,再熬製成膏狀至半碗)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前述【麻黃膏】混合,製成大約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溫酒調和後飲用,然後躺下等待出汗。在五到七天內,再次服用,即可感覺手腳輕鬆活躍。如果突然發病,口吐白沫,則在利尿後使用此方。

【一方有【浮萍】四兩】

(註:請注意,此方為古方,具體藥效及用量需由專業醫生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調整,不可自行試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或健康損傷。)

風藥聖餅子,治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口眼喎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風,他藥不效者。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風,並治之。

川烏(生),草烏,麻黃(去節,各二兩),蒼朮,何首烏,白附子,白殭蠶,川芎(各五錢),防風,乾薑(各二錢半),雄黃(四錢六分),藿香,荊芥(各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捏作餅子。嚼碎,茶湯送下,食後。

〔世〕採浮萍草法並方

不在山兮不在岸,採我之時七月半。一任癱風與瘓風,些少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內下三錢,錢幞頭上也出汗。

白話文:

【風藥聖餅子】,用於治療半身不遂,手腳癱瘓,口眼歪斜,痰液壅塞,以及所有風邪引起的疾病,其他藥物無法奏效的情況。此方適用於小兒驚風,成人頭風,婦人血風等症狀。

  • 川烏(生):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本》〕治風半身不遂,此方甚妙。

穿山甲(左癱用左腳,右癱用右腳),川烏頭,紅海蛤(各二兩)

上為末。每用半兩,生蔥自然汁調成膏,作餅子,約一寸半。左患貼左腳,右患貼右腳,貼在足掌心內,用舊絹片緊扎定,於密房中無風處椅子上坐,用湯一盆,將有藥腳浸於湯中,用小心人扶病人,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急去藥。如汗欲出時,身必麻木,以汗周遍為妙。如未效,半月後再用一次,神妙。

〔世〕治卒中手足不遂。用麥麩五升,入烏頭尖一升,連翹半升,同甑炊令大熱,輔在席下,以手足不遂處臥之,令熱氣熏蒸,候出汗為度。日用三次,丸藥再蒸用之。候兩日外,別用新藥。如無烏頭尖,只用草烏頭半升,不去皮尖,研作粗末亦可。

白話文:

【本】治療半身不遂風症,這個方子非常精妙。

穿山甲(左側癱瘓使用左腳,右側癱瘓使用右腳)、川烏頭、紅海蛤(各二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半兩,加上生蔥的自然汁調和成膏狀,做成餅狀,大小約一寸半。如果左側癱瘓,則將藥膏貼在左腳;如果右側癱瘓,則貼在右腳,貼在腳底中央,用舊絹布緊緊包紮。在無風的密室中,坐在椅子上,用一盆熱湯,將帶有藥膏的腳浸泡在湯中,小心地讓人扶著病人,以防因出汗而無法支持。等待汗水流出,然後迅速取下藥膏。如果在出汗之前感到身體麻木,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在一個半月後再次使用一次,非常神奇。

【世】治療突然中風導致的手腳不遂。使用麥麩五升,加入一升的川烏頭尖以及半升的連翹,一同放入蒸籠蒸至極熱,然後放在牀下,讓手腳不遂的地方直接躺於其上,讓熱氣燻蒸,直到出汗為止。每日使用三次,可以將藥物製成丸狀,再次蒸煮後使用。在兩天後,再使用新的藥物。若沒有烏頭尖,可以使用半升的草烏頭,不需去除皮尖,研磨成粗粉也可以使用。

〔《千》〕治半身不遂。用蠶砂兩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熱一袋,著患處。如冷再換一袋,依前法數數換易。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煮爛熟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此方千金不傳。

上解表方,治中風語言謇澀,經所謂志亂不甚,其言微知者是也。

〔羅〕中臟治驗,真定府臨濟寺趙僧判,於至元八月間,患中風半身不遂,精神昏憒,面紅頰赤,耳聾鼻塞,語言不出。診其兩手,六脈弦數。常記潔古有云:中臟者多滯九竅,中臟者多著四肢。今語言不出,耳聾鼻塞,精神昏憒,是中臟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臟腑俱受病,先以三化湯一兩,內疏二三行散其壅滯,使清氣上升,充實四肢。

白話文:

【千金方】治療半身不遂。使用蠶砂兩石,分成三袋,每袋約七鬥,蒸熱後使用其中一袋敷在患處。若感到冷,則換另一袋,按照此方法輪流更換。這種療法百試不爽,直到痊癒為止。在治療期間,還需搭配食用羊肚、糯米、蔥白、薑、椒、豉等煮熟的食物,每日一餐,十天後療程結束,此方藥效千金難求,祕不外傳。

上述解表方,適用於中風導致語言困難或遲緩的症狀,這是經典中提到的神志混亂但能微弱辨識語音的情況。

【羅氏方】治療中臟病,真定府臨濟寺的趙僧判,在至元八月時,罹患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精神混亂,臉色紅潤,耳鳴鼻塞,說話困難。診察他的雙手,脈象緊數。曾有潔古先生提及:中臟病常導致九竅阻塞,四肢困頓。現在他說話困難,耳鳴鼻塞,精神混亂,這表明是中臟病。而半身不遂則是中腑病。此處涉及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疾病,首先使用三化湯一兩,加上疏二三行散去瘀滯,以促進清氣上昇,充實四肢。

