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頭風」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病因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所致的病證。見《丹溪心法.傷食》。一名食傷。治療傷食須辨虛實。若停滯中焦或脹或痛,為實證,當先去其食,大和中飲主之。若食停上焦,宜用吐法;若食停下焦,痛極兼脹者,須下而去之,宜神佑丸或備急丸。《景岳全書.雜證謨》老人虛人易於傷食,治宜權衡虛實,消補兼施。傷食有傷谷、傷面、傷肉、傷魚鱉、傷蟹、傷蛋、傷生冷果菜、傷酒、傷茶、宿食、宿滯、五味過傷等。中醫古代典籍中記載相關穴道如下:





大杼
- 1.《針灸大成》:「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鬱,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痎瘧,頭旋,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蜷急大。」

天牖
- 1.《針灸大成》:「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目中痛。」
- 2.《針灸逢源》:「天牖 在筋大筋外發際中。上斜夾耳後一寸。當手太陽天容穴後。足太陽天柱穴前。足少陽完骨穴下是也(針一分。禁灸)治暴聾目不明。頭風面腫項強。」
- 3.《針灸資生經》:「天牖、療頭風面腫。」
- 4.《黃帝明堂灸經》:「天牖 二穴,在白骨穴下發際宛宛中,灸三壯。主瘰癧寒熱,頸有積氣,暴聾,肩中痛,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
- 5.《勉學堂針灸集成》:「天牖 在風池下一寸微外些。針一分、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資生經》云:灸一壯;《甲乙經》云:灸三壯。主治暴聾不聰氣,目不明,夜夢顛倒,面無顏色,頭風面腫、項強。一曰:若治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針譩譆,其病難愈。」

頷厭
- 1.《針灸大成》:「主偏頭痛,頭風目眩,驚癇,手卷手腕痛,耳鳴,目無見,目外眥急,好嚏,頸痛,歷節風汗出。」
- 2.《針灸聚英》:「頷厭 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銅人。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深刺令人耳聾。主偏頭痛。頭風目眩。驚癇。手拳。手腕痛。耳鳴。目無見。目外眥急。好嚏。頸痛。歷節風汗出。」
- 3.《普濟方·針灸》:「治頭風目眩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好嚏。頸痛。穴頷厭」
- 4.《勉學堂針灸集成》:「頷厭 在懸顱上五分,與風池上下相對有二寸,風池微向外些。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曰:針深令人耳無所聞。主治頭風偏頭頸項俱痛,目眩耳鳴,多嚏,驚癇,歷節風,汗出。兼懸顱,治偏頭痛。(《百證賦》)」


前頂
- 1.《針灸大成》:「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癇,瘛瘲,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
- 2.《針灸逢源》:「前頂 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針一分。灸三壯)治頭風目眩。面赤腫。鼻多清涕。」
- 3.《針灸資生經》:「前頂療頭風熱痛。」
- 4.《黃帝明堂灸經》:「前頂 一穴,在囟會後一寸,直鼻中央陷者中。灸三壯。主頭風目眩,頭皮腫,小兒驚癇病也。」
- 5.《普濟方·針灸》:「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穴前頂」
- 6.《勉學堂針灸集成》:「前頂 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針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七七壯。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瘛瘲,鼻多清涕,頸項腫痛。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神農經》)兼水溝,治面腫虛浮。」



上星
- 1.《針灸大成》:「主鼻淵,鼻塞,息肉及頭風目疾。」
- 2.《針灸易學》:「鼻淵眼痛,不聞香臭,頭風:迎香補,瀉上星。」
- 3.《針灸逢源》:「上星(一名神堂) 在直鼻上入髮際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不宜多)治頭風頭皮腫。鼻塞臭涕出血痎瘧。寒熱汗不出。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以細針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 4.《刺灸心法要訣》:「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淵,鼻塞,瘜肉,鼻痔。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灸後鼻中當去一塊,形如朽骨狀,其病自愈。兼治頭風目疾等證也。」
- 5.《針灸資生經》:「上星、治頭風、面虛腫。」
- 6.《黃帝明堂灸經》:「上星 一穴,在直鼻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



