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程

《急救廣生集》~ 附 (2)

回本書目錄

附 (2)

1. 製劑說

徐靈胎

古時權量甚輕,古一兩今二錢零。古一升,今二合。古一劑,今之三服。又,古之醫者,皆自採鮮藥,如生地、半夏之類,其重比干者數倍。故古方雖重,其實無過今之一兩左右者,惟(《千金》)(孫思藐著《千金方》)(《外臺》)(王燾著《外臺秘要》)間有重劑,此乃治強實大症,亦不輕用也。

白話文:

古代的藥物重量很輕,古代的一兩等於現在的二錢零。古代的一升,等於現在的二合。古代的一劑,等於現在的三服。另外,古代的醫生,都自己採摘新鮮的藥材,像生地、半夏之類的,重量比乾藥材重數倍。因此,古代的藥方雖然重量重,但實際上並不超過現在的一兩左右,只有《千金方》、《外臺祕要》中偶爾有重劑,不過那是用來治療強壯體質的大病,也不輕易使用。

若宋元以來,每總制一劑方,下必注云,每服或三錢或五錢,亦無過一兩外者,此煎劑之法也。末藥則用一錢匕,丸藥則如桐子大者,十丸加至二三十丸。試將古方細細考之,有如今日二三兩至七八兩之煎劑乎。皆由醫者不明古制,以為權量與今無異,又自疑為太重,為之說曰。

白話文:

自從宋朝元朝以來,凡是整理總寫一個藥方,開藥單時藥劑量一定會註明每服藥的量,可能三錢、五錢不等,但絕不超過一兩。這同樣地反映在服用煎劑的法則。末藥則用一錢的量匙,丸藥則如桐子般大小,十丸可以增加至二三十丸之間。試著逐一檢視古方來仔細研究,可曾有如今日二到三兩至七八兩的煎劑嗎?原因在於,醫生們不清楚古時的制度,認為古今的權重量制相同,同時也懷疑藥劑太過於重,所以為其解釋說道:

今人氣薄,當略為減輕,不知已重於古方數倍矣。所以藥價日貴,而受害愈速也。又有方中熟地用三四兩,余藥只用一二錢者亦從無此輕重懸殊之法。要知藥氣入胃,不過藉此調和氣血,非藥入口即變為氣血,所以不在多也。又有病人粒米不入,反用膩膈酸苦腥臭之藥,大碗濃煎灌之,即使中病,尚難運化,況與病相反之藥,填塞胃中,即不藥死,亦必灌死。小兒尤甚。

白話文:

現在人的體質虛弱,藥物應該酌量減輕,卻不知道現在的藥物已經比古方重了好幾倍。所以藥價越來越貴,而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也越來越快。而且有些藥方中熟地要用到三四兩,其他的藥物卻只用一兩錢,也沒有出現藥物劑量差異這麼大的做法。要知道,藥物進入胃中,只是藉此來調和氣血,而不是藥物一入口就轉化為氣血,所以不在於用藥的數量多寡。另外,有些病人連一粒米都吃不下,卻反而用膩、膈、酸、苦、腥、臭的藥物,一大碗的濃煎藥汁灌下去,就算得了適合的藥,也難以消化吸收,更何況是和病相反的藥物,塞滿在胃中,就算不是藥物毒死,也一定會被灌死。小朋友尤其嚴重。

又不論人之貧富,人參總為不挑之品,人情無不貪生,必竭蹶措處,熟知反以此而喪身。其貧者,送終無具,妻子飄零,是殺其身而並破其家也。吾少時,見前輩老醫,必審貧富而後用藥,尤見居心長厚,況是時參,價猶賤於今日數十倍,尚如此謹慎,即此等存心,今人已不逮,昔人遠矣。

白話文:

不論貧富,人參總是被認為是最好的藥材,人們都貪生怕死,一定會想盡辦法來籌錢買藥,卻不知道反而會因此而喪生。貧困的人,死後沒有錢辦喪事,妻子兒女流離失所,這是害了自己的性命,也毀了自己的家庭。我年輕的時候,見過一位資深老醫生,他一定會先了解病人的貧富狀況,然後再用藥,尤其可見他的愛心和細心,何況當時的人參價格相當於現在的幾十倍,他仍然如此謹慎,這種心思,現在的人已經做不到了,相比古人差得遠了。

