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

《衛生易簡方》~ 卷之八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1)

1. 癰疽

治熱腫,用山豆根,水磨濃汁塗,干即更塗。

治發背腫毒,乳癰惡瘡,用大黃、白芷各四錢。酒、水各一盅,煎至一盅服;如噁心,先飲生薑自然汁少許。孕婦無服,老弱量減,或加甘草、梔子各一錢。已成者瀉下膿血。

治背疽諸般瘡腫,用黑瀝青、白瀝青、杏仁不去皮尖各一兩,輕粉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半,云香、松香各二錢半。石、鐵臼內槌一千下成膏,擇開定成,三日修合,不許陰人雞犬見。用紅絹攤貼,不要留眼,無分大小惡瘡治皆大效。

治乳癰,用人牙齒燒灰細研,酥調貼癰上。

治卒腫毒起急痛,用大蕪菁根削去皮熟搗,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攪之出,敷腫帛裹,日三易之。

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瘡,用遠志洗淨去心,焙乾為末。酒調二錢,澄清服之,以滓敷患處。

又方,用赤芍藥、當歸、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又方,用川烏、蚌粉、草烏、海金沙、赤小豆、天南星,為末。以生地黃汁調塗患處。

又方,用木鱉子去殼、半夏各二兩,水銀四兩,草烏半兩。於鐵銚內慢火炒焦為末,出火毒,再研,以水調敷瘡。

治渴疾即愈之後,須預防發癤疽之患,用忍冬草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置瓶內,以無灰酒浸,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碾為末,以所浸酒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不拘時酒飲任下。一方,用忍冬草水浸,煎服。

治發背腦疽,一切惡瘡,用甘草半兩為粗末,沒藥一分研,大瓜蔞一枚去皮。以無灰酒三升,熬一升,溫頓服,如服不盡,作三次。

治癰疽腫毒,用黃蜀葵花鹽摻,收入瓷器密封,經年不壞,每用患處敷之。若無花,根、葉皆可。

治發背,用厚朴薑製、陳皮去白各三錢,蒼朮米泔浸五錢,甘草炙二錢,入桑黃菰五錢同為末。瘡潰乾摻,未潰油調塗,神效。

治發背肉潰及諸惡毒衝心,痛不可忍,令人嘔吐,並毒瘡並皆治之,用綠豆粉四兩,乳香二兩,同研極細。每服二錢,新汲水濃調食後服。

白話文:

癰疽治療方法彙集:

治療熱腫:將山豆根磨成濃汁,塗抹患處,乾燥後重複塗抹。

治療發背、乳癰、惡瘡:大黃、白芷各4錢,加酒、水各一盅,煎至一盅服用。若服用後感到噁心,可先飲用少許生薑汁。孕婦禁用,體弱者減量,可加甘草、梔子各1錢。膿腫已形成者,服藥後會瀉下膿血。

治療背疽及各種瘡腫:黑瀝青、白瀝青、杏仁(不去皮尖)各一兩,輕粉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半,雲香、松香各二錢半,用石臼或鐵臼研磨一千下成膏,擇吉日製成,三日後才能使用,製作過程忌諱陰氣、雞犬。用紅布攤開,將藥膏敷貼患處,不留空隙,大小惡瘡皆有效。

治療乳癰:將人牙齒燒成灰,研磨成細粉,用酥油調和後敷貼於腫塊處。

治療急性腫毒疼痛:將大蕪菁根削皮後搗爛,與苦酒混合成泥狀,煮沸三次,攪拌均勻後敷貼患處,用布包裹,每日更換三次。

治療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瘡:將遠志洗淨去心,焙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調服,藥渣敷於患處。

其他治療方法:

  • 赤芍藥、當歸、甘草等量研末,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不限時間。
  • 川烏、蚌粉、草烏、海金沙、赤小豆、天南星研末,用生地黃汁調和後塗抹患處。
  • 木鱉子(去殼)、半夏各二兩,水銀四兩,草烏半兩,在鐵銚內用小火炒焦研末,去除火毒後,用水調和敷於瘡瘍處。

渴疾痊癒後預防癤疽:取忍冬草適量(根、莖、葉、花皆可),用無灰酒浸泡,以糠火煨一夜,曬乾後加少量甘草,研磨成粉,用浸泡過的酒調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不限時間,酒送服。另一方法是用忍冬草水煎服。

治療發背、腦疽及一切惡瘡:甘草半兩(粗末),沒藥一分(研磨),大瓜蔞一個(去皮),用無灰酒三升熬成一升,溫服,服不完可分三次服用。

治療癰疽腫毒:將黃蜀葵花與鹽混合,放入瓷器密封保存,可長期使用,每次取適量敷於患處。若無花,也可使用根或葉。

治療發背:厚朴、薑製、陳皮(去白)各三錢,蒼朮(米泔浸泡)五錢,甘草(炙)二錢,桑黃菰五錢,共研磨成粉。瘡瘍潰爛後乾燥時使用藥粉,未潰爛時用油調和塗抹,效果神奇。

治療發背肉潰爛及諸惡毒衝心、疼痛難忍、嘔吐等症狀:綠豆粉四兩,乳香二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清水調服,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