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程

《急救廣生集》~ 卷九·外治補遺 (8)

回本書目錄

卷九·外治補遺 (8)

1. 狐臭發兩腋下汗出愈臭

密陀僧(四兩),枯白礬(二兩),輕粉(三錢),共為細末。頻擦兩腋,擦至半月見效,半年全愈。(《景岳全書》)

一方,單用枯礬為極細末,以絹袋盛之,常用撲於腋下,不過十度即愈。或以唾調塗之。(同上)

白話文:

用密陀僧四兩、枯白礬二兩、輕粉三錢,磨成細粉,經常擦拭腋下,半個月就能見效,半年就能完全治癒。(出自《景岳全書》)

另一方法,只用枯白礬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絹袋裝著,經常撲在腋下,十次左右就能治癒。也可以用唾液調和後塗抹。(出自《景岳全書》)

2. 腳汗除穢氣

牡蠣(煅),黃丹,枯礬,蜜陀僧(各等分),共為細末。每用少許,乾摻腳指縫中即收。(《世效單方》)

白話文:

將牡蠣、黃丹、枯礬、蜜陀僧等份煅燒成灰,磨成細粉。每次使用少量,直接灑在腳趾縫中即可止汗除臭。

3. 香衣闢汗

丁香(一兩)為末,川椒(六十粒)和之,絹袋盛佩,絕無汗氣。(《多能鄙事》)

白話文:

將丁香一兩磨成粉末,再與六十粒川椒混合,用絹布袋裝好佩戴,就能完全去除汗味。

4. 金瘡並木石傷損

好陳石灰六兩(研碎篩過)、錦紋大黃一兩(切塊)同石灰炒紫色為度,去大黃收貯。敷傷立愈。(《秘方集驗》)

白話文:

用研磨成粉末的熟石灰六兩(過篩)、切塊的錦紋大黃一兩,一起炒到變成紫色為止,然後去除大黃,保存石灰。將石灰敷在傷口上,就能立即痊癒。

5. 蔥搭法

跌撲損傷腫痛,用蔥頭切爛,炒焦搗,搭患處,冷則再易,止痛消腫散瘀極妙。(同上)

白話文:

蔥搭法:

跌打損傷導致腫痛,可用蔥頭切碎,炒焦後搗爛,敷在患處。如果敷料變冷了,就換上新的熱敷料,這樣能止痛、消腫、散瘀,效果非常好。

6. 止血散

陳石灰一升(入牛膽陰乾,收七次取出),大黃四兩(同石灰炒至桃花色取起),俱置地一夜出火氣,研末收貯。血出不止,敷之立效。(同上)

白話文:

止血散

取一升陳石灰,放入牛膽中陰乾,重複七次取出收好。另取四兩大黃,與石灰一起炒至桃花色後取出。將處理好的石灰和大黃放置在地上過夜,使其散去火氣,然後研磨成粉末保存。 出血不止時,敷上此藥粉即可見效。

7. 接骨膏

雲南錢(即有鋸齒海螺,燒灰),千里馬(即馬蹄內小蹄自退下者佳,如無,破鞋底燒灰亦可用),老龍皮(即老桑皮燒灰用),飛羅面(焙黃各等分)陳醋熬成膏,攤青布上貼之。接骨如神。(同上)

白話文:

接骨膏

取鋸齒海螺燒成灰,再取馬蹄內層脫落的舊蹄片(沒有的話,用破鞋底燒成的灰代替),老桑樹皮燒成的灰,以及焙黃的飛羅面(一種藥材),以上材料等量混合,用陳醋熬成膏狀,塗抹在青布上,再貼在骨折處。療效神奇。

8. 大刑膏藥

黃蠟,鉛粉(各七錢半),輕粉,血結(各二分半),冰片(分半),麻油(二兩),先將油熬老,下黃蠟,次下鉛粉,再下輕粉,再下血結,離火略冷,下冰片,出火氣攤貼。(《公門傳方》)

白話文:

大刑膏藥製作方法:取黃蠟、鉛粉各七錢半,輕粉、血竭各二分半,冰片一分半,麻油二兩。先將麻油熬至變老(變稠),然後加入黃蠟溶化,接著依次加入鉛粉、輕粉、血竭,離火稍冷卻後,再加入冰片,待其散發出火氣後,即可攤開敷貼。