次與至寶丹加龍骨、南星,安心定志養神,使各臟之氣上升,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後隨四時脈證加減用藥,不旬日,稍能行步。先以繩絡其病腳,如履閾或高處,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經之井穴,以接經絡。翌日不用繩絡能行幾步,百日大勢皆去。戒之,慎言語及節飲食,一年方愈。

〔子和〕一衲子,因陰雨臥濕地一年,手足皆不遂,若遇陰雨,其病轉加。諸醫皆作中風偏枯治之,用當歸、芍藥、乳香、沒藥、自然銅之類,久服反加大便澀,風燥生,經歲不已。戴人以舟車丸下三十餘行,去青黃沫水五升。次以淡劑滲泄之,數日手足能舉。戴人曰:受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水濕得寒而浮,蓄於皮腠之間,久而不去,內舍六腑,宜用去水之藥可也。水濕者人身中之寒物也,寒去則血行,血行則氣和,氣和則愈矣。

白話文:

使用「至寶丹」加上「龍骨」和「南星」,可以安定心神,調養精神,讓身體各個器官的氣息上升,通暢九個孔道。五天後,聲音會開始發出,說話也會變得比較流利。接著根據四季脈象和症狀調整藥方,不到十天,患者就能開始行走。在治療初期,要用繩子綁住患者的病腳,像走路一樣,有別人扶持才能過渡。此外,還需要用針灸刺激十二經脈的井穴,以連接經絡。第二天,不再需要繩子就能行走幾步,一百天後大部分病狀都消失了。需要提醒的是,要謹慎言語和飲食,一年後才會完全康復。

子和,一名僧侶,因為陰雨天氣躺在潮濕的地方一年,導致四肢無法活動,遇到陰雨天病情就會加重。多位醫生都診斷為中風偏枯,使用了當歸、芍藥、乳香、沒藥和「自然銅」等藥物治療,長期服用反而導致大便乾結,風燥產生,病情持續了一年。戴人使用「舟車丸」清除了三十多行的青黃泡沫水,接著使用清淡的藥物來排出水分,幾天後四肢能夠抬舉。戴人認為,受到風、濕、寒三種氣候因素影響,形成了痹症,水分和濕氣在皮膚和肌肉間積聚,久而久之進入六個臟器,應使用排除水分的藥物進行治療。水分是身體中的冷物質,冷氣消散後血液得以流通,血液流通後氣息平和,氣息平和後病情就能痊癒。

〔世〕治中風大便秘者,用不蛀皂角燒灰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本》〕豨薟丸

豨薟俗呼火杴草,莖葉頗類蒼耳,春生苗葉,秋初開花,秋末結實,法於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其葉,去根莖花實,或云秋花成實後,和枝取用。洗淨曝乾,入甑中用酒蜜蒸之九遍,焙乾搗篩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用溫酒或米飲下四、五十丸。張乖崖進表云: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服至百服,眼目清明。

至千服,須鬢變黑,筋骨強健。又云:甚益元氣,療諸疾患,修合施人,服無不效。

白話文:

【世】治療中風伴有大便困難的人,可以使用燒焦的不蛀皁角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

【本】[豨薟丸]

豨薟,俗稱火杴草,其莖葉與蒼耳相似。春季生長嫩苗和葉子,秋季初開花,季末結實。按照傳統,選擇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集其葉子,去除根、莖、花和實。有說法是,在秋季花實成熟後,連同枝條一起採集使用。清洗乾淨並曬乾,放入蒸籠中,用酒和蜜蒸九次,再烘乾後研磨篩選成細粉,然後用煉製的蜂蜜製成如桐籽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溫熱的酒或米湯吞服四十到五十個丸子。張乖崖曾上奏表示:誰知這等卑微之物,竟有如此非凡的效果。臣服藥百次後,眼睛明亮,視力清晰。服用千次後,頭髮轉黑,筋骨強壯。此藥還能大大增強體內元氣,治療各種疾病,用於配製給他人服用,效果無比顯著。

〔羅〕,正舌散,治中風舌強語澀。

雄黃(研),荊芥(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豆淋酒調下。

茯神散,治證同前。

茯神心(炒,一兩),薄荷(焙,二兩),蠍梢(去毒,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下。

〔《本》〕治風在肝脾,語澀謇,腳弱,大便多秘,地黃酒。

熟地(四兩),附子,茵芋,羌活,防風,芎藭(各一兩),石斛(二兩),丹參(二兩半),牛蒡根(二兩半),牛膝,杜仲,桂枝(各一兩半),大麻子(一升)

白話文:

  1. 正舌散: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舌頭僵硬、說話不清。主要成分有雄黃和荊芥,比例相同。這些成分研磨後混合,每次服用量為二錢,用豆淋酒調製。

  2. 茯神散:同樣用於治療與正舌散相同的症狀。主要成分有茯神心、薄荷、蠍尾梢,比例分別為一兩、二兩、二錢半。這些成分研磨後混合,每次服用量為一二錢,用溫酒調製。

  3. 地黃酒:用於治療風邪影響肝脾,導致說話含糊、腳步乏力、大便頻密的狀況。主要成分包括熟地四兩、附子、茵芋、羌活、防風、芎藭、石斛、丹參、牛蒡根、牛膝、杜仲、桂枝、大麻子(大麻子的用量為一升)。

