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廣生集

清朝醫學家程鵬程所著的《急救廣生集》,是一部旨在應對突發危急病症的中醫專著。成書或至少是經過編輯及補充流通於西元1805年(嘉慶癸亥),正值清朝盛世,如序文所述「百餘年來,元氣醞釀,太和翔洽」,社會相對安定。然而,即便在昇平之世,疾病與意外仍無可避免,尤其在交通不便、醫藥不普及的偏遠地區,急症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急救廣生集》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其核心目標如書名所示,是「急救」並「廣生」,即快速施救以挽救生命,廣泛傳播知識以普惠眾生。

從書前所附的〈序〉與〈凡例〉,可清晰見到本書的編撰宗旨與特色。〈序〉開宗明義,將醫學濟世提升至與天地好生之德、聖賢濟世之心同等的高度,強調醫藥對人世的裨益。作者程鵬程自謙「素不知醫」,卻以一顆「救苦之婆心」、「活人之雅念」,廣泛搜集整理方書,特別選擇具「經驗者」,匯集成冊並付梓流通。這顯示本書並非一家之言或創新理論,而是集合前人智慧,以實用性為導向的集大成之作。序中特別提及本書的適用情境:「窮鄉僻壤之處,設遇病發昏夜,倉猝延醫不及之際」,強調其在應急時刻的重要性,視此書為「至寶」。更進一步,序文將醫治身體與醫治心靈相結合,勸勉讀者不僅學習醫術,更應「先醫己之心」,並倡導有能力者出資施藥,無能力者傳播醫方,將善念由近及遠推廣,期許達到「家、而國、而天下皆受其益」、「胥天下而共臻於仁壽之域」的宏大願景。這份將醫學知識的傳播與道德教化、社會公益緊密結合的情懷,是本書編撰深層動機的體現。

〈凡例〉則具體闡述了本書的編選原則與體例。最為關鍵的原則之一,是將內容重點放在「外治方」。凡例坦承「內治湯飲,一匕入口,設不中病,挽回無及」,且辨證論治對淺學者而言極為困難,「毫釐千里」,「頗多誤事」。相比之下,「外治之法,按證用方,顯而易見,效則捷於湯飲,即或不效,洗而去之,尚無大害」。這點出在應急或基層醫療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外治法(如貼膏、塗丹、針灸、砭鐮、浸洗、熨搨、蒸提、按摩等)相對風險低、易於操作,更適合非專業人士或經驗不足者用於急救。這種務實的考量,體現了作者以普及應用為首要目標的理念。

其次,凡例強調「簡便」與「易於奏功」。本書收錄的方劑,大半取自「尋常日用者」,藥價不貴重,製法不浩繁,旨在讓「貧家艱於購求」或「一時無從覓取」藥材的問題得以緩解,特別適合「窮鄉僻壤之人」。對於難以辨識的草藥,也謹慎地不予收錄。這種對藥材可得性、製法簡易性的嚴格篩選,確保了本書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書中雖聲明「非謂盡外治之法,可以廢湯飲之劑也」,但其側重點的轉移,明確了其作為「救急而設」的工具書定位。

凡例也提及了書籍資料來源的限制,由於是從他人處借閱抄錄,難免存在「紕繆」,懇請讀者指正,並希望同道中人提供「家藏簡便方法」,以便「續入補遺」。這種開放和謙遜的態度,既反映了古代醫書編撰的常見方式(多為經驗累積與傳抄),也為後續版本的完善留下了空間,體現了知識共享和集體智慧的理念。

本書結構分為上、下兩卷。根據提供的介紹,上卷主要講述「急救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下卷則主要講述「各種急救方劑」。提供的內容包含了上卷的第一章「急救的理論基礎」、第二章「急救的方法」、第三章「急救的注意事項」的簡要描述,以及卷一中標題為「慎疾法語」下的一系列詳細內容。

上卷第一章「急救的理論基礎」,明確定義了急救的範疇與目的,並強調其理論基礎建立在「中醫整體觀念」之上。認為急危重症源於「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和」,急救的關鍵在於「調和臟腑、平衡陰陽、恢復氣血功能」。這段論述雖然簡短,卻是本書所有急救措施的根本指導思想。它將突發的危重病情視為人體內部整體失衡的極端表現,而非孤立的病症,因此急救不僅是針對症狀,更是要從調整整體狀態入手。