9. 仙傳杖丹

生豆腐,鳳仙花(連根葉),同搗爛,打出敷上,干再另敷,三日全愈。(同上)

白話文:

用新鮮豆腐和鳳仙花(連根帶葉)一起搗爛,然後敷在患處。敷藥乾了之後再換新的藥敷,三天就能痊癒。

10. 麻藥方

此係外科動刀針止痛之藥。用鬧楊花(三錢)、半夏、南星各二錢,川烏、草烏(各一錢),麻黃根、芋艿葉(俱搗爛取汁)拌藥末,或加蟾酥、雄黃少許,抹上即麻木,不覺疼痛。如人昏沉,飲鹽水即解。(《同壽堂秘室》)

白話文:

麻藥方

這是外科手術時用來止痛的麻藥。將鬧楊花三錢、半夏、南星各二錢、川烏、草烏各一錢,以及麻黃根和芋艿葉(都搗爛取汁)拌入藥粉中,也可加入少許蟾酥和雄黃,塗抹在患處就能使該處麻木,感覺不到疼痛。如果病人因此昏沉,喝點鹽水就能解救。

11. 長生不病法

夜臥時但以手撫心,咒曰:天靈即榮,願得長生。五臟神君,願得安寧。男誦二十一遍,女誦十四遍,即長生祛病矣。

白話文:

長生不病法

睡覺時,只要用手撫摸心口,並默念:「天靈應當光榮,願我長生不老。五臟的神明,願你們安寧。」男性默念二十一遍,女性默念十四遍,就能夠長生不老、去除疾病。

12. 不染時症法

凡入病人家,用雄黃搽鼻內,或吃雄黃燒酒一杯,即不傳染。

白話文:

不染時症法:

進入病人住所時,用雄黃塗抹鼻腔內部,或服用一杯雄黃燒酒,就能避免傳染疾病。

13. 肚痛嘔酸針法

宜針上脘穴,臍上五寸。內關穴在掌後二寸兩間中,針七次。風門穴在第二節脊骨下,各開一寸五分。膏肓穴在第四節脊骨下,各開三寸。(《神針要訣》)

白話文:

肚痛嘔酸針法:

治療肚痛嘔酸,應針刺上脘穴(肚臍上方五寸處)。內關穴位於手腕掌側,距腕橫紋向上二寸,在兩筋之間,針刺七次。風門穴位於第二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膏肓穴位於第四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14. 寒噎飲食不下針法

宜針紫宮穴,在膻中穴上三寸二分。中庭穴在膻中穴下一寸六分。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內關穴在掌後二寸兩筋間中。三里穴在膝蓋下三寸。(同上)

白話文:

治療因寒邪引起的飲食不下症狀,可用針灸以下穴位:紫宮穴(位於膻中穴上方三寸二分);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內關穴(位於手腕掌側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下方三寸)。

15. 翻胃針法

宜針上脘穴,在臍上五寸。公孫穴在足大拇指本節後一寸。脾俞穴在第十一節脊骨下各開一寸五分。(同上)

後附休寧汪樸齋先生摘出(《肘後》)外治妙方,屢試效驗。

白話文:

翻胃針法

治療翻胃,應針刺上脘穴(位於肚臍上方五寸)。公孫穴位於足部大拇指本節後方一寸處。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脊椎骨下,各向外開一寸五分。(與上法相同)

以下為休寧汪樸齋先生從《肘後方》中摘錄的外治妙方,多次驗證有效。

16. 腦漏方

紫蘇,麻黃,細辛,藁本,川芎,細茶各等分。上藥煎數滾,放碗內,用漏斗盒上,將鼻熏之,頭汗出為度。後用陳竹蛀末,吹入鼻。

又方,取絲瓜母根連蒲頭,焙乾為末,吹之立愈。

一方,用青木香一味為末,臨睡吹一二次,宿一夜即愈。

白話文:

腦漏方

用紫蘇、麻黃、細辛、藁本、川芎、細茶等量藥材,煎煮數沸後,倒入碗中,用漏斗蓋住碗口,用鼻子聞藥蒸氣,直到頭部冒汗為止。之後,再用陳年竹子磨成的粉末,吹入鼻中。

另一方,取絲瓜根(連同絲瓜頭),烘乾磨成粉末,吹入鼻中即可痊癒。

還有一方,用青木香研磨成粉末,睡前吹入鼻中一到兩次,一夜之後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