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易簡方

明代醫者胡濙所著的《衛生易簡方》,是一部根植於深厚中醫傳統、同時面向廣大民眾的實用醫學著作。此書編撰於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其核心精神如書名所示,強調「衛生」與「易簡」,即注重養生保健,並提供簡單易行的治療方劑,以期廣惠普羅大眾,解決當時尋醫問藥不易的困境。這不僅體現了作者胡濙作為禮部尚書兼有仁民愛物之心,亦展現了其將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務求實效的治學態度。

根據書中序言可知,胡濙(序中稱胡公源潔)早有濟民利物之志,於政務之餘,將精力投入醫藥研究。他搜集驗方、親自驗證,最終彙集成冊,並曾向朝廷進呈,獲得讚許與頒行。序言由當時的重臣楊士奇所撰,肯定了胡公此舉的仁心,並強調了醫術的靈活性與實用性,認為高明的醫者應如善用兵的良將,精通古法但不拘泥一格,能隨證變通。這也預示了本書的特色:雖然基於經典理論(如陰陽、表裡、虛實、經絡脈證),但更側重於實際應用與變通。嘉靖年間的補刻與頒布,更說明了此書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力與官方對其價值的高度認可。

《衛生易簡方》的內容編排具有系統性,按疾病類型進行分類,涵蓋了當時常見的病症,包括風、寒、暑、濕等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以及其他臟腑、體質相關的問題。這種分類方式使得讀者能夠更容易地查找和應用所需的藥方。書中對每種病症的描述雖不冗長,但力求精確,並直接提供相應的治療方法和方劑。

以書中「卷之一」的「諸風」為例,此部分詳述了多種風證,如中風、暗風、白癜風等,並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案。這正是本書「易簡」精神的體現。針對中風不語、手足不遂等症,書中隆重推薦了單味藥材威靈仙的應用。這種方法避免了複雜的複方配伍,使得藥方更易於理解和操作。書中詳細記載了威靈仙的採集時間(冬三月丙丁戊巳日),製作方法(洗淨、焙乾、為末、酒和、入竹筒內、九蒸九曝、白飯和搗為丸)以及服用方法(如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溫酒下)。這種對藥材處理和服用的精確指導,確保了療效並減少了誤用。

此外,書中還提供了一種更為簡便的威靈仙用法:陰乾為末,每日空心溫酒調服。這種層層遞進的介紹方式,兼顧了不同條件下的應用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書中明確指出了服藥的禁忌——惡茶及麵湯,並建議替代飲品為甘草梔子湯。這種對禁忌和替代方案的提示,展現了本書不僅提供藥方,更關注用藥的安全性和細節,體現了謹慎務實的態度。對於威靈仙的採集,特別提到「以不聞水聲者良」,這反映了古代醫家對藥材生長環境的細緻觀察和經驗累積,雖然其科學原理在今天需要進一步探究,但在當時卻是指導採藥的重要原則。

從「諸風」部分的介紹可以看出,《衛生易簡方》的方劑雖然強調「易簡」,但其選藥、用藥、製藥過程並非隨意。單味藥的使用並非輕率,而是基於對藥性(如威靈仙「其性甚善,不觸諸藥」)的深刻認識及其針對特定病機(如中風不語、痰濁內阻)的獨特功效。這種單味或少味藥的應用,在中醫史上屢見不鮮,是效法古代單方、驗方的傳統,旨在發揮藥物專一攻邪的最大效力,如書中「進《衛生易簡方》表稿」中所言「以為一物專攻,則氣純而愈速;數般相制,乃味雜而效遲」。當然,本書也包含複方應用,以應對更複雜的病機。

除了「諸風」,書中對「諸寒」、「諸暑」、「諸濕」以及「傷寒」等病症的論述,也遵循了相似的模式:描述症狀、分析病機、提供方劑。針對寒證,會選用附子、干姜等溫熱藥;暑證則強調清暑化濕,並注意避開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濕證多用蒼術等燥濕利濕之品;傷寒則根據病程階段的不同,靈活運用藥物。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本書的主體,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應對常見疾病的實用指南。