請注意,以上藥方是根據古籍記載而來,使用前應由專業醫師評估個人健康狀況並提供適當的指導。

上銼。入絹袋盛,寬貯之,用無灰酒一斗九升,封漬七日,逐日空心食前後飲一盞,常醺,勿令吐。

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防風湯。

石斛(一兩半),地黃,杜仲,丹參,防風,川芎,麥門冬,桂心,獨活(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半,棗二枚同煎,去渣溫服。

治中風入肝脾經,四肢不遂,舌強語謇,竹瀝湯。

威靈仙,附子,桔梗,防風,蔓荊子,枳殼,川芎,當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竹瀝半盞,生薑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日三四。忌口。

治久風邪入肝脾二經,言語不轉,防己湯。

白話文:

治療中風且內有虛弱,腳力減弱和說話困難的情況,使用防風湯。

所需材料:石斛(1.5兩),地黃,杜仲,丹參,防風,川芎,麥門冬,桂心,獨活(各1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5錢,用水1.5碗,加入2個棗一同煎煮,去渣後溫服。

治療中風侵入肝脾經絡,四肢行動不便,舌頭僵硬和說話困難的情況,使用竹瀝湯。

所需材料:威靈仙,附子,桔梗,防風,蔓荊子,枳殼,川芎,當歸(各等分)。

以上材料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4錢,用水1碗,加入半碗竹瀝、四片生薑一同煎煮至8分,去渣後溫服,每日可服3-4次。需忌口。

治療長期受風邪影響,進入肝脾經絡,導致語言表達困難的情況,使用防己湯。

漢防己,防風,桂心,附子(各半兩),威靈仙(三錢),麻黃(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引子半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四。引子用竹瀝、荊瀝、地黃汁各一盞,生薑汁拌勻用之。以上四方,龐先生傳,審而用之良驗。

〔《千》〕,獨活煮散,治風痱。

獨活(八兩),芎藭,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六兩),羚羊角,當歸,人參,麥門冬,桂心,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甘草(三兩),白朮(五兩)

上十六味,各切銼。分為二十四服,每服生薑、生地切作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

白話文:

漢防己、防風、肉桂心、附子(各半兩)、威靈仙(三錢)、麻黃(半兩)

以上藥材混合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加上半杯引子(用竹瀝、荊瀝、地黃汁各一杯),一起煎煮至剩餘七分,然後去除渣滓,溫熱後服用。每日可服用三至四次。引子部分,使用竹瀝、荊瀝和地黃汁各一杯,與生薑汁混合均勻使用。以上方劑,由龐先生傳授,請謹慎使用,效果良好。

〔《千》〕,獨活煮散,用於治療風痱。

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漢防己、葛根(各六兩)、羚羊角、當歸、人參、麥門冬、肉桂心、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甘草(三兩)、白朮(五兩)

以上十六種藥材分別切碎磨細。分成二十四份,每次服用時,將生薑、生地切片約一升,杏仁約二十七枚,加水兩升,煮至剩餘約七合,可以在傍晚、夜晚或白天,一天內服用一次,或者隔天服用一次。

〔羅〕《局方》,至寶丹,治風中臟。(方見《局方》)

〔《聖》〕,保命金丹,治中風口眼喎斜,手足嚲拽,言語謇澀,四肢不舉,晨昏痰多。

貫眾(一兩),生地(七錢),大黃(半兩),青黛,板藍根(各三錢),硃砂(研),蒲黃,薄荷(各二錢半),珠子(研),龍腦(研,各一錢半),麝香(研,一錢),牛黃(二錢半,研)

上為末,研和藥勻,蜜丸如雞豆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送下,新汲水亦得。如病人嚼不得,薄荷湯化下,無時。此藥墜痰涎,大有神效,用金箔為衣。

白話文:

《局方》中有一個名為「至寶丹」的藥方,主要用來治療風邪侵入內臟所引起的病症。

《聖》書中提到一種名為「保命金丹」的藥方,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口歪眼斜、手腳癱瘓、語言不清、四肢無法活動,以及早晨和傍晚頻繁出現的痰多問題。

所需材料如下:

  • 貫眾(一兩)
  • 生地(七錢)
  • 大黃(半兩)
  • 青黛(三錢)
  • 板藍根(三錢)
  • 紅色石(研磨)
  • 蒲黃(二錢半)
  • 薄荷(二錢半)
  • 珠子(研磨)
  • 龍腦(研磨)
  • 麝香(研磨)

所有材料研磨後混合,再與蜂蜜一起製成如雞豆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時取一丸,細細咀嚼後用熱茶或新鮮汲出的水送下。如果患者無法咀嚼,可用薄荷湯溶解後吞服。這種藥物能有效排除痰涎,效果極佳,並以金箔包裹外層。

活命金丹,治中風不語,半身不遂,肢節痹疼,痰涎潮上,咽嗌不利,胸膈痞滿,上實下虛,氣閉面赤,汗後餘熱不退,勞病諸藥不治,無問男女老幼,皆可服。

板藍根,貫眾,甘草,乾葛根(各一錢),桂心,芒硝(一兩),大黃(一兩半),珠子粉,牛黃(研),青黛,生犀屑,薄荷(各五錢),辰砂(四錢,研一錢,為衣),麝香(研),龍腦(二錢)