崑崙
- 1.《針灸大成》:「頭風:上星前頂百會陽谷合谷關衝崑崙俠谿。」

會陽
- 1.《針灸大成》:「頭風:上星前頂百會陽谷合谷關衝崑崙俠谿。」

關衝
- 1.《針灸大成》:「頭風:上星前頂百會陽谷合谷關衝崑崙俠谿。」

陽谷
- 1.《針灸大成》:「頭風:上星前頂百會陽谷合谷關衝崑崙俠谿。」



迎香
- 1.《針灸易學》:「鼻淵眼痛,不聞香臭,頭風:迎香補,瀉上星。」

陽白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頭風如破,眉目間痛:陽白 解谿 合谷(並瀉)」

外關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外關 通陽維,少陽絡。在腕後二寸,前踝骨尖後,兩筋中,覆手取。治傷寒,自汗盜汗,發熱惡風,百節痠疼,胸滿,拘急,中風半身不遂,腰腳拘攣,手足頑麻冷痛,偏正頭風,眼中冷痛冷淚,鼻衄,耳聾,眼風。」

至陰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至陰 為井金。在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治頭風,目昏暈,鼻衄,腹脹減食,胸滿,小便難。」

照海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照海,通陰蹺,在內踝四分,赤白肉際。治傷寒發熱,咽喉腫痛,頭風胸滿,腹脹噁心,翻胃吐食,酒積食癖,血瘕氣塊,腸風漏血,大便閉結,小腸疝氣,遺尿,女人產後血暈,經水不調。」

申脈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申脈,通陽蹺。在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際。治一身,四肢拘攣痛腫,麻痹疼痛,歷節風,頭風,眉稜疼痛,目赤,鼻衄,耳聾。女人吹乳。」




中脘
- 1.《針灸逢源》:「雷頭風暈。嘔吐痰涎。 百會 風門 太淵 中脘。」

太淵
- 1.《針灸逢源》:「雷頭風暈。嘔吐痰涎。 百會 風門 太淵 中脘。」


大敦
- 1.《針灸逢源》:「痰厥頭暈。頭目昏沉。 百會 肝俞 大敦。頭項痛。名曰正頭風。」

肝俞
- 1.《針灸逢源》:「痰厥頭暈。頭目昏沉。 百會 肝俞 大敦。頭項痛。名曰正頭風。」

通天
- 1.《刺灸心法要訣》:「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淵,鼻塞,瘜肉,鼻痔。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灸後鼻中當去一塊,形如朽骨狀,其病自愈。兼治頭風目疾等證也。」


內關
- 1.《普濟方·針灸》:「治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頭風耳後痛煩心。足不收失履。口眼喎僻。頭項瘈痛。牙車急。 穴內關 完骨」

強間
- 1.《普濟方·針灸》:「治頭風。灸後頂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壯。兼治癲疾。並搖頭口喎者。風瘙身體癮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經云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

後頂
- 1.《普濟方·針灸》:「治頭風。灸後頂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壯。兼治癲疾。並搖頭口喎者。風瘙身體癮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經云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

曲池
- 1.《普濟方·針灸》:「治頭風。灸後頂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壯。兼治癲疾。並搖頭口喎者。風瘙身體癮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經云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

曲骨
- 1.《普濟方·針灸》:「治頭風。灸後頂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壯。兼治癲疾。並搖頭口喎者。風瘙身體癮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經云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

小海
- 1.《普濟方·針灸》:「治頭痛頭風。耳後痛。腦空等。穴小海 完骨」

下廉
- 1.《勉學堂針灸集成》:「下廉 腕後六寸行微向外、曲池下四寸。針五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勞瘵,狂言,頭風,痹痛,飧泄,小腹滿,小便血,小腸氣,面無顏色,痃癖,腹痛不可忍,食不化,氣喘,涎出,乳癰。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巨虛上廉治同。」

金門
- 1.《勉學堂針灸集成》:「金門 在外踝正下。針一分,灸三壯。一云:針三分,灸七壯,炷如小麥。主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䯒酸不能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折。兼丘墟,可醫轉筋。(《百證賦》)兼申脈,治頭風頭痛。(《通玄賦》)」

浮白
- 1.《勉學堂針灸集成》:「浮白 在耳上輪根入髮際一寸,橫直天衝。針三分,灸三壯。主治咳逆胸滿,喉痹,耳聾,齒痛,項癭,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舉,足不能行。專治癭氣。(《百證賦》)一傳:治眼目四時疼痛,頭風痛。」

啞門
- 1.《勉學堂針灸集成》:「啞門 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二分、不可深、禁灸,灸之令人啞。主治頸項強急不語,諸陽熱盛,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風疼痛,汗不出,寒熱風痙中風,屍厥暴死,不省人事。兼關衝,治舌緩不語為緊要。(《百證賦》)」

大都
- 1.《勉學堂針灸集成》:「大都 二穴 在手大指、次指間,虎口赤白肉際,屈掌取之,主治頭風及牙疼痛,針一分,灸七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