《衛生易簡方》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提供的具體方劑。首先,它的「實用性」在於材料易得、製作簡便,使醫藥不再是少數人獨享的資源,而是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這對於改善當時民眾的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其次,「系統性」體現在其清晰的疾病分類和相對完整的內容覆蓋,為初學者或非專業人士提供了一條入門的途徑。最後,「經驗傳承」是本書最核心的價值之一。它匯集了胡濙多年的醫學實踐和研究成果,是明代中醫臨床經驗的珍貴記錄。書中對病症的認識、對藥性的理解以及對治療原則的把握,都體現了當時中醫發展的水平。

總而言之,《衛生易簡方》是一部兼具理論基礎與實用價值的明代醫學著作。它以「易簡」為特色,旨在普及醫藥知識,幫助百姓應對疾病。書中對疾病的分類、症狀的描述以及方劑的提供,都體現了古代中醫對人體與疾病的獨到認識。雖然時隔數百年,醫學已取得長足發展,但《衛生易簡方》所蘊含的仁愛精神、務實態度以及傳統醫學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啟發意義。對於研究中醫史、藥物史以及古代社會生活史而言,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它見證了中國古代醫學如何努力走向普及,如何將複雜的理論轉化為普惠大眾的具體實踐。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在追求醫學高精尖發展的同時,如何讓醫療更加 accessible (易得) 和 affordable (可負擔),依然是當代社會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衛生易簡方》序

進《衛生易簡方》表稿 (1)

進《衛生易簡方》表稿 (2)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5)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3)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5)

卷之五 (16)

卷之五 (17)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六 (9)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1)

卷之六 (12)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4)

卷之六 (15)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

卷之七 (6)

卷之七 (7)

卷之七 (8)

卷之七 (9)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1)

卷之七 (12)

卷之七 (13)

卷之七 (14)

卷之八 (1)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卷之八 (7)

卷之八 (8)

卷之八 (9)

卷之八 (10)

卷之八 (11)

卷之八 (12)

卷之八 (13)

卷之八 (14)

卷之八 (15)

卷之八 (16)

卷之九 (1)

卷之九 (2)

卷之九 (3)

卷之九 (4)

卷之九 (5)

卷之九 (6)

卷之九 (7)

卷之九 (8)

卷之九 (9)

卷之九 (10)

卷之九 (11)

卷之九 (12)

卷之九 (13)

卷之九 (14)

卷之十 (1)

卷之十 (2)

卷之十 (3)

卷之十 (4)

卷之十 (5)

卷之十 (6)

卷之十 (7)

卷之十 (8)

卷之十 (9)

卷之十 (10)

卷之十 (11)

卷之十 (12)

卷之十 (13)

卷之十 (14)

卷之十 (15)

卷之十一(婦人) (1)

卷之十一(婦人) (2)

卷之十一(婦人) (3)

卷之十一(婦人) (4)

卷之十一(婦人) (5)

卷之十一(婦人) (6)

卷之十一(婦人) (7)

卷之十一(婦人) (8)

卷之十一(婦人) (9)

卷之十一(婦人) (10)

卷之十一(婦人) (11)

卷之十一(婦人) (12)

卷之十一(婦人) (13)

卷之十一(婦人) (14)

卷之十一(婦人) (15)

卷之十一(婦人) (16)

卷之十二(小兒) (1)

卷之十二(小兒) (2)

卷之十二(小兒) (3)

卷之十二(小兒) (4)

卷之十二(小兒) (5)

卷之十二(小兒) (6)

卷之十二(小兒) (7)

卷之十二(小兒) (8)

卷之十二(小兒) (9)

卷之十二(小兒) (10)

卷之十二(小兒) (11)

卷之十二(小兒) (12)

卷之十二(小兒) (13)

卷之十二(小兒) (14)

卷之十二(小兒) (15)

卷之十二(小兒) (16)

卷之十二(小兒) (17)

卷之十二(小兒) (18)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

附錄 (4)

附錄 (5)

附錄 (6)

附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