上為末,和勻,蜜水浸蒸餅為劑,每兩作十丸,就濕用硃砂,再用金箔四十片為衣。臘月修合,瓷器收貯,多年不壞。如療風毒,茶清化下。解毒藥,新汲水化下。汗後餘熱勞病,及小兒驚風熱病,用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活命金丹"是一種治療中風失語、半身不遂、四肢疼痛、痰多上湧、咽喉不暢、胸膈堵塞、上實下虛、氣血閉塞、臉色發紅、癱瘓症狀在出汗後熱度未退、勞累疾病無法用一般藥物治療的綜合症狀,不分男女老少皆可服用的古方。

配方包括:

  • 板藍根
  • 貫眾
  • 甘草
  • 幹葛根(各一份錢)
  • 桂心
  • 芒硝(一份兩錢)
  • 大黃(一份半兩)
  • 琥珀粉
  • 牛黃(研磨)
  • 青黛
  • 生犀角屑
  • 薄荷(各五份錢)
  • 辰砂(四錢,研磨一錢,作為包衣)
  • 麝香(研磨)
  • 龍腦(二錢)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與蜂蜜水調和,浸泡蒸餅製成藥丸,每兩藥材製成十粒。藥丸表面可用硃砂調和,再覆蓋四十片金箔作為包衣。此方在十二月製作,存放在瓷器中,長時間保存不會腐壞。若用於治療風毒,可以使用清茶溶解服用;若用於解毒藥,則需用新汲水溶解服用。對出汗後熱度未退、勞累疾病的患者,或是小孩因驚嚇引起的熱病,可使用薄荷湯溶解服用。

(海),解語丸,治中風語言不正。

白附子,石菖蒲,遠志,全蠍,羌活,天麻,南星,白殭蠶

上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服之。

〔《經》〕治中風及壅滯。旋覆花淨洗搗末。煉蜜丸,如桐子大。夜臥,茶湯下五丸、七丸至十丸。

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口中涎沫。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枚,去浮皮,卻於臍上剜一坑子,內入藜蘆、陳醋和麵包裹,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搗再研極細,生面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

白話文:

治療中風語言不清的方子是「解語丸」,主要成分有海產品、石菖蒲、遠志、全蠍、羌活、天麻、南星和白殭蠶。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然後用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約如綠豆。每次服用即可。

古代書籍《經》中提到,「解語丸」能治療中風和阻塞。使用方法是先淨洗旋覆花,然後研磨成粉末,接著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約如桐子。在睡前,可以用茶水送服五、七或十顆丸子。

對於中風後無法說話,喉嚨裡發出鋸子切割聲音,且口中有大量唾液的情況,可以使用藜蘆和天南星來治療。取藜蘆一分和天南星一枚,去掉浮皮後,在肚臍上挖一個小坑,將藜蘆和陳醋混合麵粉包裹,四周用火烤至呈黃色,再一同研磨成極細粉末。之後,將粉末做成大小如小豆的丸子。每次服用三顆,並用溫熱的酒送服。

〔《運》〕語澀皆屬風。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舌本強,是風氣勝也。又云:厥陰司天主勝,則舌難以言,是風氣虛也。

〔《靈》〕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偏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

用針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曰:善。(刺節真邪論。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者,謂診手部三候,面部三候,足部三候,視其所候之症,其脈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如陽經之脈實,陰經之脈虛,瀉其陽經補其陰經。陰經之脈實,陽經之脈虛,瀉其陰經補其陽經。又如左實右虛,瀉左補右,右實左虛,瀉右補左之類是也)

白話文:

【運】書中提到,舌頭的問題都和風有關。經典中說,當厥陰天氣主導,風氣過盛時,人們會出現舌頭僵硬的症狀,這表明風氣過盛。又進一步指出,當厥陰天氣主導,風氣虛弱時,人們會出現說話困難的現象,這表示風氣不足。

【靈】帝問道:如何透過針灸來解決疑惑呢?您提到要瞭解調和陰陽、補充或減少過多或不足的部分,以及平衡他們的相互影響,那疑惑如何才能得到解答?岐伯回答:當大風侵襲身體,使得血液和脈絡偏離正常,偏離的狀態表現為不足,而實際的狀態則顯示出過多,這種失衡導致了身體的輕重不均,使身體傾斜、隱藏,迷失方向感,忽上忽下,忽反轉,顛覆不定,令人困惑不已。黃帝說:非常好,那該如何進行治療呢?岐伯回答:應當先減去過多的部分,再補充不足的部分,使陰陽達到平衡。

如此使用針灸,可以快速地解決疑惑。黃帝表示贊同(出自《刺節真邪論》,瞭解調和陰陽、補充或減少過多或不足的部分,指的是觀察手部、面部和腳部的三種候象,根據所觀察到的症狀,對實脈的部位進行放血,對虛脈的部位進行補充。例如,陽經脈氣過盛,陰經脈氣過虛,則放血陽經補充陰經;陰經脈氣過盛,陽經脈氣過虛,則放血陰經補充陽經。又如左邊脈氣過盛,右邊脈氣過虛,則放血左邊補充右邊;右邊脈氣過盛,左邊脈氣過虛,則放血右邊補充左邊等類似的情況)。

〔羅〕灸風中脈,口眼喎斜。

聽會二穴,頰車二穴,地倉二穴

凡喎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凡喎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如大麥大。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肩髃二穴,曲池二穴,足三里二穴,絕骨二穴,風市二穴

凡覺手足痹,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諸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極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風池二穴,大椎一穴,肩井二穴,曲池二穴,間使二穴,足三里二穴

白話文:

【羅】灸風中脈,口眼喎斜。 聽會二穴,頰車二穴,地倉二穴 凡喎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凡喎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如大麥大。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肩髃二穴,曲池二穴,足三里二穴,絕骨二穴,風市二穴 凡覺手足痹,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諸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極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風池二穴,大椎一穴,肩井二穴,曲池二穴,間使二穴,足三里二穴

古代醫術指出:

  1. 與風中脈相關的病症:如口眼歪斜,應選擇灸療法。灸療時需對應左右兩側的穴位進行治療,如左邊脈中風,應灸治左側的穴位,灸7次;反之,若右邊脈中風,則灸治右側的穴位,同樣灸7次。灸療所用艾炷大小約等於大麥。
  2. 風中腑相關的病症:如手腳不便、疼痛或麻木等,可灸治百會、肩髃、曲池、足三里、絕骨和風市等穴位。當感到手腳有異常時,應立即灸治這些穴位,且根據病竈所在位置,選擇對應側的穴位進行灸療。
  3. 風中臟相關的病症:如氣息阻塞、涎液上沖、失語等危急情況,可以使用下火療法,立見奇效。灸療時需對應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和足三里等穴位。

凡覺心中憒亂,神氣不怡,或手足麻木,此中臟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可速灸此七穴五七壯,日後再別灸之,隨年壯止。(凡遇春秋二季,可時時灸此七穴,以泄風氣)

凡人風發,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臟故也,病者不可不知。予自五月間,口眼喎斜,灸百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木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穴得愈。七月氣塞,涎上不能語,魂魄飛揚,如墮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二穴,氣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遂平復。自後,凡覺神氣少異於常,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

〔《本》〕範子默記崇寧中,凡兩中風,始則口眼喎斜,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氣通。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無不效。

白話文:

如果感覺心神混亂,精神不愉快,或者手腳癱瘓,這是內臟失調的症狀。無論是風邪還是氣滯,都應當迅速對這七個穴位進行艾灸,每次灸七壯,日後再續灸,根據年齡決定灸壯數。在春秋季節,可以經常灸這七個穴位,以排出風氣。

如果有人突然發風病,害怕疼痛而不肯灸療,結果忽然猝死,這指的是什麼病呢?答:這是因為風邪進入內臟導致的,患者不可不知。我從五月開始,出現口眼歪斜的情況,灸百會等三個穴位即可恢復正位,右手腳癱瘓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個穴位得以痊癒。七月出現氣塞,口水上湧無法說話,魂魄飄蕩,好像落入江海之中,片刻間瀕臨死亡,灸百會、風池等穴,以及左右頰車兩個穴位,氣流通暢,吐出半碗口水,又排出十多行,躺在牀上休養了半月,才完全恢復。從此後,只要覺得神氣有異常,就灸百會、風池等穴位,沒有不立即見效的。

[原文] 範子默記崇寧中,經歷過兩次中風,起初是口眼歪斜,接著是口水上湧阻塞,左右共灸十二個穴位,得到氣流通暢。這十二個穴位分別是: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遵循這個方法使用,無不有效。

〔羅〕中風針法。(出竇太師《氣元歸類》)

手太陰,列缺(偏風,半身不遂),天府(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手陽明,肩髃,曲池(偏風,半身不遂),足陽明,大巨(偏枯,四肢不舉),衝陽(偏風,口眼喎斜,足緩不收),手太陽,腕骨(偏枯狂惕),足太陽,輔陽(風痹不仁,四肢不舉),足太陰,照海(大風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樂),足少陽,陽陵泉(半身不遂),環跳(風眩偏風,半身不遂)

〔《甲》〕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偏枯四肢不舉,善驚,大巨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溺黃,小腹熱,咽乾,照海主之;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風頭痛,泣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得屈伸,戰惕,腕骨主之。

白話文:

【羅】中風針法。(出自竇太師《氣元歸類》)

  • 手太陰,列缺(針對風邪,半身不遂)
  • 天府(對付突然中風,惡鬼附體,無法安睡)
  • 手陽明,肩髃,曲池(對應風邪引起的半身不遂)
  • 足陽明,大巨(對應單側萎縮,四肢無力)
  • 衝陽(對抗風邪,口眼歪斜,腳軟無法收回)
  • 手太陽,腕骨(對應單側萎縮,四肢無力,精神狂躁)
  • 足太陽,輔陽(針對風邪引起的麻痹、四肢無力)
  • 足太陰,照海(對治大風導致的單側萎縮、半身不遂,心情憂鬱)
  • 足少陽,陽陵泉(針對半身不遂)
  • 環跳(對風邪引發的眩暈、半身不遂)

【《甲》】

  • 痱子和痿症,手臂手腕無法使用,嘴脣嘴角無法收攏,合谷穴有治療作用;
  • 單側萎縮,四肢無力,容易受驚,大巨穴有治療作用;
  • 單側萎縮,無法行走,眼神恍惚,不知道疼痛所在,尿黃,小腹發熱,咽喉乾渴,照海穴有治療作用;
  • 單側萎縮,手臂手腕疼痛,肘部彎曲無法伸手,又伴有風頭痛,哭泣,肩臂頸部疼痛,頸部緊繃,煩躁不安,驚恐,手指抽搐無法屈伸,戰慄,腕骨穴有治療作用。

〔羅〕大接經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出雲岐子《醫學新說》)