上卷第二章「急救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急救措施列表,包括開通呼吸道、心肺復甦、止血、包紮、固定、輸液、輸血、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列表中的部分術語(如心肺復甦、輸液、輸血、手術治療)與現代醫學概念高度吻合。雖然很難斷定清朝時期的中醫實踐中是否已具備完全等同於現代醫學這些技術的精確方法,但至少說明本書在描述急救手段時,涵蓋了從基礎生命支持到更為複雜的干預手段的廣泛範圍,儘管具體操作可能與現代不同。考慮到凡例強調「外治法」的簡便和安全,這份列表可能代表了一種理想狀態下的、或包含傳統中醫對應概念的急救體系概覽,而具體收錄的方劑和方法(特別是下卷),預期會更貼近當時中醫可行的、尤其是外治和簡便的措施。這種描述上的廣泛性與凡例中強調的「簡便外治」之間可能存在一種張力,或許反映了理論願景與實際操作手冊之間的區別。

上卷第三章「急救的注意事項」提供了進行急救時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如「保持鎮靜」、「正確判斷」、「及時求助」。這些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急救常識,強調了急救者的心理素質、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協作或尋求專業幫助的重要性。

然而,在提供的「內容」細節中,緊隨其後的「卷一·慎疾法語」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這部分內容並非直接關於急性病發作時的具體急救步驟或方劑,而是圍繞著「慎疾」和「衛生」展開。這部分內容包括「省身修德」、「衛生總要」、「飲食宜忌」、「養生銘」、「保命箴」以及「寡欲說」。這些篇章的核心思想,是強調通過修養德行、調節情緒、注意飲食、規律起居、節制欲望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來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省身修德」將疾病的發生追溯到個人行為與道德的失當,認為「過惡,潛滋暗長,甚則疾病應之」。強調內心平和、行為端正、飲食有度、不貪圖享樂是遠離疾病的根本。這深刻體現了中醫「形神合一」的觀念,認為身體健康與精神、道德狀態緊密相關。

「衛生總要」提供了更為具體的養生方法,涵蓋飲食、穿衣、起居、情志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酒不過量,肉不勝食」、「春莫衣單,夏莫衣汗」、「寢不屍,居不容」、「喜怒哀樂,歸於中和」、「寬心,知足隨緣」等。這些都是樸實而實用的健康指南,易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飲食宜忌」則專門針對飲食提出了建議,強調脾胃的重要性,指出「食宜早餐,不宜遲,晚食宜充飢,不宜過飽」、「食宜和暖,不宜生冷」、「食宜清淡,不宜厚味」等。這些原則至今仍被認為是健康的飲食習慣。

「養生銘」和「保命箴」是兩首言簡意賅的韻文,以類似口訣的形式總結了重要的養生要點,便於記憶和傳播。它們再次強調了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志平和、寡欲慎行的重要性,將健康長壽歸結為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我管理。

「寡欲說」開篇即以極為肯定地語氣指出「人生欲事,寡則少病而多壽」,反之則「必多疾而早夭」。認為疾病正是趁著人因縱欲而「虛」之際入侵。這種將欲望視為損害健康的關鍵因素的觀點,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代醫學中壓力、生活方式疾病等概念也有某種程度的契合。

為何一部名為《急救廣生集》的書,在開頭部分的詳細內容中,會花費如此多的筆墨講述日常養生和道德修養?這揭示了程鵬程以及當時許多中醫家對於「急救」更為全面的理解。他們認為,最根本的「急救」其實是通過日常的「慎疾」和「衛生」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從而減少需要緊急處理的機會。一個體質強健、陰陽平衡的人,即使遭遇外邪或內傷,也更有可能抵禦或從中恢復。換言之,養生是更深層次的「廣生」,是從根本上減少危急狀況的發生概率,這與西醫著重在疾病發生後迅速干預的急救理念有著顯著的差異。本書將預防置於如此重要的位置,反映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它告訴讀者,在學習如何應對急症之前,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讓自己陷入危症。

綜合來看,《急救廣生集》的內容並非僅限於臨場的急救技術手冊。從提供的這些片段,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本融合了多個層次的生命關懷書籍:

  1. 道德與哲學基礎: 將醫學提升到普世關懷和道德實踐的高度(序)。
  2. 務實的醫學應對策略: 優先考慮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安全、易行的外治法(凡例)。
  3. 理論指導: 急救需遵循中醫整體觀念,調節失衡(上卷第一章概要)。
  4. 技術範疇: 涵蓋從基礎到較為複雜的急救方法(上卷第二章概要,儘管與凡例存在顯著反差)。
  5. 操作原則: 強調急救時的心態和行為規範(上卷第三章概要)。
  6. 根本的預防之道: 通過修德養生、節制欲望來從源頭上減少疾病的發生(卷一·慎疾法語)。

因此,《急救廣生集》超越了一般的急救手冊,它傳達了一種全面的健康觀和生命觀。它既提供了應對緊急情況的可能方法(特別是凡例所強調的簡易外治法),更花費大量筆墨教導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健康的資本,遠離危險。這本書的「廣生」不僅指通過急救挽回具體的生命,更包含了廣泛傳播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深遠意義。它適合普羅大眾閱讀,不僅是醫療急救的參考,更是修身養性、預防疾病的生活指南。在清朝那個時代背景下,這樣一本強調實用、易懂、重預防、兼具道德教化的醫書,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廣泛的社會價值,對於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提升民眾的健康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書的流傳,正是對天地聖賢「好生濟世之心」的踐行。