2. 勸惜字紙

三官大帝勅雷府,劉天君撰惜字垂訓,求祿求名求嗣,功惟惜字為先。昔巳職之文帝,吾今復何贅焉。但見世人擾擾,貧窮困阨盈前,大半非他過惡,穢汙字紙藂愆,雖有訓文廣勸,終無一士心堅。小子矜馳佻達,老成狃習安閒,敬奉未聞一二,毀殘殆有萬千。或以糊房襯裹,或以裹物取便,或以殘章委棄,或以零字淪淹,或以習書桌几,或以帶上廁邊,或以暫時拭穢,或以糊襯蠶籩,種種罪深辜積,一一上奏帝前,罰令此曹受報,疾厄禁錮相牽,農賈鄙俚無減,士夫榮祿難延,大則滅身滅嗣,小則奪紀奪年。吾今下哀蠢爾,特為奉勅降駢,普勸世間士子,遵行須要虔虔,毋論經書史子,毋論野史稗官,毋論緗函繭帙,毋論斷簡殘編,毋論長篇累牘,毋論隻字片言,務必盡加護惜。勿因俗論避嫌,始則焚諸火內,繼則送去流泉。不可因循苟免,不可時日耽延。急急奉行一月,寸心復舊光鮮。急急奉行一載,本身科甲蟬聯。急急奉行一世,此生名列上仙,實有如斯果報,非吾虛語取妍。倘有癡蠢狼子,敢為誹謗憎嫌,吾已奉旨專事,立時雷火熬煎。今特廣為傳示,子其代我布宣:檢拾字紙,隨在燒化,固屬敬惜。但惜字戒內有曰:勿於灶內燒灰,勿燒灰仍棄於地,未讀此戒而不犯者鮮矣。因思物聚於所好,一人檢取有限,似不若勸人。一法頗善,凡親友許酬,神願演戲者,何不竟許焚字紙數百斤,或數千斤,隨力隨願。此法可貼一字條於空鋪內,收賣每斤給錢一二分,彼市徒知其價,無不檢來。無論城鄉,俱可行之。蓋神戲,原欲廣勸愚頑,豈料近今演戲,俱非正經,反教不善,定干陰,譴何冀降福。若能遵此,了酬願心者,有禱必應矣。買到焚時,恐飛灰棄地。若無字爐處,可於地下挖一坑,旁留洞出煙,上蓋破鍋,將字由鍋破處入燒為妥,燒過用淨水潑澆,再用細蒲包,或油紙盛灰,每包內放石或磚一塊,將繩捆好,送大江大河急水中,聽其流去,包內有磚,不致漂流岸邊。

白話文:

廟宇中許願所上的幡,僧道經常賣給別人,將其染色後做成茶棚和風礬,甚至有人將其改做被褥,這麼做褻瀆了文字,是犯了大罪。從今往後,許願者只祈求將剪下的字縫在幡上,總歸是心願。如果有出資收買幡後焚燒的人,以杜絕後患,那功德就更加大了。

店鋪招紙等項,每多花、字相間,小兒性愛花紙頑耍,扯碎拋棄,豈不造孽。須用者,將花、字分開,或在上下左右,庶大人見時,可將字裁去,不致糟塌。

廟宇許願上幡,僧道每賣與人,染作茶棚、風礬,並有改為被褥,字跡褻瀆,俱罹大罪,今後施掛,惟祈將剪字縫於幡上,總屬心願。倘有出資收買焚化者,以杜後弊,功德更難量矣。

道路拋棄字紙,見宜收拾。而牆壁披掛者,及碗底並傘柄、筆梗、扇面有字破碎者,俱宜收惜。凡一切字簿,勿與婦女為針線本,勿令小兒頑耍。

白話文:

路上丟棄的字紙,應該撿起來。而牆壁上張貼的字畫,以及碗底、傘柄、筆杆、扇面等有字的破損物品,都應該收好珍惜。所有的字簿,不要給婦女當針線本,也不要讓小兒拿來玩耍。

「𧑓」字,即古萬字,考(《字彙》)云:𧑓字,古佛胸中吉祥之相,人皆不知,或繡或畫,雜於穢處,甚且織繡於綢綾上,或為衫褲,或為被褥,豈非不敬人,多不察,特為廣布:

白話文:

「𧑓」字,即是古時候的萬字。根據《字彙》的考證,𧑓字是古佛胸中吉祥的徵兆。人們大多不知道,有人把它刺繡或繪畫,混雜在不潔淨的地方,甚至把它織繡在綢綾上,做成衣服褲子、被褥等。這豈不是對神靈不敬嗎?很多人不注意這一點,因此特別廣泛傳播它。

凡做佛事,須備小缸兩隻,一化元寶冥鏹,一化文疏紙馬。蓋字雖焚化,其跡不滅,紙灰沾地,罪過實甚。若遇僧道,亦須勸導。

白話文:

凡是舉辦佛事活動,必須準備兩個小缸,一個用來化元寶和冥鏹(紙錢),一個用來化文疏和紙馬。因為字跡即使被焚燒,但其痕跡不消失,紙灰沾在地上,罪過其實很大。如果遇到僧人或道士,也必須勸導他們。

我等舉議,施送字籠,籠面簽上將要條刊一二則,或另刻一張同送書館之處廣勸,凡樂善君子,亦可遵此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