足太陽膀胱之脈,出於至陰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十呼)。足少陰腎之脈湧泉,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三呼)。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中指中衝出爪甲,如韭葉陷中,為井。其支者別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三呼)。

足少陽膽之脈,起足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三呼,十三呼)。足厥陰肝之脈,起大敦,大指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為井(十呼,六呼)。手太陰肺之脈,起大指之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

白話文:

【羅】大接經從陽引陰,治中風偏枯。(出自雲岐子的《醫學新說》)

足太陽膀胱這條脈,從至陰穴(小指外側,離指甲約韭葉寬)開始,是井穴(金屬型),屬「十呼」氣質。足少陰腎的脈,從小指下開始,斜行到腳心,也是井穴(三呼氣質)。

手厥陰心包這條脈,其中直線部分沿著中指到中衝穴(指甲凹陷處),是井穴;另一部分則分岔,從手掌小指旁邊的穴點出發。手少陽三焦這條脈,從小指第二指節的末端開始,離指甲約韭葉寬,也是井穴(三呼氣質)。

足少陽膽這條脈,從足竅陰穴(小指第二指節末端,離指甲約韭葉寬)開始,是井穴。它的分支上行進入大指的岐骨間,向內在末端穿出,再回到指甲下面,經過三毛中的穴點(三呼,十三呼氣質)。

足厥陰肝這條脈,從大敦穴(大指內側,離指甲約韭葉寬)開始,進入大指叢毛的邊界,離指甲約韭葉寬,以及三毛中的穴點,都是井穴(十呼,六呼氣質)。

手太陰肺這條脈,從大指末端開始,通過少商穴(大指內側,離指甲約韭葉寬),是井穴。

其支者,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陽明大腸之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並(一呼)。中指內交(三呼)。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出其端(一呼)。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是也(十呼)。

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廉,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

大接經從陰引陽,治中風偏枯。

手太陰肺之脈,起手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一呼,三呼)。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陽明胃之脈,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太陰脾之脈,起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隱白也。

白話文:

其支脈之一,從次指內側發出,到達其末端。手陽明大腸脈,從大拇指與次指之間的末端開始,進入次指的內側,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在一呼吸後。中指的內側交叉在這脈上,在三次呼吸後。足陽明胃脈,從大拇指與次指之間的末端開始,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井穴。其支脈進入大指,到達其末端,在一呼吸後。足太陰脾脈,從大拇指的末端開始,沿著手指的內側,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井穴,也就是隱白穴。

手少陰心脈,從小指內側開始,沿著手指的內側,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井穴。手太陽小腸脈,從小指的末端開始,離開指甲下一分的凹陷處,這是井穴。

大接經從陰引陽,治療中風偏枯。

手太陰肺脈,從大拇指的末端開始,通過少商穴,大拇指的內側,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井穴,在一呼吸和三次呼吸後。手陽明大腸脈,從大拇指與次指之間的末端開始,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井穴。其支脈進入大指之間,到達其末端。足陽明胃脈,從大拇指與次指之間的末端開始,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井穴。其支脈進入大指之間,到達其末端。足太陰脾脈,從大拇指的末端開始,沿著手指的內側,離開指甲像韭葉那樣寬闊,這是井穴,也就是隱白穴。

手少陰心之脈,起手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廉,去爪甲如韭葉,為井。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足太陽膀胱之脈,起足小指外側至陰,去爪甲如韭葉,為井金。足少陰腎之脈,起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為井,湧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中衝穴也。

其支者,循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中。足厥陰肝之脈,起足大指之端,入叢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也(六呼)。

白話文:

  • 手少陰心脈:從左手小指的內側開始,沿著小指內側的邊緣,距離指甲約像韭葉一樣寬,這是一個井穴。
  • 手太陽小腸脈:從左手小指的末端開始,距離指甲下約一公分的凹陷處,這是一個井穴。
  • 足太陽膀胱脈:從腳的小趾外側的至陰穴開始,距離指甲約像韭葉一樣寬,這是金屬質的井穴。
  • 足少陰腎脈:從腳的小趾下方開始,斜向腳心,這是井穴,也就是湧泉穴。
  • 手厥陰心包脈:其中直行的部分,沿著手掌到手指的末端,距離指甲約像韭葉一樣寬,這是井穴,也就是中衝穴。
  • 其支流部分,沿著手掌到小指的第二個指節的末端。
  • 手少陽三焦脈:從左手小指和中指之間的指節末端開始,距離指甲約像韭葉一樣寬,這是井穴。
  • 足少陽膽脈:從腳的小趾和第四趾之間的竅陰穴開始,距離指甲約像韭葉一樣寬,這是井穴。
  • 其支流部分,上到大拇指的歧骨間,向內到達指甲尖端,然後回繞穿過指甲到三毛中。
  • 足厥陰肝脈:從腳的大拇指尖開始,進入叢毛的邊界,距離指甲約像韭葉一樣寬,這是井穴,也就是大敦穴。

大接經皆十二經井穴也。此羅謙甫治趙僧判中臟,刺十二井穴愈。治張安撫中臟,灸十二井穴愈。《內經》所謂留瘦不移節而刺之是也。

〔《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羅〕云:治失音不語。(出竇太師《氣元歸類》)

手陽明,天鼎(暴喑並喉痹),合谷(喑不能言),手少陰,陰郄(喑不能言),靈道(暴喑不語),足陽明,頰車,地倉(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病右治左,病左治右),手少陽支溝(暴喑不語),三陽絡(暴啞不能言),手太陽,天窗(暴喑不能語),足少陰,通谷(暴喑不語),手厥陰,間使(喑不能語)