凡例

卷一·慎疾法語 (1)

卷一·慎疾法語 (2)

卷一·慎疾法語 (3)

卷一·慎疾法語 (4)

卷一·慎疾法語 (5)

卷一·慎疾法語 (6)

卷一·慎疾法語 (7)

卷一·慎疾法語 (8)

卷一·慎疾法語 (9)

卷一·慎疾法語 (10)

卷二·雜症 (1)

卷二·雜症 (2)

卷二·雜症 (3)

卷二·雜症 (4)

卷二·雜症 (5)

卷二·雜症 (6)

卷二·雜症 (7)

卷二·雜症 (8)

卷二·雜症 (9)

卷二·雜症 (10)

卷二·雜症 (11)

卷二·雜症 (12)

卷二·雜症 (13)

卷二·雜症 (14)

卷二·雜症 (15)

卷二·雜症 (16)

卷二·雜症 (17)

卷二·雜症 (18)

卷二·雜症 (19)

卷二·雜症 (20)

卷二·雜症 (21)

卷二·雜症 (22)

卷三·急症 (1)

卷三·急症 (2)

卷三·急症 (3)

卷三·急症 (4)

卷三·急症 (5)

卷三·急症 (6)

卷三·急症 (7)

卷三·急症 (8)

卷三·急症 (9)

卷四·奇症 (1)

卷四·奇症 (2)

卷四·奇症 (3)

卷四·奇症 (4)

卷四·奇症 (5)

卷四·奇症 (6)

卷四·奇症 (7)

卷四·奇症 (8)

卷四·奇症 (9)

卷四·奇症 (10)

卷四·奇症 (11)

卷四·奇症 (12)

卷五·婦科 (1)

卷五·婦科 (2)

卷五·婦科 (3)

卷五·婦科 (4)

卷五·婦科 (5)

卷五·婦科 (6)

卷五·婦科 (7)

卷五·婦科 (8)

卷五·婦科 (9)

卷五·婦科 (10)

卷五·婦科 (11)

卷五·婦科 (12)

卷五·婦科 (13)

卷五·婦科 (14)

卷六·幼科 (1)

卷六·幼科 (2)

卷六·幼科 (3)

卷六·幼科 (4)

卷六·幼科 (5)

卷六·幼科 (6)

卷六·幼科 (7)

卷六·幼科 (8)

卷六·幼科 (9)

卷六·幼科 (10)

卷六·幼科 (11)

卷六·幼科 (12)

卷六·幼科 (13)

卷六·幼科 (14)

卷六·幼科 (15)

卷七·瘍科 (1)

卷七·瘍科 (2)

卷七·瘍科 (3)

卷七·瘍科 (4)

卷七·瘍科 (5)

卷七·瘍科 (6)

卷七·瘍科 (7)

卷七·瘍科 (8)

卷七·瘍科 (9)

卷七·瘍科 (10)

卷七·瘍科 (11)

卷七·瘍科 (12)

卷七·瘍科 (13)

卷七·瘍科 (14)

卷八·一切傷痛 (1)

卷八·一切傷痛 (2)

卷八·一切傷痛 (3)

卷八·一切傷痛 (4)

卷八·一切傷痛 (5)

卷八·一切傷痛 (6)

卷八·一切傷痛 (7)

卷八·一切傷痛 (8)

卷八·一切傷痛 (9)

卷八·一切傷痛 (10)

卷八·一切傷痛 (11)

卷八·一切傷痛 (12)

卷八·一切傷痛 (13)

卷九·外治補遺 (1)

卷九·外治補遺 (2)

卷九·外治補遺 (3)

卷九·外治補遺 (4)

卷九·外治補遺 (5)

卷九·外治補遺 (6)

卷九·外治補遺 (7)

卷九·外治補遺 (8)

卷九·外治補遺 (9)

卷九·外治補遺 (10)

卷九·外治補遺 (11)

卷九·外治補遺 (12)

卷九·外治補遺 (13)

卷九·外治補遺 (14)

卷九·外治補遺 (15)

卷十·防病預訣 (1)

卷十·防病預訣 (2)

卷十·防病預訣 (3)

卷十·防病預訣 (4)

卷十·防病預訣 (5)

卷十·防病預訣 (6)

卷十·防病預訣 (7)

卷十·防病預訣 (8)

卷十·防病預訣 (9)

卷十·防病預訣 (10)

卷十·防病預訣 (11)

卷十·防病預訣 (12)

卷十·防病預訣 (13)

卷十·防病預訣 (14)

附 (1)

附 (2)

附 (3)

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