白話文:

大經脈包括十二經脈的井穴。羅謙甫用這十二個井穴治療了趙僧判的內臟疾病,並痊癒;同樣,他也用這十二個井穴治療了張安撫的內臟疾病,結果也痊癒。這符合《內經》中的理論,即在某個特定的部位有異常停滯時,應當針刺該部位來進行治療。

「難」中提到,陰蹺脈出現問題時,會導致陽脈弛緩而陰脈緊繃;相反,陽蹺脈出現問題時,則會導致陰脈弛緩而陽脈緊繃。

羅氏認為,這段描述適用於治療失音和無法說話的症狀。這是出自竇太師《氣元歸類》的內容。

在手陽明脈中,天鼎穴能治療暴發性失音和喉部疾病;合谷穴能治療失語症和無法發音的情況;手少陰脈的陰郄穴和靈道穴也能分別對應治療失音和暴發性失語;足陽明脈的頰車和地倉穴能治療失語、飲食困難、食物和飲料漏出的情況,其中地倉穴還能區分左右邊的疾病;手少陽支溝穴能治療暴發性失語;三陽絡穴能治療暴發性失語和不能發音的情況;手太陽脈的天窗穴能治療暴發性失語和無法發音;足少陰脈的通谷穴能治療暴發性失語;手厥陰脈的間使穴能治療失語的情況。

〔《玉》〕中風不語,不省人事:頂門(灸七壯),百會(針入豆許,先補後瀉,瀉多補少)

又撮要法:中衝(一分,補之),大敦(灸,一分),百會(一分,瀉)

〔《怪穴》〕又法:十指尖出血(此更詳之)

〔《玉》〕中風失音:喑門(二分,留三呼,瀉之不可深),人中(三分,留三吸瀉之)天突,湧泉(各五分),神門,支溝(各三分)。如舌急不語,喑門(二分);如舌緩不語,風府(三分。)

〔東陽〕卒中失音,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天窗刺之一分,灸五十壯。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復灸天窗五十壯,始發。若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伏,仍失音,所以先灸天窗。

白話文:

【《玉》】中風後不能說話,意識不清:在額頭中央進行灸療七壯,在百會穴針刺至有如小豆般的深度,先補後瀉,瀉多補少。

又有一種簡易的方法:在中衝穴進行一分鐘的補法,在大敦穴使用灸療一分鐘,在百會穴進行一分鐘的瀉法。

【《怪穴》】又一方法:用針刺破十指尖,使其出血(這一步需要進一步詳細說明)。

【《玉》】中風導致失音:在喑門穴進行二分的瀉法,保留至三次呼吸後再進行,人中穴進行三分的瀉法,天突穴、湧泉穴、神門穴和支溝穴各五分的瀉法。如果舌頭緊張無法說話,則在喑門穴進行二分的瀉法;如果舌頭放鬆仍然無法說話,則在風府穴進行三分的瀉法。

【東陽】突然中風失去聲音,不能說話,四肢弛緩不聽使喚,可以選擇在天窗穴進行一分鐘的針刺,並施以五十壯的灸療。待火熄滅後,再將灸療轉移到百會穴進行五十壯。接著在天窗穴再進行五十壯的灸療,這樣才能開始發聲。如果先在百會穴施灸,那麼風邪不能得到排除,反而會深入五臟,讓人感到愉快但隱藏在內,最終還是會失去聲音,所以先在天窗穴施灸。

〔《千》〕治風痱不語手足不遂方。度病者,男左手,女右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朱塗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塗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開上,令三合,其狀如𦼥形,復以朱塗兩端畢,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

〔河〕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故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瘡腫之屬,則天癸絕而榮涸矣。

〔羅〕云:中風人初覺,不宜服腦、麝,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得出,如潮痰盛,不省人事煩熱者,宜用下痰,神效。

〔潔〕云: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盛。當候熱退汗室,小便自行也。

白話文:

【千】治療風痱癥狀,不能說話和行動不便的方法。測量病人的方法是:男性左手,女性右手,從小指內側的摺痕到手指末端為度,以此放置在肚臍上方,垂直指向心臟下方,用硃砂塗抹測量的頂部。再做兩個度量,連接之前的塗抹位置,開口在下面,取基本的度量橫向放置在開口上方,使之成為三個部分,形狀像一個倒立的三角形,再用硃砂塗抹兩個末端,同時在三處點燃火艾灸,每處一百壯(一種療法單位)即可痊癒。

【河】凡是在發現中風後,必須先審視六經的症狀,切勿使用過熱的藥物,如烏頭、附子等類,因此強烈的陽藥會導致病情加重,如同火災蔓延,可能導致癰瘤、腫脹等問題,進而導致天癸(生命能量)絕滅和血氣枯竭。

【羅】提到:中風初期,不適合服用腦脂、麝香,以免風邪進入骨髓,如同油滴入面,不能排出,如果潮濕的痰多,意識不清醒且煩熱,應使用降痰藥物,效果顯著。

【潔】提到:中風出現小便不利時,不能使用藥物來通利小便。已經有自汗現象,則表示體液流失,小便自然減少。如果仍然使用藥物通利,會導致榮衛(身體的正氣與營養)枯竭,無法控制熱毒,熱盛更甚。應等待熱退汗止,小便自然排出。

〔丹〕治中風方,續命、排風、越婢等,悉能除去,而《千金》多用麻黃,令人不得慮虛。以風邪不得汗,則不能泄也。然此治中風不汗者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黃則津液轉脫,反為大害。中風自汗,仲景雖處以桂枝,至於不住發搐口眼瞤動,遍身汗出者,豈勝對治。此時獨活湯、續命煮散,能復榮衛,卻風邪,不可缺也。(獨活、續命散,方風瘛瘲條)

〔《千》〕治中風,無密室者,不可療。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服汗劑,必依此法。

白話文:

【丹】的中風治療方程式,包括續命、排風、越婢等,都能有效清除病徵,但《千金》書籍中多使用麻黃,因為它能避免虛弱的情況發生。由於風邪如果不能出汗,就不能被排出。然而,這個方程式適合於治療不流汗的中風。若患者有自汗現象,再使用麻黃會導致津液流失,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對於中風伴有自汗的患者,仲景會處方桂枝,但如果患者持續抽搐、口眼震顫,全身出汗,這時的獨活湯、續命煮散能恢復營養和衛生系統,排除風邪,這些藥方是不可或缺的。【丹】提到,在沒有密閉室的情況下治療中風是不可行的。強迫在不密閉的環境中居住的人中風,都可能受到風邪的影響,更不用說服藥的人了。服用發汗藥物,必須遵循這種方法。

〔丹〕寒則筋急,熱則筋緩。緩因於弛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而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無以啟之,不能成疾。致濕之由,酒面為多,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燒炙香辛硬物,皆致濕之因,戒之慎之。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

天產作陽,氣浮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能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丹溪斷痱病為痿)。凡人初覺食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必中風之候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兩料,此治之先也。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中風人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

白話文:

【丹】寒氣會讓筋骨緊繃,熱氣會使筋骨柔軟。筋骨的弛緩是因為過度伸展,收縮是因為過度緊張。如果受到濕氣,筋骨會變得弛緩,這是因為濕氣使筋骨變得鬆弛和伸長。然而,寒氣和濕氣往往伴隨著熱氣,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濕氣引起的。然而,外部的濕氣,如果不內化,不會導致疾病。引發濕氣的原因,飲酒最多,接著是魚和肉,這會進一步形成濕氣。對於甜膩、油炸、香辛和堅硬的食物,都是引起濕氣的原因,要避免並小心處理。藥方已經對症下藥了。但如果治療方法不適合,即使是聖賢醫生,也可能無法治療。

天地之間產生的陽氣,會使氣息浮動而發熱,這是先賢的智慧。然而,對於患有萎縮症的人來說,如果不能清淡飲食,我知道他們一定無法保持健康(丹溪認為痱病就是萎縮症)。一般人如果開始感覺到食指和次指的麻木和無知覺,或者出現行動不便的情況,三年內很可能會有中風的跡象。應當首先服用愈風湯和天麻丸各一兩份量,這是治療的初步步驟。因此,聖賢的原則是預防勝於治療,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中風的人如果還能進食,這是因為甲己相合,脾氣旺盛,所以能夠大量進食。

此脾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養矣。

肺脈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全文見治虛實法)。脾脈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同上。經云:脈緩者多熱,蓋風痿即風痱之類)

〔《素》〕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大奇論。王注云:從謂男發左女發右也)

白話文:

當脾氣過盛,會影響到腎水,腎水不足時病情會加重,此時應廣泛服用藥物,不願過度飲食,疾病往往可以自行痊癒。中風出現時若過度飲食,是因為風木之氣過盛。過盛的風木之氣會剋制脾氣,導致脾氣受敵,於是人們會求助於食物。經典中說:「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意思是實熱之症會夢到給人東西,虛寒之症會夢到取東西。應該瀉肝木之氣,調理風邪,使脾氣安定,脾氣安定則飲食量減少,這是養生之道。

肺脈微緩,表現為萎縮、偏風,頭部以下出汗不能停止(詳細內容請參照治療虛實法)。脾脈微緩,表現為風濕病,四肢不能使用,但心中有智慧,似乎沒有疾病。(同上。經典中說:脈緩者多熱,因為風濕病類似於風痱)

《素問》中提到,胃脈沈鼓澀,胃部外凸增大,心脈細小緊繃,這些都是膈肌偏枯的表現。男性發病在左側,女性發病在右側,如果不是啞癱舌轉,可以治療,開始於三十歲。若是病情跟隨發展,啞癱舌轉,開始於三歲。年齡不到二十歲的人,三年後死亡。(大奇論。王注雲:從是指男性發病在左側,女性發病在右側的情況)

〔《玄》〕中風不語者,為病在心臟。脈反沉者,治難見效。凡病脈不應病者危。

〔丹〕《脈訣》內言不治證見,則不可治。筋枯,不治。動則筋痛者,是謂筋枯。以其無血滋潤筋骨也。

白話文:

【玄】中風而不會說話的人,這表示疾病在心臟。如果脈象反常深沈,治療就可能難以見效。凡是脈象不符合病情的,情況就很危險。

【丹】《脈訣》中提到,如果出現無法治療的症狀,那就表示不可救治。筋脈乾枯的情況就是其中之一。當人出現筋脈疼痛時,這就是筋脈乾枯的表現,因為這是因為缺乏血液滋潤筋骨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